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考古發現的中國古地圖,距今2000多年,佔據了多個世界第一

考古發現的中國古地圖,距今2000多年,佔據了多個世界第一

中國目前文獻流傳下來最早的地圖是兩宋時期的,之前的地圖基本都在戰亂中被毀了。地圖的產生時間不比文字產生的時間晚,可惜早期的地圖沒有較好的載體,因而難以流傳,大多無處可尋了。還好的是,幾十年的考古活動發現了一些更早的地圖,這些地圖距今超過了2000年,堪稱是地圖中的「國寶」。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三幅地圖,分別是長沙南部的地形圖、駐軍圖和城邑圖,均繪在帛上。在三號漢基中發現的一根隨葬術牘上記有「十二年二月乙已朔戊辰」十個字,因而能夠判定該墓下葬的時間是西漢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放置地圖的棺內還有醫書、戰國策、五星占等帛書,研究價值很高。

長沙馬王堆地圖,是漢代輿地圖的代表。古人稱地理學為輿地學,地圖謂輿地圖。漢以前已有「地圖」一詞,西漢另立「輿地圖」一詞。漢代的地圖已經脫離了之前的原始形態,已經將田賦、戶口、行政、車乘、山川等綜合內容標記在地圖中。這些輿地圖的主要作用是用於地方治理和軍事活動,據《拾遺記》記載:「軍旅之隙尋善畫者,使圖山川,地勢、軍陣之象」。

《長沙國南部地形圖》

馬王堆的地形圖,長寬為96厘米,地圖上南下北。地圖區域是長沙國南部,主要是今廣西全州、灌陽一線以東,湖南新田、廣東連縣一線以西,北至新田、全州,南達珠江口的廣大地區。地圖採用田青、淡棕、黑三色繪畫,較詳細地表示了山脈、河流、道路、城邑、鄉里等。地圖的比例尺約為十八萬分之一,相當於漢代的一寸折十里。

地形圖上有八個縣城和80多個村莊,縣城用矩形符號標記,村莊以圓圈符號表示。圖中有30多條河流,其中九條標記了河流名稱,河流從上游到下游由細變粗,形態生動。圖上以三種方法畫山,把南嶺地區縱橫交錯的珠江與長江分水嶺描繪得脈絡分明,尤其是九嶷山的九個山峰標記清晰。

《長沙國南部駐軍圖》是中國發現最早的軍事地圖,長98厘米,寬78厘米。用朱、青、黑三色彩繪,出土時色彩艷麗。該地圖是地形圖的局部地區,也就是湖南江華境內的瀟水流域。地圖突出表現九支軍隊的駐軍的位置、番號、防區界線、軍事關塞等,與軍事相關的內容以紅色來標記。軍事前沿的村莊還標註了里程,可見該地圖是經實地勘查調繪製而成。

前181年,南越王趙佗自稱「武帝」,於是文帝在長沙國南部駐兵守備。這幅地圖可能就是這件重要歷史的反映。

《長沙國南部城邑圖》高約40厘米,寬約45厘米。地圖上繪製了長沙國南部的城垣、城門樓、城內的街坊庭院和宮殿建築。城邑圖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城市地圖。

《城邑圖》

以前,人們誤以為漢代地圖「不設分率」、「不考正准望」、「不備載名山大」、「不精審」,因而「不可依據」。而長沙馬王堆地圖的出現,打破了這種錯誤的認識。從地圖的精準程度來看,馬王堆地圖的製作水平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馬王堆地圖的出現引起了世界學者的關注,被多個國家寫入世界製圖史的教科書中,是公認為世界製圖學發展史上刻時代的地圖珍品。

1983年,考古學者又在河北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了一張地圖,名為《中山王墓兆域圖》。兆域圖長94厘米,寬48厘米,是中山王墓、後陵園的平面設計圖。該地圖的製作時間大約是前300年,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建築平面設計圖。在銅版上還記述了中山王頒布修建陵園的詔令,是戰國時代的文字,非常具有研究價值。

不過《兆域圖》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是設計圖,並非地圖,中國被確認最早的地圖是放馬灘地圖。1986年,考古學家在甘肅天水放馬灘發現了墓群群,其中一號秦墓中出土了繪在四塊松木板上的7幅地圖。根據出土的竹簡判斷,該墓下葬時間為前299年,因而可以確定這些地圖的時間下限為前299年。

放馬灘地圖1

根據研究,這些地圖是秦國邽縣的地理圖,反映了該縣的山川形勢及居民地、林術等分布情況。地圖為墨繪,以線劃、符號及註記表示出地圖內容,並區分其等級,其中以河流為主。地圖的繪製技術較為原始粗糙,但是它是中國目前最早的輿地圖,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放馬灘七幅地圖拼接復原圖

除此之外,考古學家還在放馬灘5號墓(西漢早期)發現了一幅紙質地圖,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質地圖,同時也證明了西漢早期就出現了造紙術。

放馬灘紙質地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斗維斟 的精彩文章:

五胡亂華為什麼會爆發?對比西方歷史,我們發現這是一個世界問題
曾經盤踞東北800年的古朝鮮,是如何納入到了中國的版圖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