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人的祖先起源於非洲嗎?

中國人的祖先起源於非洲嗎?

中國人的祖先起源於非洲嗎?



全世界的現代人都起源於非洲

騰訊科技上有一個專題【為什麼說現代人起源於非洲?】


鏈接:http://tech.qq.com/zt2013/why/evolution.htm


最近一段時間看得最多的文章是中國人是從哪裡來的,還有中華文明是原生的還是次生的。


我是不是夠無聊的?

基因說認為全世界的現代人類都起源於非洲,它顛覆了傳統歷史學說。化石說認為中國人是本土進化的期間與外來人有過基因交流。挺好玩的兩種學說,看了不少文章,感覺基因說的證據更紮實、更靠譜。


化石說的證據太少,而且無法形成強有力的證據鏈。


但央視在2011年拍過五集紀錄片《中國人從哪裡來》,努力捍衛中國人是由本土的古人類進化而來。


(紀錄片的鏈接:http://tv.cntv.cn/videoset/C14553)


也看了許多關於中華文明是原生文明和次生文明的文章,也很顛覆傳統歷史學說的。看到現在,我的感覺是中華文明是原生的,雖然與其他古文明相比要落後不少,中原文明受外來文明的影響也不小。

這個話題實在太大,只能慢慢看。

中國人的祖先起源於非洲嗎?



一個布希曼族男孩,從他的面龐上,似乎可以看到我們祖先的影子


(我的點評:我們的祖先真漂亮啊。)

中國人的祖先起源於非洲嗎?



耶魯大學李輝供圖


「國際Y染色體命名委員會」把全世界的Y染色體分為從A到R的若干大的類型,而中國人所帶的,主要是O型、D型,其中D型比較古老,是棕色人種留下的基因,而O型分為O1,O2和O3三種,O1型從越南、廣西方向進入中國,沿著海岸線往東北走,形成了百越民族。在距今兩萬年的時候,O3型中分化出了O3a3b型的一支,即是苗瑤語族的祖先。而O3型其他的人,繼續向北走,成為漢、羌、藏等人的共同祖先。

9月初,是新學期開學的日子。復旦大學校園裡,到處是報到的新生,復旦大學生命學院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的譚婧澤老師則忙著帶幾個助手給新生做體檢。這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健康檢查,她是要配合課題,對學生們進行體質人類學的測量,取得一批數據。「學生們來自全國各地,正好是不錯的數據來源」,而建立龐大的全國範圍的人群資料庫,是復旦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近年來一直孜孜以求的工作。


(我的點評:哈哈,還記得以前有一個陰謀論嗎?說西方國家採集中國人的基因,是要對中國製造生物武器?)


復旦的新生們以來自江浙一帶的為多,但也有許多學生從雲南、江西、河南、山東等省考來。而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主任金力是上海人,李士林是吉林人,其他同事分別來自新疆、甘肅、江蘇、湖北……譚婧澤自己是寧夏人。

中國人的祖先起源於非洲嗎?



金力,男,1963年3月出生於上海,浙江上虞人。教授,博士,中共黨員,2013年12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復旦大學黨委委員、常委,副校長。


譚婧澤是18歲就離開寧夏的。到上海之前,她先到北京,在那裡上大學和讀研究生。畢業後,她又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館,再到復旦。從寧夏到上海,相隔「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故鄉,已成為戶口本或登記表上的「籍貫」,而對於她的下一代,寧夏只是母親的老家,是自己的上一代向上海遷徙的一個源頭。


那麼再上一代呢?譚婧澤的父母都是寧夏人。父母的父母呢?他們怎麼到寧夏的?再一代代追上去,他們的祖先又是哪裡來的呢?——這個問題,總有孩子向自己的父母問起,一代一代問了好多年。


我們在學校讀過的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人是從猿進化而來,進化是從數百萬年前開始的。我們也都知道,北京的周口店曾出土了生活在6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似乎順理成章的,我們都是「北京猿人」的後代。


如果問今天的中國人是從哪裡來的,我們也都知道黃帝大戰蚩尤的傳說,知道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具體來說,上古的猿人是怎麼變成今天的中國人的?我自己又怎麼成為今天的我的,會呆在這個地方?這中間的環節又是怎樣一環環連接起來的?


從前的人們,有幾種途徑來回顧自己的來路:或是從洪荒年代口口相傳下來神話傳說;或是古墓遺址中挖掘出的文物器物及化石;或是前人留存下來的古籍記錄。古籍記錄非常有限,神話傳說又太玄虛,而文物出土常常支離破碎,使我們對於我們的前世總是感覺撲朔迷離。


最近20多年,人們又多了一條認識自己的路徑:分子遺傳學,從DNA上找自己的源頭。

中國人的祖先起源於非洲嗎?



白馬藏族兒童,他們有D型染色體。資料圖片


1998年,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褚嘉祐教授等人的一篇論文《中國人群的遺傳關係》,在《美國科學院學報》上發表,在中國科學家中首先提出現代亞洲人類可能起源於非洲。


現代亞洲人類,當然包括中國人在內。也就是說,亞洲地區不存在從一兩百萬年前的直立人到現代人類的連續進化過程,「北京人」不是中國人的直系祖先。文章中的觀點在今天看來都具有爆炸性。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這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近年來已經大致被學術界接受(當然還不時有一些不同的質疑之聲),但在中國,尤其是在古人類學領域,一種觀點仍然持「多地區起源說」,也就是說,中國人是從東亞地區已經發現的那些古人類化石的後代,是獨立起源的。


「想想到今天,這篇文章已經發表10年了」,褚嘉祐回憶當年的一幕,「那篇文章,本來是想投《科學》的,結果《科學》覺得這個結論太大,想放一下,談家楨院士就建議投給《美國科學院學報》。發表後,《自然》做了長篇轉載。還發了一個評論。」


褚嘉祐與他的合作者金力有一個共同之處:他們都是從醫學研究開始進入分子人類學領域的。他們發現,同是病人,不同的民族或族群對同一種病的易感程度和抵抗能力都不同,這樣就開始了對不同人群的基因的研究。「開始,我和金力一起,用中國28個群體的樣本,看是不是有中國人自己單獨的而非洲人沒有的基因,結果沒發現。我們也希望找到中國本地的直立人與非洲來的現代人基因融合的證據,但是也找不到。我們的『非洲起源說』是這樣來的。」


2001年,金力等人的一篇論文《東亞現代人的非洲起源:12000個Y染色體的故事》在《科學》上發表,為現代中國人的「非洲起源說」又添了一枚重磅炸彈。具體說,褚嘉佑等的第一篇論文,是應用「微衛星」標記(STR)來研究基因的,而金力等的那篇論文,是以父系遺傳Y染色體標記來做研究的。金力說:「在做2001年的那篇論文時,我心想我是中國人,祖先是從非洲來的?我非要找出一個人,不是非洲人的後代。做了覆蓋整個東亞,東南亞,西伯利亞……的12000人、163個群體以後,我都傻眼了。我都不信這個結果。我對學生說,你把數據拿來看一下,看上去比較模糊的,你給我重新做一遍。又有400多個樣本重做了,結果,還是這樣子,那我沒辦法,我只能說,大概就是這樣是對的。」


這兩篇論文及其相關的研究,分別在2005年和2007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我的點評:金力和他的團隊會不會成為愛國青年眼中的漢奸啊?)


2005年,金力和他的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加入了由美國國家地理協會和IBM聯手贊助的「基因地理計劃」。「人群遷徙是個全球範圍的項目。因為遷徙的人群,不僅跨國界,還要跨大陸的。這個領域的研究已經有很多人在做,工具和手段也在發展中。結果導致各地各實驗室用的分類方法和分子標記多有出入,許多數據不可比較。現在需要一個統一的標準。我們參加這個項目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與各國的實驗室相互很好地交換數據了。」


金力覺得,加入這個計劃以後,視野更廣了,「會從全球的角度去關心我們的研究」。三年來,他們採樣的地區,伸延到東南亞的寮國、柬埔寨等國,因為東南亞是東亞現代人類的搖籃。在中國境內,他們大致沿兩條路線去採樣:一條是東南沿海一直往北上去,直到膠東半島,到達東北;一條是從內陸的川、藏、青往北走。許多數據尚在整理分析之中,論文會陸續發表,但中國人的遷徙路線,已經大致可以勾勒出來了。


從南向北:我們都是南方人


按分子人類學家們的看法,現在的中國人,無論是看起來相對個子矮、人卻顯得更精明的南方人,還是相對個高,性格卻更粗獷的北方人,最早都是從南方來的。


這裡先要講一點遺傳學上的原理。遺傳學家們發現,遺傳基因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其實也就是人類起源所在的地方。這個道理是,人的基因的一些位點,在一定時間段里,是會發生突變的。這種突變積累得越多,就說明這個人群的歷史越長。當人群的分化產生時,常常只是一小群人走了出去,這樣他們攜帶的基因遺傳多樣性就不如原來的人群高。科學家們發現,在東非的人群,遺傳多樣性積累得最高,這是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特別是東非的重要證據之一。多樣性最低的,實際是美洲的印第安人,因為他們走得離非洲最遠,實際是現代人類遷徙的末端。


同樣,分子人類學家們看到,在中國南方的人群中,基因遺傳的多樣性,是高於中國北方的人群的。這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從南向北擴展的證據。


在這裡,分子人類學家們用Y染色體的標記,來描繪中國人的遷徙圖,每一種標記,都是由於人群開始分化時,有一部分人帶了這種新產生的基因位點走了,這種位點,就成了行進的人群的標記。「國際Y染色體命名委員會」把全世界的Y染色體分為從A到R的若干大的類型,而中國人所帶的,主要是O型、D型,其中D型比較古老,屬於「早亞洲人」,他們大概是至少6萬年前就來到亞洲了;O型屬於「晚亞洲人」,我們絕大多數中國人身上都帶有這種基因標記,他們大概是三四萬年前來到亞洲的。


O型染色體又可以分為O1、O2、O3等亞型,相對應的,有M122、M95、M119等基因位點。


現在,我們可以回到三萬年前了,看看從基因圖譜里展現出的我們的先民們的遷徙圖景。


三萬年前的時候,亞洲大地剛剛經歷了一次冰川期。當攜帶著O型染色體的先民們來到這裡時,他們可能已經發現,在他們之前,有一批現在被分子人類學家們稱作「早亞洲人」的攜帶D型和C型染色體的人群,已經早在幾萬年前就在亞洲居住了。這些「早亞洲人」,當年可能是沿著海岸線前進,那裡相對地形平坦,又方便捉魚蝦來吃。在冰川期的時候,海平面比今天低,許多今天的海島當時都可以走過去。其中帶有C型染色體的「早亞洲人」一直走到了今天的巴布亞紐幾內亞,甚至澳大利亞。


不過,今天的亞洲,「早亞洲人」分布得零零散散,在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一些島嶼上還有一些個子矮小,膚色之黑不遜色於非洲黑人的「小黑人」,他們的染色體基本是D型。日本的蝦夷人也是D型,大家普遍猜測是氐人後代的白馬藏族人和藏族人,也有相當多的比例為D型,但是,他們的外貌與「小黑人」差距相當遠,這是怎麼變化過來的,至今還是未解的謎。


在今天看來,亞洲大地上,經歷過一次「晚亞洲人」與「早亞洲人」的競爭之戰,技術和體力都佔上風的「晚亞洲人」勝出,而「早亞洲人」,只在邊邊角角還有留存,剩下的,融入到各地的人群中。


(我的點評:中國好些人類學家反對這個外來取代本地的取代論,提出外來與本地的融合論。)


攜帶O型染色體的「晚亞洲人」們,到達喜馬拉雅山脈的南麓之後,慢慢擴張。這種擴張,並不像我們想像的,每天朝著一個目的地不停行進,而是一種人口的自然擴散。按正在耶魯大學醫學院遺傳學系的做博士後的李輝的說法,當族群人口發展到一定規模,這一塊地區的資源消耗差不多了,就要分出一支人,向另外的地方去。所以這種遷徙,並不以從此地到彼地的步行速度為標準,它往往要經歷上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歷程。

中國人的祖先起源於非洲嗎?



「晚亞洲人」們分了兩路走


往南往東的一路,繞過寮國的崇山峻岭,進入了越南。在北部灣地區形成了侗傣語系祖先。這一支先人的Y染色體出現了O型的亞型,即O1和O2。O1型就是帶有M119位點突變的那支。後來他們又從越南、廣西方向進入中國,沿著海岸線往東北走,形成了百越民族。今天的黎族、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高山族、壯族、傣族等,都是他們的直系後代。這些民族在語言上、文化上有很強的一致性,所以也統稱越人。那支帶O1的人群,後來又繼續向東北走,其中有一支在距今約1萬年前時,到達山東的膠東半島,形成為東夷人。


讓金力非常高興的是,經過三年的艱苦採樣,他們在山東採到了非常有價值的樣本,「把這條線接上了。」


晚亞洲人的另一支,是沿雲貴高原的西側向北走。他們主要是攜帶O3-M122型染色體的人們。在距今兩萬年的時候,這支人群中分化出了O3a3b型的一支,即是苗瑤語族的祖先,這支人,後來就往東去,到達湖北湖南一帶。而其他的人,繼續向北走。他們身上仍主要是O3的基因,實際上,他們是漢、羌、藏等人的共同祖先。


到了距今8000到6000年前的時候,有一支人又從這個O3的隊伍中分化出來了,從甘肅一帶進入了河套平原。這支人身上出現M117的基因位點突變,他們開始從事農耕,種小米。這支人,就是今天的漢族的祖先


而若干沒有進入河套的羌人部落,在距今約3000年的時候,又調頭向南向西,與在西藏的土著居民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藏族。

中國人的祖先起源於非洲嗎?



在今年8月號的《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繁體)上,金力和李輝寫了一篇文章《重建東亞人群的族譜》,其中畫了一幅圖,把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中國,分為「梁、雍、荊、揚、青(兗、徐)、豫、冀、幽、並」九個州,分別對應在各州境內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見圖表)可以看出,當時在中國大地上,漢族的祖先,帶O3的華族,只在河南的裴李崗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其他文化,如在湖北的大溪文化、在浙江的良渚文化、在內蒙的紅山文化,根據對文化遺址中古屍的古DNA的測定,分別是屬於苗瑤族群、百越族、通古斯與古西伯利亞族群。當時的百越族和苗瑤族群,佔據著南中國的大片土地,蘇北和山東是東夷人占著,北邊是通古斯人群,而華夏族只是河南甘肅一帶一支不大的人群。


(我的點評:我去過兩次河南新鄭,參加黃帝的祭祖典禮。新鄭一直自稱黃帝故里,但一直沒有紮實的物證。作為漢族祖先的裴李崗文化就在新鄭。但不能確保裴李崗文化是唯一的漢族祖先文化)


由北向南:我們都成了中國人


漢族成為今天世界上的第一大民族,是最近幾千年的事。這幾千年的事,在中國的古籍中開始有了記載,而近幾年在中國人基因圖譜上的發現,又和這些記載一一開始銜接。


首先的發現,是中國人中,南方人和北方人確實存在不同。在金力、褚嘉祐主編的《中華民族遺傳多樣性研究》一書中,講到中國的北方漢族、南方漢族、北方少數民族和南方少數民族間的平均遺傳距離。這種遺傳距離在北方漢族人群間最小,其次是南方漢族人群間的。再其次,是北方漢人與北方少數民族間的、南方漢族與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而北方漢族與南方漢族之間的遺傳距離明顯高於以上的距離,南方少數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間是遺傳距離最大的。


然而,在中國漢族中,無論北方人還是南方人,他們的Y染色體實際上都是以O3型為主,而且絕大部分是O3a3c。金力與李輝、文波合寫的一篇論文《漢族的遺傳結構:文化傳播伴隨人口擴張》中指出:根據對基因樣本的比較,他們發現,北方漢族和南方漢族中,帶有O3-M122基因突變的,北方人平均是53.8%,南方人平均是54.2%,但是,在南方少數民族中普遍出現的O1-M119和O2-M95,在南方漢族人中出現的頻率(平均19%)要比北方漢族人的(平均5%)要高。


這是說的Y染色體,即父系遺傳的情況。如果看線粒體,即母系遺傳的情況,則南北方漢族有很大不同。「東亞北部的主要單倍體在北方漢族中的頻率(平均55%)比在南方漢族中(平均36%)要高得多。」如果不用專業術語,通俗地說,在母系遺傳中南方漢族中的「南方成分」比北方人更多


其實這裡說出的歷史史實,我們是可以想像的,而且也得到很多歷史記錄的佐證了。


在迄今的兩三千前中,發源於河套地區以種植小米開始進入農耕社會的漢族,是一個從西北向東向南的擴張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攜帶O3-M122的漢族,人口大量增長,從北向南向著整個中國大陸蔓延開來,與南方種水稻的O1-M119交融。


而這個過程中,兩千多年間,又經歷過幾次因戰爭和饑荒帶來的人口大遷徙,大規模的有三次:即發生在晉時的「永嘉之亂」,那次的遷徙,到了南朝劉宋初年時,南渡人口已達到90多萬,占當時南方總人口的1/6;第二次,是發生在唐末的「安史之亂」,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第三次,是北宋的「靖康之變」,隨著北方大量勞動力和先進墾殖技術的南遷,原先的「蠻荒之地」大都變成了「魚米之鄉」,在風俗習慣上南北方互相融合,經濟上南強於北的局面完全確立。


人們判斷,當時南遷的中原漢人,男性多於女性。這個民族遷徙與融合過程中,有相當多的漢族男性娶了土著的南方女性為妻。用李輝的簡潔說法:在南方混合進南方少數民族成分最多的兩個地區是浙江和廣西。浙江漢人混入本土越人的成分大約1/4-1/3。廣西某些漢族群體則更高。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生活在中國南方的若干著名的漢族人群,如客家人、潮汕人。


2003年,李輝、潘悟雲等人曾對客家人做過基因上的測試,寫成《客家人起源的遺傳學分析》,指出客家人與中原漢族最近,基因結構中漢族結構佔80.2%,類畲族結構13%,類侗族結構6.8%。人們一直在說,客家人是從北方中原移居過來的,這從基因上得到了證實。當然,這個遷徙不是一次完成,中間又滲進了不少當時地處湖南湖北的苗瑤語族人的血液。


那麼潮汕人呢?最近也有研究論文出來。由許麗娜、馮國英等人寫的《常染色體STR的證據支持潮汕人的中原漢族起源》一文就是講這件事的。文章說,潮汕人與閩南人親緣關係最為接近。而今天福建的漢族,「在父系方面幾乎完全來自北方,母系方面明確來自南方的成分也很少(大部分是不明確來源)。廣府人父系方面80%以上來自北方,母系中也不低。所以全國漢族的遺傳一致性是相當明顯的。」李輝說。而更早在福建居住的百越族群,在今人的基因中完全看不到了,這恐怕是漢代的強制移民的結果。這讓我們看到了當年的民族融合的另一面。


這裡多談一點南方漢族的語言。人們都覺得福建漢族的方言最難懂,廣東人的粵語對許多人來說也如同一門外語。而李輝說:福建的方言來自於太行山兩側的上古漢語方言,又在福建孤立發展了這兩千年。廣東話主要來自中原西部的中古漢語,可能更接近長安音。「這些都是漢語內部的流變。語言的分化和遺傳的分化是不同的過程。」


(我的點評:夠顛覆,福建話和廣東話也是北方話。想想去年春晚里遭調戲的福建話,還有這幾天網上很火的南普「藍瘦」和「香菇」。)


為了更好參與「尋找人類起源計劃」,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團隊成員每人都測試了自己的基因。李士林是純粹的北方漢人,攜帶O3-M122,不過,他母親是滿族人,祖籍浙江的金力發現自己帶了古越人的M119,而原以為是土生土長上海人的李輝,帶的是一個很罕見的類型,M164,屬於侗傣語族,只在寮國發現過。


今天走在上海的街頭,熙熙攘攘中你可以聽到各地的口音,說上海是個移民城市,一點不錯。只不過,有誰會從李輝臉上那兩條彎下的眉穹中,看出他遙遠的與雲南傣族同源的血緣?

中國人的祖先起源於非洲嗎?



李輝教授


(我的補充:李輝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從我的Y染色體上看到,我的Y染色體是O1型,它的根是在北部灣沿岸,海南以西那一部分。O1的發現能追溯到兩萬多年前,大概是到了一萬多年前的時候,就擴散到了廣東、台灣、福建這些地方。到了8000年的時候開始到了浙江、上海。我的O1型的Y染色體大約是七、八千年前到達上海的這一批人的類型,使上海原住民的類型。所以我的歷史是在一萬多年前在廣東,到了八千年前到了浙江、上海。)


寧夏人譚婧澤已經適應了上海的生活,雖然她的普通話中還略略帶一點西北口音。當年潮汕人遷居到南方時,要克服相當大的不適應,「北方來的中原漢族人群在遷到南方定居以後,在人群基因庫對於環境的巨大差異的適應過程中,會產生各種代謝的不協調。在潮汕地區某些疾病的高發可能就是這種不協調的結果……」許麗娜的文章中有這樣的話。不過,生活在現代社會的譚婧澤適應得很快,「我現在也不太吃很辣的東西了。要聽懂上海話,半年時間就夠,當然現在講上海話還不行。不過,在復旦,大家通常也都不講上海話,都講普通話」。


實際上,在今天的上海,川菜、湘菜相當流行,上海人也不熱衷吃「本幫菜」,倒開始吃辣的了呢。


我們從哪裡來?這問題千百年來一直在攪動著我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而我們往哪裡去,似乎已經看得清楚。用金力的話說:「再過二百年,我們肯定都混合得都一樣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兵東雷 的精彩文章:

日落英倫 聽不懂的英國英語

TAG:老兵東雷 |

您可能感興趣

人類最早的祖先起源於非洲?
新發現的「許昌人」,能推翻「中國人起源於非洲」的說法嗎?
民族大起源:匈奴人是中國的民族嗎?
中國人從哪來?非洲、東亞起源說真無法調和?
漢族神話起源於非洲?他是女媧和宙斯的共同祖先?
中國人起源於非洲嗎,史前人口大遷徙是怎樣的?
韓國人是不是中國人的後裔?韓國人是如何起源的?
日本人起源於韓國?韓國的歷史又贏了!
新發現的「許昌人」,能推翻「中國人起源於非洲」的說法嗎? | 短史記
足球起源於中國?為何輝煌與歐洲
人類起源於非洲,還是亞洲?
從華夏民族的基因說起,中國人到底起源於哪裡?你能接受非洲么?
李舜臣的抗倭法寶:起源於中國的龜船
揭秘日本人的起源 中國人真的是日本人的祖先?
非洲此國成最新「人類起源地」,靠模仿中國而發達,美女如雲,成為非洲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數據中國史:中國的遠古歷史起源哪裡?
中國原始人化石挑戰人類起源非洲學說
中國百家姓中陳姓的起源和歷史
納尼,韓國人說中秋節起源於韓國,那中秋節真正起源於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