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田園深處是堅守——陶詩札記(二)|文史宴

田園深處是堅守——陶詩札記(二)|文史宴

田園深處是堅守——陶詩札記(二)|文史宴

中國文人一般都有隱士情結。

如《三國演義》里,彈琴故弄玄虛的司馬德操,雪中騎驢吟詩的黃承彥和村邊野店喝酒唱歌的那幫文人,無不姿神瀟洒,超逸出塵。還有一些話本中所謂的「高士」、「逸民」,也大多具備經天緯地之才,好像只要世道清明,個個都能成就一番偉業。

作為隱逸詩人的宗師,陶淵明自然少不了後世的吹捧。南宋的辛棄疾就曾經寫道:「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卧龍諸葛……」誇的是陳亮,舉的卻是陶淵明的典故。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淵明結束最後一次出仕,辭去彭澤令的職務,回到柴桑老家,開始了長達23年的隱士生涯。

說到隱士,陶淵明並非頭一個。上古時代的許由、巢父,傳說堯要把天下讓他們,他們不肯接受,就跑到深山裡躲了起來,這大概是隱士的始祖。還有義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春秋時自耕自足的長沮、桀溺和罵孔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荷蓧丈人,應該也屬這一類。

這些隱士歷來以追求精神自由和保持獨立的人格而享有盛譽。但隱士名聲雖好,卻不是人人可當的。

「士」本來是最低級的貴族,後來慢慢演變成一個階層,必須進入這個階層,才有做官的資格。當了官的,叫「出仕」,不做官或辭了官隱居起來就稱為「隱士」。普通山野村夫,是沒有資格被稱為隱士的。

做隱士的人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真的避世不出,叫真隱士。另一種則是想做官,卻沒有門路,想通過走「終南捷徑」提高知名度,好讓朝廷發現。前者少之又少,後者數不勝數。

像陶淵明這種,有官不當回去種田,在我們這個以做官作為人生最高成就的國度里,就顯得很另類,知名度一下子大增。

根據史料,沒有辭官前,記載陶淵明的筆墨少之又少,辭官歸隱後,他的很多逸事都出來了。這一點也不奇怪,近來有個人好端端的副市長不做,偏要辭職下海,不也上了新聞了么。

當然,陶淵明並非作秀。在《歸去來辭》的序中,他毫不隱瞞地表示,出去做官就是為了讓家庭富裕些,改變耕植不足的局面。只不過當官令他覺得扭曲的了他愛丘山的本性,「深愧平生之志」,所以才做了八十幾天的彭澤令,就毅然辭官歸田。

這跟他在《歸田園居》(其一)中所表達的志趣是一樣的。一個是「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一個則是「久在樊籠里,復返得自然。」

這是其一,另一個原因恐怕就是「帝鄉不可期」了。

帝鄉,皇帝居住的地方。一直都是儒生們夢寐以求,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地方。對於自幼修習儒家經典,又心存猛志的陶淵明來說,富貴可以不要(事實也如此),但帝鄉是不可能不期的。

只是,在門閥制度盛行的魏晉,他一介寒族子弟,能治國平天下的機會微乎其微。就算顏延之王弘想提攜他,無非只是作個參謀幕僚罷了,在士族集團壟斷權力的局面下,陶淵明在政治上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

再者,自司馬氏集團當政以來,整個國家的政治昏暗,西晉建國不到五十年,就被胡族所滅。到了東晉,世家大族亂政,地方軍閥造反的事時有發生,即便是朝中的公卿大臣,也很可能隨時死於非命。

對此,陶淵明是有著深刻認識的。只是世人大多隻看到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潔,卻忽視了他對時局判斷的高度敏銳。

最能體現陶淵明思想的莫過於《桃花源記》

文中,他虛構了一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與世無爭,自耕自足的「烏托邦」。這裡面,既有他對儒家大同社會的渴望,也帶著「小邦寡民,無為而治」的道家色彩,跟五胡亂華以來的現實形成巨大的反差。

更難得的是,陶淵明最後安排了一個最終無人問津的結局。除了藝術上故意營造出的缺陷美之外,也隱含著他對無法改變現實的無奈與迷茫。

因此,陶淵明的作品,在描寫隱逸生活的同時,往往帶著一種個人理想的堅守和對黑暗社會現實的批判。他說「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好爵吾不索,厚饋吾不酬」,即便是陷入饑寒交迫的困境時,儘管也彷徨過,但最終還是沒有屈服。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我們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穎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梁彥峰:《父親的田園》
丘彥明:從《聯合文學》總編輯到荷蘭田園生活
詩意英山‖田園情韻
汪本國田園詩欣賞
賞·悅 陶淵明田園詩句分享
溫馨治癒的清新田園動漫-簡評《悠哉日常大王》
長篇小說《湖光山色》里描寫的「婉轉」的田園牧歌
家鄉田園風光作文
田園文藝范陽台小花園
航拍海口文毓村田園 布局似「太極」景色迷人
田園詩句,山水田園風光的詩
「流浪詩人」李白和「田園詩人」杜甫
俄羅斯繪畫;田園之夢
陳引馳:陶淵明為何歸隱田園
盛梅繪畫之田園季節
田園
陶淵明歸隱田園覓超然
任弼時紀念館,讓你感受人文環境和田園風光
波蘭繪畫:芳香的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