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傳說中的「二疊紀大滅絕」並沒有那麼「大」

傳說中的「二疊紀大滅絕」並沒有那麼「大」

傳說中的「二疊紀大滅絕」並沒有那麼「大」
二疊紀時期的海百合化石


根據最近的一篇論文,地球上所經歷過最嚴重的一次大滅絕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大」。


夏威夷大學的Steven Stanley經過謹慎的計算,將原先估計的二疊紀大滅絕抹去的90%到95%的物種下調到約81%。這仍然是一次巨大的滅絕,但是他寫到,「地球生命並非像之前認為的那樣在二疊紀末期死亡殆盡。」

他的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大滅絕指的是星球上的大部分物種在幾百萬年時間內快速凋零(至今關於「大滅絕」仍然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找大滅絕的蹤跡看起來很簡單——挖掘化石記錄,找到一個時間段,其中物種的數量和多樣性都呈斷崖式下降。


但實際情況很複雜。


首先,動物一直都在滅絕,所以古生物學家們必須將「背景滅絕」(background extinction,沒有人類活動而產生的環境變化時,物種的自然滅絕)的比率從大滅絕事件中梳理出來。

再者,只有極其有限的一小部分動物變成了化石。要保存動植物的殘骸需要非常特殊的條件,比如湖底的沉積物。


此外,還有一種「模糊效應」(Signor-Lipps effect,滅絕事件後期的模糊現象,由於沉積記錄的局限,導致物種在完全滅絕前最後出現的證據未被記載),由Philip Signor和Jere Lipps在1982年提出,它是指物種滅絕發生在最近的化石記錄被發現之後才發生的。但是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找到的就是該物種的最後一批成員呢?


關於「模糊效應」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古代的腔棘魚。之前人們以為它們在6600萬年前就滅絕了,然而在1938年,人們又在南非沿海發現了活的腔棘魚。


所以,不是去尋找化石記錄中呈斷崖式減少的物種,大滅絕看起來更像是較稀少的物種在較常見的物種之前消失。


考慮了「模糊效應」的影響,Stanley重新計算了發生於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大滅絕,結果是81%的海洋生物消失了,這比之前估計的96%要少。

Stanley寫到,當時剩下的物種包含了90個目和220個科,「在形態,生理和生態方面呈現出極大的多樣性。」


[許叔 via cosmosmagazine]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史前最大的貓科動物,它是老虎的「大哥」,「大哥」滅絕了「兄弟」還在
傳說中的獨角神獸,瀕臨滅絕
一強悍「中國人」,臨死前說了一句遺言,一強大種族直接被滅絕
九大你會慶幸已滅絕的巨型怪物,最後一個太大了!
這幾大星座簡直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滅絕師太,絕情、冷血!
五大即將「滅絕」的動物,有的僅剩一頭了,趕緊去看看
史前的貓科動物,是老虎的「大哥」,「大哥」滅絕了「兄弟」還在
恐怖到底有沒有滅絕?世界一直有傳言恐龍的新聞
十大近年來在中國已滅絕的動物,希望還有再見的一天
在中國比大熊貓還珍惜的這種動物,曾經「滅絕」又重現
人類滅絕後的地球霸主竟然只有這麼大?
中國目前已滅絕的四大姓氏:如果你碰見了,說不定他是穿越而來的
張獻忠這個魔頭立七殺碑 讓川人近乎滅絕 真相是一個大謊言
因為太「胖」無法交配,大黃蜂快要滅絕了
五大最奇葩行星 艷后行星狀似狗骨頭 還有那恐龍滅絕的殺手
中國獨有的八大珍稀物種,好幾種已瀕臨滅絕,一種已經看不到了!
一種鳥滅絕,致使一種大顱欖樹絕育滅絕,這鳥絕對是美味
還有比人的塊頭都大的龜,很多都要瀕臨滅絕了
清朝統治下,蒙古人差點被三大絕招滅絕,這就是「滿蒙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