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北歐的道教研究

北歐的道教研究

北歐的道教研究



瑞典是北歐漢學發展較早的國家。這要從其漢學開山祖高本漢(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1889----1978年)說起。高本漢1909年烏普薩拉大學畢業後即來中國研究漢語,特別是對華北地區的方言進行科學研究。三年後歸國。歸國後任烏普薩拉大學和哥德堡大學東方語言和東方文化教授。1912年至1914年在巴黎學習漢語,曾師事法國漢學大師沙畹。1918年在哥德堡大學開設中文講座,1939年後出任斯德哥爾摩大學遠東考古博物館館長和斯德哥爾摩大學考古學教授。除研究漢語言、考古、歷史、文學外,對中國古代宗教和道教經典也有濃厚興趣,著作甚豐。主要有:《中國聲韻學研究》(9卷,1915--1926年出版)、《漢字字形類纂》(1940年初版,1957年修訂版)、《中文解析辭典》(1923年英文版),對漢語音韻訓詁學有很高的造詣。在中國宗教方面,大多涉及古代宗教,集中發表在英文版《斯德哥爾摩遠東博物館通報》(Bulletin of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ties--BMFEA),如《中國古代的某些生殖象徵》(1930年第2期)、《史前中國的某些崇拜物》(1942年第14期)、《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崇拜》(1946年第18期)、《中國周代的獻祭》(1968年第40期)、《(老子)考》(1975年第47期)。1964年在斯德哥爾摩出版了專著《古代中國》(Kina Antiken),內收有瑞典文《道德經》譯文。

黃祖瑜(Hwang Tsu-yu),華裔學者,哥德堡大學中國學教授,歐洲華人學會的創建人之一。早年曾協助高本漢一起從事研究工作,現已退休。1956年與大文豪亨利克生(Alf Henrikson)在斯德哥爾摩合作翻譯出版了瑞典文本《老子》。


馬銳然(N.G.Malmqvist),高本漢的高足,1924年生於瑞典,早年在烏普薩拉大學學習希臘文和拉丁文,但對東方哲學頗感興趣,遍讀英、法、德等好幾種不同的《老子》譯本,卻不敢相信它們競出自同一原著,而且翻譯的結果完全不同。帶著這個問題請教當時任遠東博物館館長的漢學家權威高本漢。馬銳然回憶說:「我問他,這麼多譯本,到底哪一本比較接近原著、比較好?」高本漢毫不考慮地回答「都不好!」隨即拿出一份尚未付梓的英文手稿,借給他回家讀。一星期後,馬帶著幾個疑問去還書,高本漢問道:「為什麼不幹脆學中文?你就可以自己讀原文了呀!」這句話讓年輕的馬銳然當下決定了自己的將來(見王家風、李光真著:《當西方遇見東方——國際漢學與漢學家》,台北光華畫報雜誌社1993年1月第3版第210頁)。由此可見,馬銳然是由《老子》領人漢學門的。1948年得到美國洛克菲勒獎學金,到中國搞研究。與導師不同,馬銳然研究漢學是在華南的四川,用兩年時間完成了重慶、成都、峨嵋、樂山等地的方言調查,結識了陳寧祖女士,成就了一段中國姻緣,後回到瑞典烏普薩拉大學語言系教中文。1965年接掌斯德哥爾摩大學中文系。1985年選為瑞典學院院士,成為18位院士中惟一的漢學家,且擁有諾貝爾獎投票權。1980---1982年兩度擔任歐洲漢學協會會長,1990年7月正式退休。在他任職期間,斯德哥爾摩遠東圖書館的中文藏書七萬五千餘冊、中文期刊三千餘種,成為北歐最大的中文資料中心、瑞典的漢學研究中心。


此外,瑞典隆德大學東亞系的王羅傑(Roger Geatrex)也研究道教。1996年8月他應邀參加了北京的「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小組會上發表了《茅山道教與唐宋文人》,論文以各朝對茅山的贊助方式的變化為背景,考察了茅山道教和文人階層的關係。茅山位於南京南面的句容縣,其地理位置無疑有重大意義,在當時是茅山道教發展的得天獨後之處。茅山的地理位置使它發揮三種不同的作用。第一,它成為地區和全國的宗教中心。每年至少有兩度,大批道教徒要聚集茅山參加宗教儀典。第二,在南京任職的大小官吏常可游訪茅山,即使攜帶家眷也比較方便。茅山還一直不斷地吸引世俗遊客。第三,儘管茅山鄰近南京,又讓人感覺離城足夠遙遠,因此成為避開城市喧囂的理想住地。茅山因此聚集了一批隱逸人士,有人是為修學道教,有人是因仕途失意而閉門思過。實際上唐末這後兩種作用就已很明顯,如顧歡、劉言史,詩人白居易、杜苟鶴、顧非熊,身懷舊情的徐鉉和許堅。宋代文人周必大有《游茅山錄》留世,表明茅山既是道教徒和文人隱士的聖地,也是世俗遊客的中心。從中人們可體認茅山在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地位。


據統計,目前瑞典文本《老子》除上述兩種外,還有德斯(T. Dess)、福爾克(Erik Folke)和斯坦努德(Stefan Stenudd)的譯本,《莊子》則有奧赫馬克斯(Ake Ohlmarks)的譯本。

丹麥的漢學研究也有一定基礎,最初僅限於道家經典的翻譯,僅《老子》就有七種丹麥文本,分別於1909、1924、1952、1971、1973、1975、1982年在哥本哈根出版。《莊子》於1955年由漢學家易家樂(Soren Egerod)譯出。近年來開始出現對道經的翻譯和研究,頗受歐洲漢學界的重視。


易家樂為老一輩漢學家,1923年出生於哥本哈根,1948年斯德哥爾摩大學和烏普薩拉大學文學士,1952年在高本漢的指導下,獲文科碩士學位後去美國深造,1956--1965年任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東方語言學助理教授,1968--1969年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教授。1968年起任哥本哈根大學文學院東亞語言教授。1967年起多次擔任北歐亞洲研究中心(丹麥文名稱Central-institut for Nordisk Asien.forskning,英文名稱為Scandinavian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的主席。該中心是一個重要的地區性研究機構,對亞洲(中國、日本、印度、越南)進行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的研究。


在丹麥主要從事道經翻譯和研究的當推哥本哈根大學東亞研究所的安保羅(Poul Andersen)。安氏曾於1978--1979年和1986--1987年兩度去台南對齋醮儀式進行實地調查,還到大陸閩南搞過田野考察,故寫出不少調查報告。


1979年由倫敦科森(Curzon)有限出版公司出版了作為斯堪的納維亞亞洲研究院(Scandinavian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英文版《亞洲研究專題》一號的《存思三一之法——公元四世紀的一部修道手冊》(The Method of Holding the Three Ones:A Taoist Manual of Meditation of the Fourth Century A.D.)。1989年該書再版,內容包括:導言;茅山派的起源;《金闕帝君三元真一經》在上清經中的地位;金闕帝君;金闕帝君的修道傳統;《金闕帝君三元真一經》的內容;注釋;譯文;注釋;參考書目;中文原件。


自此以後,作者陸續發表了不少文章:《評(氣功的古典傳統)》(原著者系德國女學者尤特·恩格爾哈特Ute Engelhardt,載丹麥《東方學學報》Acta Orientalia,1989年第50期)、《步罡的實踐》(載法國遠東學院《遠亞通訊》1990年第5號)、《八卦罡概介》(原載《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東亞研究所學報》1990年第6號,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系道教研究室編《道教學探索》1991年第5號刊有中譯文)、《訪華山》(載《遠亞通訊》1990年第5號)、《(道藏)研究》(載《中亞與東亞宗教研究》Studies in Central&East Asian Religions,1990年第3輯)、《對諸神的責備:早期道教(三皇傳統)中的不切實際的預測》(載美國雜誌《道教資料》1994年第5卷第1期)。

據荷蘭克努特·沃爾夫教授《西方道教書目》(1997年)一書統計,《老子》芬蘭文譯本有五種,挪威文譯本有兩種,冰島文譯本有兩種。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順應季節養生 秋季養生主養收
修道為什麼要「清心寡欲」?
南朝齊梁著名道士大孟孟景翼
莊子論人性的真與美(二)
莊子論人性的真與美(一)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南傳佛教研究
道教存思術研究
新範式道教史給道教研究帶來的新思考
「道教學術研究沙龍」第13期:道教字派譜與全真道
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公開招聘副研究員
姜生:道教科技史研究再思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近期講座預告
中國西北某所研究新概念武器?美俄等國也在研究此技術
《華人宗教研究》第8期,「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 專輯I」出刊
劉仲宇:道教教義研究、創新的回顧與展望
綜合閱讀韋伯宗教宗教研究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陳如平教授:基礎教育的改革方向與任務
《赤松子章歷》中「輔國救民」的道教功能研究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17年宗教學專業考研真題
浙江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面向國內外公開招聘博士後
劉屹:近年來道教研究對中古史研究的貢獻
「理解與運用:老子及道家和道教的生活之道」學術研討會暨「華夏老子學研究聯合會」成立大會
南方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招聘研究助理
「道教學術翻譯與研究」公眾號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