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放下浮華將寺院職能回歸本位

放下浮華將寺院職能回歸本位

放下浮華將寺院職能回歸本位



放下浮華將寺院職能回歸本位

大陸地區佛教的努力,還是停留在建設寺廟,培育僧才,學習佛法的層面上,實際上還需要有更多的方面需要更進一步。譬如寺廟和社會的互動,僧人和社會人群的交流和引導,寺廟財務和管理的現代化——尤其是廟產的社會化方面。


當代漢傳佛教寺院續佛慧命需放下追求浮華的外相,改變形式主義的神廟做派,扭轉世俗化的傾向,完成寺廟職能的根本回歸。


戒法法師:當代寺院本位的反思


從寺院的本位功能而言,是不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它的功能無非就是作為僧人的修道場所,以及作為教化信眾的處所。所以,大體而言,當代寺院的本位有三:首先是作為佛法僧三寶的完整體現;其次是出家僧尼修行辦道的場所;第三是教化信眾的場所。

除此之外,佛教寺院在當代社會,也應該開展佛教教育、慈善、對外交流、文化傳播等活動的載體。如果僅僅把寺院當作出家人安身賴存的地方,那未免也太簡單化了,如此也喪失了作為宗教的社會功能。


因此,寺院應該保持本位精神的基礎上,應發揮宗教方面的作用,凈化人間。但是,當今寺院自身功能的異化也該引起佛教界的重視了,許多地方常與旅遊、經濟、接待等方面太緊密結合,導致自身宗教方面的功能和空間由此也遭到了衝擊。如果宗教的世俗成分越來越多,神聖性消解了、特殊性失去了,那麼宗教對社會的價值、對大眾的吸引力也就不復存在了。

放下浮華將寺院職能回歸本位



濟群法師:寺院應有的職能、何謂修學型的寺院

寺院,是出家人修行的道場,也是面向民眾弘法的平台,這是寺院所應具備的內外兩大職能。作為出家眾,我們要做的同樣是內修外弘,也就是在精進道業的同時,積极參与弘法。


但我們看看今天的寺院,因為歷史等種種原因,一些寺院只有燒香拜佛的作用,在功能上幾乎和神廟相差無幾。而另一些寺院則成了旅遊觀光之地,供人遊覽參觀,娛樂休閑。在這樣的寺院,出家人或是像廟祝一樣,終日應付香客朝拜;或是像店員一樣,終日為遊客提供各項服務。這麼說雖然有些極端,但事實就是如此。


寺院的確要滿足民眾的信仰需求,但我們不是廟祝,我們的責任是讓他們認識三寶,具備正信。寺院也應該為大眾提供服務,但我們不是店員,我們的使命是讓他們聽聞正法,以學導修。所以,我最近一直在提倡,需要建設修學型和服務型的寺院。


所謂修學型的寺院,即寺院應該以修學為核心,把做事當做學習和修行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切圍繞做事——以做事為目的,以做事結果為考量標準。如果不重視修學,做事時間長了,最後就會陷入事務中,對學法越來越淡漠,越來越提不起好要之心。我給居士們講座時,他們往往對法都很有熱情,很受觸動。相比之下,出家人真愛學法的反而不是很多。包括佛學院的學生,也多半是一種被動的學習,而不是主動地、興趣盎然地在學。其中有的是因為文化程度不夠,學習能力不足,但更多的,是因為深陷於各種事務中,只習慣做事而不習慣學習了。可以說,這是一種本末倒置!建設修學型的寺院,使出家人把精力轉向學法,把時間用於修法,把身心投入證法,才是中國佛教未來的希望所在。


此外,我們還要建設服務型的寺院,以此實踐大乘的真精神。每個出家人都應該認識到:佛教在這個社會應當承擔什麼樣的角色,發揮什麼樣的作用?近年來,隨著民眾信仰需求的增長,佛教界的經濟狀況有了很大改觀。但這些錢真正用於弘法的有多少?用於佛教教育的有多少?用於僧團建設的有多少?我們用了大量資金在蓋廟塑像,在做基礎建設工作,但實際的情況卻是:寺院越來越堂皇,出家人卻越來越沒有法,越來越沒有修證了。所以說,出家人自身修學的提高,才是佛教界的當務之急。只要有法,即使硬體設施差一點,我們一樣可以荷擔如來家業。但如果沒有法,即使有再好的設施,再大的平台,我們又能給大家什麼呢?又能讓佛教走向哪裡呢?

放下浮華將寺院職能回歸本位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不論富人還是窮人,也不論領導還是百姓,都活得很辛苦,都有很多的迷茫、困惑、煩惱、疲憊,都需要尋找安心之道,尋找解脫之道。而且這種需要正變得越來越普遍,越來越迫切。可以說,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不是其他,正是心理問題。佛法自古有心學之稱,是佛陀引導弟子認識並改善心行的方法,也是解決種種心理問題的良藥。作為出家人,我們有責任將這種智慧加以傳播,使大眾從中獲益。但前提是,我們自己有健康的身心,有佛法的正見和弘法的善巧,這樣才有能力服務社會,引導大眾走入佛門,走向解脫。這才是出家人的本份,這種服務才是對大眾有真實利益的。


那麼,怎樣才能建設修學型和服務型寺院?當代寺院的管理制度

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否則,再好的想法也難以落實。在佛教傳統的三綱制度中,寺主負責行政管理,上座負責道德教育,維那負責制度建設。這是一套極為合理的體制,我覺得,比西方的三權分立更加健全。因為它所建立的是一套雙向監督——行政必須在道德和法律的雙向監督下做事,這就保障了寺院的健康發展。


早期的寺院,方丈的任務主要是領眾修行。在行政方面來說,則有東序和西序。西序是班首,協助方丈進行道德教化;東序是執事,負責寺院的日常行政管理。而現在的方丈往往將教育和行政集權於一身,在這種情況下,對方丈自身素質的要求就特別高。否則的話,就會因缺乏監督而帶來各種隱患,造成各種問題。事實上,相關問題在今天的教界比比皆是。由此帶來的不良後果,已經對佛教造成了嚴重的誤導和破壞。更可怕的是,這種誤導和破壞還在繼續,還在變本加厲。如果我們不為此做些什麼,即使能保持某種程度的潔身自好,也將淪為佛教走向衰落的推手。因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不逆流而上,就是隨波逐流;不中流砥柱,就是順勢而下。


此外,佛陀所制定的六和精神,也是建設如法僧團的指南。六和,即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包括了身口意三業的和合。如果能將三綱的管理制度和六和的管理精神結合起來,就能真正實踐佛陀「以法攝僧、以律攝僧」的理想,建設清凈、如法、和合的僧團,實乃佛法之幸,眾生之幸!


問:很多佛教徒都認為造大佛、蓋寺院的功德最大,以致各地蓋廟成風。法師又是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的呢?

放下浮華將寺院職能回歸本位



法師:在十年浩劫中,寺院的建築和佛像都受到毀滅性的破壞。所以在一定時期內,大力恢復寺院建設是非常必要的。宗教政策落實二十年來,寺院建設基本可以告一段落了。今後的任務應著眼於人才培養和弘法事業,這才是佛教的根本所在。如果無視對佛學的繼承,對佛法的弘揚,寺院就會成為沒有靈魂的軀殼,道場就會成為單純的旅遊參觀景點。結果可想而知:寺院雖然越來越莊嚴,佛教卻越來越世俗。


在經律中,明確規定出家眾的根本是修行並住持正法,而修廟造塔則是護法居士的職責,以此培植福德。如果出家人熱衷於福田,乃至發展旅遊,豈非本末倒置?事實上,正是在這樣的錯誤觀念引導下,信眾也往往只熱衷於蓋廟造大佛,而不重視對弘法事業的參與。所以,教界應對信徒和社會大眾善加引導,讓他們認識到開展教育和弘法的重要性。


本文轉自:陝西佛教網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廬山海會寺事件升級:解讀九江市統戰部民宗局新說明
少年善財尋訪觀音菩薩之旅
聽說廬山海會寺要拆?再不看就沒了
百法略說色法之「鼻」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家長簽字還需教師職能歸位
歷史上內閣制度的起源以及職能
企業管理會計職能定位與實現路徑
你的財務職能對應哪個王者榮耀英雄?
基葯或將全國免費,福建「醫保辦」整合5部門職能,萬達電商涉足家庭醫生……
宋朝的地方政府設有哪些職能部門?
首爾:從工業職能疏解到發展新行政城市
神遊公司職能發生轉變,已轉為「研發」方向
庫克:政府職能失靈 企業有責任貢獻社會
投行各種崗位職能、級別,以及升遷路線圖
市場部職能「悄然轉變」,市場部人員如何求存?
香港警察的職能到底是如何劃分的?
這個北方普通小城,曾經代行過首都職能,現在趕上發展良機
職能轉變了,怎樣當好「四鐵」機關「排頭兵」
數字時代,財務職能將何去何從?
軍機處都有哪些職能?他們又在哪裡辦公呢?
樂視調銷售體系:超級電視銷售職能回歸樂視致新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黨委負責人:劃轉遵照「機構隨職能走、人隨機構走」
創業早期誰來承擔HR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