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弓馬得天下的滿清,其實火炮更厲害,甚至達到中國古代史的高峰!

弓馬得天下的滿清,其實火炮更厲害,甚至達到中國古代史的高峰!

作者:季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滿清貴族嘴上一直喊著「弓馬得天下」,極度排斥先進武器的研製與生產。這種錯誤的思想使得中國在熱兵器的研發與使用上逐步落後於世界,最終在近代陷入屈辱和和任人宰割的黑暗歲月,差點讓中國萬劫不復。


事實上,這個觀點只能說是部分正確,至少在清初的幾十年中是錯誤的。從皇太極繼承後金汗位開始,直到康熙近百年中,滿清統治集團,或者說愛新覺羅家族還是十分重視火藥武器尤其是大炮的發展。原因很簡單,明軍裝備的火炮曾經給清軍留下了十分慘痛的教訓。


1626年,後金開創者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大軍攻擊明軍在關外最後的陸地要塞寧遠。兵力佔據絕對優勢,此前幾十年間未嘗一敗的努爾哈赤志得意滿,信心滿滿地想要拿下這座小城,掃清自己進軍關東的障礙,但現實很快給了他重重一擊。


努爾哈赤

鎮守寧遠的袁崇煥沉著應戰,憑藉城池上配備的歐式大炮重創八旗軍。八旗軍傷亡慘重,數名將領陣亡。雖然關於努爾哈赤是否也在此戰受傷,最終導致死亡一直存在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位逞凶一時的絕世梟雄在當年八月死去,滿清八旗不可戰勝的神話至此破滅,明朝軍民士氣大振。


第二年,後金第二代大汗皇太極再次在進攻寧遠、錦州的戰役中再次遭遇明軍的火炮,鎩羽而歸。這兩次戰鬥後,以袁崇煥為代表的明朝將領確立「憑堅城用大炮」的對金策略,收復大片被後金佔領的土地。再加上「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建軍策略,關外明軍的戰鬥力不斷增強,後金的處境愈發不妙。

袁崇煥

想要擺脫困境,就必須打破明軍的堅固堡壘!八旗軍擅長的騎射野戰肯定沒戲,唯一的辦法就是拿到不弱於甚至強於明軍的火炮才有希望。八旗滿洲中肯定沒有能夠鑄造出這樣火炮的人才,所以後金方面的努力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效果不大。


1630年,後金兵從永平擄來了一批漢人中找到一個叫王天相的人,這件事情才有了轉機。這個名不經傳的老王(或許是小王)善於鑄造大炮。為了拉攏他,皇太極任命他為鑄匠。不久又有一個叫視世隆的漢人向皇太極進獻了鑄造紅夷大炮的方法。靠著這些主動或被動投降的漢人技術人才,後金方面才解決了重要的技術問題。1631年正月,後金自己的第一門紅夷大炮才鑄造完成。


史料中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為了有效使用這些大炮,後金方面命督造官額附佟養性為昂邦章京,統領炮兵部隊。這位佟養性是努爾哈赤的孫女婿,皇太極的侄女婿,曾經在撫順經商,是一個高度漢化的女真人。之所以這麼做,原因有兩點:一是自家人,用起來更放心;二就是這支炮兵部隊為「新編漢軍」,估計是以投降後金的原明軍部隊組建的,八旗貝勒是絕對不可能看得起這群阿哈、包衣的。


一個被認為是漢人,又有滿人貴族頭銜的人統領起來,阻力會小得多。對於這支隊伍,皇太極十分上心的,《清太宗實錄》中稱這支隊伍「器械精良、操演嫻熟」。沒辦法,日過沒有這支部隊,天聰汗只能讓滿洲八旗去硬抗明朝的重炮堅城。而之後的戰爭中也證明了他的努力沒有白費。


1631年八月,皇太極率部攜帶40門紅夷大炮進攻大凌河。在這次戰役中,清軍的火炮表現優異,不僅摧毀了了明軍多處防禦工事,還成功阻攔了錦州方向過來明軍增援部隊。明軍的兵營也被佟養性所部的炮彈摧毀,固守大凌河的明軍因此陷入絕境。


紅夷大炮複製品

十月,曾經多次力挫八旗軍的守將祖大壽出城投降,城內儲存的槍炮彈藥也成為後金軍的戰利品。十月初九,後金軍又攻佔了城池堅固的於子章台。大凌河和於子章台之戰,成了我國戰爭史上以重型火炮攻克堅城的開山之作。


有了紅夷大炮的加持,後金軍的攻堅效率大幅提升,給明軍造成了巨大壓力。這進一步刺激了後金方面擴充炮兵的信念,各種自製的或繳獲的火炮被裝備到後金炮兵部隊中。


為了保障炮兵的發展,天聰七年(1633年)三月,皇太極採納總兵官馬光遠的建議,採取一系列措施,發展和擴充炮兵部隊:下令改善鑄炮和配製火藥工匠的待遇,優待炮手;提升鑄造紅衣大炮的工匠王天相、金世昌為備御……六月,皇太極又命令馬光遠等將新擴編的漢軍1580戶,全部裝備火器,打造了後金方面第一支專門的炮兵部隊。


皇太極

後金方面擴大自己炮兵的同時,明朝方面卻屢屢失策。1633年四月,明將孔有德、耿仲明二人率所部攜帶所有火炮、戰船歸降後金。幾個月後,鎮守廣鹿島的尚可喜也率部歸降後金。隨著散步的歸降,他們裝備的30多門紅夷大炮也被後金獲得,更重要的是他們麾下一批接受過西式訓練的炮手,也成了後金軍隊的收穫。後金炮兵實力大增。


之後清軍征服朝鮮的戰爭中,孔、耿、尚三部的大炮發揮了重要作用。清軍還趁勢攻佔了皮島,明軍在後金後方的所有據點至此喪失。解除了後顧之憂,清軍可以全面對付面前的目標。


皇太極在位的十多年中,清軍炮兵從無到有,實力不斷壯大,為清軍入關奠定了堅實基礎。


1644年,趁著明朝滅亡,關內各個政治勢力拉鋸的有利時機,清軍實現了入主中原的夢想。長期困擾清軍火藥武器發展的資源問題被徹底解決。靠著中原豐富的物產和充足的工匠,清軍的火藥武器供應得以充分保障。駐防北京的八旗在清廷的命令下都建立起自己的炮廠和火藥廠,生產數量得到了保障。除了各旗擁有的炮廠和火藥廠,清朝還設置專門管理兵器製造的機構,負責槍炮、火藥的生產與管理。八旗所使用的火器,由兵部負責研製,之後交於工部生產。


與此同時,前線所需要的火炮由各省督撫奏報,經批准後執行製造。這些火炮成為八旗兵逞凶一時的助手,給各地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


到了康熙年間,清朝關於火器的製造與生產管理更加嚴格。重型火炮只有清朝中央掌握的三個造炮處可以鑄造,其中最重要的養心殿造炮處製造的火炮只供應京城守備和滿八旗使用。其他兩個造炮處的生產也有公布嚴格管控。地方只能製造火藥、鳥槍和輕型火炮,還必須向工部、兵部報備批准才可以製造。各省多餘和退役的火炮都必須解送京師,才能修理改裝,或者重新鑄造。


這一時期的火炮質量還是不錯的,不管是清朝中央鑄造的,還是地方製造的,都達到古代中國的最高水平。但從此,中國的熱兵器發展就陷入停滯狀態了。太平天國崛起時,太平軍在湖南衡陽獲得了一批吳三桂三藩之亂中用過的火炮,竟然與清軍綠林、八旗使用的火炮打的有來有回,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康熙二十四年、二十五年收復雅克薩的戰鬥成為清朝前期火炮最後的輝煌,之後清朝火藥武器的研製基本陷入停滯。之後與准格爾部近百年的拉鋸中,清軍更多是依靠對數量而不是質量取得最後的勝利。


威遠炮,一種短管火炮

一百多年的發展中,清軍的熱兵器發展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在重型火炮上,一些大將軍炮都曾稱雄一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鑄造於康熙二十八年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其中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一門與歷史文獻中記載的相似,口徑160mm,長3300mm,屬於典型的攻城炮。


流落日本的一門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除了重型火炮,清朝還研製了多種輕型火炮和短管火炮。在清代史料《清朝文獻通考》中記載了多達85種火炮的名稱。但重型火炮和大部分輕型火炮,都是以明末紅衣炮為模板仿製的。少部分輕型火炮則是以明代前期神機炮和中期佛朗機炮為基礎改進的。


在這一百多年中,西方世界的火炮技術不斷進步,清朝火炮在製造技術和性能上卻止步不前,而這就為後來的災難埋下了伏筆。

燧發槍

如果火炮還可以鑄造大塊頭的傢伙,以威力低效技術的不足,那火槍領域則完全被帶偏了。17至19世紀,燧發槍逐步取代火繩槍成為西方軍隊的主流單兵裝備,並形成刺刀等配套裝備與戰術的時候,清朝仍然給軍隊使用落伍的火繩槍,即所謂的鳥銃,在射速和威力上都遠遜於燧發槍。


鴉片戰爭時,清軍依然是一支處於冷熱交替時代的軍隊,與基本實現了熱兵器化的英軍形成難以趕超的代差。再加上清朝落後的社會制度,鴉片戰爭的結局早在百年前就已經註定。


更坑的是清朝為了防止民間反抗的行為,嚴禁民間研製和持有火藥武器。清初火炮的生產嚴重依賴於南懷仁等西方傳教士,但他們畢竟不是專業的武器研發人員,水平有限。國內唯一流於史冊的火器專家戴梓,不僅沒有得到政府層面的支持,反而捲入政治風波不得善終。他研製的連發火槍、威遠將軍炮都成了只聞其名不見其物的死物件,後人只能猜測其形制與作業原理。


南懷仁,康熙年間許多火炮都由他主持製造

火器停滯的同時,滿人「弓馬得天下」的傳說也被滿蒙貴族上層反覆宣傳,清朝為保持八旗的戰鬥力絞盡腦汁,卻忘記歷史的真相,最終他們讓整個中華民族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魏明帝如果像其祖父曹操那樣長壽,司馬氏還能篡奪曹魏天下嗎?
安徽和江蘇原本屬同一個省,為何在清朝被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