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誰是滿清最能打仗的八旗兵?這個部落你可能都沒聽說過

誰是滿清最能打仗的八旗兵?這個部落你可能都沒聽說過

作者:季風

北塞調馬往二萬,益以索倫之勁兵。

其名乃曰貝多爾,索倫侍衛中英楚。


上面這兩句詩都來自中國歷史上詩作最多的乾隆,雖然詩的質量真不咋地。他也許因循守舊,但作為統治大清帝國的君主,乾隆的眼界和能力還是有的,一般人還真入不了他的眼。


在他詩中多次出現的索倫人,對於滿清確實舉足輕重。他們在清代中期取代滿蒙八旗,成為清帝國旗下最強悍的戰力擔當,其成敗興衰也折射了清王朝從輝煌頂峰逐漸衰落的歷史軌跡。


全副武裝的清軍士兵

準確來說,索倫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個區域內所有民族的統稱。明末清初,居於今黑龍江地區的土著居民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族,被統稱索倫部。


當年的黑龍江地區可不是現在的北大倉,而是充滿原始氣息的地方。《黑龍江志》這樣描述黑龍江:外興安嶺拱於北,內星安林佈於中,松花江橫於前,黑龍江、額爾古納河費雷左右,居高臨下,天然形勝,而一山一水平衍,皆成半環式,實為地理一奇觀……


黑龍江上游,以黑龍江為主幹,曲折環繞千餘里,支流河岔分出,大小興安嶺綿延數千里,峰巒林立,溝谷縱橫。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山間、丘隴有著旺盛的草木,茂密的森林,十分有利於野生動物的生存繁衍。得天獨厚的環境,成為索倫最好的「苑囿」,他們世代以「采捕打牲為業」,以「捕獵為生」,在大小興安嶺過著游牧漁獵的生活。


準噶爾重騎兵,滿清從康熙到乾隆年間最大的對手

因為這種生活,他們需要長期在山林中奔跑跳躍,時不時還要和老虎、野豬、黑熊這些猛獸親密接觸,從而造就了他們堅毅的性格和強健的體魄。這種生活還給他們帶來一項意想不到的饋贈,因為需要長時間在馬背上追逐、射獵,練就了精湛的騎術和箭法,甚至連號稱馬背上民族的蒙古和滿洲八旗都要自愧不如。故而清代索倫人因騎射技術高超、艱苦耐戰而「雄於諸部」。


不過這些技能在早期並沒有帶來什麼收益,更多的是災難。這些災難來自於與他們長期的鄰居女真人,準確說是建州女真及後來的滿人。


清朝初年版圖

天命元年(1616年),剛建立政權的努爾哈赤就派大軍征服黑龍江地區的薩哈連部,即後來的薩哈爾察部,也就是天聰八年(1634年)後《清實錄》中開始出現的索倫部落。這次戰爭的具體日期不詳,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索倫部落在建州部眼中屬於那種能被輕易拿捏的軟柿子,否則難以解釋在薩爾滸這種決定生死存亡的戰爭當年就挑起另外一場戰爭。


結果皇太極作為後晉的第二任大汗,對於包括索倫部在內的東北諸多未歸附的族群採取「征撫並用,以撫為主」的政策。同時把東海女真人及索倫部落都冠以滿洲之名。


天聰八年(1635年),皇太極命管步兵梅勒章京霸奇蘭、甲喇章京薩木什喀,往征黑龍江地方並且諭之曰:「俘獲之人,須善言撫慰,飲食甘苦,一體共之。則人無疑畏,歸附必眾。且此地人民,語音與我國同,攜之而來,皆可以為我用。攻略時,宜語之曰:『爾之先世,本皆我一國之人,載籍甚明』」。


皇太極

實際上這些話語,不論當時還是現在都純屬扯淡。黑龍江地方土著眾多,就語言而言也並非相同。


皇太極之所以這樣講,目的在於把他們拉攏到滿洲政權的周圍,以利用「野人女真」和索倫部落人民的驍勇來增強自己的軍事力量。這與清軍兩次入侵朝鮮半島,迫降李朝,以及數次入關擄掠一樣,都是為了掠奪人口,從而增強軍事、經濟實力。這個時期,索倫諸部對於滿清的意義更多是充當財富和兵力的來源,並沒有成建制的使用索倫兵的記錄。


原因也簡單,此時的八旗兵剛剛從白山黑水中走出來,還保留著漁獵時期生活鍛鍊出的韌性與體魄,戰鬥力強悍。對於八旗的各級將佐、士兵來說,不需要任何人來分他們的功勞。


八旗兵

隨著滿清與農民軍、明軍的戰爭不斷進行,八旗承受著極大的傷亡(與其有限的人口相比,傷亡驚人)。旗人在北京周圍已經圈佔大量旗田,很多人搖身一變成為地主。基層的旗人也有一份固定的俸祿,再加上世代為兵的規定,每一個旗人男丁出生就基本可以預定一份口糧了。駐防各地的八旗也有各種發財手段。這樣八旗兵多無戰意,戰力斷崖式下滑。屬於索倫兵的時代來了。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清政府在重創準噶爾,迫降台灣鄭氏家族後,開始集中兵力對付入侵黑龍江流域的沙俄勢力。康熙帝派遣都統、一等公彭春和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八旗兵三千人發起第一次雅克薩戰役。其中就有五百名來自當地的索倫兵參戰,為清軍一舉收復雅克薩城做出了貢獻。


現代油畫中的雅克薩之戰

戰後,清政府在索倫部聚居之地修築墨爾根城,從當地索倫人中挑選600名充當駐防八旗兵。此外,還派盛京將軍安珠瑚為索倫總管,「教索倫、達斡爾屯田耕種,積穀以充軍餉」,進行屯田。


第二年,墨爾根索倫、達斡爾官兵耕田1660垧,「田穀大獲」。新增的索倫兵源因為在惡劣的環境中起來,故而驍勇善戰,還熟悉當地的氣候、風土人情。而他們屯田獲得糧食則保障第二次雅克薩戰役中清軍的糧草供應,為取得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戰之後百餘年間,索倫兵一直在清軍中扮演救火隊的角色。每逢重大戰役,索倫八旗兵都奉調出征。康熙末年的「驅準保藏」之役,清政府調遣黑龍江索倫、打虎兒兵500名出征。雍正朝征準噶爾之役,出征的索倫八旗兵增至2000名,在轉敗為勝的光顯寺戰役中,「索倫精騎萬箭齊發,殺數千人。虜大崩,宵遁」,為清軍獲勝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軍與準噶爾汗國軍隊交戰

清王朝前線領兵將領往往在作戰時十分倚重八旗索倫官兵,據黑龍江副都統黑雅圖奏稱:「打牲索倫等處兵丁,人甚壯健,槍箭敏捷,慣走山林,頗耐勞苦……性好飲酒,不知禮節,約束稍覺費心。若能服其心,臨戰甚屬得力。且伊等行路,甚屬簡便,曠野之地,插木為柵,隨便即可棲止。」他的這一段話,極為形象地概括了索倫八旗兵強悍的野外作戰能力。


乾隆年間,索倫兵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從濕熱多雨的緬甸叢林,到高聳入雲的青藏高原,再到西北的大漠戈壁,到處都有索倫兵征戰的身影。以至於清軍中很多將領形成了心理依賴,索倫兵不到甚至會拒絕出戰。


乾隆帝

以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爾喀(今尼泊爾)第二次入侵西藏為例。為了反擊廓爾喀的入侵,清朝從全國各地調集兵力一萬三千多人,其中多數是靠近西藏的四川金川兵,還有青海等地的滿州、蒙古八旗兵、西藏當地駐兵。


奉命參戰的黑龍江索倫兵僅為1000名.不到十分之一,卻是清軍絕對的主力。從東北最邊緣的的黑龍江出發,艱難跋涉半年到達拉薩,沒怎麼休整就投入戰鬥,一路過關斬將,讓號稱勇猛的廓爾喀人吃盡了苦頭。


廓爾喀彎刀

濟嚨之戰,廓爾喀軍主力幾乎被全殲,被迫退回本土。清軍則翻越喜馬拉雅山,繼續追擊。出國作戰的五千清軍幾經苦戰,直逼廓爾喀首都加德滿都。廓爾喀傾盡全力,集中全國兵力死守,藉助地形優勢才阻擋住清軍。廓爾喀國王被迫求和,從此成為清朝藩屬國,直到清末。


除了征戰外,索倫人也被大量徵調到邊陲要地駐防。現在新疆地區的錫伯人就是當年奉命駐防邊疆的索倫兵後裔。


長期的征戰也給黑龍江境內的索倫各部帶來了災難。清朝為了讓索倫人避免像八旗那樣喪失戰鬥力,限制他們轉向定居生活,發展農業更是不被允許的。索倫人更是被要求抽出一年中相當多的時間訓練騎射等武藝,正常捕獵都受到影響。結果造成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滯後。


更可怕的是人口的損失,因為長期被徵調參戰、戍邊,索倫各部的人口在滿清統治時期不僅沒有增長,反而呈現萎縮趨勢。這不僅僅是一部分表現優異的索倫兵加入八旗,逐漸融入滿族,更因為戰爭帶來的傷害。因為被徵發參戰、戍邊的的都是各部落身體素質好的勇士,很多人往往一去不返。


長期下來,剩下的都是身體素質較差的人,這對於族群的繁衍生息極為不利。甚至一度出現整個部落一段時間內沒有孩子的情況。結果是直到現在,作為曾經索倫人的組成部分鄂倫春、鄂溫克、錫伯、達斡爾,在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相對較少。


到了近代,隨著火器普及,索倫人引以為傲的騎射被現代化的槍炮所取代,他們才回歸原本的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東北抗聯為何沒能堅持到抗戰勝利?
俄烏戰爭的經驗教訓,正在重新教美國人怎麼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