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濟源市其他道教宮觀簡介

濟源市其他道教宮觀簡介

河南省濟源市道教分為濃厚,除了陽台宮外,還有:


天壇總仙宮


天壇山總仙宮位於王屋山天壇極頂,古稱瓊林台。相傳軒轅黃帝曾在此設壇祭天,道教稱其為「五嶽、四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會之所」。

唐代,天壇頂建有三清殿、東西廊廡、軒轅廟及四角亭、換衣亭等,以三清為主要尊神。歷代均有修葺或增建。元初改稱「總仙宮」,由丘處機的弟子李志常題寫宮名,字體端莊雄偉。明正德三年(1508年)增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萬曆二十年(1592年)增建無極玄穹門,俗呼南天門。延至清初,天壇頂有南天門、三清殿、玉皇閣、王母殿、靈官殿、真人祠及東西配殿共12座28間;東側下級建有無生殿、十大名醫殿;再下級為祖師殿、火神殿、東極宮、火極宮、八仙台、白衣殿以及捨身崖後的老子祠等。這些建築依山就勢,意境深遠。清中期之後,王屋山道教衰落。總仙宮建築因年久失修,加之人為破壞,除南天門保存完好外,其它建築僅剩斷壁殘垣或遺址。1980年後,當地群眾集資,先後在原址上重建了三清殿和玉皇閣。


無極玄穹門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建築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由洛陽萬安玉賜建。面廣三間(9.70米),進深2.58米。正門高7.20米,系九脊牌坊式磚石結構。券門正面石額上書「無極玄穹門」,背面石額上書「天影竺形」。東西翼門高5.10米,系五脊牌坊式磚石結構。東券門石額上書「福區」,西券門石額上書「靈境」,字跡雄渾洒脫。磚雕三踩斗栱與龍鳳雀替,工藝精美。整個建築古樸莊重,面臨百尺懸廑,具有「依懸列宿」意境。


山上現存明清碑碣石刻10餘通,具有重要道文化研究價值的有明嘉靖三年天壇修造《白齋道人張太公素行實之碑》、《長春真人仙派傳授圖》碑刻及「總仙宮」題石等。



濟源市其他道教宮觀簡介



濟源市其他道教宮觀簡介



紫微宮


紫微宮即十方大紫微宮,為王屋山道教「三宮」之首,位於天壇山南麓的中岩台上。因其在王屋洞天中所處位置與紫微垣星座居北天中央的位置相對應而得名。中岩台背依三官嶺,面對華蓋峰,突兀道旁,三面環水,扼天壇「神路」之門戶,故有「雄獅鎮山」之勢。

紫微宮為唐聖歷二年(699年)中岩道士司馬承禎創建。宋紹聖元年(1094年)重建。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宮座北朝南,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65米,總面積約6500平方米。順著山勢,層層築台,為三進院落。依中軸線,次第為朝真門、天王殿、三清殿、通明殿。東側依次有鐘樓、道院大門、關帝殿、三官殿、角門、東王公殿。西側依次建有鼓樓、藥王殿、七星殿、四神殿、菩薩殿、西王母殿、藏經閣。東側有道院。因年久失修和人為損壞,除東西廂房和1992年重修的朝真門外,其它建築只剩下殘垣斷壁或基址。目前,紫微宮文物保護規劃已通過,維修和修復也已列入景區開發規劃。


紫微宮院內及其西北隅松台道士墳存有宋、元、明、清碑碣30餘通。其中宋代重立的《大唐王屋山中岩台大紫微宮貞一先生墓碣》,較詳細地記述了盛唐名道司馬承禎生平事迹,是研究王屋山道教史的珍貴資料;由元好問撰文的《通真子墓碣銘》,是研究全真道宋德方、秦志安主持編纂的《玄都寶藏》的重要資料;元代的《大朝聖旨碑》用蒙、漢兩種文字刻成,是研究我國民族文化的珍貴資料。宮院內有千年檜柏一株,名「半柏」,大可兩圍,高10餘米。著名的千年銀杏樹和「不老泉」,就坐落在宮前的紫薇溪畔。



濟源市其他道教宮觀簡介



清虛宮

清虛宮位於王屋鎮清虛宮村,大店河畔,北依崗丘,南臨開闊的河谷平地,景色秀麗,環境幽雅,被稱為「蛟龍吐玉」之寶地。


清虛宮創建於唐代,原名清虛觀,為王屋山道教三宮之一。因地處清虛小有之境而得名。始建於王母洞前。元元統二年(1334年)重建時移於現址。清代再次重建。


清虛宮座北朝南,依中軸線而建,次第為山門、三清大殿、玉皇閣。東有關帝殿、東王公殿。西有玄壇殿、西王母殿。現存建築有三清殿、西王母殿、關帝殿,均為清代建築。


三清大殿,面廣五間(15.98米),進深四間(11.98米),系清代大型單檐懸山式木構建築。

西王母殿,面廣三間(8.90米),進深兩間(5.48米),系清代單檐懸山式木構建築。


宮內原有碑碣若干通,1977年被砌在天壇山水庫大壩上。



濟源市其他道教宮觀簡介



十方院


十方院十方院原名上方院,位於天壇山南麓兩公里處的避秦溝高台之上。東臨三官嶺,西依瘦龍嶺,沿「神路」曲徑,前可通紫微宮,後可達天壇山頂。相傳軒轅黃帝訪廣成子於此,故名「上方院」。清濟源地方志記周靈王太子王子晉與浮丘公朝王屋山,修道於上訪院。秦「商山四皓」退隱上訪院作《紫芝歌》。唐司馬承禎曾於此著經。後改名「十方院」,取「十方道流多會於此」之意。


十方院座北朝南,主軸線直對天壇山頂,建築依地形而築,台基高低錯落,圍成若干方形四合院落,依次為山門、王子晉祠、浮丘公祠、李公祠、司馬承禎寫經洞等。東側有老君祠。歷代多次重修。抗日戰爭期間,被日軍縱火焚毀,僅李公祠與寫經洞尚存。



濟源市其他道教宮觀簡介



迎恩宮


迎恩宮位於王屋山主峰天壇山腳下,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開元年間(713年),與王屋山道教「三宮」紫微宮、陽台宮、清虛宮為同時期建築,後幾經毀圮,幾經重建。現存建築為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


其宮名的由來和用途都很明確,宮內《重修山門碑序》載:「相傳唐親王駕臨,山民迎恩而得名」。《濟源縣誌》載:「宋徽宗登基之初曾駕臨華蓋連珠峰,該宮為其駐蹕處」。


迎恩宮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宮前有五座小山環繞,有「五官朝宮」之說。宮院平面布局呈長方形,有建築9座25間,依地勢分為上下兩進院落,總面積922平方米。下院為四合院式木結構建築,依次為山門、東西廂房和祖師殿。上院為磚石琉璃建築,依次為土地廟、南天門、東西配殿和玉皇殿。


另有附屬建築兩座,碑碣石刻十餘通。單體建築形式多樣,屋面有灰瓦頂、琉璃頂、琉璃剪邊頂;殿內結構有抬梁式、磚券門和無梁式。這種明代三彩琉璃無梁殿式建築,在我國古建築中並不多見。


迎恩宮在選址上獨具匠心——北枕垂珠峰,側傍滴水涯,周圍山林繁茂,溪水縈繞,人工建築與自然環境交相輝映。在建築布局上,隨山就勢,高低錯落,化不利環境為奇巧變化。建築群體北高南低,高差達20米。為了解決高差懸殊的難題,上下院的台階聯繫採用先橫上再縱上的辦法,不但解決了高差問題,而且突出了玉皇殿的崇高地位。


迎恩宮在設計上十分注重建築物與環境的有機結合。下院的灰色瓦屋頂與周圍山石、溪水相互映襯,構成淺色調的大地景觀;上院的黃藍琉璃同綠樹、藍天渾然一體,形成重色調的上天景觀,體現了「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理念。



濟源市其他道教宮觀簡介




濟源市其他道教宮觀簡介



奉仙觀


奉仙觀又稱奉仙萬壽宮,意為供奉先祖之觀,先祖即指被李唐王朝尊奉為王室祖先的老子,唐垂拱元年(685年)由道士孔志道創建。因主殿三清大殿用荊木作梁,故俗稱荊梁觀。《崇寧葆光大師衛公道行之碑》云:「奉仙面河背濟,左覃懷,右天壇,地形之勝,山川之美,具焉。」


奉仙觀是當時道士修道,講經,祭祀神靈,舉行各種齋醮儀式的場所。唐代有修道有成的隱修道士二魯真人住觀主持。


到了宋代,奉仙觀一度由北宋著名道士賀蘭棲真主持。他是修為很深的得道之士,精通老莊之學,曾被宋真宗召進皇宮講經,被敕封為「宗真大師」,並得到豐厚的賞賜。賀蘭棲真用宋真宗的賞賜對奉仙觀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和增修,使當時奉仙觀的社會地位和建築規模達到了一個歷史高峰。


滄海桑田,歲月變遷,現在的奉仙觀僅存兩間院落,主要建築有山門、東西配殿、玉皇殿、東西廂房、三清殿,共十座建築,30餘間房屋。其中,三清殿為主殿,是河南省現存古建築中木結構純度最高、歷史價值最大的文化遺存之一。


另外,觀內有唐代《太上老君石像碑》、宋代《宋真宗詩賜賀蘭先生碑》等文物,是我們了解唐宋道教史不可多得的史料。



濟源市其他道教宮觀簡介



靈都觀


靈都觀即靈都萬壽宮,俗稱玉真觀,濟源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東西玉陽山之間尚書谷口的玉溪西岸。這裡山水秀麗,環境清幽,道家稱列仙聚會之都,故名。唐天寶元年(742年)東京道門成議使、天師道傳人張探玄,奉玄宗之命,為玉真公主在王屋山選址建觀。觀建在西玉陽山仙人台下的古奉仙觀舊址上,玄宗于山門御題:「靈都觀」。晚唐詩人李商隱少時曾學道於玉陽,號玉溪生。元代,丘處機弟子張志謹曾住持靈都觀,復盛一時。明清兩代多有修葺。


據元大德九年(1305年)《御賜靈都萬壽宮圖碑》載,該宮系前後兩院,依中軸線而築。創建時靈都觀前院為兩進院落,次第為山門、大殿、樓閣與鐘樓、鼓樓、角樓等,計13座20間;後院為三進院落,次第為翼門和前、中、後大殿及東西配殿等,計15座42間。原佔地東西70米,南北100米,總面積7000平方米。現僅存玉皇殿,面廣三間,進深六架椽,系清代單檐懸山式木構建築。


觀內尚存唐至元碑碣數通,其中唐天寶二年《張尊師探玄遺烈碑》、《玉真公主受道靈壇祥應記》和元大德九年《靈都萬壽宮圖志碑》最為珍貴。


麻姑廟


麻姑廟位於承留鎮東玉陽山南麓的山谷之中,濟源市文物保護單位。周圍怪石嶙峋,花木掩映,溪流潺潺,泉水叮咚。據明代《麻姑寶卷》載,麻姑原名侯真定,四川金華縣人,盛唐道姑。15歲入王屋山,拜玉真公主為師學道。尊師命終日擔水澆麻,因名麻姑。後得道仙逝於泉上。廟為紀念麻姑而建,始創年代失考。


該廟座北向南,依山而築,兩進院落,高低錯落有致。依次為戲樓、梳妝樓、山門、麻姑殿、祖師殿。東側有眼光殿、廣生殿、財神殿;西側有龍王殿、藥王殿。現存梳妝樓和藥王殿,均為清代建築。另有明清兩代重修廟宇碑碣數通。


梳妝樓座落在台榭之上,面闊小三間,進深四架椽,系清代單檐懸山式木構建築,木雕精工。台榭正門券洞寬2.97米,深1.60米。麻姑殿前有麻姑泉一眼。



濟源市其他道教宮觀簡介



長春觀


長春觀位於軹城鎮柏林村。這裡屬丘陵區,溝谷縱橫,環境幽靜,谷內的金線河,長年流水不斷,經廟東北流出谷。有「小蓬壺」之稱。


該觀始創年代失考。據觀內遺存的元至元二十九年《重修長春觀碑》碑文可知,元中統元年(1260年),丘處機弟子解志通「自長安而東」,見「觀有遺址」,遂重建道院。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增新補舊,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修。


該觀座北向南,依中軸線而建。原有山門、玄元殿、玉皇殿及東西配殿。觀東有道院,現尚存四洞。馬丹陽墓已平。


現存玄元殿又名老君殿,面廣三間(9.95米),進深六架椽(7.30米),系清代單檐懸山式木構建築。殿基正方形,減柱造。內部結構為七架梁。因年久失修,破敗嚴重。2010年文物部門籌資重修。


長春觀東南有一巨大土質地柱,當地人稱「道圪台」。2010年末,發現地柱半崖有洞穴,進深約20米,沿洞兩側有7處單體小洞,應為道士修鍊之處。洞壁有「咸豐三年許家莊重修」字跡。



濟源市其他道教宮觀簡介



濟瀆廟


濟瀆廟,全稱濟瀆北海廟,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是隋唐及其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祭祀濟水神和北海神的場所。現存濟瀆廟平面呈「甲」字形,前為濟瀆廟,後為北海祠,東為御香院,西為天慶宮,佔地130餘畝,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四瀆古建築群。1996年,濟瀆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廟內現存古建築始自唐,歷北宋、元、明、清,綿延千年而不絕,本身就是一座具體而微的中國古建藝術博物館。這裡既有河南省年代最早、形制最大的單體木結構建築——北宋濟瀆寢宮,也有世所罕見的「工」字形大殿與迴廊,既體現了北方建築粗獷豪放的恢弘大氣,又包容了江南園林精雕細琢的幽微匠心。雕樑畫棟與亭台水榭錯落有致,淙淙流水與拱橋碑碣相映成趣,在幽幽訴說著一千多年間曾經的奢華與榮耀。


濟瀆廟古建築群坐北朝南,總體平面布局呈「甲」字形。現存宋、元、明、清古建築20餘座,分為四個區:前為濟瀆廟,祭祀濟水神;後為北海祠,祭祀北海神;東有御香院,為祭水欽差臨時休息之所;西有天慶宮,為祭祀玉皇大帝和三清之處。主體建築排列在三條縱軸線上,在中軸線上有清源洞府門、清源門、淵德門、寢宮、臨淵門、龍亭、靈淵閣等;兩側有御香殿、接官樓、玉皇殿和長生閣等。濟瀆廟古建築群,被我國古建築專家譽為古建築博物館。



濟源市其他道教宮觀簡介




濟源市其他道教宮觀簡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濟源市陽台宮資料簡介
服用中藥要注意的禁忌
全真道「苦己利人」精神及其現代意義
向古老的《周易》學養生
秋寒露重 寒露養生保陰氣

TAG:濟源市陽台宮 |

您可能感興趣

濟源市陽台宮資料簡介
濟源市奉仙觀將舉行文昌帝君祈福法會
濟源市陽台宮舉行玉皇接駕祈福法會
濟源市奉仙觀今日端午節祈福消災法會圓滿
濟源市陽台宮將舉行祈福平安道場恭賀靈寶天尊聖誕
河南省人大常委會民僑工委、外事工委副主任薛顯林到濟源市陽台宮進行宗教調研工作
濟源市陽台宮今日慶賀南極長生大帝聖誕祈福法會圓滿
問道王屋2016全國夏令營在濟源市陽台宮正式開營
濟源市陽台宮今日舉行立春安太歲法會
濟源市隆重舉行萬人消防職業技能競賽活動
濟源市陽台宮2017年正月法會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