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亂世行者橫跨千里,橫掃中亞威震天下,「辣」個男人真的很吸粉

亂世行者橫跨千里,橫掃中亞威震天下,「辣」個男人真的很吸粉

#歷史開講#

(遼上京遺址)

大安三年,公元1087年。

一位叫做耶律大石的小朋友出生於遼上京臨潢府,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耶律,這是契丹族人的國姓。

契丹族,是中國北方一個很古老的民族,最開始,契丹屬於東胡系,如果要論起源,則起源於鮮卑族。

鮮卑族裡有一個宇文部,契丹人就是宇文部中的一個分支。

據作者所知,「契丹」這兩個字最早出現史書上,是在公元四五世紀的北魏時期。

北魏時,契丹人主要分布在遼水流域以北的潢河和土河。

潢河是今天的西拉木倫河,土河則是今天的老哈河。

那時節的契丹人半漁獵半游牧,後來逐漸形成了八個部落,史稱為「契丹八部」。

八部雖然都是契丹人,但彼此之間並不合作,反而相互征戰,整天打來打去,今天你給我一拳,明天我給你一腳,這種情況極大的延緩了契丹民族的發展和壯大,直到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出現。

阿保機統一契丹八部,建立大契丹國,成為了塞北三朝最先和大宋政權對峙的王朝。

而我們剛才提到的耶律大石,就是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後代,論輩分,是太祖爺的八世孫。

耶律大石所生活的年代,已經是遼朝晚期。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塑像)

時光消磨了契丹勇士的銳意,很多遼朝的皇族子弟疏於戰陣,弓馬本領大打折扣,有些甚至連契丹語都不會說了,但耶律大石同志卻是一個十分例外的存在。

這位仁兄擅長騎射,能開百石強弓,契丹語和漢文雙管齊下,均可自由切換,可以說是文武雙全。

遼朝積極吸收漢化制度,所以也仿照北宋設置科舉考試,而在遼天祚帝(遼朝最後一位皇帝)執政期間,耶律大石更是獲得了殿試第一的好成績。

什麼叫殿試第一?說白了,耶律大石就是當時遼朝的狀元郎。

並且,翻遍遼史,你會發現,耶律大石是本朝開國到亡國之間,唯一的一位契丹族進士。

這倒不是說契丹人就比漢人要笨,而是因為,當時的契丹人,或者說契丹貴族,他們的小日子過得是很好的。

既姓耶律,那就是皇族,實在不濟也是遠親,那他們生來就有尊貴的身份,尊崇的生活,良好的物質基礎和較好的日常生活,擁有這樣的條件,他們等於是那種出生就在羅馬的人。

別人奮鬥一輩子都無法得到的生活,自己出生就有了,所以在這幫契丹貴族的眼裡看來,每天埋頭苦幹,十分努力的耶律大石,純屬是有病。

其實,耶律大石不是有病,而是因為,他是一個有理想的人。

他不想過貴族們紙醉金迷的生活,也不想終年糜爛在這風沙苦寒之地,他只是想要追求一種有價值的人生。

不過很顯然,此時的帝國環境之下,耶律大石已經很難實現理想了。

遼朝的舊鄰,是北宋,北宋此時也是蒸蒸日下,對遼朝構不成太大的威脅,但新搬來的鄰居,女真後金卻是大大的威脅。

(遼中京遺址)

金兵大舉南侵,很快攻陷了遼朝的中京,即今天的內蒙古寧城。

遼朝的首都制度,很有特色,因為他們搞了五個都城。

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也在寧城),東京遼陽府(遼寧朝陽),南京析津府(北京西南),西京大同府(山西大同)。

上京臨潢府屬於是核心首都,而剩下四個屬於是陪都。

不過,雖然大定府是陪都,但畢竟離臨潢府太近,天天吃喝玩樂的遼天祚帝耶律延禧一聽陪都淪陷,立刻成了驚弓之鳥,二話不說,收拾收拾行李就開始跑路。

末代皇帝一路西逃,最終逃到了夾山(內蒙呼和浩特西北)一帶,然後生死不明,音訊全無。

皇帝突然離線,留守南京析津府的一眾遼朝大臣們可就慌了神了。

一幫大臣們商量來商量去,認為如此緊要關頭,不能等天祚帝上線了,必須及早擁立新君,穩定局勢。

於是,大家擁立了天祚帝的堂叔耶律淳為新帝,稱為遼宣宗——北遼,就這麼慌慌張張的建立了。

北遼的建立雖然慌張,但耶律大石卻並不慌張,他被委任為北遼的軍事總指揮,全權負責析津府的防禦事宜。

(遼宣宗耶律淳 形象)

本來金兵南下這件事兒,對契丹人來說就夠頭痛的了,結果北宋徽宗趙佶聽說遼朝要玩完,認為有機可乘,是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好機會,居然也開始舉兵討伐北遼。

腹背受敵,純純是腹背受敵。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陷入到這種絕境,基本上就繳械投降了,因為早投降還能少遭點罪,然而耶律大石卻憑藉著個人優秀的軍事能力和堅韌不拔的性格,兩手禦敵,不僅抵抗金兵於門外,還成功擊退了北宋的兩次大舉進攻。

躲在山裡的耶律延禧每天都在聽收音機,他一聽北遼如此捷報,立刻坐不住了,又從夾山跑了出來,重出江湖,並且高舉遼朝正統皇帝的大旗,呼喚四散的契丹人重新依附於他。

耶律延禧雖然昏庸,但畢竟是大遼正統,所以這位仁兄前腳發公告,後腳耶律大石就出走北遼,重新投奔了耶律延禧。

耶律延禧得到了耶律大石這等悍將,信心大增,表示要和金兵決戰,收拾一下屢屢犯境的女真人,然而此時的遼朝,其實已經是風雨飄搖,千瘡百孔,當前的第一要務不是尋求決戰,而應該是保存有生力量,緩慢發展,再圖後事。

耶律大石當然要勸皇帝別衝動,但無論他怎麼勸,天祚帝就是鐵了心的要和女真人碰一碰,來個決一死戰,並且立刻就要出兵,一秒鐘都不帶耽誤的。

耶律大石一看,皇帝這是上頭了,這一上頭,恐怕就要出事兒,既然要出事兒,自己就不能再跟他混了,再跟他混,他要是把我派上戰場,那不純純是要把我往火坑裡推么?

(遼天祚帝耶律延禧 形象)

由是,在一個四下無人的茫茫黑夜,耶律大石離開了天祚帝,從夾山出發,途經黑水(內蒙古艾不蓋河)轉而來到了西北地區的可敦城。

茫茫風沙之下,頂著狂風,迎著飛沙,耶律大石離開了傷心之地,孤獨走上了前途未卜的道路。

可敦城,也就是鎮州,今天的蒙古國土拉河上游。

這個地方雖然看起來很不起眼,但卻被遼朝歷代帝王所重視,皇帝們認為鎮州是戰略要地,所以還專門在這裡駐紮了兩萬多兵馬,還馴養了十萬匹戰馬。

並且,由於這個地方處於西北邊塞,遠離戰場,所以相對來說比較獨立,因此並沒有受到金兵的侵擾。

抵達鎮州之後,耶律大石一方面收編當地的武裝,另一方面積極吸納周邊部族的勢力,很快在鎮州建國,史稱西遼。

要知道,鎮州,也就是可敦城,它離金人的勢力範圍有數千里遠,對於西遼這種初生政權,簡直可以說是洞天福地。

金人滅亡了遼朝,當然也不想放過耶律大石這位遼朝餘孽,哪天他要捲土重來,誰能遭得住?所以金人也一直想去討伐耶律大石。

但問題是,可敦城離的實在是太遠了,遠到一來一回要花不少錢,真到了可敦城,攻下來了不賺錢回不了本,要是攻不下來,那可真就一夜破產了。

於是,得到喘息的耶律大石在可敦城休整了五年,五年之後,耶律大石精神已足,他拖家帶口,收拾上自己所有的資本,開始向西進發。

有讀者可能會問了,復仇之路在身後,反攻金朝是夙願,耶律大石怎麼背道而馳,越走越遠呢?

(耶律大石 塑像)

誠然,耶律大石對遼朝是有感情的,他記得上京臨潢府的精妙建築,記得草原上傳來的陣陣風聲,他記得他童年時代在故鄉度過的每一個日日夜夜。

然而,此時金朝入主中原已經成為現實,想要復國,渺無希望。

某位哲人曾經說過一句話,帶不走的留不下,留不下的別牽掛。

既然如此,就讓耶律大石同志,收拾心情,向西出發。

首先,他帶領隊伍途經高昌回鶻國(位於中國西北),在高昌回鶻國吃了頓便飯之後繼續出發,到達了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境內,離境後,又抵達了葉密立(新疆額敏)。

耶律大石這個人的長處,就是能在政權遷徙的過程中不斷吸納和接收周邊的勢力,所以他一路走走停停,到了葉密立的時候,實力又擴大了不少,領土面積更是大大增加,東起土拉河,西到額敏河,治下戶口更是達到了四萬多戶。

時機已到,耶律大石不再猶豫,他在葉密立舉辦了隆重 的儀式,稱帝治國,自號「菊兒汗」,意思是,大汗中的大汗,戰鬥機中的戰鬥機。

稱帝了,風光了,瀟洒了,快樂了,按理說舟車勞頓這麼多年,耶律大石也應該過兩天舒服日子了,但這位仁兄似乎並不打算休息,而是開始領兵在中亞地區活動。

耶律大石先後佔領了東喀喇汗國和高昌回鶻國,還把都城遷到了八剌沙袞(吉爾吉斯斯坦克馬克)。

之後,耶律大石進入費爾干納盆地(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交界一帶),遇到了突厥人建立的塞爾柱王朝,將其胖揍一頓,然後揚長而去,繼續前進。

(費爾干納盆地)

塞爾柱王朝,極盛的時候據有伊拉克,高加索,伊朗,小亞細亞,敘利亞等地,可以說,這是中西亞地區的強國。

此等強國,當然不滿如異教徒一般的耶律大石橫衝直撞,於是塞爾柱王朝立刻糾結了十多萬聯軍,開始反攻西遼。

當時的耶律大石手上有多少兵馬,史書沒有給出具體數據,但肯定是要比塞爾柱聯軍少很多的。

聯軍來勢洶洶,而耶律大石就如當年在南京析津府一打二一樣,再次締造了奇蹟,以少勝多,擊敗聯軍,塞爾柱王朝見勢不妙,只好退出河中地區,自此,西遼正式成為中亞霸主,順便,耶律大石還佔據了原本是塞爾柱王朝屬國的西喀喇汗國和花剌子模。

《遼史》對於耶律大石在中亞的種種活動,是這樣記載的:

(耶律大石)所過,敵者勝之,降者安之。兵行萬里,歸者數國,獲駝、馬、牛、羊、財物,不可勝計。

這句話,不用翻譯,但從字面意思上看,我們就可以得知,耶律大石的西遼,已經是稱霸中亞,揚名歐亞的強大存在。

歲月似光陰流水,時間如白駒過隙,當年那個亡國受辱,四處奔逃,寄人籬下的耶律大石,已經成了縱橫天下的一代帝王。

想來,當年離天祚帝而去,在茫茫大漠中獨自穿行的耶律大石,迷茫無助,恐懼惆悵,也沒有想過,自己會有今天的這一切吧?

康國十年,公元1143年,耶律大石病逝,時年五十七歲。

姒少康復夏於綸邑,昔田丹光齊於即墨,劉秀救漢於洛陽,昭烈帝續漢於西川,慕容垂興燕於河北,拓跋珪復代國江山。

和他同一年代的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夏崇宗李乾順也是在五十多歲晏駕,這也許是不盡相同的偶然,也許是冥冥之中的註定。

東征路途遠,中亞稱雄長,至今思耶律,不肯歸故鄉。

風沙茫茫,當來到生命中最後一刻的耶律大石,遙望自己締造的無垠江山,會不會想起,那個他窮盡一生去逃離,如今卻再也回不去的故鄉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其實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三國時期的諸葛恪,比不上十六國時期的慕容恪
楚廢王馬希廣:五代十國的仁君不多,但這位皇帝算是「仁」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