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300多年前,連一株水稻都沒有的東北,為何會變成我國的糧倉

300多年前,連一株水稻都沒有的東北,為何會變成我國的糧倉

東北三省是我國重要的糧倉。東北大米,享譽天下。2021年,黑龍江省大米產量累計2913.70萬噸,位列全國各省區第一,佔全國大米總產量的13.67%。

富饒美麗的東三省,肥沃的黑土地上瀰漫著稻花的香氣。晶瑩剔透的大米供往全國各地,供養億萬人民。但是,在300多年前,山海關以北,卻連一株水稻的影子也難以尋覓到。

上圖_ 東北平原的農作物分布圖

  • 源遠流長

水稻原先是一種熱帶、亞熱帶植物。野生的水稻,生長在中國南方、印度、緬甸、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喜歡溫熱潮濕的環境。

中國古人是充滿智慧的。距今3000多年前,先民居然奇蹟般地將南方才產的稻米引種到了東北。在遼寧阜新縣高台山遺種,就發現了公元前1500年前後的水稻田遺址。1988年,在大連灣大嘴子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2400年前的碳化粳米。

到了隋唐時期,東北地區建立了渤海國政權。渤海國內廣泛種植水稻。渤海國所產的「盧州之稻」,是當時的名物。但是隨著渤海國的滅亡,東北的農耕文明受到毀滅性的破壞。從10世紀到18世紀的800多年中,歷經遼、金、元、明數代,東北大地上再也沒有形成規模的稻米種植。

到了清代,東北大米又在史籍上零星出現。康熙二次東巡,盛京官莊資料中可見「稻」的記錄。乾隆時,奉天府道尹的奏書中提到一種叫「遼陽青」的大米。但是這些稻米種植量十分稀少,價值昂貴,屬於權貴階層才能消費的奢侈品。東北大米的大規模引種,還是要到清朝末年。

上圖_ 晚清東北瀋陽城外的平原

  • 朝鮮移民

自奪取天下之後,清政府一直視關外祖宗之地為禁臠,將其封禁,關內百姓不得擅入。但到了清朝末年,東北被日俄帝國主義垂涎,邊疆危機日益嚴重。為了應對日益惡化的形勢,清政府不得不以「安置流民」「開荒濟用」「以利餉源」等各種名目放鬆對東北邊疆的封控。

與此同時,東北的近鄰朝鮮也處於內外交困之中。外部日本虎視眈眈,內部饑荒災禍連連。大批的朝鮮人為了躲避災禍,趁著中國邊禁漸弛的機會,來到中國東北謀求生計。

朝鮮移民東北開始於1845年,當年大約有十幾名朝鮮人偷越國境,來到臨江縣。19世紀60—70年代,朝鮮咸鏡北道等地連連災荒,朝鮮移民迎來一個小高潮。1872年鴨綠江北岸一帶,就有朝鮮人470戶、3139人。1880年後,清政府在東北邊境設局招墾,「劃圖們江北沿岸為韓民專墾之區,」移民合法化。朝鮮人成批大規模湧入。朝鮮平安道監司閔丙奭的奏報中說「我民越之去者,不下十餘萬」。到光緒末年,僅延邊一地,朝鮮移民就有10.95萬人。這些朝鮮移民在中國落地生根,成為我國民族大家庭中新的一員——「朝鮮族」。

上圖_ 朝鮮半島地形

  • 拓荒水田

朝鮮半島雖然位於東北亞,但氣候溫暖濕潤,適合種植水稻。故而朝鮮族長期以來就有種植水稻的傳統。朝鮮移民進入東北以後,就將這傳統帶來了東北。

據專家考證,位於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拐瘸子朝鮮族鎮的上甸子、下甸子是近代東北最早的水田開發地。清同治年間,朝鮮移民在此刨草甸,挖水渠,修池梗,引種水稻。經過三年的耕耘,清光緒六年(1875年),終於培育出了近代東北的第一塊水稻田。從此以後,水稻種植在東北迅速鋪開。到民國初年,東北地區水田總面積已經超過11.7萬公頃,就連北緯52°冰天雪地的黑龍江呼瑪縣,都培育有水田。

上圖_ 古代打稻圖(圖源明代《天工開物》)

  • 興修水利

水稻種植對水的需求極高。發達的水利設施是形成大面水田的前提條件。朝鮮移民興修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在延邊,1906年,延吉縣新鄉大教洞的14名農民開掘水渠1308米,引河水灌溉33頃,而到了 1924年,延邊水利灌溉面積達4269.3公頃。

在吉林,朝鮮移民修築的水利工程星羅棋布,僅舒望縣細鱗河流域,現在仍使用的水利工程就有5處。在黑龍江,至今還殘留著池埂子,1926年朝鮮移民在木蘭達河尖山子腳下建柳條壩,形成了著名的尖山子灌區。

一項項水利工程,使得沉睡的荒地變成了水田。為大面積水稻播種打下了基礎。

上圖_ 水稻

  • 選育良種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水稻本產南方,不耐嚴寒。朝鮮移民原先從朝鮮半島帶來的稻種,在氣候較暖的遼東地區可以生長,但在遼河以北,更冷的地方,水稻不是難以生產,就是產量很低,難以形成經濟效益。直到清末,一名叫申友景的移民,弄到了日本北海道的稻種「赤毛」,在牡丹江地區試種,幾年後試種成功,培育出了適應黑龍江地區的耐寒高產稻種。

根據1912年的調查情況,東北地區「稻皆朝鮮種,耕耘方法為朝鮮式」,朝鮮移民的稻種和耕作方式在東北地區發枝散葉。東北地區的農業資本家和地主,為了提高產量,提高利潤,還積極從日本引進高產稻種。1913年春,吉林省派出一個30人的農業代表團去日本北海道考察,帶回了優良稻種,在吉林省農業學校聘請日本專家試種。「小田代」「北海」「陸羽」等日本高產稻種也相繼引入東北。

上圖_ 清末東北地區「開禁放墾」的過程中的升料地執照

  • 當局鼓勵

晚清東北邊禁全開,清政府對移民一改排斥驅逐的態度,開始設局招墾,出台一系列鼓勵措施。如1906年,遼寧新民府就設立新民蒲城水利局。挖掘了新開河,促進水稻生產。

到了北洋政府東北當局政府對墾荒種稻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提高。1913年,在遼寧塔西灣設立水稻試驗基地,繪製通俗易懂的水稻種植圖畫分發給各縣。同年奉天省水利局成立,開掘了「引渾入蒲」的水利灌溉工程。北洋政府東北當局,還多次進行土地普查,將查出的可耕荒地,低價拋售給農民耕種。

1915年,日本提出了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當時的朝鮮是日本的殖民地,東北當局害怕日本人利用朝鮮移民對東北實行侵略滲透,鼓勵漢民種植水稻,漢民也開始大面積耕種水稻。

1918年,北洋政府內務部、農商部向奉天省發出通報「旅滿朝鮮人會收買水田,嚴加防範」。東北當局頒布了《提倡華民耕種水稻辦法》。責成各縣政府調查境內的水田面積,由縣政府督促農會勸導民眾耕種水稻。如果資金不足,則有政府聯絡鄉紳商行,提供貸款。

上圖_ 東北大米

20年初,東北地區相繼成立了奉天官牧場、新紀公司、溥豐農場、彰武農牧場等官辦或商辦的稻田公司。這些稻田公司招徠民眾耕種土地,提供農資、糧食、住處,極大地促進了水稻增產。

經過數十年的耕耘運作,原本不產稻米的東北三省,逐漸變成了北方稻米之鄉,成為我國重要的大米生產基地。1931年,「9·18」事件爆發,日本侵略者霸佔了東北。日本人在東北搶佔了東北的大米資源。直到解放後,東北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富饒的黑土地,才真正成為人民的「北大倉」。

作者:大獅子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論近代遼寧省地區水田農業的發展於朝鮮移民社會的形成》 金穎 滿族研究 2007.4

[2]《朝鮮移民於近代東北地區的水田技術》 衣保中 中國農史 2002.1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僅用18天就攻入柏林,拿破崙如何完成「今日乳德」的驚世戰績
1938年,薛岳如何指揮國軍,取得基本殲滅日軍一個師團的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