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幹了這碗前沿科學的渾濁《七堂極簡物理課》燒腦指數

幹了這碗前沿科學的渾濁《七堂極簡物理課》燒腦指數

幹了這碗前沿科學的渾濁《七堂極簡物理課》燒腦指數 點擊播放 GIF/667K



「書客beta」

在科學的前沿,在人類認知能夠抵達的邊界,科學變得越發迷人了,


它閃耀在對原初想法的鍛造中,在直覺和嘗試里,


在那些被選擇又被放棄的道路上,在不斷產生的熱情中,


在於努力想像那些從未被想像過的事。

幹了這碗前沿科學的渾濁《七堂極簡物理課》燒腦指數



「《時間簡史》之後,從未有過如此成功的科學讀物,


以無法抗拒的優美,引領你了解我們所棲居世界的真想」


看到各大排行榜在推薦,於是入手了一本,非常薄的一本小冊子。

的確如推薦所說,如果從來沒仔細了解過相對論、量子物理以及空間粒子等物理概念的同學,看完估計會重塑自己的世界觀,開腦洞類書籍。


看完最大的感受:往往最前沿、最高深的問題就是那些孩子們會問出的問題,科學如此,哲學亦如此。


如果你也是一個「好奇寶寶」,同時對物理擁有一定興趣的話,那就開始吧~


(雖然叫「極簡」,但是對於完全不喜歡物理的書友還是不一定能看得下去,看完後立馬打消了給「二貨」女友看的念頭。當然了,嘗試一下也沒壞處~)


01

最美的理論


廣義相對論,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一個直覺,那就是空間和引力場本是一回事,空間不再是一種有別於物質的東西,而是構成世界的「物質」成分之一,一種可以波動、彎曲、變形的實體。


這一切可以歸結為一個簡潔的方程:


R_uv-1/2×R×g_uv=κ×T_uv

當然了,要先學習和消化黎曼的數學才能解讀和使用這個方程。但總比感悟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的神秘之美要容易得多。但美是他們統一的審視維度。

幹了這碗前沿科學的渾濁《七堂極簡物理課》燒腦指數



02


量子


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支柱: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


廣義相對論是一顆小巧的寶石:由愛因斯坦憑一己之力思考、孕育而來的,是關於引力、空間和時間簡潔而又統一的觀點。


量子力學(量子理論)正好相反,它在實驗上獲得了無與倫比的成功,其應用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它誕生於1900年,幾乎引領了整個世紀的密集思考。


在量子力學中,存在的每樣東西都是不穩定的,永遠都是從一種相互作用躍遷到另一種相互作用。沒有任何東西擁有確定的位置,除非它撞上了別的東西。


我們無法預知一個點子在發生量子躍遷時再次出現的位置,只能計算它出現在某處的概率。這個概率問題直搗物理的核心,原本物理學的一切問題都是被那些普遍且不可改變的鐵律所控制的。


03


宇宙的構造


在實驗、測量、計算和嚴格推導之前,科學首先是視覺活動。


有一種實驗方法叫做「思想實驗」,思想實驗是指:使用想像力去進行的實驗,所做的都是在現實中無法做到(或現實未做到)的實驗。


思想實驗也是通過想像產生的一種圖景,愛因斯坦曾說:「理論的真理在你的心智中,不在你的眼睛裡。」而在這其中。伽利略的實驗大多數就是思想實驗,歷史已經證明他並沒有從比薩斜塔上同時扔2個鐵球來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錯誤。


科學思想得益於以新的方式「看」事物的能力。


從地球是圓的到地心說,再到日心說,再到最新的認知,宇宙布滿了星系,它的紋理會想海浪一樣起伏,激烈處還會產生黑洞。。。


人們都通過視覺化的形式來表述、構建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04


粒子


我們身邊所有物體都是由電子、夸克、光子和膠子組成的,它們就是粒子物理學中所講的「基本粒子」。除此之外還有中微子、希格斯玻色子等不到十種。它們不斷地存在和不存在之間震動、起伏,充斥在似乎一無所有的空間中。


量子力學和粒子實驗告訴我們,世界是物體連續的、永不停歇的涌動。就像20世紀60年代世貿的嬉皮世界,一個由事件而非物質構成的世界。


建立在量子理論基礎之上的「基本粒子標準模型」對比相對論來說,顯得臃腫複雜,而且它無法解釋「暗物質」、「引力波」現象。


但我們現在沒有更好的理論,「標準模型」可能不太優美,但用來解釋我們周圍的世界卻很好用。更好的模型跟假說還要等待人類去探索。


05


空間的顆粒


我們所理解的物理世紀的中心存在一個悖論,20世紀物理的兩顆明珠: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依照目前的形式,他們是相互矛盾的。


廣義相對論說世界是彎曲的空間,所有東西都是連續的。量子力學認為世界是一個能量量子量子躍動的平直空間。悖論在於兩者都很好用。


理論物理學家們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這個研究領域被稱為「量子引力」,試圖找到一種方法,一種統一的世界觀,來解決上述「精神分裂」的情況。


物理學不是第一次面對兩個看起來完全對立卻都很偉大的理論,而過去每一次成功將兩者統一時,我們的世界觀都產生了巨大的飛躍。牛頓整合伽利略的拋物線運動和開普勒的天體橢圓運動,發現萬有引力。麥克斯韋將電和磁的理論結合起來,提出電磁場方程。愛因斯坦解決電磁學和經典力學的明顯衝突,發現了相對論。


這令人興奮的對立激發了大家研究的熱情,一個重要的嘗試是「圈量子引力」研究方向,它的核心結論是:空間是不連續的,而是由細小的微粒組成的;描述空間和物質的顆粒的方程不再包含「時間」這個變數(並非說一切都是穩態,而是說變化是普遍存在的,大自然的舞步不再追隨某個節奏,而是每個物理過程都有自己的節奏)。


06


概率、時間和黑洞的熱


(這一章略複雜)


除了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物理學中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領域「熱力學」(研究熱的科學)。


麥克斯韋和玻爾茲曼發現:一個熱的物質並不會包含熱質,熱僅僅是因為其中的原子運動更快。而熱量總是從熱的地方跑到冷的物體上,玻爾茲曼發現原因驚人的簡單:這種情況會發生只是因為發生的概率比較大而已,並非遵循了絕對的定律。


從統計學上看,一個快速運動的熱物體的原子更容易撞上一個冷物體的原子,傳遞給它一部分能量;而反過程發生的概率太低。


但我覺得這個解釋並沒有說明「熱量總是從熱的地方跑到冷的物體上」這個問題的本質,統計學解釋只說明了熱量高的物體更容易與周圍發生熱量交換。


但之所以熱量從熱量高的物體到熱量低的物體,本質還是微觀粒子能量的傳遞,也就是宏觀上看到的熱量的傳遞。(能量高的粒子與能量低的粒子相遇,能量由高流向低。為什麼粒子能量會從高到低?至少從動能的傳遞是比較清晰的:速度快的物體碰到速度慢的物體,會產生動能的傳遞,但這裡可能還有粒子勢能的問題)


除了粒子本身的動能,熱量傳遞同時也是「運動能力」(或者叫更準確?)的傳遞。這就是為什麼「0度的水變成0度的冰會放熱」。


(下面腦洞更大)


熱量的傳遞關係到時間的本質:在不發生熱交換的情況下,我們看到的未來和過去是一樣的。舉例,如果沒有摩擦,鐘擺可以永遠擺動下去,如果把這個過程錄下來,倒著播放也不會覺得有任何問題。但是如果存在摩擦,鐘擺生熱損失了能量,運動速度變慢,再錄像倒放就會有問題。


在某種程度上,將概率引入熱力學是由於我們的「無知」。不確定某件事是否會發生,於是配以高或低的概率。這在物理研究中叫做統計物理學。


當熱力學和統計力學延伸到引力場時,出現了問題。引力場跟溫度是什麼關係?仍是一個未解的難題。(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電磁場加熱後的反應,微波爐)


但熱的引力場是什麼?前面提到引力場就是時空本身,當熱量在引力場中擴散時時空應該發生震動,但我們還不知如何描述它。

幹了這碗前沿科學的渾濁《七堂極簡物理課》燒腦指數



時間的流動是什麼?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因為狹義相對論說,「現在」的概念是主觀的。」


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們得出結論,全宇宙共有一個「現在」的概念是種幻


而時間流逝這個鮮活的經驗從何而來?作者認為答案就在熱量和時間的緊密聯繫中,只有當熱量發生轉移時,才有過去和未來的區別。熱量和概率有關,而概率又決定了我們和周圍世界的互動無法追究到微小的細節(作者沒有說為什麼,是不是因為我們目前沒有找到粒子運動的規律?)


在引力、量子力學和熱力學三者的交叉地帶,許多問題糾纏在一起,而時間就位於這團亂麻的中心。


我們也許已經開始理解量子引力了,但他只結合了拼圖中的兩塊,我們還沒有找到一個理論,把我們對世界的三塊基本理解拼到一起。


(霍金利用量子引力證明黑洞是「熱的」,這把問題的三個方面聯繫在了一起,問題仍在等待解讀,以告訴我們時間的本質。)


07


我們


我們人類如何研究看待自己,我們有什麼獨特性?我們如何產生意識和智能?這一章更多應該是認知、心理方面的內容,所以作者沒有進行過多深入的介紹。


有看不懂的,大部分原因是我沒轉述清楚,去看原著吧~


轉載請後台留言


點擊下列藍色文字查看精選筆記

幹了這碗前沿科學的渾濁《七堂極簡物理課》燒腦指數 點擊播放 GIF/1040K



「倡導系統化閱讀,鼓勵堅持輸出」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客beta 的精彩文章:

有些事,是該讓你知道了!

TAG:書客beta |

您可能感興趣

《七堂極簡物理課》是本什麼書?
《七堂極簡物理課》讀書筆記
《七堂極簡物理課》:從一個方程中發現宇宙
明朝的數學物理教科書長這樣,文末有彩蛋
科學家發現了一個貪婪的黑洞,推動了物理學的極限
一項嚴肅的海洋物理科研發現,倒是論證了衝浪的科學方式
當黑洞的視界開始崩潰,那麼物理學的一切將被改寫
中醫純物理療法拔罐 想瘦哪裡就瘦哪裡
一堂有趣的物理公開課
科學家發現一種奇特材料,能連接經典物理學和量子物理學
暗物質將毀滅地球!暗物質是二十一世紀物理學之謎
史上最強物理學科普,一篇文章讀懂整個宇宙
一念三千界,百界千如心——傳喜法師解讀物理學前沿研究成果
打水漂背後的物理學
《三體》中的物理學
物理成最想放棄的學科?看看這些物理大神吧
這應該是史上最強的物理學科普
基於學術譜系的中國粒子物理學術傳統淺析
從文科跨界天體物理,一位「做科研的文科生」跟你聊聊她眼中的科研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