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你有我也要有,當德國海軍開始挑戰皇家海軍,英國人坐不住了

你有我也要有,當德國海軍開始挑戰皇家海軍,英國人坐不住了

作者:鏖戰時刻

如果說二戰是一戰遺留問題所導致,那導致一戰的一個主要導火索就是英國與德國之間的海軍競賽或者說無畏艦建造的比賽,它與巴爾幹半島的危機共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軍備競賽對以後的世界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二戰後的冷戰思維和競爭就有很大的相似性。



帝國落日,但德國未必是新升的太陽

19世紀末、20世紀初,維多利亞時代的日不落帝國達到頂峰,也開始逐漸衰落,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穩持世界牛耳的霸主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落伍。主要的原因就是英國擁有廣大的殖民地,擁有最便宜的原材料來源與穩定的工業品傾銷地區,這樣一來技術更新換代的動力就不足,也不願再把資金精力投入收益緩慢的實業,而投入相對省力和收益更大的貿易與金融行業。就這樣工業生產總值先後被美國和德國超越,而倫敦成為當時世界的金融貿易中心。


作為歐洲統一比較晚的大國,德意志帝國開始高速發展。得益於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迅速發展了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不錯的工業體系,國內展現出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無論是新興的工商業主還是容克地主都得到了足夠的好處,大家認為應當去向英國學習去取得更多的殖民地,好更加輕鬆的掙錢。


在啤酒館中的聊天主題,也從父輩在三次王朝戰爭中的功績,轉變為憧憬在新殖民地中建功立業。這個時刻,年僅29歲的威廉二世繼位,接替自己繼位僅有99天就因為英國醫生誤診而去世,但是性格穩妥更有政治經驗的父親,執掌這個新興的帝國。


威廉二世

他繼位的第二年,英國提出了新的海軍法案,這個法案要求英國海軍的實力最起碼要和世界第二、第三的總和持平甚至於更高。它主要針對的是當時的法國和俄國海軍,德國海軍當時根本不在考慮之列,因為當時的德國首相俾斯麥只將德國海軍保持在一支岸防海軍的標準上。


「轉六個球而不會掉下來」的鐵血首相在外交上確實是高手,這在殖民地拓展上體現得很明顯。通過英德協議等諸多外交文件,德國獲取了德屬西南非、多哥蘭、喀麥隆、德屬東非、德屬新幾內亞和馬紹爾群島,後來繼承俾斯麥政策的德國政府又獲得了中國青島、加羅林群島、帛琉和馬里亞納群島等地區。但這些殖民地因為發展時間短,基礎設施差而且資源貧瘠,從而無法得到足夠的回報,直至一戰爆發,德國對殖民地仍然是於純粹的投入,並未獲益。


俾斯麥

德國國內認為這些殖民地都是賠錢的買賣,想獲得可以立即產生回報的殖民地,但這些地方早就被英法等國瓜分殆盡。俾斯麥希望通過建立一種互相保證的網路,從而使德國居於中心地位,可以和平地保證自己的利益或者攫取新的利益,並與當時世界第一大國英國互相支持,換種說法就是德國獲得陸權,而英國的海權不受侵犯。


德皇威廉二世性格剛愎自用、急功近利,又很容易在挫折面前喪失信心而隨波逐流,簡單說就是自以為是,志大才疏。後世的歷史學者都認為他的幾個弟弟比他更適合擔任國王。剛即位的威廉二世一心想創造出和他爺爺一樣的豐功偉績,自然就想在德國比較弱的領域——海軍和殖民地上發力。


英國雖然在鋼鐵產量等工業指標上喪失了以前絕對的優勢,但造船和艦船設計方面依然領先,世界各國仍然把皇家海軍視為榜樣。尤其是費希爾即將出掌英國海軍,它將給世界海軍發展帶來劃時代的變化。


德皇威廉一世



競賽開始與戰略失誤

1895年1月18日,威廉二世宣稱「德意志帝國應該發展為一個世界帝國。」為了貫徹世界政策,而建立一支龐大艦隊,則是世界政策的核心。這是他第一次在世界面前明確表達他的野心;1896年1月18日,他在紀念德意志帝國成立二十五周年的一次演講中,發出了「德意志之未來在海上」的聲明,更宛若打響了德國海軍建設開始狂奔的發令槍。


1897年4月24日威廉二世發表了這麼一段演講,提出了確保海上控制力量的重要意義「手持三叉戟的海神尼普頓的形象,乃是吾輩必須完成的新使命之象徵。無論在世界的何地,我們必須對德意志的國民加以保護;而且無論在世界的何地,我們也必須維護德意志的榮譽!」。至此德國發展海軍的野心一點也不加以掩飾。



提皮爾茨

這一年提爾皮茨開始擔任海軍國務秘書,他是威廉二世進行海軍建設的主要負責人,他是一位極其優秀的宣傳、組織與規劃大師,會發動輿論,建設組織團體以民間輿論挾持國會的伎倆。從1897-1906年爭取了包括馬克斯?韋伯在內的不少於270名著名學者,政界、工商界以及新聞出版界的名人,美其名曰「艦隊教授」來支持其海軍建設,並將原來的海軍內部雜誌《艦隊》改編為科普雜誌來擴大海軍在民間的認知度;還成立了「海軍協會」等民間組織。


在這些狂熱活動的背後,有著德國工商業的影響和權勢,克虜伯、巴林、格溫內爾和沃爾夫只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幾個。他們都希望在這次海軍大發展中分得一杯羹,在上下一片通力合作下1898年德國海軍法案也很快通過。


其內容是,要編成兩支各含8艘戰列艦的分艦隊,加上1艘作為艦隊旗艦之用合計17艘戰列艦。在本國海域還應擁有岸防用的裝甲艦8艘,偵察用的大型巡洋艦6艘和小型巡洋艦16艘,在海外則配置大、小型巡洋艦三艘和十艘。

此外,作為預備兵力,還需保有戰列艦兩艘,大、小型巡洋艦三與四艘。到1904年4月1日以前,德國將以四億八千九百萬馬克,補充建造其中不足的部分,計戰列艦七艘、大型巡洋艦兩艘與小型巡洋艦17艘。這個法案立刻令英國感到緊張,一個陸權大國要這麼強大的海軍做什麼?有這麼多的海外利益需要維繫嗎?


1890年,馬漢發表了著名著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這本書總結了人類海戰的經驗與教訓指出:海軍兵力的集中對於作戰艦隊對緊要海道的控制;大規模封鎖而非戰鬥巡航才是決定性的;海外殖民地的繁榮至關重要;海軍基地比控制大片陸區更可貴;只有海權才能保障一國崛起為世界強國。這本書為全世界海軍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馬漢

1894年只是擔任一艘美國輕巡洋艦艦長的馬漢出訪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讓自己的兒子後來的英國國王當時的威爾士親王設宴接待。在宴會上威廉二世以學生的態度與馬漢攀談,說所有的德國戰艦都有一套馬漢的著作。她的學說也影響了提爾皮茨的海軍戰略以及艦隊的發展。


首先提爾皮茨提出「風險艦隊理論」,這個理論就是要讓德國海軍戰力保持在英國海軍的三分之二左右,這樣一來即使英國贏得海戰勝利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從而讓其他國家取代英國的海上霸權地位。英國為了損失不至於太大就要在一些問題上向德國讓步,這樣的就可以兵不血刃的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為了這一目標,1900年德國又推出新的海軍法案,將戰列艦的數量擴充至三十四艘,這個法案加上正在進行的布爾戰爭中德皇威廉二世不負責任的言論,與支持布爾人的那幾封著名電報,徹底地激怒了英國。英國正式投身於造艦大競賽。




用的還是看的?

德國開始加速造艦,但是它與英國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以至於按照海軍法案的規劃,德國仍然是沒有希望達到目標。在這個時候歷史拐了一個彎,在1904年擔任英國第一海務大臣的費希爾爵士的主導下,「無畏」號戰列艦問世了。它的出現讓世界上所有現存的和正在船台上的戰列艦立刻過時了,未來的戰列艦必須以它為標準不會有例外。


費希爾爵士

這卻為德國海軍打開一扇門,英國海軍那讓人感到絕望的前無畏艦數量優勢不存在了,大家來到了一個起跑線上。提爾皮茨在1906年5月敦促國會通過了《第二次艦隊法第一補充案》,將1906—1907財年開工的4艘戰列艦改為按無畏艦設計建造,英國在1909年回應德國建造一艘戰列艦那英國就建造兩艘戰列艦,於是在1914年,英國的海軍總噸位達到了恐怖的217.4萬噸。


英國審時度勢毅然和日本結盟,退出太平洋把艦隊集中使用;更大的魄力就是與世仇法國改善關係,退出地中海,由法國海軍保障英國的利益。所有節省出來的艦隻回到本土保證絕對優勢。這是威廉二世和提爾皮茨沒想到的,主動權始終保持在英國手中。


無畏號戰列艦

這就看出了老海權國家的底蘊。英國海軍仍然碾壓德國海,德國使盡渾身解數在一戰爆發前,只達到英國的一半,而且在1910年後就後勁不足發展停滯了。


一戰爆發後,德國海軍除了海外艦隊有所建樹外,公海艦隊畏縮在港內毫無動作,即使在陸軍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英國遠征軍和物資穿過英吉利海峽源源不斷來到法國 。這就是威廉二世捨不得看著自己心愛的大玩具遭受損失,在閱兵的時候還希望他們來撐場面,希望在陸地勝利後再作為最重的一個砝碼逼迫英國媾和。


這樣就走上了和中國北洋艦隊一樣的道路——保船第一,將制海權拱手送給敵人。最終在整場戰爭中,除了日德蘭的偶爾閃光外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最後又因為破罐子破摔激怒公海艦隊水兵起義,給德意志德國的棺材蓋上了釘子。


冷戰期間的美蘇軍備競賽其實主旨沒太大變化,現在太平洋兩岸的競爭依然如此。永遠不能低估敵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如果俄羅斯人戰鬥力不強,它是怎樣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的?
戰鬥機代差由什麼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