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季氏第一章至第三章

季氏第一章至第三章

季氏第一章至第三章



季氏第一:季氏將伐顓臾章

【原文】: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解讀】:


顓臾是先王封的魯國附庸,先王封,不應伐;在魯域,不必伐;季氏非國君,無權伐。

冉求推脫責任,孔子先引前人有能力就盡職,無能力就止步的話,再以關著的老虎與野牛逃走,放在盒中的龜與玉被打碎為例,說明他倆失職。冉求又以顓臾強大將危及季氏子孫為由狡辯,孔子進而闡明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遠人不服以修文德感召,既來之則安之的治國理念,指出禍在內不在外。


不患寡與不患貧,寡與貧或應互換。蕭牆比喻屏風,蕭形容肅敬。


季氏第二:天下有道章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解讀】:


國家的制度與軍事應統領於國家元首,一方諸侯、或大臣,甚至家臣不可擅越專權,否則國家將不得安寧而陷於動蕩。《中庸》講: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便是此理。


國家陷入動蕩,強者比弱者雖可維持久一些,但失其正當性,終究要垮掉。十世,五世,三世,雖只是個約數,但其用意就在強調政治運行的正當性。


庶人不議,並非以強權暴政箝其口使人不敢言,而是天下清平,政治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沒有人會一天到晚去議論政治。


季氏第三:祿之去公室章

【原文】: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解讀】:


此章與前章似乎本是一章,專以魯國的歷史以證前言。

當時的魯國,孔子算起來,自國君失其政,恰好五世;大夫擅權,也已四世;現在政權已旁落到季氏的家臣陽虎,故季氏等三家大夫的氣數也將到頭了。


古人堅信凡事都有支撐其運行的能量與動力,這個能量與動力是有限度的,俗稱氣數。氣數消盡,其事則亡。人的行為如果順乎事物的運行準則,就能盡其氣數,反之則銷削之。雖說凡物有生皆有滅,但盡其天數才是好的,反之終是自作孽的行為。


何俊


男,1963生。現任杭州師範大學教授、副校長,兼國學院院長,兼任浙江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哲學與思想史,曾出版《西學與晚明思想裂變》、《南宋儒學建構》、《事與心:浙學的精神維度》、《師英錄》、《不舍國學》等著作。


親近儒家文化


成就君子人格


明德讀經群:227656451


投稿:2943439833@qq.com


微信號:ruxue_qq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人活到極致 一定是素與簡
《近思錄》答疑第五期:去欲存神,虛靜其心
讀史:張載及其「橫渠四句」
要使家和須行善 要振家聲在讀書

TAG:騰訊儒學 |

您可能感興趣

季氏第四章至第六章
季氏第七章至第九章
季氏第十章至第十二章
季氏第十三章至第十四章
先進第十六:季氏富於周公章
子路第二:仲弓為季氏宰章
一起學《論語》3.6 八佾篇——季氏旅於泰山
6月21日:季氏旅於泰山
讀經典-論語季氏篇
季氏姓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