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香港導演成為內地市場的香餑餑?票房穩紮穩打 憑藉主旋律和魔幻大片崛起

香港導演成為內地市場的香餑餑?票房穩紮穩打 憑藉主旋律和魔幻大片崛起

2016年堪稱香港導演的集中爆發之年,不僅票房前十的影片中有四部出自香港導演之手,而且越來越多香港新一代導演的名字,如林超賢、曾國祥逐漸走入人們視野。


「真是不好意思,最近因為《七月與安生》在香港上映,連著接受了兩天媒體採訪,所以特別忙。」因為很晚回復,導演曾國祥在微信中一再表示歉意。


頻繁在兩地之間往返,見面就加微信,日益嫻熟和標準的普通話,這是年輕一代香港導演留給記者的新印象。與王晶、劉鎮偉、爾冬陞、吳宇森等早期成名的香港導演不同,他們似乎更加融入內地生活節奏,也更懂得內地電影市場資本與創作角力的遊戲規則。

剛剛過去的國慶檔與中秋檔,《王牌逗王牌》、《大話西遊3》表現平平,而《七月與安生》、《湄公河行動》卻憑藉良好的口碑實現票房逆襲,這似乎印證了香港導演在經歷一場新舊更替的悄然演變:名導退居幕後,新導演與內地編劇、製片人撐起合拍片大旗。

香港導演成為內地市場的香餑餑?票房穩紮穩打 憑藉主旋律和魔幻大片崛起



曾國祥執導《七月與安生》

新一代香港導演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相比於內地年輕導演,香港導演的從業經歷更為成熟,而比起香港老牌導演要求製片話語權,他們更善於溝通和聽取內地製片人的建議;兩岸三地電影製作班底從早期的磨合到如今的融合,已經逐漸形成更合理的香港導演+兩地編劇+內地製片人的工作機制,這讓如今的合拍片脫離了早期不接地氣或者過於套路化的問題,成功幾率比以往增加了不少。


2016年堪數香港導演的集中爆發之年,不僅票房前十的影片中有4部出自香港導演之手,而且越來越多香港新一代導演的名字逐漸走入人們視野,而且隨著內地警匪片、現實題材、以及新聞事件改變影視的出現,香港導演迎來了他們在內地的黃金時代。


港片沒落,香港導演借主旋律和魔幻大片崛起?


近年來,隨著香港電影在本土及內地的影響力日漸式微,整個電影界縈繞著一股港片日薄西山的悲觀氣息。大量香港電影人捨棄本土市場北上,一些人迅速紮根,也有一些人則至今水土不服。不管怎樣,「香港電影沒落」、「香港導演不行」的論調,在《新少林寺》、《太平輪》、《三國志之見龍卸甲》等合拍片公映時被反覆提出。


分水嶺出現在2013年,陳可辛的《中國合伙人》在內地票房突破5億,徐克的《狄仁傑之神都龍王》拿下6億票房,周星馳與郭子健的《西遊降魔篇》更是一舉摘得年度票房冠軍。接下來的幾年,香港導演的名字多少都會出現在年度票房top10的榜單中。

香港導演成為內地市場的香餑餑?票房穩紮穩打 憑藉主旋律和魔幻大片崛起



林超賢執導《湄公河行動》


經歷了兩年回暖期,2016年堪數香港導演的集中爆發之年,不僅票房前十的影片中有4部出自香港導演之手,而且越來越多香港新一代導演的名字逐漸走入人們視野。他們的出現,多少刷新了人們關於港片套路化、香港導演黔驢技窮的刻板印象:


一是題材從單純的動作喜劇轉向多元化:過去香港導演主要接手傳統的警匪槍戰和無厘頭喜劇,近兩年,不少主旋律題材、大IP魔幻片以及青春愛情片、劇情片等,也成為香港新一代導演施展才華的空間,比如曾國祥的《七月與安生》,在青春片已泛濫成災的國內市場,被認為改編的精彩程度甚至超過原作。

二是香港導演在主旋律電影中成功融入類型片風格:從徐克的《智取威虎山》開始,《反貪風暴》、《救火英雄》、《我的戰爭》、《湄公河行動》等多部主旋律影片,都由香港導演來主導。相比於內地電影人剛剛開始探索商業類型片,香港導演在製作動作片、警匪片上還是比較有優勢,這批主旋律電影普遍沒有以往的刻意說教和煽情,驚險刺激的程度也堪比一些好萊塢商業大片。


三是魔幻大片崛起,給香港導演更多用武之地:香港電影的工業製作水準較為成熟,比如電影版《盜墓筆記》在特效方面堪稱良心,《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也被認為畫風唯美,特效「國產最高」,即便是今年飽受詬病的《封神傳奇》,儘管劇情奇葩,但在視效方面卻較少有批評之聲。


香港導演已經成為內地公司競相追逐的香餑餑


其實就在幾年前,香港導演和內地公司的合作還遠不像今天這麼如膠似漆。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就曾炮轟香港導演,認為其製片標準低、缺乏執行力、漫天要價,而「香港編劇的地位差到毀滅整個行業的地步」,這種激進言論,和光線曾在香港導演身上栽過跟頭不無關係。

「說實話,過去香港導演和內地公司互相之間無論心態、合作方式、題材選擇方面都有問題,」王長田告訴記者,「香港你知道,一直是導演中心制,但大陸是製片人中心制,這個磨合其實在前幾年相當困難。」

香港導演成為內地市場的香餑餑?票房穩紮穩打 憑藉主旋律和魔幻大片崛起



周星馳執導的《美人魚》票房超33億


但如今,王長田的態度在悄然變化,年初周星馳執導的《美人魚》成為年度票房爆款,也重啟了光線與香港導演合作的大幕。「一部分老一點的導演他們在改變,忍不住融入內地。」但他透露自己比較傾向於請年輕化的香港導演,因為跟前幾代電影人相比,新一代電影導演素質更高,也更願意接受內地製片人中心制,把工作精力主要放在內容創作上,而不像老一代導演緊握製片話語權。


在王長田看來,內地市場已經成為香港青年紮根的沃土:「香港的電影市場太小,一些香港電影公司的觀念比較老舊、競爭力差,公司不行,你怎麼去指望他能夠培養發掘人才或者讓他們實現他們的想法?從長期來看,我認為香港已經失去了培養新導演的機制,如今這批新導演大多數在內地成長,大陸顯然具有更好的培養環境。」


另外過去有些敏感題材,比如真實事件改編不讓碰,只能把市場讓給港片。如今情況發生變化,有業內人士預測明後年真實事件改編的國產片會興起,比如甘肅白銀案、1986長江漂流、太平洋大逃殺等轟動事件,都相繼被買下改編權。香港導演在現實主義題材的拍攝方面經驗十足,自然成為內地影視公司改編時的首選。


而強調視效技術的魔幻題材在內地火熱,也給了香港導演用武之地。在談到磨鐵與新麗傳媒合作開發的電影《悟空傳》邀請郭子健擔任導演時,磨鐵CEO沈浩波表示:「香港年輕一代的導演挺強,拍電影的心態比較單純,大陸很多導演尤其知名導演,可能世故的成分多一點。」


他認為,相比於大陸的青年導演很多還停留在處女作階段,其作品尚未獲得足夠的市場檢驗,香港青年導演們往往並不是很年輕,他們多數集中在40歲左右,已經出道多年並積累了不少作品經驗,能夠更好地融入大陸電影市場。「現在電影導演很稀缺,有不少是拍網劇、網大出身,相對來講香港導演經歷過的電影訓練可能比較完整。」


不過如今,香港導演已經成為內地公司競相追逐的香餑餑。徐克、陳可辛等早年便轉戰內地的大導自不必說,林超賢、彭順、郭子健、周顯揚等新一代導演身上都背了不少片約,甚至此前主要活躍在香港的《踏血尋梅》導演翁子光,也早已被內地公司鎖定,接拍真實案件改編的《太平洋大逃殺》。


「我們現在最近也在見幾個比較年輕的香港導演,但是他們手裡確實太多(項目),」王長田感嘆,「香港導演上來動不動就簽約,每個人手裡一堆片約,先把錢拿回來花著,這一點跟內地導演不一樣,內地導演特別珍惜自己的羽毛。但是另一方面,你也可以理解為香港導演的資本概念更強。」


資歷較淺的香港年輕導演,往往也會有資深電影人扶持

香港導演成為內地市場的香餑餑?票房穩紮穩打 憑藉主旋律和魔幻大片崛起



《悟空傳》導演郭子健,因與周星馳合作《西遊降魔篇》而被人注意


其實翻看香港新一代導演的履歷,會發現多數所謂新導演其實經驗豐富,不少是從大導的副導演逐漸做起來的,正如一些人所說,「香港電影圈是中年社會」,和內地新人導演的年輕化相比,香港導演往往在40歲左右才開始嶄露頭角。


比如《悟空傳》導演郭子健,因與周星馳合作《西遊降魔篇》而被人注意;《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導演鄭保瑞,曾在葉偉信多部片子中擔任副導演,《暴瘋語》導演李光耀則是爾冬陞御用副導演。


因為《湄公河行動》而名聲大噪的林超賢,最早則是陳嘉上的副導演,通過《證人》、《線人》、《逆戰》、《激戰》等罪案片,逐漸積累起自己的口碑。「林超賢是很努力的導演,他為《湄公河行動》這個項目已經準備了兩年多,票房和口碑逆襲是意料之中的。」香港資深電影人、《無間道》系列監製庄澄認為,林超賢的成功屬於穩紮穩打,「他會在自己已經熟練操作的領域,比如動作片上不斷地突破和創新。」


即便是資歷較淺的香港年輕導演,往往也會有資深電影人扶持,這可能源於香港電影圈素來深厚的「以老帶新」傳統,只要上了同一艘船,製片人都會派團隊保駕護航,幫忙解決編劇、資金等一系列問題。


「十幾年前香港電影人才斷層很厲害,所以成熟的電影人扶持電影新人的意願很強烈。」據庄澄介紹,香港政府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已經舉辦了三屆,主要扶持新導演拍攝第一部作品,專業組和大專組的獲勝者都將拿到三百萬到六百萬的投拍資金,同時會有經驗豐富的香港電影人擔當監製。


這種傳統,讓新人導演能夠更快適應電影市場的遊戲規則。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曾國祥與陳可辛的組合,儘管陳可辛曾在採訪也談到,以自己如今的閱歷,已經很難再拍青春愛情片,創作心態和年輕人有了距離,但在《七月與安生》中,還是能看到陳可辛電影中產階級情懷的影子,再加上曾國祥作為新人導演,融入了更為現代化的拍攝手法和理念,讓這部愛情片情感細膩,並且敘事節奏更受年輕觀眾青睞。


此外,最早進入內地的香港導演成名已久,早已形成自己特有的製片風格。像王晶導演曾在採訪中向小娛坦言,即使來內地拍戲,也很少有人能夠干涉自己的創作,「不然就不拍了」。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問到想拍什麼類型的電影,《我的戰爭》導演彭順就表示,自己如今已是國產片導演,主要看市場和投資方的意願,「有什麼戲就拍什麼」。


「長期以來華語片長久以來的一個問題,就是製片人中心制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庄澄認為,「比如在美國,製片人的話語權無疑是最大的,所以你看香港導演去美國拍了幾部戲,就不拍了,因為不適應這樣的制度。」


與郭子健和鄭保瑞都有過合作的香港編劇黃英表示,新一代的香港導演更善於聽取意見:「和以前的一些大導演合作感覺不一樣,比較敢溝通」。不難看出在合作姿態上,香港新一代導演已經和過去大牌的導演們有了不少變化。隨著兩岸三地的創作班底不斷融合,合拍片往往是由香港導演搭配內地的編劇或者製片人,比如《湄公河行動》的製片人是黃建新,而《我的戰爭》則由劉恆擔任編劇,在各自領域發揮長項。


「所以現在有一個趨勢:大導演做製片人,自己說了算;而導演的位置交給更年輕的導演。」庄澄告訴記者,「你想一個成名的導演老是自己來拍,兩年才能有一部作品。但像陳可辛,王晶現在一年能夠監製好幾部戲,這也是他們非常擅長做的。」


其實不止香港導演,伴隨電影市場資本和受眾的傾斜,一批香港編劇和其他電影人才也早已流向內地,比如光景映畫最近公布的「千日計劃」,6位簽約的主創中有四位是香港比較資深的編劇或導演,比如《桃姐》的編劇陳淑賢,《殺破狼2》的編劇黃英,以及《衝鋒車》的編劇和導演劉浩良。


「香港的電影人現在被掏空了,」庄澄感嘆,「比如說我們要開一部電影,就發現連美術指導、動作導演都沒了,很多都到內地來開工,有經驗的導演也是拍合拍片比較多。」


香港本土的電影市場則成為新浪潮電影或獨立電影的天下。一些香港導演曾經向記者坦言,其實他們骨子裡還是更喜歡拍本土的電影,曾國祥在拍完《七月與安生》後,也開始幫朋友拍攝港片。「我會勸他們不要老是拍本土的電影,因為不一定每部都能投資回本。」庄澄認為,「我覺得合拍片和小片都要拍,大片拍一部就可以養很多小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光網 的精彩文章:

漫威《奇異博士》確定約115分鐘 成為《雷神2》後漫威第二短電影
《金剛狼3》曝故事板和新宣傳照 衛生間驚現刻字:「變種人都在哪兒?」
韓庚製片科幻劇《失憶之城》開機 預計拍攝三季 搭檔文詠珊關智斌
科幻劇集《西部世界》劇評 更加黑暗和病態的「罪惡之城」 直面人性的善良罪惡
3D科幻《暗殺遊戲》曝「致命時刻」預告 煉獄之旅再現「死神來了」 進階版「飢餓遊戲」花樣奪命

TAG:時光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周琦混的風生水起成為了香餑餑,又一球隊與火箭爭搶大魔王?
菲律賓進口中國武器成大趨勢 中國裝備物美價廉成市場香餑餑
前曼聯中衛成轉會市場香餑餑,有他在紅魔何須買個「水貨」?
拉菲附近這個村的酒庄,為什麼突然間成了商業大鱷「搶購」的香餑餑?
江山輪流轉:魅族現在可是高通和三星眼裡的香餑餑
大紅酸枝上漲空間巨大,精品成品傢具成搶手「香餑餑」
大手筆玩「軍火外交」 印度成俄美「香餑餑」
俄成中東武器市場香餑餑:各「土豪國」都選最貴的
世界上最活躍的火山卻成為遊客和居民眼中的香餑餑,隨時可能噴發
大清銅幣為何能成為香餑餑,變身收藏界追捧的寵兒
爆發前夜,小賣部和便利店成為巨頭爭奪的香餑餑
古巴破舊汽車成香餑餑 翻修後能賺大錢
從封鎖到求合作!空間站、第四代核技術和量子技術成香餑餑!
這些東西看上去破銅爛鐵,一旦收進博物館,轉眼又成香餑餑
住房租賃成香餑餑!互聯網巨頭搶灘登陸為哪般?
有色股成「香餑餑」 尾盤遭主力巨資搶籌
重量級最慫拳王一夜之間成了香餑餑,喬書亞和長臂猿都想打他
B 端運動市場成香餑餑,「企業咕咚」要第一個吃螃蟹
解密大資金眼中香餑餑!一類題材股或捲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