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秦魏大戰七次,爭奪百餘年,戰國時河西之地為何如此重要?

秦魏大戰七次,爭奪百餘年,戰國時河西之地為何如此重要?

作者:孤寂寒光

河西,顧名思義是黃河以西。黃河自禹門口出山陝大峽谷之後有一段幹流,這一小段附近地區就是戰國的河西之地。《史記·吳起列傳》曾經有這麼一段:「武侯浮西河而下。」這裡的西河就是當時的河西之地,這塊地也是吳起特地為魏國打下來的。


有了河西之地,魏國大大壓縮了秦國的生存空間。如果不是魏武侯與魏惠王都把精力放在中原爭霸上,秦國很有可能面臨滅國風險,也就談不上後來的商鞅變法了。魏國嘴裡的河西之地,指的就是黃河以西的八個城市,即少量、雕陰、彭衙等地。秦國與魏國爭奪河西近百年,如果算上晉國時期,那就更有年頭了。那麼,河西之地為什麼如此重要?


戰國前期形勢圖

秦晉時期兩國進行了多次攻伐,比如著名的崤之戰就發生在河西。在春秋時期由於晉國實力遠勝秦國,所以大多數時候都是秦楚爭霸中原,沒有秦國什麼事。到了戰國,秦魏主要在河西進行了七次大規模戰爭。第一次發生在公元前419年,此時的魏國經過魏文侯時期的李悝變法後國力強盛,吳起又為魏國訓練了超出當時時代的魏武卒。


相比之下秦國處於內亂之中,且在國力上遠遠落後於當時的關東六國。這場戰爭的結果從一開始就已經有了答案,最終吳起拿下河西之地,秦國被壓縮到關中平原的狹長地帶。第二次河西之戰是公元前390年秦惠公帶著50萬大軍進攻魏國陰晉,此戰吳起帶著五萬魏軍以少勝多,打得秦軍丟盔卸甲。商鞅變法之前秦軍與魏軍簡直不可同日而語,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存在代差。


吳起

第三次河西之戰發生在秦獻公繼位之後。秦獻公算得上商鞅變法前秦國一位比較有進取心的君主,秦獻公在經過一系列改革後率軍再次對河西發動進攻。一開始秦軍趁著魏國在中原爭霸還比較順利,但隨著龐涓領軍支援河西,秦獻公再次失敗了。在遇到孫臏之前,龐涓也算是關東六國少有的名將。此戰不僅大敗秦獻公,還逼迫秦國將都城遷到了涇陽躲避魏軍。


第四次河西之戰發生在商鞅變法之後。但秦魏的實力差距不會因為一次變法迅速改變。商鞅帶領秦軍在公元前351年進攻河西,由於魏國剛經歷了桂陵之戰的失敗,被商鞅趁虛而入。不過魏國很快調集重兵西進,奪回了安邑等西部重鎮。


商鞅

在第五次河西之戰中,魏國由於馬陵之戰慘敗實力大為受損。此時商鞅用計誘俘了公子卬並佔據了函谷關。並再此之後的十年里對河西發動了多次進攻,尤其是雕陰之戰消滅魏國在河西最後的主力。此後魏國再也沒有奪回河西。


不用看秦晉時期,僅僅是秦魏之間就進行了百年的戰爭。最終以秦國全面佔領河西結束。河西不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大多是丘陵地帶,在今天屬於陝北高原。雖然戰國時期氣候溫暖濕潤,但河西也絕對算不上膏腴之地。而且河西遠離中原文化圈,在當時絕對是化外之地。當時的河西人煙稀少,根本談不上有多大的經濟價值。


但這塊地對於秦國相當重要,不奪取河西之地,就根本談不上後來的橫掃六國。但好在此時的魏國也犯了大錯。魏武侯與魏惠王兩代君主的長期戰略失誤,為秦國崛起留下了極大的空間。


看看河西之地的地形。河西之地大概就是今天的陝西省境內,可以分為關中平原和陝北高原。關中沃野千里,有涇渭兩條河流形成的衝擊平原。這裡的地形好在農業生產便利,但壞在地勢低洼。如果魏軍佔據了河西之地,將對秦國產生嚴重的壓迫感。秦國將時刻面臨魏軍大舉南下的窘迫環境。再有秦軍如果想要在河西之地作戰,必須越過洛水峽谷。古代運輸技術落後,對於秦軍來說如此惡劣的地形大大增加了運輸難度。


僅從地形上考慮,秦國必須拿下河西之地,否則就有滅國危險。縱觀歷次河西之戰,即便是商鞅變法後的秦軍也沒有拿下。直到魏軍馬陵慘敗,秦軍才有機會奪取河西。


這場百年大戰中,魏國一直對秦國有著絕對的優勢。尤其是在魏武侯時期,魏國控制著河西和函谷關,秦軍想要突破這兩大防禦線幾乎不可能。所以魏武侯才有「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這樣的感嘆。而守護住河西,才能保全魏國整個西部領土。


同樣,如果秦國佔據了河西和函谷關,也相當於進入一個保險箱。後來的歷史已經證實了這一點。可以說誰控制了河西和函谷關誰就掌握了主動權。但這樣一幅好牌還是被魏國打爛了,這與魏國的戰略失誤有直接關係。


魏惠王時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遷都。魏國放棄了自己在河東的安邑,遷到了中原腹地的大梁。這一事件對魏國和秦國國運影響甚大。很多人會把魏國遷都與畏秦聯繫到一起。實際上魏國遷都之時,秦國還不足以擊敗魏國。甚至可以說,如果魏國不遷都大梁,秦魏在河西一地的較量還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魏惠王繼位之路並不順利,魏武侯死後魏國出現爭位局面。魏惠王是通過擊敗韓趙聯軍才登上大位的。魏惠王的主要勢力在鄴城,也就是魏國東部地區。魏國的國土在戰國初期非常奇怪,一塊是以安邑為中心的河東和河西,另一塊是以大梁為中心的中原地區。這兩塊領土間只有太行山的井徑可通行。


魏國兩都之間的交通

這對於戰國時代的運輸力是一種考驗。所以,魏國經常把太子封到另一塊飛地上。比如魏武侯就管理過中山國地區,魏惠王也當過鄴城封君。魏惠王初期由於政治上的不穩定,魏惠王才決定營建大梁城穩定自己的基本盤。


都城所在位置往往是國君安全感最弱的地區,所以魏惠王自從進入大梁之後就集中精力參與中原爭霸。但中原乃四戰之地,魏軍經常顧此失彼,也正因為如此才有桂陵和馬陵之敗。大將龐涓被殺,魏軍精銳盡失。而此時正趕上秦國商鞅變法,秦軍戰鬥力陡然提升。於是才有魏軍雕陰之敗,河西、函谷要地拱手讓人。


秦兵

魏國與秦國國運之爭,看似一切很合理,但一切又不那麼合理。問題就出在魏國的先天不足上。韓趙魏三家分晉,但三家領地犬牙交錯。魏文侯時期為了穩定後方又不敢與韓趙撕破臉皮,結果導致魏國國土分成三截。就算魏惠王不遷都大梁,東部領土也會因與其他國家的征戰逐漸被蠶食。


相比之下,秦國就沒有這麼多顧慮。秦國屬未開化之地,秦人受中原禮教影響較小,領土內貴族勢力也沒那麼複雜。商鞅變法遇到的阻力也遠小於關東六國。且秦國在秦穆公時期擊敗西戎後,邊境相當安全。秦國要想向東擴張,要麼拿下河西,要麼被魏國困死。變法圖強,令秦國實力大增,最終佔據河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鐵路運輸,電報應用,鐵甲艦稱雄,第一次現代化戰爭怎樣打起來的
北宋的滅亡,根子上是對大唐中後期錯誤的矯枉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