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期:傳統皮匠
光緒年間,落鳳山村的皮匠藝人王延平先後到東北、新疆、內蒙古等地學習皮具製作,融入皮鞭、籠頭、弓弦、鼓皮、裘皮、牛蠟、皮革傢具等製作技藝,木石牛皮具由此逐步發展成熟,並形成了魯南皮具風格特點。此後數百年木石周邊湧現出「王麻子」、「張計堂」等三十餘家皮具作坊,每年從正月開始製作,尚供不應求。抗戰勝利後,王允貴(「王麻子」)擴大規模,有作坊20餘間,收徒10餘人。文革前期,木石傳宗老鋪和數十位皮匠傳人百脈歸宗,併入「皮業社」(今天的落鳳山皮匠鋪的前身)。從此,眾家所長融於一家,木石牛皮具傳統技藝薪火相傳。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使農用皮具徹底淡出,加之現代工藝衝擊,傳統工藝也漸漸無人問津,但機器化生產,卻無法秉承傳統工藝的精髓。牛皮具、牛蠟製作技藝以家傳、師傳為主要傳承方式,經王家六代人的傳承和創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製作工藝。如今,隨著老一代傳人的隱退,新人青黃不接,傳統的牛皮具製作工藝面臨失傳的危險。牛皮具及牛蠟製作工藝亟待保護。
「作為滕州牛皮具製作技藝傳人,我要不斷努力,把老祖宗留下的技藝傳承下去。」非遺傳承人王學志一直堅守著這種傳統技藝,他堅信,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使傳統的牛皮具重新獲得年輕人的青睞。
「牛皮具的製作分為去毛、熟皮、割條、編織四大工序,以及幾十道小工序。」王學志進一步介紹說,牛皮製熟採用傳統土灶,將牛皮擰乾水後放入鐵制大鍋,加入皮硝,用麥秸燒火,加溫腌制,出鍋晾乾、刮里子等工序。熟制過程中,燒火需「看火頭、試火溫、聞火味」,以人體直覺感知溫度,控制火候。木石牛皮具在秉承傳統皮具多股編織藝術的基礎上,採用管狀編織,肩結、勒編、平編、打結等技法一氣呵成,以技藝嫻熟、精美耐用等特點享譽魯南,彰顯了魯南地區豐厚的文化底蘊,是研究魯南民俗的「活化石」。
TAG:葫蘆工作室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八卦中醫外科
※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歙硯
※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羌族草編
※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銀花絲臉譜
※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長江石
※綿竹年畫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大漠風凌石
※藝谷匯: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大名硯之澄泥硯
※華佗五禽戲_非物質文化遺產
※賡續傳統 修復生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五年
※八四零《創意@甌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甌塑
※你知道幾個?洛寧縣第一、二、三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出爐!
※度兮 二十四節氣 郭瑞萍時裝發布會:「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
※著名畫家吳年穀受邀參加中國第六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
※第二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將攜上百家項目亮相
※探秘有六百年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吹糖人」
※細數越南六個世界文化遺產,五個都有中國文化痕迹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廣島「壬生插秧節」
※中國一絕-撲灰年畫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