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武器聯合研發看上去很美,但實際上有多艱難,失敗風險有多高?

武器聯合研發看上去很美,但實際上有多艱難,失敗風險有多高?

作者:季風

19世紀中後期開始,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武器裝備需要的生產技術和資源也隨之飆升,這自然帶來生產成本的快速增長和數量的下降。


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之後,能夠在武器裝備上自給自足的國家越來越來越少!現在世界上能夠生產步槍、火炮的國家可能有幾十個,但能獨立研發的就要少得多,主要是歐美傳統的工業化國家和幾個新興經濟體。能夠生產坦克裝甲車輛的國家還有十幾個,但真正能夠打造一個完整體系的裝甲車輛生產研發體系的國家就只有屈指可數的那麼幾位了。


德國豹2坦克

到了最考驗綜合國力的航空航天領域,目前世界能夠獨立生產第四代戰鬥機的國家就只剩下了美俄中法四個國家了。至於瑞典,研發能力確實不錯,但很多子系統依然需要依靠其他國家。到了第五代戰機,目前只有中美兩個頂級玩家和俄羅斯這個次級玩家可以搞一搞,其他國家的五代機大多停留在計劃階段,距離定型服役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因為武器的研發難度大,裝備數量也就難以上去,自然價格也就高到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以美國的五代機王者F22為例,一架F22單價達到1.5億美元,連一向財大氣粗的美國也吃不消,採購了不到兩百架就匆匆關閉生產線了。


既然一個國家很難獨立研製生產一種先進的裝備,那麼兩個國家甚至多個國家合作研發一種新型裝備可不可以呢?別說還真的有人嘗試過!早在19世紀末,沙皇俄國在選擇新式步槍的時候就採用這種思路,其產品就是大名鼎鼎的莫辛納甘步槍——融合了沙俄設計謝爾蓋·莫辛和比利時納甘兄弟設計思路的步槍。


莫辛納甘步槍

二戰後,這種思路應用的更為廣泛,涉及的領域也很廣,從海到空無所不包。其中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英國和法國聯合研製的美洲豹攻擊機,英國和德國、義大利合作研發的可變後掠翼戰鬥機狂風、德法聯合研製的阿爾法噴氣教練機。


二戰後的西歐各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經濟雖然發展迅速,但國防壓力一點也不小,再加激增的社會福利開支,所以都有著省錢辦大事的想法。聯合研製可以通過分攤研發成本、增加裝備數量的方法來有效控制支出。而且當時的歐洲各國也有堅實的合作基礎,除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外,還有就是他們的工業特點——因為相對衰落,此時的歐洲國家已經難以靠一己之力維持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了。


印度空軍裝備過的美洲豹攻擊機

與此同時,他們也都保留了自己的強勢項目,比如英國人的航發工業。雖然20世紀50年代由於高層的決策失誤,英國失去了自主研發先進戰機的能力,但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航空發動機技術依然是世界頂級的。法國達索則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法國航空工業的旗幟,在航空設計中依然保留了強勁實力,在五代機之前,達索的神秘、幻影系列戰鬥機是可以抗衡美蘇頂級的空中戰力。德國雖然是戰敗國,其材料科技依然是不容小視……


而作為美國主導的西方陣營的一員,他們很容易找到相似的裝備需求。


成功的案例儘管歷盡波折,畢竟結出果實了,失敗的案例則只有很少的人才能記住他,大多數都已經湮沒在時間的洪流中。這些失敗的聯合研製項目中就有很多裝甲迷心中的意難平——MBT-70坦克。


美軍塗裝的MBT70主戰坦克

這個為了應對蘇聯陸軍T64/T72而上馬的坦克項目,由美國和聯邦德國聯合研發。作為二戰東線戰場上無數次鋼鐵碰撞的當事人,德國人對於裝甲車輛的如何發展有著自己的看法。有了美國的財力作為保證,更為了應對華約集團如海潮般的坦克洪流,MBT-70集成了當時能夠想到的所有先進技術,真有點「能裝上的都給他裝上」的味道:


液氣懸掛,賦予了MBT-70與體重不符的高速;1500馬力的強勁發動機即使放在今天也足以碾壓這個世界絕大部分的坦克;低矮的車身,減少了被命中的概率;冷軋鋼和低碳鋼由外而內提供保護,雖然比不上後來的喬巴姆複合裝甲以及以色列人開創的爆炸式反應裝甲,卻是當時最有效的防護手段,對當時最具威脅性的有線制導導彈有極好的防禦效果;自動裝彈機減少了成員……


可是,美國和德國對於坦克的需求並不完全相同,甚至雙方的計量單位都存在著巨大差異,最終這款被寄予厚望的坦克因為超支嚴重、時間一拖再拖而最終下馬。不過,在研製過程中驗證過或者糾正過的錯誤,被美德兩國用於之後的坦克研製中,從而誕生了著名的豹2主戰坦克和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


M1坦克

為什麼聯合研製會失敗?因為聯合研製的雙方甚至多方在一些關鍵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難以達成一致的原因則在於作戰環境和作戰理念上存在著巨大差異。


以美軍二戰中裝備的戰機為例。美國陸軍航空兵的P系列偏愛液冷式航空發動機,而美國海軍的F系列則氣冷式的星型發動機。造成這個差異的根源在於氣冷發動機對淡水資源的需求比液冷發動機要低得多。而航母上本身就空間有限,攜帶大量戰機、燃油、彈藥後真的很難擠出空間存放液冷發動機需要的東西。


P-51戰鬥機

二戰後,美國在研製F111戰鬥轟炸機的時候就遇到類似的情況。雖然美國國防部希望把F111打造成能夠同時滿足空軍和海軍的通用平台,但是現實很打臉。美國空軍和海軍對於戰機的需求差異明顯:


空軍在考慮的是應對蘇軍日益壯大和成熟的地面防空火力和雷達系統威脅,要求飛機能夠利用防空雷達的低空盲區進行超音速突防;海軍為了應對蘇聯遠程轟炸機搭載的空艦導彈,要求飛機能夠利用遠程雷達和空空導彈在反艦導彈射程之外對轟炸機進行攔截……


F111戰鬥轟炸機,性能還算不錯,但海軍很不待見它

兩軍面臨的威脅和作戰模式截然不同,對戰鬥機的戰術技術指標要求各有偏重。承包商為達到較高的通用化水平並滿足兩軍要求,只能採取兩種方式:要麼貪大求全,大量使用新技術,在圖紙上滿足所有設計要求;要麼有所妥協或有所偏重,以犧牲性能指標為代價,降低研製難度。這決定了 F-111 的性能最多只能滿足單一軍種要求,另一軍种放棄它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一個國家內部不同軍種聯合研製武器都這麼困難了。兩個不同國家聯合研製裝備,成功的概率只會更低。


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歐洲戰鬥機聯合研製計劃和地平線級護衛艦研發過程中,法國和英國退出就是明證。法國因為一直擁有航空母艦,所以要求一種能夠同時滿足艦載和陸基起降作戰的戰機。而歐洲其他國家即便擁有輕型航母也是搭載鷂式家族的短距垂直起降戰機,對於常規起降的艦載機沒有興趣。


陣風戰鬥機

結果就是法國退出,自主研發了陣風戰鬥機。而歐洲其他國家則聯合推出了歐洲戰鬥機2000,也就是所謂的颱風戰鬥機。


同樣的事情在地平線級護衛艦的研發過程中再次出現,只不過退出者變成了英國。地平線整體性能優異,但航程無法滿足英國的需求,畢竟作為老牌強國英國,還是有很多利益在世界各地。結果就是英國退出,自主研製了45型驅逐艦。好在英國之前的投入沒有白費,45型驅逐艦使用的很多裝備就是來自於地平線,包括但不限於大名鼎鼎的紫苑系列艦空導彈。


約翰牛的45型驅逐艦

成功的概率低,失敗的可能大,聯合還有意義嗎?答案是肯定的,畢竟省錢是很多國家必須考慮的問題。那如何提高聯合研製成功的成功率呢?


筆者認為有兩種途徑可以走。第一種是儘可能尋求雙方的最大公約數。前面提到的美洲虎就是這樣的案例:英法兩國都需要兼具教練和對地攻擊的機型,共同的需求催生了美洲虎。


同樣成功的還有德法兩國聯合研製的虎式武裝直升機。這款媲美阿帕奇的歐洲武裝直升機在項目啟動的時候,德法兩國都需要面對蘇聯滔滔不絕的鋼鐵洪流,對於反坦克都有極大的需要,這促使雙方通力合作。後來虎式直升機在兩國的子型號差異不大,零備件的通用性極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鄭成功渡海攻打台灣九個月,如何解決糧草供應的難題?
沒有這款著名坦克的加持,以色列也很難打贏贖罪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