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澶淵之盟前,遼國為何敢孤軍深入,不怕被宋軍抄了後路嗎?

澶淵之盟前,遼國為何敢孤軍深入,不怕被宋軍抄了後路嗎?

作者:藍人

勞師遠征、孤軍深入乃兵家大忌。


歷史上實行軍事冒險,率領孤軍深入地境,結果會導致軍隊疲憊,糧草和兵員得不到有效補充,再加上不熟悉地形,天時地利人和都占不到,很有可能失敗,甚至全軍覆沒。


我們站在勞師遠征孤軍深入的角度來看遼宋之間的澶淵之戰,就會產生一個疑惑:為什麼遼軍會勞師遠征孤軍深入,從幽州一直打到黃河北岸的澶州北城呢?這不是置自己於敗地、死地嗎?


眾所周知,後晉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導致中原王朝在北方的門戶大開,無險可守。後周柴榮曾御駕親征,企圖奪回幽雲十六州,但收復了三州之後身染重病,不得不班師回朝,功虧一簣。


北宋建立後,更是發動了兩次北伐,但都以失敗告終。此後,北宋由攻勢轉為守勢,而遼國則由守勢轉為攻勢,頻繁在遼宋邊境進行騷擾。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在後晉時期割讓給遼國,後被後周世宗柴榮收復)為名,親率大軍三十萬侵入宋境。遼軍主帥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再攻定州,俘虜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


在河北其他地方,遼軍攻勢都被遏制,甚至被宋軍擊敗。河間宋軍堅守十餘日,在遼軍疲憊之時衝出城外趁機反殺,遼軍被殺三萬人;冀州宋軍以民兵守城,官軍出戰,挫敗了遼軍的進攻;在保州、唐河、貝州、洺州一帶,遼軍也都被宋軍擊敗。


整個河北人民「州縣堅壁,鄉村入保,金帛相隨,谷不可遷徙,隨在瘞藏。寇至勿戰,故虜雖深入而無得。方破德清一城,而得不補失,未戰而困。」


不僅如此,在遼宋邊境固守的宋軍,在侵宋遼軍南下之後,他們甚至反攻到了遼國境內,「遣將向東旁城塞牽拽,又募強壯入虜界,擾其鄉村,俾虜有內顧之憂。」


威震三關的楊延昭甚至率軍打到房山一帶,迫使幽州的遼軍固守,不敢南下支援。對於那些無法攻克的河北城市,遼軍則是棄而不攻,繼續南下。遼軍深入宋境千里,抵達黃河北岸,三面包圍了澶州北城,看起來聲勢浩大勢如破竹,但其實早已經陷入了不利甚至全軍覆沒的危機之中。


但由於以宋真宗為首的北宋主和派的軟弱,與遼軍簽訂了城下之盟——「澶淵之盟」,答應每年送給遼國絹20萬匹,銀10萬兩;雙方為兄弟之國。遼國在談判桌上得到了在戰場上沒有得到的好處,侵宋大軍順利返回幽州。議和消息傳來,許多宋將極為憤慨,紛紛反對。


楊延昭上書說:「契丹頓澶淵,去北境千里,人馬俱乏,雖眾易敗,凡有剽掠,率在馬上。願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但真宗不聽。


不過楊延昭、張凝、石普等邊地宋將拒絕朝廷在議和後「勿傷北朝人騎」和「勿追契丹」的命令,率萬騎,「抵契丹界,破古城,俘馘甚眾」。不難看出,當時的形勢對宋軍非常有利,遼軍則非常危險。


澶淵之盟確定了宋每年向遼繳納歲幣的屈辱條件,但遼貪得無厭,在慶曆二年看到宋被西夏李元昊接連打敗,打算再次南下侵伐北宋。但在大臣們的勸說下放棄,不過仍然一面派皇弟耶律宗元和大將蕭惠在宋遼邊境製造侵宋聲勢,一面派蕭特末(漢名蕭英)和劉六符去宋朝索要瓦橋關南十縣地,其實不過是藉此敲詐增加歲幣。


楊延昭

宋仁宗感到十分屈辱,後悔地說道:「當日若聽楊延昭諸將之言,何致有今日之事?」宋使富弼出使遼國,對遼興宗說:「北朝(遼國)忘章聖皇帝(即真宗)之德乎?澶淵之役,苟如諸將言,北兵無得脫者!」遼興宗無言以對,只好放棄了索要關南十縣的要求。


由此可見,遼宋雙方對當年遼軍孤軍深入頓于堅城之下的險境十分清楚,如果宋真宗採納了楊延昭等人的意見,那麼蕭太后所率的遼軍恐怕真的要全軍覆沒了。


宋真宗

這是由於趙官家毫無血性,沒有決戰的勇氣和決心,結果導致一場本來可以關門打狗的好戲,變成了縱虎歸山的後患。那麼,為什麼遼軍膽敢在河北大多數城池還有宋軍堅守的情況下依然南下,孤軍深入直抵黃河北岸的澶州北城呢?


我認為原因有二。一是想要複製當年耶律德光滅後唐、後晉的戰績。


北宋建立後,兩次北伐攻打遼國,企圖收復幽雲十六州。雖然遼軍挫敗宋軍的攻勢,但宋軍在邊境集結重兵,始終是一個巨大的威脅,說不定宋軍什麼時候會發動第三次北伐。


燕雲十六州

隨著遼宋攻守之勢易位,為了報復宋軍攻打遼國,遼軍開始頻繁在遼宋邊境燒殺搶掠,並最終演變為大規模入侵。


在歷史上,契丹也曾兩次大規模入侵中原,並一舉攻滅了後唐、後晉。


後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後唐大軍討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包圍了太原。石敬瑭遣使向契丹求救,表示願意割地稱臣。九月,契丹主耶律德光親率五萬兵馬增援石敬瑭。遼晉聯軍大敗唐軍。


石敬瑭

隨後石敬瑭與契丹軍南下,兵鋒直指京師洛陽,後唐先鋒指揮使安審信、振武守將安重榮、彰聖指揮使張萬迪等將紛紛歸降,後唐末帝見大勢已去,自焚而死。後唐滅亡。


後晉會同九年(946年),晉出帝石重貴派大軍會集廣晉(今河北大名),企圖攻取瀛(河間)、莫(雄縣南)二州,進圖幽州(北京)。晉將杜重威引兵三十萬進抵瀛州,契丹軍大舉反攻。杜重威懼戰退兵,契丹軍追擊。


杜重威心懷異志,想要效仿石敬瑭認契丹為父皇帝,於是挾眾將降。契丹軍倍道疾驅,攻入大梁(開封),晉出帝被迫投降,後晉滅亡。


會同十年(947年)正月初一日,遼太宗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儀仗進入東京汴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賀,下詔建國號為「大遼」。


這些當年契丹大軍戰勝中原軍隊攻入洛陽、汴梁的舊事距離澶淵之盟不過五十年,故老猶在,所以難免會激起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再次率軍南下入主中原的野心。


二是耶律斜軫、耶律休哥病死,遼軍失去了有戰略眼光的軍事家,只剩下冒險家。


在宋軍兩次北伐時,遼南院大王耶律斜軫和北院大王耶律休哥二人可謂是扭轉了戰局的關鍵人物。高梁河之戰,耶律斜軫與耶律休哥等人分左右兩翼夾擊,大敗宋軍。如果不是二人指揮得當奮勇作戰,宋軍早就收復了幽雲十六州。


雍熙北伐

雍熙北伐之後,二人也多次攻入宋境,大敗宋軍。耶律休哥曾建議趁宋軍主力喪失,繼續南下攻打宋朝,以黃河為界,但被太后拒絕。《遼史?卷八十三?列傳十三》:又上言,可乘宋弱,略地至河為界。書奏,不納。


如果此時遼軍能趁宋軍主力大敗之機繼續南下,說不定真能達成以黃河為界的目的。但經過十幾年的休養生息,宋軍實力恢復,在河北構築了水長城來防禦遼國騎兵,遼國南下攻打宋朝的時機已經喪失了。這時候再攻打北宋,就是一場徹底的軍事冒險。


當時遼國以蕭太后為首的統治集團毫無戰略眼光,利令智昏,想要一舉率大軍滅宋。結果在後方敵人尚未肅清的情況下,竟然一路南下,直抵黃河北岸。


遼代武士

遼軍主帥蕭撻凜恃勇輕敵,竟然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偵查。城上宋軍以床子弩將其射殺,遼軍士氣受挫。主帥都如此,更何況是其他遼軍將領?


這就難怪為什麼遼軍會實行孤軍深入這種昏招了。


正因為宋遼雙方都昏招迭出,才導致了澶淵之盟的結果,才讓遼軍避免了孤軍深入全軍覆沒的結局,遼軍利用趙宋集團軟弱可欺的性格,撈取了足夠的好處,從容凱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旋翼機會取代現有軍用直升機嗎?
戰鬥機代差由什麼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