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澍:我們對房子的需求,僅僅是一個一米寬的縫兒

王澍:我們對房子的需求,僅僅是一個一米寬的縫兒

王澍不論造房,還是說話、行文,都很直接,讀這本《造房子》,獲悉他的心路歷程:青年時期很叛逆,後來回歸平和,回歸中國傳統,但這似乎之於當前全球化、趨西方的時代,又是另一種叛逆。似乎王澍於不同的時代,總有一種不合時宜之感。不知道這取決於他給自己的定位——「首先是一個文人,接著才是『造房子』的人。」還是因為他對「造房子」的理解——「我希望我造的,都能放在山水裡。」



王澍:我們對房子的需求,僅僅是一個一米寬的縫兒


《造房子》 王澍 著 湖南美術出版社 2016年8月版


今天城市裡所有標誌性建築,都不適合放在山水裡


晶報:我很喜歡「造房子」這個書名,看上去很簡單的三個字,有著許多意象,您對「造房子」三個字的定義是什麼?


王澍:「造」這個字當中同時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兩層意思。形而上的話,「造」就是「造化」,這個東西不是你說造就能造的。一開始提「造」字的時候,就參與到了造化中,大自然最神秘的就是造化。通過你對自然的了解,參與到自然的造化中,它也表達了一個態度,我做建築的時候,自然是最大的主題,所以才會用這個「造」字。

第二個意思是形而下,「造房子」三個字里,其實「房子」是比「建築」更普通的一個概念,不少建築師喜歡說自己做的是建築,我從來不願意說建築二字,我喜歡說房子。「房子」按理說是很低等級的,但是你看在中國山水畫裡面,當面對自然的時候,中國畫家一般畫的都是房子,他們是通過房子來表達人和自然相比,合適的位置是什麼。我們今天城市裡所有標誌性的巨大建築,都是不適合放在山水裡面的,無法入畫,因為它非常浮誇,非常狂妄,非常自大。我希望我造的,都屬於能放在山水裡的那一類,所以我給自己的這本書起名為「造房子」。


晶報:建築之於您,「只是有沒有閑情時,快樂地為自己安排的事情」。這話說得蠻寫意,風清雲淡,但我覺得個中一定有很多故事與情感不足為外人道。


王澍:我只是儘可能地保持自己這樣的狀態,因為建築其實是實施艱巨而且責任重大的事,比如說你的設計、技術各方面都不能出太大的問題,因為建築師的每個決定都會帶來很大的後果影響,可能是金錢的損耗,可能是很多人勞動的損失……但是反過來講,好的建築師一定要始終帶有一點「超然」,否則,完全被現實的技術使用等問題所束縛,好的設計就產生不了。


另外,我說這句話的時候還有一個含義,就是輕重自定,我既可以把它說得很重也可以說得很輕,而聽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確定這句話的輕重。其實,這是一個關於世界觀的問題,是生活態度的問題,因為雲淡風輕的態度是個人的判斷和選擇,別人認為意義特別重大的大型項目,我可能不屑一顧,而我特別感興趣的,在別人眼裡可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情。


商業化、全球化的年代盛產垃圾

晶報:特別喜歡您在書中寫滄浪亭那段文字,我也去過那裡,整一個下午,四處無人,在看山樓聽一陣陣風吹竹葉的聲音,懷古人之心,體會到中國建築不但有敘事,有幾何,還有「音樂」,隱藏於自然之中,有著全方位、非常立體的效果。個人感覺,中國建築比西方建築更高級,也更超越地域性和時代性。


王澍:我覺得要從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看問題,比方說中國的建築以木結構為主,而歐洲的建築是以石頭和磚作為主體材料,木與石這兩種材料的變化,就會導致不一樣風格。其實中國人也很會造磚,也不缺石頭啊,那麼為什麼中國人造房會用木結構這個選擇呢?這就屬於一個非常文化的問題了。


我們知道,不同文化的定型是有不同的成因。中國的建築上用的是容易損壞的自然的材料——木頭,而木頭又屬於快速裝配的體系,這就讓中國的建築可以造得很快,這來自於歷史上中國人的需求。我們還知道,中國建築有趣而與眾不同的觀念就是建築和自然組合在一起,就像我們的建築必須有院子,院子里必須要有樹,中國建築不會認為只有房子才算建築,院子和樹就不算,房子和院子、樹,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組合,這個特點也帶有中國人比較強烈的內向性。


晶報:那歐洲的建築又為什麼會以石頭和磚為主體材料呢?


王澍:和文化背景有很大的關係。中國古代的共和歷史很短,中國人有公共意識也相對比較晚,我們的城市可能是有市井文化,也有發達的商業,但是公共空間這個概念在中國卻是晚近才出現的。

你剛才表明了你對中國建築的偏好,對我而言,兩者我都很喜歡。不過,我對當今世界商業化、全球化的部分比較警惕,我覺得可能再過三五十年大家一定會對商業化、全球化的後果達成共識,那就是——垃圾居多!這是一個盛產垃圾的年代,而且生產得非常快,垃圾多到最後可能會鳩佔鵲巢,變成這個世界的主人。


體會文化不是坐一下子,喝一杯茶就行了


晶報:書中有一段形容好建築是如何誕生的——帶著很純的很理想主義的想法上路,一路披荊斬棘,百折不回,終於走到終點,而依然初心不改,理想主義的純度還變得更純更堅硬。上路時是個理想主義者,這很容易做到,我想知道的是您是怎樣一路風雨走過,還能保持純度不被污染或者不被磨損。上世紀90年代初在功利主義盛行的情況下,您選擇中止職業建築師生涯,書中只是一筆帶過,但我還是希望了解更多更詳細您當時的心境寫照。


王澍:我剛畢業就去了深圳,那時的甲方業主一個個都特別牛,好像壓根就不需要建築師,隨便你怎麼做都能賺錢。在這座城市我能感到中國的經濟要起飛,中國人的春天不僅要到來,而且要爆髮式到來。我聞到了那個味兒,這個味道對別人來說可能是夢寐以求的,但卻不是我想要的。於是,我就走了。多年之後,很多人都說我當時如果不離開深圳,我就會如何如何,我也能預感到,如果我當時不離開,可能會變成另外一個人。

晶報:離開深圳以後您去了杭州,做了很多創新的舉動。


王澍:那時候大環境很沉悶,商業化也不是我想要的,但我還是基本做到了不受外界的影響。一開始,我著力最多的是別人眼裡看來挺刺激的設計,用今天的話來說就叫「創新」吧。那個年代在美國,在歐洲,也特別流行解構主義,房子都像被地震拆開了一樣,有點像搖滾樂要表達一樣的東西,我在杭州也做了一系列類似的小東西。不過,沒多久我的心情就變得平靜了,我覺得杭州對我產生了一個很好的效果,就是我開始體會到那些曾經學過的中國的繪畫,詩歌,書法……想要告訴自己的東西,這種感覺它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體會和經驗,它需要讓你坐在西湖邊,端一杯茶從早上坐到晚上,看到太陽從升起直到西垂。當然我花了好幾年去體會,不是坐一下子,喝一杯茶就能體會得了。


晶報:那時候有過特彆強烈的困惑么?


王澍:當然會有,那時候大家都想做點事情,是個很拼的年代,然後我突然把自己變成一個休閑的狀態,看著周邊大家都忙忙碌碌的,肯定會有反差。但是我後來想明白了,相比起著急、忙碌,方向其實是最重要的,如果方向錯了,你越著急往前跑反而會差得越多錯得越遠。所以說,排在第一位的是選擇自己到底要走哪條路。第二位呢,就是你做的東西的質量,你是不是真正能做到某個標準某個份兒上,如果你做不到的話,你做得再多也沒有用的。


人對房子的需求,


不存在純粹的使用者角度


晶報:對於房子,您提出要有道德上的反思,說人對自己的物慾要自律,這恰恰是目前最大的不合時宜,因為現代人的物慾都在膨脹,無限制地膨脹,就拿房子來說,有的人希望房子堅固舒適,有的則仰仗房子來保值、增值,有的看重的是房子的其他優勢——名校資源、醫療便利……我覺得房子在中國,參雜了太多的人性與現實性,難以調和。請您暫時忘記自己的建築師身份,忽略自己的文人的屬性,只是從一個住房者的角度,談談您對房子的需求,一個人,究竟需要多大的房子?


王澍:這是一個關於資源的問題,想想我們的人口數量和資源分配比例。這也是一個關於城市化的問題,我們常聽有人說城市化,城市化,實際中國的城市化都三十幾年了,說到表面城市化,有人說已經百分之八十達到西歐的標準了,可我們真正達到全面城市化了么?每個成熟的人都知道,所謂道德自律,就是為了人群整體的生存,不得不自律、自我限制。


說回人對房子的需求,其實不存在一個純粹的使用者角度,不存在,使用是非常社會化的觀念。我在蘇州看一個項目的時候,在一個小巷子里有兩個房子,兩房中間有一個一米寬的縫兒,我就問項目方能不能把這個縫兒給我,大家都以為我在開玩笑,實際上我真的特別喜歡那個縫兒,我就幻想自己和我太太兩個人在那個一米寬的縫兒里都可以活得特別有意思。你可以說這就是我們需要的:一個一米的縫兒。


晶報:這真的是一個有趣的想法。遐想過嗎?如果把這個一米寬的縫兒給您,您會怎麼造?


王澍:首先,有一個基本問題,這個一米寬的縫兒要有多高,只有一層樓那麼高肯定不夠用,要兩到三層。如果這樣的話,就要設計樓梯了,而樓梯必須做得很窄,要不這個縫兒除了樓梯就沒有別的空間了,此外,樓梯也要適合我們爬,以我們現在的年齡和精力,爬上爬下已經有點問題,所以必須有可用性。這些問題你聽上去很瑣碎很無趣,但作為一個建築師必須要思考和設計,要把空間當中的種種阻礙都消化掉,這需要有智慧的想法。至於居住空間,一米寬的單人床足夠睡覺了,一米寬的衛生間尺寸也是夠的,還可以做個五十厘米的小凳子,兩個人側坐著聊天也夠,做飯也是可以的,一米是很好的尺寸。


晶報:想像一下一米縫兒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從早到晚。


王澍:那個縫兒本身兩邊是兩個老房子,這兩個牆就足以讓我產生無盡的想像,然後前面是一條街,非常漂亮,出門就是街,多方便啊,後面是人家的花園,還可以偷看一眼,簡直太美好了。


真實的、有生命力的文化


是一種自然生長


晶報:您之前說要警惕全球化,怎麼看待我們現在為了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而四處開辦孔子學院的方式?


王澍:那個是國家的方式,我一直是比較相信真實的、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種自然生長,它應該是從每一個真實的個人出發,自下而上的,它應該是逐漸的積累和匯聚,能夠被人的心靈所感受的。我覺得,這樣才可以做到真正的持久。舉個例子,明朝初年蘇州被殘酷打壓,後來蘇州人花了一百五十年才將自己的文化恢復到明朝前的高度,所以文化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一個真實的自然的過程,而且需要人們小心地呵護,需要關鍵人物的傳承。


晶報:在全球化時代,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傳統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您認為怎麼才能讓中國的年輕人對自身民族的文化有興趣,有自信?在對年輕學生的教導中,您有特別刻意地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親近與認同么?


王澍:當然了,我們一直在這方面努力,比如學書法、學木工等一些看上去很普通很簡單的事。一年級的學生必須學書法,這在國內學校除了書法系和國畫系之外,我們是獨此一家。我們請來了非常好的老師,要求學生一年級必學書法,後面靠自己練,但第一年是必學的。又比如,我們的木工課也是必修的,這個課非常有用,那些嬌生慣養的高中生之前只知道做卷子,突然一下變成了實際的木匠,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晶報:學生們學木工的反響如何?


王澍:所有的孩子都非常喜歡,因為這樣直接會影響人的身心。陸老師(陸文宇)還教孩子們用中國的水墨來做接近宋代的建築渲染繪畫,這是個看上去很慢的課程,因為要一點一點畫,孩子們也都喜歡。我們覺得這些都是潛移默化的變化和調整。


晶報:書中寫中山路改造一文,除了提出一條路以及一座城市改造的解決方案並加以踐行,更提出了「一條路的復興與一座城市的復興」這麼有勁頭有煽動力的話,那麼,讓我們玩得更大一點,暢想一下一個國族文化的復興,您認為我們應該怎麼做,復什麼,又興什麼?


王澍:我覺得還是回到身邊真實的事情吧,這裡面有一些很關鍵的東西,比如說村落保護和復興上面,這是我目前主要精力所在。這麼做是因為我覺得在現在的中國,能被感受到的傳統文化就只有鄉村了,這點東西如果你再留不住,中國文化就真的只變成一個概念了,一點實存都不剩。有人說不是還有博物館嘛,但我覺得只要放在博物館裡,基本上就相當於死了,而我要找的是活的,這就只有去鄉村了,那裡是最後的希望。


作為一個建築師,


我算是做了蠻多事的


晶報:我特別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歷史已經沒有了,那麼我們至少應該留一點人的痕迹。」對您而言,最想留下的痕迹是什麼呢?


王澍:每個人做的事情都有他的原因,我也算做了點兒事,這在剛才你問的很多問題中都涉及到了,與建築有關的世界觀、價值觀,保護對我們自己的文化的一種繼承,可能的復興方向與道路……我覺得自己作為一個建築師還算是做了蠻多事的。


晶報:所謂一個人留於世間的痕迹,我覺得最主要的是對他人的影響。


王澍:當然,所以我一直再做教育,這是很重要的,只是它的效果需要時間才能慢慢地顯現。


晶報:您在造房子時追求簡潔,樸素,寫文章也同樣杜絕修飾,不用形容詞,而且時常都能看到您在自省。我想知道,您於建築、行文的自我風格是怎樣形成的?


王澍:我比較早就有反省的意識,不知道別人是不是這樣,可能是我比較早熟吧。在上中學的時候,基本上我就按照孔夫子說的「一日三省吾身」做了,每天都會反省。


晶報:中學時反省什麼?


王澍:各種反省,比如說今天做了什麼事很誇張,做了什麼事很虛浮,我都會反省,我想這可能是讀書和思考帶來的影響吧。說到讀書,我很小就讀超年齡的書了,比如說我初一的時候就已經把《約翰·克里斯朵夫》全讀完了,在那麼小的年齡讀這種書對人的影響非常大。


晶報:從文章中能看出,您非常愛讀書,而且您越來越少看與建築有關的書。想請您談一下影響自己最大的是哪本書?


王澍:這個問題我現在特別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是因為我最近常想不起來自己都讀過什麼書。大多數的時候,我都是在正好看到一本書的時候,想讀,就隨手去讀了。說到常讀的書,《世說新語》是我經常讀的。對了,為了教兒子,我最近在重新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中英文對照的。


晶報:那我們來說說《世說新語》,您常讀此書,有沒有不同的體會與新的反饋?


王澍:《世說新語》最好的是,它都是記錄真實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沒有滔滔不絕地去講大道理,就是一個一個的小故事。因為我們中國的歷史有很多不可信,編造痕迹實在太重了,所以我反倒覺得比較真性情的,比較誠懇的《世說新語》,更接近於真實的東西。其實不只是《世說新語》了,有很多書我會反覆讀,常讀常新,每次重讀的體會都會不同。比如《論語》,我隔段時間就會拿出來讀。


晶報:您說自己首先是一個文人,接著才是「造房子」的人。可文人之養成,沒法速成,是需要長期的積累沉澱,需要專業的經驗以及延綿不斷的學養。您認為中國式的文人建築怎樣才能成規模成勢頭呢?


王澍:這個算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翻過來也是一種希望,希望能夠產生一點點影響。我不指望大家一下都變成文人,都有文人情懷,我只希望自己能先影響自己,塑造自己。(文/劉憶斯 晶報記者)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晶報 的精彩文章:

在今時今日,讀政治寓言小說家奧威爾仍不過時
在召喚詩歌繆斯前 鮑勃·迪倫遇見了這個書架
新生代作家群:新古典主義」以及講故事的N種可能
科幻成真!隔空動動手指就能操作電子設備
伊凡·克里瑪和他的小說:對女性有一種近乎仰慕的尊重

TAG:晶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孩子的每一個壞習慣背後,是你沒看到的需求
怎麼分辨另一半是愛我還是只是對我有需求?
這可不是花這是一個鼻子,長成這樣是為了滿足小吃貨的需求
每個年齡的營養需求都不同!一輩子的食補重點,全在這篇文章里!
一段關係的破裂肯定是兩個人滿足不了彼此的需求導致的
女子在石椅上等著這種事 需求的人還真是不少
男友非要分手,理由竟是我什麼都好,就是那個方面的需求太旺盛!
每个年龄的营养需求都不同!一辈子的食补重点,全在这篇文章里!
孩子最想要的五個精神需求,你給了幾個?
她的到來就能一下就能滿足你這兩種需求,她就是弔帶裙
它是一種公認的補腎良品,每天吃兩個滿足腎的需求!
面對航母的需求,到底誰才是最符合的!
你家空間小,不能用隔斷?一個書架就能輕輕鬆鬆滿足你的一切需求!
不同年齡的安居需求,如何一一顧全?
下巴這種樣子的女人需求很強,一般人滿足不了!
有時候,犯賤是一種需求
和女票嘿咻和不和諧,你只需要讀懂她們每個年齡的性需求
這個在某寶就能買的平價品牌,滿足你對夏天妝容的需求!
你是不是也養了一個高需求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