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清帝王道光,真的成了帝國的最後一道光

大清帝王道光,真的成了帝國的最後一道光

#頭條創作挑戰賽#

(紫禁城隆宗門上仍然留有當年攻城的箭簇)

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按照傳統干支紀年法,是一個癸酉年。

這一年的十月,一夥名為天理教的反清民眾手持兵器,買通宦官,溜進了紫禁城。

這夥人在紫禁城內打砸搶燒,給皇家禁軍來了個措手不及,不能招架,而此時的大清皇帝嘉慶又在外地度假,因此群龍無首,多虧皇次子旻寧奮力抵抗,這才殲滅了暴徒,穩定了局面。

愛新覺羅·旻寧,也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

《清史稿》:上御槍斃二賊,餘賊潰散,亂始平。飛章上聞。仁宗欣慰,封上為智親王...

在激烈的交戰中,旻寧十分勇敢,不僅積極反擊,更身先士卒,還用鳥槍親手擊斃了兩名天理教徒,這使得父親嘉慶不由得對他刮目相看。

誠然,到嘉慶皇帝所處的時代,滿洲勇士和八旗子弟們已經被不復當年的英勇了。

很多皇室子弟自小養尊處優,所以大都不願意從戎,因而弓馬本領極差,有些甚至連滿語都不會說,天理教徒攻進來的時候,禁軍成了無頭蒼蠅,御前侍衛麻了爪,一眾皇親貴胄更是毫不猶豫,收拾行李就要逃走。

在這樣諸多反面教材的襯托下,旻寧的勇敢品質則更為難能可貴。

(嘉慶皇帝 畫像)

我們知道,從雍正皇帝開始,清朝就開始施行秘密立儲制度,皇帝想要立誰當儲君再也不用如前朝萬曆皇帝那樣可憐巴巴的去和大臣們商量,而只需在生前的某一天神不知鬼不覺的提前寫下傳位詔書,藏於紫禁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就可以了。

帝國最為重要的秘密,不在暗流涌動的政治環境中,也無需藏在皇帝的內心深處,而是光明正大的擺放在「光明正大」之後。

然而,當老皇帝嘉慶駕崩時,幾個宦官七手八腳的架著梯子從匾額一頓摸索,卻什麼也沒有摸到。

原來,自從上次那一夥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後,嘉慶皇帝認為乾清宮已經不再安全,因此把詔書隨身攜帶在一個小小的鐍匣之內。

這樣的行為似乎可以證明,嘉慶皇帝在當時陷入了一場巨大的精神危機之中。

反腐的失敗,鎮壓起義的不力,自然災害的頻發,以及不斷下降的帝國綜合水平,都讓這位天性溫順仁慈的皇帝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

找到皇帝的鐍匣,取出詔書後,人們發現,原來早在嘉慶四年,老皇帝就已經選定了旻寧為帝國未來的繼承人。

一般來說,想要解讀一個封建王朝,最好的抓手,就是拿這個時代的皇帝來做切入點。

然而,作者在分析道光皇帝時,卻很喜歡從皇帝治下的兩位權臣入手。

(穆彰阿 劇照)

這其一,是軍機大臣郭佳·穆彰阿,其二,是大學士曹振鏞。

穆彰阿,字子朴,滿洲鑲藍旗人,這位仁兄曾經在老皇帝嘉慶在位時任刑部侍郎,消極怠工,不務正業,屬於是那種十分典型的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上班純屬混日子的封建官僚。

後來由於案件積壓的太多,下面的人乾脆把這些事務全都寫成奏本,轉送到了嘉慶的手裡。

老皇帝一天之內收到了二十多封奏本,怒不可遏,認為穆彰阿工作效率太低,或者壓根就是偷懶沒有工作,還專門重重的處理過穆彰阿一次。

事實上,刑部侍郎是從二品大員,是刑部的二把手,位置明顯,工作繁重,絕不是一個可以混一混就能安然度日的職位。

穆彰阿之所以在這樣的崗位上還如此懈怠,多半不是因為他懶惰,而是因為,他本人的無能。

不是不願意處理,而是沒有能力處理。

這樣的人做刑部侍郎已經嚴重的拖慢了帝國的政務運轉,然而魔幻的是,這位仁兄此後福至心靈,官運亨通,到道光時期,已經成為了朝廷里數一數二的大員。

和穆彰阿同朝為官的,是大學士曹振鏞。

這位曹振鏞,祖上家學頗有淵源,據說還是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的後人。

曹振鏞同志可以說是官場上的老油條了,他於乾隆年間考取進士,初入官場,嘉慶年間青雲直上,一路升到工部尚書,道光時期飛黃騰達,直接干到了武英殿大學士。

(曹振鏞 畫像)

就這麼說吧,這位仁兄權勢之盛到了什麼程度?道光皇帝想要偷懶休息的時候,曹振鏞甚至代替皇帝主理了三個月的政事。

縱觀這位仁兄的一生,可以說是一江春水來,一馬平川去,那是相當的暢快,他二十七歲入仕,直干到八十歲才退休,工齡之長,有清一代幾乎無人能及。

那麼請問,曹振鏞同志在官場上這般如魚得水,他是有什麼獨門訣竅么?

訣竅倒是有,但算不上獨門,總結起來也很簡單,只有六個字,那就是:

多磕頭,少說話。

所謂言多必失,沉默的人總是要比那些喋喋不休的人安全的多。

曹振鏞在官場混了這麼多年,他見證過一代文臣張廷玉不過是為了想要死後從祀太廟就被乾隆一頓收拾,最終凄慘回鄉,他也見過紅極一時的權臣和珅還在操辦清高宗的葬禮時,就被賜三尺白綾,他實在太明白大清政壇的險惡和不確定性了。

今日起高樓宴賓客,明日就樓塌了死走傷,這樣的事情還少么?

所以,曹振鏞和穆彰阿同志雖然關係一般,但卻十分默契的都養成了明哲保身的性格。

皇帝對他們這些臣子而言不比其它,皇帝所掌握的,不僅僅是他們的榮華富貴和前途聲望,更攥著他們脆弱的生命。

一句話如果說錯了,有可能就會削官貶職,一朝流放三千里。

一件事兒辦砸了,那就有可能身死族滅,淪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所以,萬允萬當,不如一默。

在這個世界上,只要你能憋得住,只要你能不出聲, 不說話,那麼你就永遠是語言的主人。

而人生在世,如果一件事情你去做了,有你參與了,那麼你將會永遠是這件事情的奴隸。

(清朝大臣 劇照)

朝臣們低頭不見抬頭見,曹振鏞和穆彰阿又是那一時期的臣僚領袖,這兩位仁兄整天混日子磨洋工,結果大臣們上行下效,紛紛開始玩起了深度cosplay。

道光皇帝上朝,一問今天有沒有發生什麼事情,大臣們都異口同聲的說沒事兒,皇帝再問咱們大清王朝發展如何啊,大臣們都齊聲表示那是沒話說,相當好。

皇帝最後還是要問問大臣有什麼想法,有什麼意見和建議想談一談的,大臣們則把頭搖的像撥浪鼓一樣,紛紛表示啥事兒沒有,然後整體的跪地磕頭請安,皇帝一看十分滿意,認為國家承平日久,發展平順,於是宣布退朝。

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僅僅是皇帝本人受到了極大的蒙蔽,就連如林則徐這種有理想有抱負,想要報效國家的仁人志士都難有作為。

因為,英雄難抵大環境,當時代的潮水湧來時,所有人都會不可避免的被裹挾在其中。

當我們提起道光,提起林則徐時,我們就不可避免的聯想到一樣東西,那就是鴉片。

清宣宗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四月廿二,被道光皇帝委任為督辦禁煙事宜的欽差大臣林則徐在虎門海灘,也就是今天的廣東東莞市境內海面上,當眾銷毀了大量的鴉片,正義而果斷的維護了祖國的主權和尊嚴。

虎門銷煙的消息傳回京師,道光皇帝相當高興,因此當英國人因為此次禁煙事件惱羞成怒而發動戰爭時,皇帝似乎並不擔心。

(虎門銷煙)

清朝傲視四夷,自認是天朝上邦,皇帝更會把自己擺在天下之主的位置上,在道光皇帝的眼裡,區區英國人如同螻蟻,輕而易舉就能將其擊敗。

所以,當英國人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缺口,清政府不能抵擋,而英國人張牙舞爪的向朝廷提出割地賠款的請求時,道光皇帝徹底傻眼了。

當然,戰爭失敗的消息,道光是最後一個知道的,在此之前,一幫大臣們在朝堂上一直鬼扯,以此欺騙皇帝,說洋人已經被趕跑了云云...直到最後再也瞞不住。

大臣們已經習慣了糊弄皇帝,欺騙皇帝,或者說,大臣們更不忍心捅破皇帝內心那一層無比自信和驕傲的精神窗戶紙。

因為,如海瑞那樣直言犯上的人,畢竟是不太多見的。

自知戰敗,皇帝的內心很快發生了轉變,從維護尊嚴的主戰派變成了妥協退讓的主和派。

好死不死,那些在平時幫不上忙的大臣們在關鍵時刻體現出了他們的庸弱天性,穆彰阿花言巧語,把英國人進犯的責任推到了那個在虎門禁煙的林則徐的身上。

(琦善 形象)

此時的道光皇帝,已經不能分辨正邪忠奸,他心思一亂,不僅撤了林則徐的職務,還走了一步更爛的昏招——派出了大臣博爾濟吉特·琦善去和英國人和談。

並且,道光皇帝要求琦善,和談要講究技巧,最好能一不割地,二不賠款,三還要讓英國人退兵。

讀史到此,不禁感嘆,當年康雍乾三代君王都是勵精圖治的狠角色,嘉慶皇帝再不濟,也勉勉強強算是個守成之主,而清王朝到了道光皇帝的手裡,卻淪落到了這樣的境地。

這是一個多麼幼稚而天真的君主啊,他對和談的要求,就如同既不允許闖進屋子裡的強盜搶東西,同時還無需動用武力就把他們趕走一樣可笑。

果然,琦善把這事兒給辦砸了,而且是相當砸。

這位仁兄不經皇帝允許,私下割讓了香港,英國人更加囂張跋扈,直接把戰船開到了南京下關江面,面對英艦皋華麗號上黝深的炮口,道光皇帝屈服了,他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徹底把自己栓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道光皇帝 畫像)

公元1840年,條約簽罷,已經五十九歲的道光皇帝未進晚膳,而是在深夜跑到了祖廟痛哭,自稱死後無顏面對列祖列宗。

他對不對得起列祖列宗作者不知道,也不感興趣,但他一定對不起道光二十一年,那個在虎門戰死的水師提督關天培。

史書上說,關天培戰死時「挺立如生,反駭而仆」,看來,死去的人仍然站立著,而活著人,卻早早的跪下了。

當年,手持鳥槍的英勇少年,不復當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其實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這麼複雜的歷史你都能研究明白?牆都不扶,就服你!
這位冷門皇帝的一生,完美的演繹了一句話-屠龍勇士,終成惡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