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20萬打8萬,戰術也穩妥,明軍卻為何在薩爾滸敗得一塌糊塗

20萬打8萬,戰術也穩妥,明軍卻為何在薩爾滸敗得一塌糊塗

對於薩爾滸之戰,相信大家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在這場爭奪遼東地區主導權的戰略性大會戰中,努爾哈赤率領的後金軍隊大獲全勝。明朝不僅損失了5萬餘寶貴的機動兵力,更將自己長期以來對遼東地區的控制區拱手相讓,同時慘重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軍費開支還大大激化了國內的矛盾,導致明朝遭遇內憂外患雙重襲擊。

談及這場大戰中明軍為何慘敗,古往今來的主流觀點都認為是因為明軍統帥楊鎬在戰役規劃時制定了一個糟糕的「分進合擊」之策,分散了本來佔據絕對優勢的兵力,這就讓努爾哈赤得以從容地「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清史稿·太祖本紀》),集中兵力將明軍各個擊破。

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慘敗,真的是戰役規劃惹的禍嗎?

上圖_ 薩爾滸戰役示意圖

  • 明軍的計劃:雖不完美,卻也算高明

我們知道,世界上並不存在完美無缺的戰役計劃。拋開那些無腦豬突、拿天靈蓋去磨狼牙棒的行為藝術外,任何方案的制定,都是統帥對敵我雙方力量進行分析,盡量趨利避害後拿出的最優解。

同理,明軍制定的兵分四路、分進合擊攻取後金都城赫圖阿拉的預案,雖然不能說多麼高明,乍一看也確實存在分散兵力、相互之間無法支援等弊端,但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也不失為一個妙策。四路明軍如按計劃,總兵杜松率兵6萬順渾河出撫順關,總兵李如柏率兵6萬往清河出鴉鶻關,總兵馬林松率兵4萬往開原會合葉赫兵出三岔口,總兵劉綎率兵4萬合朝鮮兵出寬奠口,將「三月初一日齊出邊境,合兵攻取滿洲都城」(《三朝遼事實錄》)。

上圖_ 薩爾滸之戰

從地圖上看,四路大軍除了最北的馬林、最南的劉綎兩部相距確實太遠外,其餘兩兩之間是能夠做到相互策應的。

也就是說,如果四路明軍按計划進兵,完全能夠同時抵達預定地點發起進攻。那樣的話,努爾哈赤根本不可能做出有效應對:如果他集中兵力,一路一路迎擊明軍,那麼他與任何一路明軍開戰,都會遭到另一路明軍的夾攻。而其餘兩路明軍就會利用後金主力被纏住的機會趁機直搗赫圖阿拉;如果努爾哈赤分兵拒敵,以當時後金不足8萬的野戰機動力量,每一處的抵抗兵馬只有2萬,對任何一路明軍都處於絕對劣勢。而且,明軍只要有一路能攻下赫圖阿拉,就能令努爾哈赤進退失據、陷入絕境。

上圖_ 努爾哈赤雕像

  • 努爾哈赤的算盤:看似大膽,卻完全是賭博

再來看努爾哈赤那個一直被後人廣為稱讚的「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戰術,表面上看的確是貫徹了集中優勢兵力的兵家圭臬,但細看之下,其實他這種做法完全就是在賭博。

首先,後金的總兵力要遠遜於明軍。

為了儘可能集中力量,努爾哈赤不得不抽光了後方的守備部隊,這導致其大本營赫圖阿拉幾乎就是一座空城。而前文已述,只要有一路明軍能夠抵達赫圖阿拉城下,城池能守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城裡的女真人也不能指望努爾哈赤率軍回援,因為一旦回援,那其餘三路明軍就會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繼續進軍,最終也將抵達赫圖阿拉,這樣一來努爾哈赤勢必插翅難逃。

上圖_ 薩爾滸戰役示意圖

其次,努爾哈赤的部署也有很大漏洞。

最要命的就是在直面李如柏部的方向上,居然只有500後金軍駐防!在戰役過程中,李如柏始終觀望不前,眼睜睜看著前三路戰友落難而不理不睬,最後無功而返。他不曾想,自己其實只要下定決心前進的話,是沒有人能夠阻擋他接近赫圖阿拉城的。

那麼,楊鎬的部署不能說不好,努爾哈赤的戰術又帶有很大的冒險性,搞不好就會玩砸,可為何最後明軍還是輸了個一塌糊塗呢?

上圖_ 李如柏(1553-1621年),遼東鐵嶺衛人,名將李成梁第二子

  • 禍從何來:黨同伐異害死人

按照計劃,四路明軍本應該共同出師、齊攻後金。如果這一前提能夠實現,那努爾哈赤絕無可能從容應對。但偏偏杜松部提前三天抵達渾河前線,這就給努爾哈赤留下了三天寶貴的窗口期。杜松為什麼要違反將領、孤軍冒進?從現有史料來看,大部分線索都指向了一個人:李如柏。

李如柏系明遼東總兵、寧遠伯李成梁之子,李氏一門久據遼東,其勢力盤根錯節,可以說就是這一帶的「土皇帝」。李成梁主政時,為了保持遼東各藩部間的平衡、維護既得利益,他不但格外賞識、重用努爾哈赤,還尤其注重培養、扶持其勢力。李成梁去職後,繼承父業的李如柏延續了其父的策略,並將努爾哈赤視為其穩固在遼東地位的一枚棋子,只要自己能在大明與努爾哈赤之間巧妙周旋,維繫雙方的平衡,李家在遼東依舊可以高枕無憂。

上圖_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

然而,隨著明神宗下旨伐金,劉綎、杜松等宿將率軍進駐遼東,李家一家獨大的局面被打破。在這種情況下,李如柏自然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幫人分割自己在遼東的利益,於是他便利用杜松性急貪功的特點,故意「以首功讓松」,並在杜松出發後「使人謬傳如柏自清河進兵,奴酋(努爾哈赤)已被擒」(《明神宗實錄》),使得杜松一再催促部隊加快速度,結果落入了後金軍的圈套而被全殲。

而在劉綎率軍與後金死戰之際,本應與其相互策應的李如柏竟見死不救,致使劉綎部孤立無援、全軍覆沒。可以說,李如柏及李氏一族的私心作祟,是導致明軍在薩爾滸慘敗的罪魁禍首。

上圖_ 劉綎(1558年-1619年4月18日)

此外,明軍主帥楊鎬同樣大搞派系鬥爭。因在之前的援朝抗倭期間與劉綎發生過矛盾,所以楊鎬此役不僅處處難為劉綎,而且給其部配屬的武器裝備也是最差的,火藥、箭矢等嚴重不足,致使劉綎部戰鬥力大為削弱。對於李如柏,楊鎬在朝鮮時即將其引為心腹,「結義兄弟,曲宴私覿」(《徐氏庖言》),此次更是給予了李如柏部最好的裝備和後勤保障,欲使其奪得頭功,不想李如柏出工不出力,浪費了大把的軍需給養。

馬林部的覆沒,楊鎬同樣難逃干係。馬林之父馬芳乃一代名將,但作為「將二代」的馬林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公子哥,「能詩,工書,交多游名士......然未經強敵,無大將才」(《明史·馬芳傳》)。本來軍中多有反對以馬林為主將者,但楊鎬為牽制、打壓素與自己不睦的杜松、劉綎,堅持以其為將。結果此君逢敵即逃,導致大軍群龍無首、瞬間團滅。

上圖_ 明朝官員

  • 薩爾滸的餘波:大明實毀於黨爭

由此可見,明軍在薩爾滸的失敗,並不是因為戰略部署不當,更不能甩鍋給明軍將士技戰術糟糕。明軍之敗,乃是其高層黨同伐異、勾心鬥角的使然,更是大明上下沉迷內訌而不能自拔的必然結果。

而讓人極度無語的是,從薩爾滸開始,這種不顧一切的相互傾軋在明廷、明軍中似乎就從未停止過。在政治舞台上,三大案、黨爭進行得可謂如火如荼;對外戰場上,熊廷弼與王化貞、袁崇煥與毛文龍也斗得不亦樂乎。哪怕是在大廈將傾之時,史可法與阮大鋮、鄭功成與李定國仍然是後世不鑒前世之師。

更令人唏噓的是,取代大明的大清在末世之時也上演了同樣的窩裡橫好戲,真不知道明朝君臣九泉之下聞知此事,會作何感想?

作者:林森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清史稿?太祖本紀》《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明神宗實錄》《明史?馬芳傳》《徐氏庖言》

[2]林洛 《明朝滅亡的真相?薩爾滸大戰戰略 》

[3]王春翔、郭廷春 《女真興衰全史》

[4]李鴻彬 《滿族崛起與清帝國建立》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腎上腺素和卡介苗:半個世紀內,兩個相似軌跡的人,改變了世界
萬曆抗倭援朝之戰,到底該不該打?這一仗打出了三百年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