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格拉底:美是一種偏見,不要討論

蘇格拉底:美是一種偏見,不要討論

當有人面對自己不理解的藝術時,嚴肅地、聲色俱厲地質問說,它美在哪裡?蘇格拉底早就回答過了:美就是難呀!或許蘇格拉底的真實意思是:美是一種偏見,不要討論。



蘇格拉底:美是一種偏見,不要討論


蘇格拉底雕塑,圖源網路


幾乎所有人面對看不懂的藝術,都會發問:告訴我,它美在哪裡?


我是那種不斷被人追問這一問題的人之一,因為我是所謂的藝術理論家,做藝術批評。也就是說,我是那種不自量力的人,希望告訴觀眾,藝術意味著什麼。或者通俗說,如何看懂藝術。


的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製造了藝術和公眾的對立,結果是,越是讓人不懂的,就越是藝術;相反,看得懂的可能就不是藝術。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在我看來,現代主義藝術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作品是容易懂的。有誰會看不懂安迪·沃霍爾的作品?不就是流行圖片的複製版嘛!夢露人人皆知,安迪·沃霍爾就把她的流行照印成彩色版畫,這會看不懂?即使那些似乎不太容易理解的藝術,比如,抽象藝術,也容易懂。康定斯基就說得很明白,那是自發的塗抹,是隨性的發現,原本就存在於調色板中。當然,他後來專門解釋說,裡頭有「精神性」在。另一個畫家克利,強調兒童的天真純樸,努力模仿其中的稚拙,以為這樣才會發現「真我」。他們的作品不難懂呀,憑什麼還要去發問:美在哪裡?

歸根究底,是因為問者內心有一個關於美的標準,眼前作品與其標準不符,所以才嚴重地發問。可是,你有標準,我又如何回答?不符合你之標準的,你不懂,剩下的,其實都是討好你眼睛的東西,結果你懂了。問題是,如果藝術只涉及討好,還研究藝術幹嘛?人們還去從事藝術創作幹嘛?藝術魅力,不正好表現在對可能的表現力的探索上嗎?所以,我建議,面對不懂的作品,最好先不要這樣發問,之後,理解才有可能產生。


1922年,著名報人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中指出,人們一直生活在巨大的成見庫之中,每天被各種成見所包圍。他慎重地說,由於個人經驗有限,人們絕大多數的知識都來自媒體的宣傳,來自道聽途說,來自由來已久的解釋,結果是,所有這些疊加起來,就構成了超越個體的流行偏見。


這麼多年過去了,李普曼的結論竟然一直沒有被推翻,成見庫就像無處不在的基因,不斷地塑造著人們日常交流的信息形態與內容,讓他們在各種場合不停地吵架,還自以為掌握了絕對真理,一副捨我其誰的先知姿態。


所以,當有人面對自己不理解的藝術時,當他們嚴肅地、聲色俱厲地質問我說,它美在哪裡?我就會想,我的解釋真的有用嗎?


英國藝術史家貢布里希在他那本著名的《藝術與錯覺》中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對於藝術缺少基本常識的人,藝術對他們來說只有「像」和「不像」之分:像的,是藝術,越像,越是藝術,反之,不像的,就不是藝術,儘管如何「像」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也需要常識。正因為如此,「栩栩如生」才是描寫藝術的常用語,「畫龍點睛」成為了論證藝術不朽的傳說。

比如,當有人面對杜尚的小便池這樣問我時,我應該如何回答?我說,這裡包含了一場爭論,一個問題,一段歷史,一出鬧劇,等等。但是,我這樣算是回答了嗎?顯然沒有。


還是回到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的答案吧,他告誡說,美就是難呀!我懷疑他的真實意思是:美是一種偏見,不要討論。(文/楊小彥)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釜山行》喪屍文化:血腥暴力背後隱含深刻社會隱喻
法蘭克福書展:年度最佳德語小說是個難民題材的愛情故事
日本值得出口的是書店
法蘭克福書展:世界最大圖書博覽會是怎樣經營的?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今天你好不好看不是一支唇膏的事,迪麗熱巴這麼美是有原因的!
真心的美!美是一種習慣,美是一種點綴,這才叫顯美!
愛到最美是陪伴,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陪伴!
都說超模的美是西方人的審美標準,但看看奚夢瑤,也不是那麼回事
娜美是有多美?不怕你不點進來,記得保存哦
九寨溝的美是你想不到的,看這裡
這些女星美是美,但就是不能露耳朵!
每個人眼中的娜美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尾田,給了她特權
明星同穿紅裙,是美是丑,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才是最尷尬的事!
萌妹圖:如果說美是一個大概念,那麼優雅就是一種深邃的美
愛美是女性的天性,但是,懶惰同樣是女性的天性,如果你想要迅速瘦身!
有人說這些女明星的美是你欣賞不來的,但至少都是純天然吧?
眼前的美是什麼美,你說得丑是什麼丑?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如果她不美也不嬌,只能說你沒有給她足夠的呵護與疼愛
如果美是一種錯誤,那我真是大錯特錯!
那個不想上學的孩子收到最好的讚美是「你不愚蠢」
美不是狐狸精,美是寧靜
佛僧說,身體的美是最無常的,不要太過於執著
你們想不想知道我們的帥與美是從哪裡來滴?那就快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