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有人願意相信「迪倫不領獎」

為何有人願意相信「迪倫不領獎」


為何有人願意相信「迪倫不領獎」



諾貝爾文學獎來了,很多人很詫異。有沒有搞錯?頒給美國音樂人兼作家鮑勃·迪倫?

每年總有那麼幾天,人們會陷入諾獎的喧囂。當然,這裡說的喧囂更多的是指文學獎。至於為什麼是文學獎而不是其他,除了文學獎能體現更普遍的社會價值與精神關懷之外,也可能與其討論門檻較低,大多數人都能發聲有關。


今年的諾獎尤其熱鬧。從一開始一廂情願「頒給」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鬧了一個烏龍,到後來驚訝地發現竟然頒給了鮑勃·迪倫,很多人痛心疾首地哀嘆「文學不再是那個文學」,到最後,有人又「發現」,迪倫拒絕諾獎,還說了些硬話:「我們美國人的音樂,不需要歐洲人來指手畫腳。」一波三折的戲碼,實在抓人眼球。


原來,「鮑勃·迪倫拒絕諾獎」是美國「洋蔥」新聞炮製的,其杜撰發言的經紀人儘管確實做過迪倫的經紀人,但早在30年前就已亡故。


饒有意味的是,就是這樣一則假新聞,居然很快刷屏,並勾起了那麼多人的表達慾望,成功地將「迪倫該不該獲獎」切換到「迪倫該不該領獎」上。既然我們左右不了那群白鬍子老頭的審美格調,那就不妨力挺獲獎者大義凜然的拒絕姿勢。因為太興奮,太多的網友甚至產生了強烈的「代入感」:我們的文學,也不需要老先生指手畫腳……云云。

從技術層面或者說從基本的常識出發,辨識「不領獎」的新聞其實並不難。再不濟,也可以動手檢索一番,查一查新聞源,找一找權威報道也就瞭然了。何至於出現群體性的以訛傳訛、跟風撒土?


公眾輿論的普遍失准,根子還在於很多人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的偏見,以及由來已久的酸葡萄心理。並不是說人們不重視這個特立獨行的文學獎,也不是不認可那些獲獎的作家,而是心心念念對老先生們堅持的價值標準不理解,甚至耿耿於懷,難以排遣。以前莫言未獲獎時就議論紛紛,認為諾獎忽略中國,是一種「歧視」,及至獲獎,又認為評獎難以捉摸、不好把握。


這一回,好不容易出現一個拒絕領獎的個例,無疑暗合了很多人的心意,諾獎牛吧?還有比諾獎更牛的!這樣的群體性心理暗示,不僅可以暫時緩釋人們的酸痛感,甚至還有揚眉吐氣的暢快感。換言之,在很多人的意識深處,迪倫獲不獲獎似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獲獎了而不去領獎。


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認同自己願意認同的,只求合意,哪管真相——這或許是眼下很多洋蔥新聞、烏龍新聞,乃至傳言謠言能夠大行其道的深層次原因。在這樣的心理機制驅使下,即便發現有些說法有問題,也會自動過濾掉,「從大處著眼」,在自我暗示的路途上裸奔到底。這樣的公共認知,令人擔憂。


很多時候,我們並非找不到真相,只是不願意接受而已。一方面,當信息的話語權被分散到個體手中之後,每個人均可以根據自己對信息的解碼自由發表言論,在「碎片化」認知的氛圍中,難免被種種有蠱惑性的信息裹挾。看似熱熱鬧鬧的群體性狂歡,一旦繁華落盡,熱鬧散場,其精神價值實在是貧乏得很。

另一方面,專業媒體的缺位乃至主動投身一場場輿論狂歡,客觀上也加劇了信息泡沫的產生。以今年的諾獎為例,眾多主流媒體參與制造烏龍,而在真實的信息發布之後,不僅毫無愧意,反而以最快的速度加入到下一輪的傳謠之中,與其說這是在「搶新聞」,還不如說是在誤導公眾。


如果說個體有意無意會產生某種誤判,那麼專業媒體在熱點問題上「義無反顧」的誤判,無論有無主觀因素,均是責任的棄守與價值的扭曲。


當此信息駁雜、紛擾難辨的時候,尤其需要對真相的探究。即便是從提升公眾媒介素養的層面看,專業媒體也有更大的責任。(文/胡印斌)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日報 的精彩文章:

菲總統叫板美國:有我在 你們不能把菲當擦鞋墊
科幻文學:如何傳遞中國聲音
《中國面孔》:從人物面子看文化里子
回望中華百年學術
經典文學作品的影視版權亟待激活

TAG:光明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相比真相,為何人們更願意相信謠言?
愛情不是去相信別人,而是願意相守
這裡讓人願意相信童話
麥迪竟也入選名人堂了,不願意相信
關於諾蘭導演:人只願意相信那些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
你為什麼不願意相信醫生?
有人願意信你 才最令人感動
不願意和你談錢的男人,也不願意愛你
請你不怕孤獨也依舊願意相信愛情
你願不願意獎勵平凡
遠離你身邊什麼都不願意相信的人
願意相信的就是真相,不願意相信的就是陰謀
愛情沒有合不合適,只有願不願意
別人為什麼願意跟你相處
人們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而不在乎真相
醫學領域有哪些事實,是人們不願意相信的?
薛之謙願為所有作假P圖負責,你還願意相信他嗎?
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吃馬肉
劉邦無賴眾人唾棄 只有他們願意幫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