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軍喜歡「人海戰術」嗎

我軍喜歡「人海戰術」嗎

中國老戰爭片中,我軍戰士發起勇敢的密集衝鋒,是最振奮人心的鏡頭,但今天軍迷們普遍認為,所謂的「人海戰術」,其實是失敗者國民黨的託詞和西方意識形態偏見的污衊。


文|謝開強


1946 年 5 月,27 歲的國軍軍官黃仁宇來到了四平戰役的戰場。三十多年後,他在回憶錄《黃河清山》中寫道:

我們抵達前線時,剛好是戰役結束後沒幾天,看到鐵軌旁和田野里散布著無數的屍體。一位新一軍總部的參謀對我形容何謂「人海戰術」。他說:「他們會在前線擺出一千人,但空間只有幾百碼寬,通常只能容下一個連。……你把這些人打成碎片,可是這些人的後面還有數百人在那裡。相信我,他們絕對可以收拾你和你的機關槍!」


這可能是今天最為人知的「人海戰術」一詞的版本出處,不過,「人海戰術」並非黃仁宇的發明。在黃著問世前,已有大量國民黨將領的回憶與西方對朝鮮戰爭的記述描繪了中共士兵不顧敵軍炮火、密集衝鋒的「人海戰術」。


在網路軍迷出現前的年代,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津津樂道我軍戰士不怕犧牲、勇於衝鋒。與之相對的是,戰爭片里的國民黨軍、日本侵略軍和美國兵往往進攻時畏手畏足,一聽手榴彈爆炸就捂著耳朵卧倒。

我軍喜歡「人海戰術」嗎 點擊播放 GIF/1825K


▍1974 年電影《南征北戰》中解放軍進攻敵人戰壕的場景


因此,中國早期軍迷最喜歡的話題,是根據電影來比較哪國軍隊更不怕死。但今天中國年輕的軍迷群體並不喜歡強調人民軍隊「不怕死」的特性,反而普遍將昔日戰場對手的這些描述視為對中共步兵戰術的污衊,認為這只是戰敗者的託詞和西方的意識形態偏見。


對於這種觀念倒轉引發的爭議,或許要根據我方公開出版或內部印行的大量官方資料,才能解析「人海戰術」之說到底出自哪裡。


近代中國的無奈選擇

所謂的人海戰術,即使用密集的進攻隊形,以兵力優勢擊破對方戰鬥隊形,達成攻擊目的。


這可能是人類最古老的進攻方法。冷兵器時代,進攻方無不是在特定位置和時間投入優勢兵力來獲取戰術優勢。進入火藥時代,密集隊形更是保證己方火力投放數量的必要手段,如經典的「排隊槍斃」。等到馬克辛機槍大量裝備部隊,在一戰時產生了許多大屠殺一般的戰例,這才迎來步兵戰術的革新。

我軍喜歡「人海戰術」嗎



▍一戰期間,躍出戰壕準備迎接死亡的英國士兵

然而,近代中國軍隊卻不在革新之例。


由於軍工業的虛弱與西方國家的武器禁運,北洋軍閥的武器裝備遠遜於近代強國,大多數部隊連槍都配不齊(可參見大象公會往期文章《誰在支持中國軍閥打內戰》)。由於缺乏強大的攔截火力,密集突擊仍可取得良好的成效。北伐戰爭中,國民革命軍就多次頂著北洋軍閥的稀疏炮火,利用突擊肉搏取得勝利。

我軍喜歡「人海戰術」嗎


▍葉挺和張發奎都以在汀泗橋、賀勝橋戰役中敢於突擊肉搏聞名


另一方面,進攻需要組織者對部隊進行有效的控制和指揮。文化程度較低,訓練狀況較差的軍隊,只能接受簡單的命令,使用簡單的戰術。對民國軍閥來說,別說步炮協同等近代基本步兵戰術,只要敢於一股腦衝鋒、肉搏不退,就已經堪稱「鐵軍」了。


制約近代中國步兵戰術的這些要素同樣適用於中共軍隊。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紅軍也處在配不齊槍、子彈少的可憐的狀態下。基層指揮人員大部分未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大量來自農村的紅軍士兵在參軍後才開始掃盲,任何複雜的戰術配合都無從談起。其自然的結果,就是在進攻中偏好簡單的密集隊形。

我軍喜歡「人海戰術」嗎 點擊播放 GIF/444K



▍紅軍時期採用密集隊形進攻的一手史料


林彪在 1934 年的《論短促突擊》一文中乾脆提出,突擊部隊應「用密集隊形的集團衝鋒,在第一線應展開優勢的兵力,以期一舉決戰」。這恐怕也是苦於部隊裝備不好,火力組織能力太差,乾脆直接衝鋒展開近戰,以期抵消敵軍相對優勢的重火力。


這種戰術的確適用於火力稀疏的中國內戰。紅軍藉此贏得了多次反圍剿作戰的勝利。第四次圍剿失敗後,蔣介石在給陳誠的信中寫道:「我軍剿匪隊形及其戰場部署,皆主重正面一線配備,且多疏散,而匪部則多縱深配備,與集團突擊」,應當要學習紅軍戰術,以「密集部隊」對付紅軍。


另一支善用密集隊形進攻的民國勁旅是青海的馬家軍。馬家軍以騎兵為主,武器落後,文盲居多,依靠每連編製一名阿訇維持士氣。其戰術風格也簡單粗獷,進攻時慣於以密集隊形的騎兵反覆衝擊。如果面對火力強大的對手,青馬這樣的部隊幾乎沒有取勝的可能。但它卻能在近代中國橫行西北,並給紅軍造成沉重的打擊。

我軍喜歡「人海戰術」嗎



▍馬家的騎兵


1937 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與新四軍,開始投入對日作戰。紅軍時期的習慣戰術面對火力強度前所未有的敵人,很快暴露了問題。平型關戰鬥後,林彪在《平型關的經驗》一文中總結到:


我們的部隊仍不善做疏散隊形之作戰,特別是把敵人打坍後,大家攏在一起,喧嚷「老鄉!繳槍啊呀!」——其實對日本人喊「老鄉繳槍」,不但他們不懂,而且他們也不是老鄉……在「抗大」的軍事教育中,要特別教育幹部了解正規戰鬥中的戰鬥隊形之運用。


在關家堖戰鬥中,面對射擊技術良好,火力佔優且彈藥充足,戰鬥意志頑強的對手,八路軍密集隊形收穫甚微,傷亡極大。由於基本沒有練習過步炮協同,當彭德懷用八路軍炮兵主力投入作戰,炮彈竟打進了自己人的進攻隊形。


對於這些缺陷,林彪在 1944 年 10 月的抗大動員訓練大會的發言中講到:「我們慣於一伙上前,密集隊形……用集團的衝鋒目標太大,如果被人家的大炮和機關槍射擊的時候,損失就太大了。因此現在我們要教育戰鬥員三五成群地戰鬥,一個兩個地去戰鬥。」


然而,按照持久戰、游擊戰為主的要求,百團大戰之後,中共部隊便很少再大規模和日軍正面對抗。要在以游擊戰為主的形勢下迅速提高部隊正規作戰素質,顯然力所不及。


1944 年 8 月,葉劍英曾引述一段日佔區對中共軍隊戰術的描述:「他們穿槍林、冒彈雨的跑上去,死的傷的掉下來,後面的又接著爬上去,這辦法雖然愚笨,有的時候血多肉多,也會得到勝利的。」葉劍英並未否認敵人描述的人海戰術,只是無奈的說:「我們既不是『怪魔』,也不是『愚笨』,而是因為缺乏武器彈藥,不能不以血肉之軀與敵寇拼殺。」

我軍喜歡「人海戰術」嗎



▍因缺乏彈藥而熱衷肉搏的八路軍


堅決的犧牲,密集的突擊


1945 年日本投降後,國共內戰隨即爆發。國民黨將領對中共軍隊採用「人海戰術」的回憶大多集中於這一時期。他們的說法是戰敗者的託詞嗎?


其實,當日的中共將領對此多有描述。不妨看看他們自己怎樣表述這個問題。


1945 年 9 月,劉伯承在上黨戰役前下發的戰術指示里特別指出,中共軍隊在此前的進攻作戰中暴露出了「用兵擁擠,不善於迂迴敵人側背,故招致過分的傷亡」的戰術缺點,要求進攻時「決不能粗枝大葉,用密集隊形一衝了之」,「隊形不應密集」。


1947 年底,陳毅在《華東一年來自衛戰爭的初步總結》中認為,解放軍的優勢在於戰役組織與戰略指導,戰術則需向國軍學習:


我們比戰術是比不上人家的,如操場動作,內務管理,戰鬥動作等……從去年七月到今年七月,華東野戰軍傷亡七萬人,到現在約有二十萬人,這表現了我們的英勇,也說明了我們戰術戰鬥的蠢笨與落後……直到現在,我們仍保持北伐時期的戰術,採用波浪式的集體衝鋒。


我們的幹部不會指揮戰士打仗,是以督戰精神來指揮戰士。一說就是:"操你媽,為什麼不沖!殺呀!沖呀!"亂叫一陣,不知組織火力和使用兵力,只是猛打猛衝,蠻幹,傷亡很大,這是對人民不負責任的態度。


我軍勇敢固然好,就是一排排的集團衝鋒,當把敵人衝下去時,犧牲的人也是一排排的……我們有一個營長指揮三個連去打一個村裡的敵人,村外是開闊地,不講究機炮火力掩護,敵人等到我們衝到七八十米遠才打槍,沖一次就死傷七八十人。

我軍喜歡「人海戰術」嗎 點擊播放 GIF/1448K



▍1974 年拍攝的反映華東戰場的電影《南征北戰》中的解放軍進攻


不過,這些批評主要集中於不好好組織火力、一衝了之、遭致無謂傷亡的情況,而並非針對集中優勢兵力發起衝擊本身。


相反,集中優勢兵力,組織多梯隊的密集隊形展開攻擊,是解放軍實戰中有意使用且行之有效的戰術。林彪在 1947 年 2 月的軍事幹部會議上就鼓勵用多次衝鋒、堅決犧牲的「死打」來不斷消耗敵人:


一切戰術中最重要的戰術就是死打,堅決的犧牲才能換得更少的犧牲,十六師這一點是很好的,連打七次衝鋒,這是光榮的,就是打不下來,也鍛煉了部隊。這樣可以使敵人在精神上支持不了,不要以為第一次沖不開,第二次第三次也沖不開,其實在我每一次衝鋒下,敵人的內部在起變化,一次比一次地削弱。在戰術動作上,必須有這種蠻幹精神,何況今天比前不同了,打了以後就有補充,必須拚命打……


在 1947 年夏的昌圖攻堅戰中,四野主力師 2 縱 5 師就採用了這種多梯隊的密集隊形。時任主攻團 14 團團長的汪洋事後總結道:要攻佔敵人陣地,擊退敵人的反衝擊,必須用「盡量多的兵力兵器迅速進入突破口展開強有力的進攻」,


所以形成了需要大量的兵力兵器與狹窄的衝鋒道路之間的尖銳矛盾。而解決矛盾的唯一辦法就是採取密集的衝鋒隊形。採取多路密集隊形,達到在最短時間內將最多的突擊隊及伴隨火器進入突破口,以足夠多的兵力兵器攻入縱深,撕開突破口。

我軍喜歡「人海戰術」嗎



▍汪洋少將回憶錄《十次突擊》


對於突破口附近倖存的守軍而言,多個梯隊密集隊形一波波的進攻,毫無疑問正是他們記憶中的夢魘——共軍的人海戰術。儘管開始突破時會帶來較多傷亡,但這些損失比慢吞吞全面進攻造成的傷亡要小得多,而且只要成功突破,就很容易趁勢發展勝利。


這種戰術在多數情況下能夠奏效,仍要歸功於貧弱的敵軍火力。1940 年代的國民黨軍隊雖然紙面武器大為增強,但彈藥數量和補給能力卻並未提高,部隊攜行的彈藥數量遠不能滿足連續作戰的需求。劉伯承便點出,美械裝備的大軍一旦離開鐵路,「不能多帶彈藥和軍需,反為不可克服之弱點。」

我軍喜歡「人海戰術」嗎 點擊播放 GIF/139K



▍上高會戰中的國軍彈藥消耗:作為步兵火力基幹的重機槍和迫擊炮,在戰鬥激烈時日消耗量不及兩分鐘的全力射擊

我軍喜歡「人海戰術」嗎 點擊播放 GIF/377K



▍1946 年內戰初期整編 74 師的彈藥數量統計:74 師當時報表上只有 14 輛卡車,彈藥和輜重攜帶能力可想而知


在面對彈藥攜帶能力較差,持續作戰能力不強的部隊,多波次密集進攻顯然是個很容易選擇的戰術。事實上,所處環境類似的國民黨軍隊也不乏密集衝擊的戰例。劉伯承在上黨戰役經驗總結中寫道,閻錫山的部隊就「常行密集之逆襲(數次到十數次)」。


在塔山阻擊戰中,國軍獨立 95 師也組織了密集隊形衝擊解放軍陣地。可惜,他們面對的不是老對手——裝備和訓練都較差的華北部隊,而是炮兵強大、火力已形成對進攻隊形縱深覆蓋的東野四縱,只扔下一地屍體。


新敵人,老問題


然而,當中共軍隊攜內戰餘威走上朝鮮的戰場,他們遇到的是一個同以前的對手截然不同的敵人——美軍。內戰時期行之有效的戰術,遇到了嚴峻的挑戰。


初次對陣美軍的志願軍還抱著打美械國軍的想法。由於敵人火力強大又有空中優勢,中國軍隊一般在夜間或者拂曉發起進攻,而夜間進攻又放大了基層指揮的困難。由於傳令手段原始,指揮員往往本能的把突破口選得小一些。這一切都造成志願軍最大程度的暴露了進攻隊形過密的老問題。


同樣是進攻敵方村落,同樣的戰法對不同敵人導致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在 1947 年靠山屯戰鬥中,東北野戰軍 2 縱 5 師用一個團進攻不足百米的狹窄正面上的兩個突破口,排成兩個梯隊,最大限度集中兵力,順利取勝,被認為是攻擊戰鬥的典範。


而在朝鮮戰爭 1950 年冬的咸南戰役(即著名的長津湖戰役)中,華野頭等主力的九兵團 27 軍在攻擊新興里時採用了類似的部署,81 師 241 團也是在狹窄正面上集中優勢兵力,以多梯隊發起勇敢的進攻,結果卻遭受了巨大損失。

我軍喜歡「人海戰術」嗎 點擊播放 GIF/171K



▍《咸南戰役總結報告》(內部出版部),1955 年 2 月 14 日廿七軍八一師司令部編印


決定不同結果的關鍵因素,仍是火力。


在二戰中經歷了高強度對抗後,美軍無論是自動火器、彈藥數量,還是組織綿密持續的火網的能力都遠優於國軍。美軍很重視對後續梯隊的射擊,這就造成大縱深、多梯隊的攻擊隊形在接敵過程中即受到全面的火力殺傷。同時,美軍守備戰術得當,敢於近距離集火,能極大的殺傷中國軍隊的密集隊形。

我軍喜歡「人海戰術」嗎



▍朝鮮戰爭中的美國炮兵


戰鬥結束後,咸南戰役結束後,中國軍隊密集隊形多梯隊衝擊的戰法受到極大批評。27 軍 80 師反省道:

我軍喜歡「人海戰術」嗎 點擊播放 GIF/207K



▍《咸南戰役資料》(內部出版物),1950 年 11 月 26 日第八十師司令部編印


27 軍軍總結則寫道:


▍《第二十七軍第二次戰役簡要報告》(內部出版物),1951 年 1 月 16 日編印


而在1951年2月志願軍九兵團編寫的《敵情通報(美十軍團專號)》中,「我軍接近敵陣衝鋒時隊形密集、易受殺傷」赫然被列為美軍眼中志願軍戰術的頭號缺點。顯然,朝鮮戰爭初期中國軍隊的「人海戰術」並非戰後編造的謊言,而是作戰雙方都承認的廣泛存在的情形。


▍《敵情通報(美十軍團專號)》(內部出版物),1951年2月志願軍第九兵團編印


然而,儘管早已意識到密集隊形的弊端,儘管裝備水平逐步提升,戰術習慣的改換卻並不容易。1951 年第五次戰役前夕,志願軍司令部在 4 月 13 日下達的《志司關於第五次戰役指導與戰術思想的指示》中仍在重點要求不要「以密集隊形亂沖一頓」。

我軍喜歡「人海戰術」嗎



▍1951 年志願軍全面換裝蘇械,圖為志願軍裝備的蘇制喀秋莎火箭炮


而在第五次戰役中,火力組織差,進攻隊形密集的老問題仍舊存在。戰後志願軍總部的總結再次對某些部隊戰術組織差、進攻隊形密集等情況提出了嚴重的批評:

我軍喜歡「人海戰術」嗎 點擊播放 GIF/179K



▍《第五次戰役作戰中的幾個問題的材料》,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編《戰史教學參考資料(抗美援朝戰爭時期)》


彭德懷認為,部隊幹部軍事水平不高,缺乏同現代化敵人作戰的經驗,是阻礙戰術改善的主要原因。1951 年 8 月,彭德懷對部分三兵團幹部講話時,仍痛心疾首的要求不要單憑步兵突擊、蜂擁衝鋒發動進攻 。


到 1952 年,志願軍早已全面換裝蘇械,裝備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但志願軍司令部《一九五二年秋季志願軍對敵作戰的主要經驗》與《一年來朝鮮戰場上對敵軍作戰的主要經驗》仍要強調「隊形密集必然增加傷亡」、「投入戰鬥的兵力不能過於擁擠」。


不過在朝鮮戰場上,密集的「人海」攻擊也並不是志願軍的專利。經過美軍全面整訓,韓國軍隊一掃開戰初期不堪一擊的面貌。其戰鬥意志得到加強的一個標誌,就是敢於使用集團衝鋒攻擊志願軍陣地。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真問真答:為何昆蟲的成蟲和幼蟲完全不像
真問真答:《推背圖》真的是預言奇書嗎
為什麼清朝皇帝都愛住養心殿
真問真答:中國象棋是怎麼來的
東北大米為什麼好吃

TAG:大象公會 |

您可能感興趣

我軍打仗只會人海戰術?事情真相讓人沉默!
朝鮮戰爭中國真的是靠人海戰術?終結謠言還我軍清白!
韓專家講中國「強軍夢」,卻稱中國搞「海上人海戰術」
二戰中蘇軍的人海戰術有多可怕?德軍看著衝鋒的蘇軍都嚇傻了
【驚】美國人早就玩過人海戰術
抗美援朝時的戰術:戳穿「人海戰術」的謊言
美國大兵鼓掌喜迎「蘇聯坦克」?還與「敵人」切磋技戰術
美海軍無人艇蜂群演示自主戰術 距實戰又近了一步
朝鮮戰爭雙方兵力與傷亡對比:志願軍是用人海戰術嗎?
中國陸軍戰鬥力世界第一,靠人海戰術換來的?勿被神劇誤導
蘇聯人偷學德軍「群狼戰術」,一手釀製歷史上最悲慘的海難
別以為韓國軍隊好打!志願軍之李偽軍山地戰戰術特點總結
一戰和二戰中採用「閃瞎」敵人戰術的炫目迷彩塗裝的各國海軍船隻
韓國海軍蛙人部隊水下戰術訓練圖
戰術集錦|喜歡擼槍的妹子們
中國海軍採取狼群集體攻擊戰術:讓美軍直冒冷汗!
為何敵人總是嘲笑中國搞人海戰術?這個理由讓他們服了
人海戰術在現代戰爭中還有用嗎?為什麼熱兵器時代還有人海戰術?
抗美援朝老兵告訴你什麼叫「人海戰術」,並不是想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