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盤古智庫:掘金印度,你準備好了嗎?

盤古智庫:掘金印度,你準備好了嗎?

盤古智庫:掘金印度,你準備好了嗎?



作者|易鵬、林民旺、王棟、李玲飛、王岳

來源|盤古智庫授權《首席戰略官》發布


導讀:印度在其官方的旅遊宣傳片中,稱自己為「不可思議的印度」(Incredible India)。事實上,從挖掘經濟發展潛能與尋找商機的角度上看,尚未開發開放的印度市場都充滿著無窮的想像力。2014年5月,莫迪政府上台後,大力提倡市場經濟和向外資開放的「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戰略,吸引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投資者的眼光。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最新報告,印度已成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熱土,在其「最有吸引力投資目的地」的調查中,有32%的商界領導人把票投給了印度,排名第二的中國,得票率為15%。


那麼,從統計數據到現實,印度的崛起是否已經勢不可擋?印度市場正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值得投資的重點領域行業有哪些?目前已經在印度的中國企業投資情況又如何?未來印度的商機和具體挑戰又有哪些?2016年9月17日至9月27日,以盤古智庫理事長易鵬親自帶隊的印度調研組歷時十天,密集訪問了諸多印度頂尖智庫、大學及學術機構,多家中資企業及印度本土企業,拜訪中國駐印度使領館等機構,親歷德里、班加羅爾、孟買等三大城市,在與中國和印度企業家深入交流基礎上,形成此報告。


本報告分三部分,分別從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微觀層面分析印度市場的機遇和挑戰,助力中資企業掘金印度。

一、印度的崛起已無人可擋?


1.1、GDP迷思


2016年6月1日,印度當局公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的經濟數據,相比中國第一季度的6.7%,印度7.9%的同比增長率已冠絕全球。從新世紀開始,印度經濟的增長速度在世界所有主要經濟體中一直屈居第二的情況,但在2015年發生了變化——增速超越了中國,在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一片低迷中一枝獨秀。


如果單從GDP角度看,印度有沒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中國?參考圖二,如果將綠線向左推移十年,可以看到,中印的GDP增長曲線基本上是重合的。這是否可以說明,以GDP增長來衡量,印度就是十年前的中國?


但是有人對此持懷疑的態度。雖然印度是全球經濟成長最快的新興經濟體,但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581美元,僅位於第129位;而且印度GDP為2.18萬億美元是在2015年,中國GDP突破2萬億美元是在2005年(2.05萬億美元),次年達到2.5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6.3%(不考慮匯率,以人民幣計算增幅為11.6%)。相比之下,印度7.9%的增速值得恭喜,但算不上奇蹟。

持懷疑態度的人甚至這樣比喻:假如一個10歲的小男孩長得比現在的姚明快,至少也該問問姚明10歲那年長了多少,再預言「這孩子將來會比姚明高」也不遲。


1.2、人口紅利


很多人認為,中國之前的高速增長和人口紅利有莫大的關係。據2015年7月聯合國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報告》統計,2022年,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全世界只有印度和中國人口超過10億。中國人口結構已進入老齡化,印度人口在未來15年會超過中國,而且會穩定增長。看看勞動力人口,可以明顯看到中國勞動力急劇下降。有些人認為中國的勞動力問題會比日本還要嚴重。


這兩條曲線是印度與中國的人口對比。中國:2000年-2010年勞動力持續急劇上漲,2010年達到頂峰後開始急劇下降;印度:2000年-2035年勞動力人口持續穩健上漲,2040年後開始回落。

相比而言,印度的勞動力人口呈穩定增長態勢,在2020-2030年的某個時間點(有人說是2022年)會超過中國。而且,目前印度的人口結構中,有一半人是25歲以下的。人口,尤其是充足的勞動力人口意味著什麼呢?一位在印度訪學的中國教授認為:「印度那麼多人,動一動就是GDP」。要知道,由於計劃生育等原因,中國勞動力人口在2010年達到巔峰之後開始急劇下降,直接導致很多企業工廠面臨用工荒。


當然,在人口問題上,也有截然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印度「有人口,無質量」。印度貧富差距極大,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印度貧困人口佔全世界33%。按聯合國人均每天消費1.25美元的赤貧標準, 2015年,印度超過四分之一的人處於赤貧狀態。也就是說,印度有3億多人無法獲得社會保障、糧食供給,更不用說接受教育、實現就業了。


所以,不要以為印度有13億操流利英語的勞動力,隨時準備接受僱傭並願意每周7天、每天16小時地工作。英語流利的印度人只有幾千萬,最優秀的已被美國「收割」,其它聚集在孟買、新德里、班加羅爾大大小小的IT外包公司。IBM在班加羅爾僱傭了5萬印度程序員。別以為他們會到生產線上充當廉價勞動力。


還有一點絕對不可以忽視,那就是製造業需要掌握熟練技能的工人及一線技術人員,此類人才的匱乏甚至阻礙著美國製造業的回歸,何況印度。

1.3、世界上最大的英語使用國?


英語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強勢的語言。世界上有75個國家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或者給予英語十分特殊的地位,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講英語,75%的電視節目是英語,四分之三的郵件是用英語書寫,全世界大約有3.75億人的第一語言是英語,另外有20億人在相當程度上懂英語。


當一門語言取得國際交往的標準語言地位時,你掌握它,意味著溝通、交流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而在印度,除了1億左右英語使用者,還有2.5億可以拿英語做簡單對話的人口,總計3.5億,已經同美國大致相近。


在英語使用問題上,持反對意見者認為,在印度使用英語的只是政府、高校和商界等少數人的「專利」。受過良好教育、熟練使用英語者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不到印度總人口的10%(熟練不代表英國人聽得懂),而且是集中在屈指可數的「國際化大都市」。


此外,印度有180種語言(其中憲法承認的有15種,比聯合國工作語言多9種),外加700多種方言。邦內講不同語言的也常常由於民族、宗教等問題爆發衝突,孟加拉邦、旁遮普邦都曾因此而被拆分。在這個意義上,沒有統一語言不是小問題,說明印度這個國家缺乏一定的凝聚力。


1.4、莫迪「新政」的紅利


2014年5月印度新總理莫迪執政,力圖帶領印度製造的崛起。他的改革正一步步由設想變成現實。比如:


1、推行「印度製造」戰略。將製造業佔印度GDP的比重從目前的15%提升至25%,並為每年進入印度勞動力市場的逾1200萬年輕人創造就業。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借鑒中國的發展經驗——「要致富,先修路」,通過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吸引外資,打造工業園,作為推動「印度製造」支持戰略。3、加大開放,鼓勵外國投資。充分發揮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以及不斷改善的產業政策等優勢,廢除繁雜的投資手續,加強政策和稅收體制的一致性和清晰度,積極吸引外國投資。4、提升政府效率,打擊腐敗。整頓政府工作作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嚴懲基層腐敗,鼓勵女性公務員上崗。5、大打經濟外交牌,助力國內政策。莫迪不論出訪哪個國家,都致力於宣介「印度製造」,遊說外國投資者,爭取當地印僑支援印度建設,外交為經濟服務成為最突出的主題。


然而,對此持悲觀態度的人認為,印度宗教色彩濃郁,且很多宗教教義的「內核」是隨遇而安。不論威脅還是利誘,都不能讓印度人像中國人那樣賣命工作。


總之,對於「印度已在悄然崛起並日益追趕中國」這個命題,正方和反方都有市場。就像「印度的基礎設施薄弱」這一現象,正方會看到中資企業在其中的無限商機,而反方可能會馬上想到這對於印度的發展是一個非常大的瓶頸。但無論如何,印度這個龐然大物已然昂首向前跑動了起來,而它一旦動起來,其經濟發展的慣性會非常大。印度的經濟體量、人口、面積、地理位置,以及改革的的強烈願望等,都決定了印度崛起的勢頭不可阻擋。不管中國是否願意投資印度,印度的發展都已經啟動。


二、印度市場的熱門投資領域


莫迪在2014年獨立日紅堡演講中向世界發出召喚:「印度現在已是全球資本投入最好的地方。」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確,盤古調研組在印度的十天,已經充分感受到了正在變化的印度市場之於中國人的吸引力。而中國企業之所以「冒險」來到印度,是因為預期中的印度「市場蛋糕」將來要高於當前的中國。


印度正成為中國對主要經濟體投資增速最快的國家,2015年上半年,中國對印度直接投資出現大幅增長,各領域開始爭相布局印度。在這股中資企業投資印度的熱潮中,有哪些領域值得關注,有哪些行業極具潛力呢?


2.1、3大行業成為熱門


總體而言,印度目前有3大行業已經成為中企投資的聚集地。


1.產業園區


印度的產業園區起步較早,但對外開放較晚。印度1965年就建成了當時亞洲第一個出口加工區(Export Processing Zone,EPZ),但到2000年之後才允許外資企業在印度投資設立產業園區。2014年6月,中印兩國簽署備忘錄,為中國企業在印度投資產業園區鋪平了道路。目前,中國的萬達集團、華夏幸福、中微小集團都先後宣布將在印度投資建設產業園區,總體投資規模超過150億美元。


2.互聯網行業


印度互聯網行業受制於網路、電信等基礎設施限制,起步較晚,規模較小,普遍缺乏資本扶持,但印度市場潛力大、體量驚人,IT人才富集,產業發展較快,形成「獨角獸」企業的概率較大,受到了全球資本的高度關注。阿里巴巴、騰訊、小米等知名互聯網企業都在印度布局市場。據印度版「今日頭條」的Inveno的印度分公司總裁吳順綿先生介紹,目前智能手機在印度慢慢普及,其中軟體APP的運營就是一塊很大的市場。Inveno通過將印度媒體中有價值的資訊篩選、編輯出來,通過技術手段,推薦給他們的APP用戶。吳順綿向調研組介紹說,現在Inveno每天有30-40萬的活躍用戶,總共大約有100萬用戶在使用其軟體。


3.製造業


目前中國製造業向印度轉移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品類:首先是手機行業,國內主要的手機廠商都在印度有投資,如小米、金立、VIVO、OPPO、樂視、聯想,中興、華為等,雖然它們大多在印度還沒有生產線,但都與印度電商建立了銷售平台;第二是家電行業,海爾、美的等國內主要家電生產商都在印度有生產企業;三是工程機械領域,代表企業為三一重工、柳工和山東重工等;四是汽車領域,代表企業包括亞普汽車、巨輪模具和萬豐輪轂等。


2.2、3大領域值得深耕


除了已經成為熱點的行業外,還有一些投資領域值得中國企業進一步挖掘。


1.基礎設施和能源領域


目前,印度發展最大的阻力來自於落後的基礎設施,鐵路、公路、橋樑、能源等成為其發展的瓶頸。如鐵路領域,雖然其擁有超過6萬公里的鐵路,但約4.6萬公里急需升級改造。2015年莫迪公布了首個鐵路預算,未來重點投入1000多億美元,目標是要將鐵路速度提到130公里/小時。印度電力缺口大約為7%,但是最大的制約來自於落後的輸電網路。此外,新能源是印度力推的方向,如風能、太陽能以及小水電等,也是中企可以重點關注的領域。


2.消費品領域


印度現有人口65%為35歲以下,平均年齡不足30歲,人口紅利將在2025年前後達到頂峰。在這期間,如果印度經濟增速穩定在7-8%左右,將會形成8000萬-1.5億甚至2億人口的中產階級群體,形成巨大的消費市場,在房地產、汽車、家電、嬰幼兒用品等領域吸引大量的外國投資。巨大的市場將會帶動流通領域快速發展,如物流行業、電商行業等均會受益,這些也是中國企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領域,也是理想的併購目標。


印度其實是全世界國家中對中國反傾銷最為嚴重的國家,因為他們同樣需要發展製造業,提供年輕人的就業機會。印度擁有的一些豐富資源,值得考慮其商業機遇。比如印度的雞爪(印度人是絕對不吃的);印度的海鮮更加豐富(其海岸線更長);印度的藥材——中草藥材;印度的化妝品原料(印度精油是原始手工提煉,天然又便宜);印度工藝品(印度的蘇拉特是全世界最大的珠寶加工中心);印度特色傢具、圍巾、克什米爾刺繡、克什米爾地毯,印度的銅器和銀器等等。


3.健康領域


印度擁有世界領先的製藥行業,仿製葯世界聞名。很多中國企業不了解的是,印度的原研藥水平也很高,且在歐美國家廣受認可,正在向「世界藥房」的方向發展。印度還擁有設備先進、水平一流的外科體系,如眼科、心臟外科等均是世界領先水平,不少歐美國家的病人不遠千里到印度來求醫問葯。隨著中國逐漸步入老齡社會,大健康領域需求旺盛,行業發展勢頭正猛,可以通過併購、合作等模式將印度較為發達的醫療水平引入中國,或者通過發展醫療旅遊等行業,帶動中國人來印度就診。


2.3、25個重點發展行業


莫迪新政力推25個重點發展行業,包括汽車、化學、信息技術、醫藥、紡織、港口、航空、皮革、旅遊、鐵路等。這些行業的優惠政策比較多。而從前兩輪改革來看,印度政府的主要措施就是要簡化行政審批手續。


三、中資企業在印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如果你在印度能生存下去,哪裡都能生存下去」,印度某中資企業代表對盤古智庫調研組如此說到。印度市場雖大,機會雖好,但想在印度生存下來,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盤古智庫調研組的總體感覺是,中資企業在印度的生存情況不盡樂觀,多數中資企業並沒有實現預期的目標和盈利水平,但它們仍有信心在印度市場實現長期布局,期待印度市場環境的逐步改善。


3.1、中資企業在印度面臨的具體問題


目前中資企業在印度生存面臨諸多困難,如印度的法律環境,投資政策,稅收制度,外匯監管等較為複雜,中印文化差異大等,中資企業落戶本地需要很長的適應期。中資企業投資印度前,預判不足,急於求成,沒有長期經營的打算等等,都是導致中資企業在印度發展遭遇瓶頸的主要原因。


市場問題


1.基礎設施薄弱


一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活動的很多方面都需要基礎設施提供支持,如電力生產和運輸是否充足,公路鐵路港口的網路連通性和易用性等等,基礎設施的有效性對商業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儘管這兩年印度政府公布的GDP增速快於中國,但印度基礎設施差是外部投資來印度面臨的普遍問題。


首先,電力供應問題是中企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在印度德里的衛星城古爾岡市,聚集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即便是在這樣一個印度最現代的商業辦公區,仍然免不了停電的煩惱。「每天間歇性地停電三五次,每次幾分鐘。幾秒鐘後備用的柴油發電機就會發電。」 華為的高管向調研組介紹說,雖然現在不太會發生大面積的停電,但自備柴油發電機是商用建築的標配,工業區更是必備。印度年人均發電量670千瓦時/人,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3000千瓦時/人,拉閘限電時有發生,電力供應無法保證投資企業的正常生產運營。


其次,印度的交通運輸網路是另一個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雖然從公路里程數上印度排名世界前列,但道路通行質量和連通性仍處於欠發達水平。多年來,印度在發展交通、公共事業和電力行業制定了不少大規模投資計劃,但限於准入政策壁壘高、辦事效率低,財政資金有限等問題,這些方面基礎設施的薄弱也嚴重製約了中資企業在印的投資落地。


2.商品價格戰激烈


早先進入印度市場的中資企業具備一定的先發優勢,但近年來隨著印度成為投資熱點,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企業競相投資,印度本土企業也在迅速長大,市場參與者的眾多導致競爭壓力愈發增大。而印度企業和消費者講究實用,又對價格敏感,加上英語母語的優勢,使得中資企業在印度市場拓展中不得不面對價格的挑戰。有個比喻,印度市場目前處於1.0版本,中國市場處於2.0版本,有些歐美市場是3.0版本,所以並不是先進的產品就適用於印度市場。比如乘用車市場,對大多數處於中產階段的印度人而言,汽車只是代步工具,高端汽車市場存在,但不如預期的那樣樂觀;在工程專用車領域,與環保排放相比,價格才是最重要的考量指標。所以現階段仍是相對便宜的塔塔汽車等本土品牌佔有主流市場。


3.市場需求不足


印度貧富差距嚴重,富人消費能力強,但為數眾多的民眾消費能力還處於溫飽階段,導致消費結構較為單一,很多行業市場特別是細分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市場並沒有預期中美好。部分中資企業在進入印度市場時存在一些市場判斷偏差,投資落地後發現市場訂單量提升緩慢並未達到其預期水平。


4.市場誠信不足


印度企業信用較差是不少中資企業在本地發展中遇到頗為頭痛的問題。印度企業合同談判能力極強,不僅要求成本低質量好,往往還要扣減尾款,不合作還可能採取要求保函履約的極端方式。在印度市場中,中資企業為謀求市場份額,在初期一般會以降價甚至不惜虧本的方式謀求市場份額,但合作夥伴往往處於自身利益考慮並不能與中國企業長期發展要求相配合,所以導致不少中印企業之間的合作較為困難。


在法律、稅收、准入政策上遇到的問題


印度inWorksCEO吳順煌先生在與調研組交流時談到,「一座工廠,從征地到建成投產,最長的我見過有十幾年。一般耗時是中國同類項目的三倍左右。」不僅如此,在印度投資的隱性成本比較高。吳順煌告訴調研組,他所計算的隱性成本,大約佔企業生產成本的5%左右,這裡面包含了各種繁瑣的手續審批、評估、征地以及使整個項目運作起來的各種非顯性開支。「我整天要與各種法律、稅務文書、人員打交道,幾乎走哪都要帶著我的律師。」


1.印度法律體系複雜


調查顯示,79%的中資企業認為印度法律體系複雜,法律問題一直困擾著中資企業。據調研組走訪的某中資房地產企業代表直言,有三個制約中國企業在印投資的根本性問題——土地法改革、稅法改革、勞工法改革,如果這三者不解決,印度市場無法發展。


印度法律傳承英國法律又更加上本土民主特色,案件舉證時限長,議而不決、決而不動比較常見,實際執行起來問題眾多。主要表現在:一是合同中的條款爭議引起的問題。印度商務合同中內容詳細,部分專業法律用語中國人不甚了解與熟知,同時對印度法律熟知的中國律師又非常少,因此當一些條款在商務合同中沒有標明或僅以口頭協議約定,則日後糾紛不斷。二是與投資相關的具體法律問題。中資企業在印投資,對涉及勞動法方面的法律合規問題一般非常看重,但由於相關法律複雜,諸如勞動合同有效期、勞工假期、女性勞工產假、終止用工、勞資糾紛等都是中資企業在印度常見的法律問題。


2.印度稅務體系複雜,且稅率高


調查顯示,有超過2/3的中資企業認為印度稅務複雜且稅率高。由於印度是聯邦制國家,除了國稅外,各邦均有相對獨立的稅務制定決策權,各邦地方稅形式各異,一般很難搞懂,如在印度稅法中部分稅種可以相互抵扣,部分稅種可向購買者收取等等。一些中資企業由於不了解印度稅法,在運營中可能會被多次計稅。因此,如要規避相關稅務風險,外資企業一般在本地都聘請獨立的會計稅務師,解決企業報稅,稅務抵扣等方面的專業問題。像華為印度研究所,就專門聘請獨立的會計師事務所為其處理稅務事宜。


印度的公司綜合稅負較高,本地註冊的私人有限公司為30%,分公司約43%,稅後的盈利情況對中資企業要求的高投資回報率往往是個挑戰。同時,印度政府要求所有企業需聘用具有審計資格證的審計機構對經營情況進行審計,歷年審計結果都要求保存,其後會按年檢查過往納稅情況,如果有偷稅漏稅行為被查證,將會面臨嚴重的罰款。印度稅務部門還有對過往納稅行為實施追溯調整的很多判例,對外資企業在本地經營來說,稅務風險比較高。


最近,莫迪宣布要將個人所得稅從32%在4年內降到25%。而且,印度通過了GST法案,即從2017年起全國要統一稅制,如果進展順利將大大便利了印度市場的投資。


3.印度征地非常困難


依據現行《土地法》,企業征地需獲得80%受到影響的家庭同意。韓國浦項制鐵(POSCO)曾計劃在卡納塔克邦投資53億美元建設600萬噸粗鋼生產基地,終因土地問題撤消了投資計劃。印度本土巨頭安賽樂·米塔爾想在奧里沙邦投建1200萬噸鋼鐵項目,從2006年起折騰了8年才完成第一階段征地。


在莫迪政府積極推進下,2015年4月印度下院通過了《土地法》修改草案,規定印度工業走廊建設以及高速公路、鐵路網建設等「公共用地」,政府可不經農戶許可以市場價收購,同時補償給農戶每家一個工廠工作名額。同年9月,該修改草案被宣布失效,莫迪政府的「土改」以失敗告終。據已在印度的某房地產商稱,目前中資企業正在了解莫迪在第二個任期會不會再推動一次土地法改革。


「土改」困難的根本原因是印度是土地私有化國家,總理也不能強逼只有兩畝地的農民。一個極端的例子是,2015年一季度,富士康打算投資的馬哈拉施特邦竟然有600多名農民自殺。這位房地產商還介紹說,在印度「買地」的另一大隱患是,所購買土地的「歷史不幹凈」,也就是說,他們擔心在買下一塊土地後,有人突然出現並舉證自己是業主。


4.政策中的不確定因素較多


印度是民主選舉制度的多黨派國家,執政黨每5年會進行更換,不同的執政黨執政方針會有不同,這導致一些大政方針無法保持良好的延續性和完整性。比如國大黨政府和現任人民黨政府在礦山保護、拍賣,礦石出口,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政策在有些時候截然相反。而誰能確保提出「在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的莫迪一定會贏得下一任大選呢?


5.工作簽證申請難,辦理期限長


在印度政府關於中國工作簽證申請和延簽的相關條款規定,所有國家中只有中國與巴基斯坦工作簽材料必須提交中央政府內政部審批,其差別對待態度明顯。相比其它國家在印的工作簽證,中國人申請工作簽證需要提供要求更多的材料,辦理期限一般在三個月以上,還經常不被批准,往往比較複雜。在實際操作中,由於流程和材料很多環節不透明,因此,很多中國企業通過額外付費的方式通過中介機構辦理。除費用增加外,工作開展難度也顯而易見。鑒於此,很多中國企業以商務簽證形式派駐員工在印從事經貿活動,但在很多方面都沒有法律保護,如無社保、不能發工資、不能個人名義租房,辦理銀行卡等。


在印度文化環境中遇到的問題


1.效率低、腐敗多


由於印度舊觀念的束縛、歷史形成的慢節奏習慣,加之政府機構臃腫,中央政府、邦政府,各黨派之間複雜的關係等等都導致印度的行政效率比較低下。印度政府的官僚風險也體現為腐敗現象嚴重,腐敗模式形容為「金字塔型」,並已經形成一個產業——政府中介和代理,將利用公權謀私利變成合法化。不同等級的代理有著不同的「神通」,可以不同程度地辦成事,如參與中標,取得批覆等,有些代理是現任部長的關係,有些代理是卸任部長的關係,收費自然不同,效果也自然不同。這種不透明直接導致了企業進入印度市場的代理灰色支出多,隱性成本高。


低效,是幾乎所有的調研組走訪過的中資企業對印度市場的共同評價。一家重型卡車企業在印度投資建立了一家汽車組裝廠。從達成投資意向,到最後工廠建成投產,用了七年。「技術都已經落後了,不得不立刻進行更新。」據另一家已在印度深耕十幾年的企業代表說,「有時他們拿了錢,還不辦事。」


2.招工難、用工難、留人難


中資企業在印度運營,由於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差異,經營管理面對很大的挑戰。印度底層勞工受教育程度低,工人工作態度散漫,其自我要求不高,對生活追求還處於溫飽階段,與國內工人相比,其幹勁和責任心都有很大差距。因為印度通脹水平較高,因此在印度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律,就是每年薪水都要漲,每年房租一般以7%水平在漲,薪水持續上漲無疑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而不漲工資就將面臨用工流失的問題。


而且,印度人很喜歡跳槽。「2012年我剛到清奈的時候,辦公室里大約有100多人,在一年的時間裡,除了一個人沒換,其他都跳槽了。一年半後,發現辦公室一個人都不認識了。」這也意味著,企業的培訓和招聘成本無形中上升了,一般來說,培養一個成熟技工需要二至三年的時間,但印度員工經常做半年就會離開,跳到其他地方謀求更高的工資和職位。


3.文化背景與思維方式差異大


印度人將自己定義為不可思議的國家(Incredible India)。「不可思議」也是中國企業在印度遭遇的真實寫照。印度傳統文化中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宗教在社會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宗教教義中「隨遇而安」的精神不僅對人們的日常思維、行為方式起到規範作用,而且對商業行為也有很強的影響。中國企業在本地投資創業,更看重的是經營成果和投資回報,難免會產生衝突。


比如,印度員工會「看心情給自己放假」,「經常就會自己覺得不來上班就不來了。然後下次再過來時會編一堆理由,姐姐結婚啦,或者媽媽生病。」據經常與印度員工打交道的中國管理人員透露說,每個月發了工資後,作業層的人可能就會自己休息兩天,領完工資就不幹活的印度勞工至少有10%。因此,相比中國工人,雖然印度廉價勞動力一大把,但用起來卻未必廉價。


印度種姓文化對商業行為也有影響。印度人對於售後的要求跟中國人非常不同。比如,中國人是洗衣機壞了才找人工,而且儘可能要求一次就修好,但印度人不一樣,由於多數婚後婦女都沒有外出工作,再加上當地人工便宜,消費者有一點不會用或者有一點不懂就會打電話來找人工服務,通過電話指導這種方式不行,「必須要見到人」。


這種不願意自己動手的特色就源於種姓文化的影響。在印度,進行售後服務和維修的人員往往是種姓比較低的群體,消費者則相對是較高種姓的人,因此,有任何問題,高種姓的人不會願意「降低身份」自己動手,而是打電話請低種姓的人來操作。


四、可能有效的進入途徑


(一)不能急於求成,進入印度市場要與其產業升級相結合。


盤古智庫理事長易鵬在與中資企業座談時評論說,第一步要考慮的還是印度人的衣食住行。雖然印度總體上比照中國相差十年,但在市場消費升級方面是大同小異的。在滿足溫飽之後,可能他們要看電視了,要開車了,要買房了等等,所以,可以與其產業升級情況結合著進入印度市場。而且,一定不能只想著儘快賺到錢,而是要扎紮實實地做下去,將自己當做一個印度企業去思考、去行動。


像海爾、新希望、華為、日本的本田、鈴木等等,都是從第九年、第十年之後才開始盈利的。一位資深經理人對前來印度「取經」的中國企業說的最多的話是:「你要是不預計虧損三年就不要來做了,你想一進來就盈利就賺錢,沒那麼容易,為什麼?因為前三年要把規模做起來,你不打算虧這個錢,市場就打不開,規模做不到,整個供應鏈和管理成本就沒法分攤。」


此外,中國企業應培養一種長遠觀念,不能只考慮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易鵬進一步認為,「在印度賺了錢還要再圖發展,比如把商業和慈善相結合,在印度設立中印學者/學生交流基金,這也是一種人才的長期投資。那種只想來印度賺錢的企業,不會長久。」


(二)本土化銷售


inWorks CEO吳順煌先生在一次分享中介紹了其本土化銷售的經驗。他認為,進行印度本土化銷售有三大優勢:溝通很方便;可以快速打入印度市場;可以有效甄別客戶。


在inWorks公司,其印度員工直接用印地語(在新德里)和客戶溝通,因為他們是同樣的文化、背景和生意邏輯,所以很容易了解客戶需求類型並順利溝通。做印度市場常常碰到的問題之一就是「客戶來自哪裡」,如果只知道他來自印度,這是不夠的。印度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國家,比美國還要多元化和複雜,所以每個客戶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中資企業了解印度的市場狀況、市場趨勢,在銷售過程中就會知道工廠應該如何為印度客戶備貨。


在《南華早報》的編輯、印度人羅伊·喬杜里看來,一些中國企業在印度的問題就是難以實現本土化,缺乏企業社會責任以及過於低調。喬杜里尖銳地指出,一些中國企業習慣於跟政府打交道,卻不善於跟非政府組織和各種社區進行互動,也沒有具體應對媒體的策略。


他沒有具體說哪一家中國企業做得不好,但給出了一個正面例子——中國的聯想集團。「這家企業在印度的很多高層管理人員都是印度人,本土化做得很好,很多印度人甚至都沒有注意到它實際上是一家中國企業。它還善於利用各種機會做廣告——甚至在《印度時報》(在印度影響力極大的報紙)上刊登大版廣告。」


(三)大量興辦職業學校,培養嫻熟的產業工人


易鵬理事長在與印度和平與衝突研究所座談時分享了這條經驗。由於現在的製造業越來越智能化,對工人的知識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中國在此背景下的一個成功經驗是,不是大量興辦高等學校,而是大量興辦職業學校,培養嫻熟的產業工人。中國一個著名的企業——鴻海集團是蘋果手機等全球電子產品的代工製造商,擁有120萬具備嫻熟產業技能的員工。印度與中國一樣,也有大量的人口,但是人口不一定能轉化為嫻熟技能的產業工人。試想如果沒有如此規模的熟練工人,這樣的企業怎麼會落地在印度?而且,這種技能培訓既可以由政府進行補貼,同時對於企業而言,還是一門非常好的生意。如果一個企業每年培訓100萬工人,每個工人收取1萬盧比,這是多大的一筆生意?


(四)在印度經商要學會做品牌


中國和印度都面臨此問題——有大量的製造業,卻沒有大量的品牌做支撐。作為區域戰略研究的學者,易鵬坦言,說不出印度五個以上的全球性品牌。同樣,印度人也不一定了解中國的品牌。消費者在沒有進入私人訂製時代的時候,容易被媒體(廣告)掌控和左右。所以,行業內有哪些對企業影響力大的媒體?這樣的溝通渠道要建立起來。其實,海爾不比三星、索尼差,但是它沒有在高檔消費者中塑造其品牌的認知。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製造業進入B2C的階段,企業與消費者直接對話。而且隨著品牌的強力發展,會造成「贏者通吃」。從這個意義上,無論印度還是中國,都需要挖掘品牌背後的文化底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席戰略官 的精彩文章:

中航工業姜廷昀:日本正式列裝自行研製的C-2大型運輸機
密集調控之下,房價真的要跌了?別太樂觀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謀攻」篇深度分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十七課
國土部這份文件透出驚天秘密:長期限購的將不只是北上廣深!
中國戰略思想史:《孫子兵法》「作戰」篇深度分析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十六課

TAG:首席戰略官 |

您可能感興趣

傑弗森簽約掘金!我老了,可是我還想打球!
美球迷熱議保羅去哪兒:馬刺火箭都不錯,去掘金玩巨頭模式?
連球衣都這麼丑,怎麼進季後賽?掘金擺爛幾年了,有出息嗎?
掘金兒童家電?不過是「舊瓶裝新酒」罷了!
加里納利:我愛掘金,想和掘金續約
全主力休戰依舊大勝!掘金:送給你的勝利你都不要
掘金核心空降火箭?莫雷鎖定夏季補強目標,阿里扎或被交易!
掘金者:疊加高送轉的環保龍頭股,才能當龍頭!
大盤已現「黃金坑」賺錢機會,掘金能源混改龍頭股,將一飛衝天!
騎士得到想要之人!垃圾合同換掘金強力中鋒?勇士急了!
揮刀自宮!掘金做了史上最慘的交易,沒有之一
這麼貴的人工智慧,還能買什麼股?2條主線帶你掘金!
表情包除了能斗圖教做人,還是一個前景遼闊的掘金庫!
保羅和詹姆斯聯手或去掘金!馬刺和騎士懵逼了,殺出個程咬金
曾想做你的皮蓬,不如做自己的喬丹 威少三分絕殺掘金
輸火箭後,賽後掘金主帥的這番話,充滿了對火箭憎恨和無奈!顯然對掘金來說不是好消息
掘金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散戶掘金處:股票中的射擊之星指的是什麼?
掘金錢德勒諷刺歐文:眼睜睜看著別人調侃自己兄弟坐視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