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

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

白砥書法學堂:

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

《張遷碑》:亦稱《張遷表頌》,隸書,高270cm、寬115cm。碑文記載了張遷的政績,是張遷故居韋蔭等為表揚他而刻立的。碑陽十五行,行四十二字。碑陰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額× 書二行十二字「漢故谷城長盪陰令張君表頌」。最早榻本為明榻本,八行「東里潤色」四字完好。清初榻首行「煥」字不損。最初記載見於明代都穆《金薤琳琅》。書體以方筆為主,結構嚴整、端正朴茂。

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白砥 臨《張遷碑》

祁 斌:《張遷碑》是在什麼樣的歷史時期出現的?它主要有那些特色?為什麼說《張遷碑》是學習隸書的極佳範本?它對其他書體的學習有什麼樣的幫助?

白 砥:《張遷碑》刻於東漢中平三年(186年),全稱《漢故谷城盪陰令張君表頌》,碑Ô 在山東東平,現置山東泰安岱廟。東漢隸書,已基本走出西漢時帶× 意的寫法,字形由長趨方趨扁。《張遷碑》已是完全隸變後的字體,但書寫者似乎對於「古法」還情有獨鍾。它的主要特色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一是線條沉厚渾穆,與西漢時期的《五鳳刻石》等相比,《五鳳刻石》圓融,《張遷碑》方勁,在其一為圓筆,一為方筆或方圓結合的用筆之故;二是結構不拘一格,巧中出拙。《張遷碑》不同於《禮器》《曹全》等漢碑,其字形多變而少定式,沒有束縛但又中規中矩,結字方式極為巧妙,但絲毫沒有刻意安排的感覺,字的大小、方圓、長扁等相映成趣。這種巧中出拙的美感,多為一般人不解,故《張遷碑》的價值在歷史上沒有得到足夠多的認定。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張遷碑》作為漢碑隸書的代表作品,其實是毋庸爭議的。如果說《禮器》《曹全》《張景》等可作為學習漢隸的基礎範本,《張遷》則可作為在有一定基礎後深入學隸的最好教科書。清代伊秉綬、何紹基等大家均為所取法,並出而自成家數,他們風格的老到深厚無疑從《張遷碑》中汲取許多。我以為《張遷》與《石門》是漢碑中風格最為強烈、同時也最難學習的兩件作品,如果沒有相當的基礎,它們線條的質量及結構的變化很難理解。如初學即入手其中,有時可能會不得門徑,線條容易寫得粗糙,結構容易寫得怪異。所以,我主張學隸先學相對平正、筆法明顯一路的,待能做到穩、准、狠之後,再學《張遷碑》,或許能夠悟到它的高妙。

學《張遷碑》的好處不僅僅在於能夠學習一種隸書,更重要的作用在錘鍊筆力、體驗古穆。若能將這種沉穆古拙的感覺寫入行書、草書,其格調自會很高。

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

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

白砥 以《張遷碑》為基礎的創作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

祁 斌:請問《張遷碑》作者當時是否用鋒穎非常短粗的毛筆書寫的?所以長筆» 往往用兩筆或者更多的筆» 完成的?我們在臨寫的時候,是否也要這樣去做?

白 砥:《張遷碑》Ô 本的用筆方式如何,現在恐怕很難考證。線條¾ 過刻石,Ô 本書寫時的用筆定會有所「損傷」,對比一下《集王羲之聖教序》與王書摹本手跡,儘管刻工高明,還是有所區別的。關鍵是,我們站在什麼角度去理解線條的美感。如果你只追求動作,你在臨寫刻本時可能會不得要領,因為墨跡¾ 刻,動作似乎「隱藏」起來。加上¾ 過時間推移,碑刻¾ 風沐雨,多漫漶不清,筆法更在雲里霧裡。但如果你追求線條的質量,則或許你會認為¾ 刻後線條顯得筆墨跡厚重了許多,漢魏碑刻的風化更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這種厚重古穆的美感。所以,抱著死心眼硬要把它Ô 本的用筆是怎樣的搞清楚,可能會掉入單純技法主義的泥坑。

《張遷碑》的線條一波三磔,這絕不是簡單的用筆能夠體會的。這種一波三磔,有當時書寫的因素,也有後天風化的作用。如用非常短粗的毛筆書寫,只會寫禿線條,其意趣不可能這般幽長。當然,長鋒難以寫得這般粗實。《張遷》的長筆» ,又非一定用兩筆或更多的筆» 完成,但提按肯定不是一帶而過的。這種線條的提按變化極為微妙,按中有提,提中皆按,厚實中寓含靈活,如只是平實地寫,則少變化;而若顫抖地提按,又一定造作。所以,碑刻線條的用筆須有相當的¾ 驗積累,才會有所認識。

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

祁 斌:《張遷碑》的筆» 有什麼特點?如何寫好《張遷碑》的常見筆» ?

白 砥:《張遷碑》筆» 的特點上面已有提及。其方筆與《龍門造像》一類的方筆是不同的,它的方不見刀痕,其間有很多變化,或方或圓、方圓結合。同類的線條,起筆與收筆會有所不同。起筆的方不見定勢,收筆的雁尾也有很多不同方式,這可從字帖中作具體的對比。

祁 斌:臨寫《張遷碑》採用什麼樣的毛筆為宜?每個字的大約尺寸以多大為宜?書寫的姿勢以什麼樣為宜?

白 砥:《張遷碑》氣象博大,所以我主張寫大,不要只臨Ô 帖大小。當然寫大不是寫粗糙,大而能微妙,才是上策。大到什麼尺度?因人而異。在能寫大之後,再回過頭來寫小,這小或許能得大氣象。當然這只是我一家之言,每位學書者書寫體驗會各有出入,我不反對能先寫小再寫大的方法,讀者可根據自身的特點加以調整。

大字站著寫,小字坐著寫。但坐著寫視線短,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對字的結構關係的把握。

祁 斌:清代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張遷表頌》其筆» 直可置今真楷中。」這應該怎麼理解?是不是說《張遷碑》和楷書有很多通融之處?

白砥:康有為此言,我的理解是,《張遷碑》的筆» 深厚老到,可以作為楷書線條的楷模。碑學理論中不少言辭是對唐以前碑刻書法線條美感的描述,如包世臣的「中實」說便是如此。唐及唐以後寫楷書多及兩端的動作變化,較少關注線條中段的動作,以致書法後來在一定程度上異變為只強調動作程式的一門技藝。康氏對《張遷碑》線條的理解,無疑在其渾厚沉實古穆,這正是唐以後楷書所缺少的。故康氏說「其筆» 直可置今真楷中」,言下之意在於以《張遷》之實醫後世楷書之弊。

祁 斌:《張遷碑》的碑額極具意趣,您對它是怎樣理解的?

白 砥:漢碑碑額多用× 書,但漢× 與秦× 比,形式多見意趣,有時甚至別出心裁。《張遷碑》額× 字形很扁,完全不似秦× 般的挺立,而用筆又多用隸法,線條盤曲,說明書寫者「玩」的意思很重。不過,與過分盤曲的鳥蟲× 寫法不同,《張遷》碑額能夠曲而簡,彎且幽,且字字頂疊,穿插有致,似乎是一個結構大師的意念之作。

祁 斌:您的行書有很濃厚的《張遷》背景,您是怎樣從隸書轉化為行書的?

白 砥:通常意義上的行書是指楷書的快寫,這只是就字體而言。其實歷史上在楷書之前也存在一定「樣式」的行書,如漢代竹木簡上的有些隸書快寫字體便是。隸之美在於「古」,這「古」不是指時間,而是指審美,即有古意。我們說《張遷碑》古穆,便是此意。楷書之不及隸書「古」,是因為楷書動作程式過於明顯、挑露,而線條中段多一帶而過,由楷而入的行書自然更可能先天缺少古意,所以,我個人的探索很大一部分是從× 隸書化入行草,即把× 隸的古意轉移到行草書創作之中,使之具有× 隸般的古意與厚重。《張遷》的線條美感已如前述,它自然地成為我行草古意探索的一個中介。當然,由隸入行、入草,極易使結構變得怪誕,因為隸書寬博,很難轉入行書的連帶便捷,故常常須以結構的呼應造勢。不過,從過程意義上理解,結構的「古」是由「奇」「怪」¾ 過修鍊慢慢「養」成的,待到火氣湎沒,古意便存。若只事平正,隸書定難入行。

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白砥 臨《張遷碑》碑額

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

白砥 化《張遷碑》入行草

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樸拙意趣《張遷碑》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縱橫堅澀張長史
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 瀟洒謹嚴王家書
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 峻拔奇偉《張猛龍》
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正氣磊落顏真卿
白砥書法學堂:走進經典碑帖之——清媚勁雅蘇東坡
「中華文化講堂」走進羅馬 「琴韻畫意」講述中國故事
讀帖對文人們意味著什麼?走進張大春、老樹、馮唐的書畫「自由之境」
愛心書畫走進房縣:書寫經典傳國粹,翰墨鑄情話發展
硬筆書法作品欣賞:民間書法賢達走進藝術殿堂
紅木文化走進語文課堂
《走進智慧之門》
「湖湘文化書畫藝術傳承之旅」走進常德
《尹食堂》從綜藝走進現實 李瑞鎮泰國代言炸雞店
走進由文章飾演「自閉症」患者的世界《海洋天堂》
饒雪漫攜編劇新作《秘果》走進「彩雲之南」
當羅嬸的神奇魔法動物走進《山海經》,畫風竟是這樣的!
走進畫家周漢橋的大寫意潑墨虎世界
走進經典原版音樂劇《保鏢》,揭秘金曲背後的故事
散文吧 走進親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