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榮格心理學與佛教唯識學思想之異同

榮格心理學與佛教唯識學思想之異同

[內容摘要]:按榮格的意識閾下的心理內容屬無意識的定義,唯識學的第七識、第八識和種子,以及處於率爾心、尋求心狀態的前六識,都屬無意識範疇。榮格的無意識的心理內容與意識大都無關,無意識常成為非正常人格的根源;唯識學的意識就是種子的現行,而第七識與第八識中的二執種子,決定了眾生的有漏性和凡夫性。兩種理論差異的根源在於:榮格心理學是心理實在論,認為神話和宗教都是心理活動的產物,具有無意識的原型;唯識學則認為輪迴和解脫都具有實在性,解脫是可以實現的目標。從唯識學立場看,榮格心理學的理論是假設性的,其原型和自性等範疇都屬假設,並不成熟完備;其治療非正常人格的實用目標雖有相當價值,但其自性實現的超越性目標恐怕是難以實現的。


[關鍵詞]:榮格;集體無意識;原型;唯識學;種子;自性


已有不少研究者對榮格心理學與佛教理論進行了比較研究,獲得了許多有價值有見地的成果。但筆者覺得,有些研究太過傾向於比較兩者的相似處,以證明佛教與榮格相似,或榮格與佛教相似。甚至,作為一個較為極端的例子,因為榮格有「同時性理論」,所以在有的研究中,佛教的「因緣和合」也被說成是「非因果論」了。[1](P167)

筆者以為,榮格心理學與佛教(包括唯識學)理論雖有相似處,但差異處更大於相似處。本文擬將兩種學說的主要理論進行深入細緻的比較,以說明兩者各自的特定內涵及相互差異,而對基於兩者相似處來考慮如何使兩者結合的問題,因篇幅所限,不作進一步討論。


一、意識與無意識


(一)意識「閾下」的領域


榮格對無意識曾下過這樣一個定義:「我把無意識定義為所有那些未被意識到的心理現象的總和。這些心理內容可以恰當地稱之為『閾下的』——如果我們假定每一種心理內容都必須具有一定的能量值才能被意識到的話。」[2](P5)

由此可見,榮格是將心理現象分為兩大部分:一是能被意識到的現象,二是意識「閾下」的、一般狀態下不能被意識到的心理內容。前者是意識領域,後者是無意識領域。


唯識學理論本身是自成體系的,現為與榮格心理學作比較,就按榮格的意識「閾下」或閾上的標準,來考察唯識學諸範疇。


在唯識學中,心理活動的主體是八識及其相應心所,而物質也是由心識變現,故而可說,一切存在現象的主體是八識與心所。榮格所說的意識,即能為人所意識到的心理內容,在唯識學裡,應為八識中前六識,其中,前五識是感覺活動,第六識主要是思維活動。人們所能感知的認知、情感、意志活動,都是在六識中進行的。而榮格的無意識領域,即意識「閾下的」領域,唯識學裡可以明確的有這樣一些類別:一是現行第八識和現行第七識,二是(第八識中的)各類種子。在唯識學中,現行是現象的顯露形態,種子是現象的潛藏形態,每一現象都有此二種形態。即一切基本的物質和精神現象,在每一眾生的第八識中都有其種子,此種子在條件具備時就能生起現行活動的現象。這些唯識學特有的「無意識」範疇,起的是什麼作用,其作用是否與榮格心理學的無意識作用相同,下文再作詳盡討論。


進而,唯識學的六識是否都屬榮格所說的能意識到的心理內容?對此還可從榮格所列舉的無意識內容來進行細緻的比較研究。


首先需說明的是,唯識學的意識,是個比較複雜的概念,它是指第六識的活動(實際上還應有同時生起的相應心所,此處先不討論心所),具體分為四種意識:五俱意識(與五識同時生起的第六識,不起分別),獨散意識(能起分別、即能進行思維活動的第六識),夢中意識,定中意識(處在禪定狀態的第六識)。而這些意識類別,與榮格的無意識所包含的具體內容比較,有的可能還屬意識「閾下」的領域,即未必都符合其意識的含義。

榮格對無意識作過這樣的描述:「無意識是所有那些失落的記憶、所有那些仍然微弱得不足以被意識到的心理內容的收容所。這些心理內容是不自覺的聯想活動的產物——夢也是由這種聯想活動導致的。除此之外,我們還必須把所有那些或多或少是故意予以壓抑的思想感情也包括在內。我把所有這些內容的綜合稱之為『個人無意識』。」[2](P5)


在另一處,榮格這樣描述無意識:「我所知道的、但此時未想到的一切事物;我曾經意識到、但現在已忘卻的一切事情;我感官所感受的、但未被我意識心靈注意的一切事情;我感覺、思索、記憶、需要和做的非自願又不留意的一切事情;正在我心中形成、有一天將出現在意識中的東西。」[3](P111)


這兩段描述的無意識內容大體是相同的,包括:


1.記憶。在第二段描述中,「我所知道的、但此時未想到的一切事物」和「我曾經意識到、但現在已忘卻的一切事情」,應該都指記憶。兩者的區別似乎在於:第一種情況是指隨時可啟用的記憶,第二種情況指很難恢復的記憶(當然通過如催眠等特殊手段還是有可能恢復)。而記憶在唯識學中是由「念」心所實現的,「念」起的作用正是形成記憶;而同時熏成的「念」種子則保持記憶,留待以後啟用。


2.「微弱得不足以被意識到的心理內容」。第二段描述中,「我感官所感受的、但未被我意識心靈注意的一切事情」和「我感覺、思索、記憶、需要和做的非自願又不留意的一切事情」,都指此類現象。此類現象,可與唯識學的「五心論」作比較。

「五心」指心識覺知外境(對象)時,依次而起的五種心。(1)率爾心,又稱率爾墮心,指心識與對象接觸的一剎那間生起的心,由於是突然而自然地生起的心,所以沒有善惡之分。(2)尋求心,指要想了解對象而進行觀察思考之心。(3)決定心,指對於對象產生明確認識之心。(4)染凈心,指對於對象產生好惡等感受之心。(5)等流心,指染凈心持續不斷地生起。寬泛地說,六識都有「五心」,但嚴格地說,五識是現量的,所以只有第一率爾心,只是與同時生起的五俱意識共同地說,五識也有「五心」。因此,嚴格地說,只有第六識有「五心」。


而榮格所說的「微弱得不足以被意識到的心理內容」,大體相當於前兩階段的心識,即在還未形成對於對象明確認識(決定心)之前,由於各種原因而注意力轉移,故而認識、情感、意志等還未成型的心理內容。


3.「故意予以壓抑的思想感情」。唯識學對一般的「故意予以壓抑的思想感情」沒有過多關注,但對修行者,則非常重視其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現行和種子的壓伏和斷除問題。在唯識學中,被壓伏的二障是以種子形態存在於第八識中,唯識學的最終目標是要將二障種子也徹底斷除。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美國父女公園尋寶不到1小時 挖出白鑽兩克拉
英國17處機場換匯點 英鎊平均匯率跌破1歐元
美國大選「二辯」:顯美國分裂與分歧程度之深
美國總統候選人次場辯論「焦土化」 互揭「黑料」
美國福克斯新聞頻道辱華採訪惹眾怒 華裔反擊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心理學大師榮格對自己「遇鬼」經驗的分析
什麼是榮格心理學?
塔羅師楊軼:塔羅占卜原理與榮格心理學
心理學家榮格洞察人性的21句經典
事業有成的缺陷,心理學家榮格解析神經官能症:富人都有「病」
榮格:被心理學耽誤了的手繪大師~
榮格與中國文化#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榮格與其爺爺,及「浮士德」
榮格恆信眾誠團隊宗慶梅老師分享激素臉調理
根據榮格原型理論設計的玩偶
榮格:我與弗洛伊德的三個不同
架設東西方的心靈之橋-榮格、衛禮賢與《太乙金華宗旨》
榮格開啟蘇杭之旅 感受人間天堂的絕美景緻
這本生前拒絕出版的私密小紅書 註定了榮格在心理學界的地位
榮格名言
(理論)傑西卡-榮格與占星
榮格和弗洛伊德:兩位大咖的私人關係
「神秘天書」原稿!重現榮格的瘋狂與神性!
榮格: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
榮格:往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