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革「弊」?中國人-神敬拜的禮俗辯證

革「弊」?中國人-神敬拜的禮俗辯證

摘 要:奉神為人和奉人為神是鄉土宗教人神一體辯證法的一體兩面。遵循這一源遠流長的造神邏輯,漠河胭脂溝的金聖李金鏞、華北蒼岩山的三皇姑和在大江南北廣為敬拜的毛澤東,都經歷著禮與俗交替混融的辯證法。胭脂溝的金聖發財香之俗是文物化祠堂這一禮的主動下沉,既有旅遊業的驅動,也暗合了現代民族國家邊疆的政治宣誓。主要因應地方社會的穩定和經濟建設,百多年來的蒼山三皇姑敬拜在禮俗之間迴轉,三皇姑這一「俗」終至成為當下承載地方歷史文化、繁榮地方經濟的象徵符號和地方饋贈給他者的「禮」。韶山沖等革命聖地的毛崇拜則與新中國的正史建構息息相關。民眾巧妙利用公共空間的公權力,化公為私,為其個體敬拜贏得過渡地帶,順利完成「精神走私」,化「禮」為「俗」。由此,在日常生活世界中,遊動在官民之間的禮與俗始終是一種變化通融的讓渡關係。


關鍵詞:禮 俗 鄉土宗教 人神一體 文物 旅遊 非遺

革「弊」?中國人-神敬拜的禮俗辯證


一、人神一體的辯證法


抗戰爆發後至解放前,在北平堅守的輔仁大學和燕京大學兩所教會學校成為了中國民間文學、民俗學穩步發展的重鎮。就鄉土宗教的研究而言,出現了對一個地區的廟宇進行歷史地理學的宏觀調研和對某種敬拜微觀細描的兩種傾向。輔仁大學的賀登崧及其團隊持續對大同、張家口、宣化一帶的鄉村廟宇展開了地毯式的調查,使今人能夠明了那個年代大同、宣化、萬全等北中國村莊廟宇的大致分布、供奉的神靈及其淵源。在楊堃的指導下、燕京大學的李慰祖和陳永齡立足於信眾、村莊,對北平郊區的信仰生活分別以「四大門」和「廟宇宗教」為核心展開了我觀和他觀有機結合的濃描。馬樹茂的研究則直接以一個鄉村醫生的生命史為重心,描畫了巫醫、西醫、中醫在那個年代北平郊區的升降沉浮、犬牙差互的生態學。


這些可取的科學研究延續了祿是遒、顧頡剛等中外學者合力開創的研究中國本土宗教的傳統,把以參與觀察和訪談為基本方法的田野調查落到實處,將對鄉土宗教的認知推向縱深。但是,他們卻未探究鄉土宗教何以成為可能?何以生生不息?而且,因為有進化論以及一神教,尤其是基督教的總體規訓,這些鄉土宗教也在相當意義上被視為是早晚都要走向理性、科學而終究要衰亡的。

新近的研究表明,家廟讓渡的辯證法與人神一體的辯證法是鄉土宗教生生不息的雙核。就神人一體的辯證法而言,它包括奉人為神和奉神為人的雙向互動。奉神為人一方面指在觀念世界中,神的習性如同人一樣,有著喜怒哀樂、七情六慾,甚至要抽煙喝酒看粉戲聽黃段子,要成雙成對,還睚眥必報,另一方面指在敬拜實踐層面,人們通過神話、傳說等口頭敘事,廟宇、雕塑、聖畫像等視覺符號,燒香磕頭、勒石刻碑、修廟塑像等體化實踐和旌旗牌匾等可感可觸的靈驗符碼「將神具化,親情化為人」。奉人為神一方面指人皆有可能成神,不僅僅是帝王將相、先祖聖賢、大德高僧、異士奇人,只要有好的德行、心地善良,行好者皆有可能被人供奉而成神,另一方面指凡夫俗子基於「人皆成神」而對「自己也是神」的想像或者說幻覺。


無論是變遷之神、道與庶道、亦神亦祖等學術命名,還是關於臨水夫人、葉法善、南部太行山區的帝王/雨神、仙女/孝女、清官/神靈等祠神和當下山西洪洞二郎神等個案研究,人神一體的辯證法都有著鮮明的體現。本文要強調的是,人神一體這一層出不窮、萬變不離其宗的造神、敬拜邏輯,也與變動不居的日常生活世界中的禮-俗有著對應關係,並有著多重互動。

革「弊」?中國人-神敬拜的禮俗辯證



二、文物化祠堂的俗化

在漠河,因應發展地方經濟而大力培植旅遊業的需要,1887年奉旨到漠河胭脂溝(金溝)開辦金礦的李金鏞(1835-1890)再次重演著人神一體的辯證法。2005年,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將曾經有的李金鏞祠堂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10年在漠河胭脂溝這個打造中的旅遊景點立碑明示。因為有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名,2007年漠河縣人民政府迅速擴建了李金鏞祠堂。在這個省級文物保護碑碑陰,銘刻著下述文字:


李金鏞祠堂,位於漠河縣金溝林場場址西側北山坡上,佔地一萬五千平方米,重點保護區一萬平方米。該祠始建於清宣統元年,(一九零九年),架木為之,至民國末年被毀。為紀念這位漠河採金鼻祖,一九九七年漠河縣人民政府在原址上重建祠堂,風格為明清仿古式,後又設立金聖碑和石獅。該祠堂銘記著百年前李金鏞奉命,率眾人穿密林,越高山,涉激流,歷盡艱辛,創辦了漠河金礦,乃至把自己神魂永遠留在他的最後驛站——漠河。


在漠河縣縣政府擴建祠堂同時樹立的「金聖」碑碑陰,刻寫的碑文對祠堂的毀建有了更具體的考證、描述:


李金鏞(公元一八三五-一八九零),字秋亭,號冀御,江蘇無錫人,清二品銜吉林候補道,督理黑龍江等處礦務觀察使,後詔贈內閣學士,國史館立傳,建專祠享祭。漠河李金鏞專祠准立於光緒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一九三五年頹毀,同年七月漠河村民集資重建,一九六六年文革時期被毀,一九九七年漠河縣再建於胭脂溝,二零零七年擴建。

革「弊」?中國人-神敬拜的禮俗辯證


李金鏞祠堂/岳永逸攝


漠河地廣人稀,金礦也早就荒廢。1935年7月,究竟是哪些漠河村民集資重修,並無實據可考。對祠堂的重修、擴建和當代官方封贈的「文物」、「漠河採金鼻祖」、「金聖」等名號,李氏後裔表示了真誠的謝意,並願意將他們自己的先祖貢獻出來供遠近遊人燒香膜拜。為此,仍在當地生活的兩位李氏後人於2008年題寫了感謝地方政府的對聯:「頌名人北極偉業,勵華夏後代千秋」。從祠堂、塑像、碑銘等可視物象,對李金鏞這個人的紀念還大致停留在「禮」的層面。當這些可視物有序地陳列在同一空間——旅遊點,並供遊客展覽參觀從而為地方創收增收時,由相對客觀的「漠河採金鼻祖」升華而來的「金聖」這一被碑刻固化的謚號、封號自然就有了旅遊觀光業的延伸產品——「金聖發財香」,云:


金聖發財香源於胭脂溝採金鼻祖——金聖李金鏞。清光緒年間,李金鏞奉命到漠河胭脂溝開辦金礦,每次下礦前都要點香祭拜,祭拜後,黃金產量與日俱增,金聖發財香由此而來,並傳至今日。金聖發財香代表財運、吉祥、平安,請發財香、祭拜金聖,可保財運亨通、平安富貴、運勢如虹、飛黃騰達。

革「弊」?中國人-神敬拜的禮俗辯證



金聖發財香簡介/岳永逸攝


作為主持、籌辦金礦的權臣,李金鏞當年是否親自下礦?是否當年黃金產量的增長是源自他的祭拜?「金聖」又祭拜的是何方神聖?在祠堂前樹立的招引遊客燒香上供、捐功德許願的「金聖發財香」展示牌上,上引文字對這些問題都沒有清楚地說明。金聖發財香的模糊性、含混性增添了其神秘性,進而由真人李金鏞而來的「金聖」傳說故事衍生成為可以信賴的神話,即金聖發財香兼管福、祿、壽、運,正所謂「保財運亨通、平安富貴、運勢如虹、飛黃騰達」。這樣,在官民的合力共謀下,通過金聖發財香這一「傳統-俗」的發明和遊客、香客的敬拜實踐,原本出於緬懷先賢的「祠堂-文物-禮」實現了向「廟宇-香火-俗」的華麗轉身。

革「弊」?中國人-神敬拜的禮俗辯證



三、歷時性的禮俗迴轉


在華北國家4A級旅遊景區蒼岩山,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福慶寺(圓覺殿)和大、小橋樓殿等文物。歷時性觀之,這裡主祀神三皇姑的敬拜就在禮俗之間起伏迴轉。雖然一直有著質疑,但因為有儒、釋、道的依託,被「愚夫愚婦」頂禮膜拜的由多種傳說(俗)而來並漸趨「標準化」的舍手眼救父親隋煬帝的三皇姑-南陽公主也不同程度地得到歷代文人的稱頌。與此同步,這些言語敘事也具化為廟宇殿堂、塑像、鳳冠霞帔、鑾駕、「出土文物」和以許願還願為核心的大大小小的朝山會、杠會、駕會、神通會等等敬拜慶典和「物流」。那個文人、士紳叫做南陽公主的姑娘三皇姑,太行山東、西兩側信眾俗稱娘娘、妞妞、姑姑的三皇姑,也有了慈佑菩薩/蒼山聖母、蒼山老母等不同系統的制度性命名——官名。「俗」中浸透著繁多的「禮」。


歷史上,白蓮教在井陘信眾廣布。同治九年(1870),白蓮教徒黃老和李秀禎等起義聲勢頗盛。雖然「賴邑紳等辦理團練,居民尚未騷動」,但起義者仍「佔據鑾駕山,推演教義,迷惑鄉愚,斂財聚眾,大興土木」。到光緒元年(1875),此次起義才被平定。


因應此次起義,緊鄰鑾駕山的蒼岩山三皇姑信仰受到很大衝擊。現存於橋樓殿旁,光緒二年(1876)《為奉本縣常公面諭,上憲札文,命毀拆北坡新廟,變價充公及驅逐邪僧之寺規,以振風化碑》和光緒三年(1877)《革弊碑》都記載了寧晉李「匪」修正來山削髮,拜貪利的元妙為師,在蒼岩山創修全歸寺斂財、蠱惑人心、不服地方士紳管理,最終被緝拿和拆毀寺廟等事象。李修正被緝拿後,福慶寺僧便著手重立福慶寺寺規,以重整蒼岩山的日常秩序。光緒二年的「以振風化碑」云:「一 如直面主可疑,行蹤詭秘之人,腰纏豐富,不準隱藏在寺。一 住持僧人不準念戀鴉片、嫖娼、嗜酒、賭博。一 寺中地土不準典當。一 不準不告鄉地密留外徒。一 年過十二,不準收為徒弟。」

革「弊」?中國人-神敬拜的禮俗辯證



老虎洞三皇姑像/岳永逸攝


嘉慶年間大規模的白蓮教起義,使得朝廷加大了對白蓮教的打壓力度。這深遠地影響到了地方的宗教生態。為了清除白蓮教的影響,固化地方,蒼岩山地方士紳以及僧眾一度就曾將三皇姑等同於無生老母,並將山腰的聖母殿(三皇姑真容殿,俗稱三皇姑正殿)改造成為伏魔大帝殿,三皇姑被關帝取代。光緒年間《續修井陘縣誌》中的《蒼岩山妙陽公主考》提及了這一特意為之的更替:「道光十四年,禁止朝山者,則以無生老母邪教祖師惑世誣民,通行禁止。世俗不察,改為關帝廟,遂滋訟端。不知無生老母有禁,妙陽公主固未嘗禁也。」但是,代表禮的士紳等精英的人為改變並未得到民眾(俗)的認可,三皇姑敬拜始終紅火,以至於「遂滋訟端」。為了地方的安寧,平息民怨,在「李匪」之後重整地方社會,地方士紳一反以前的更替之舉,群策群力地包裝三皇姑,運用既有碑銘、傳說以及《隋書》等正史的記載為三皇姑正名。


光緒二十二年(1896),時任井陘縣知事言家駒撰寫的《蒼岩山神隋南陽公主奉敕封慈佑記》對地方精英的努力有詳細記載:首先,將蒼岩山祭祀與一般佛教觀音道場相區分,指明蒼岩山非世俗所謂的「香山」。其次,通過歷史考證,使三皇姑不再是傳說中無從稽考的「妙陽公主」,變身為《隋書》中確有其人的南陽公主。第三,強調南陽公主的節孝,以符合儒家倫理。第四,大書特書三皇姑護佑一方的靈跡,所謂「民有疾病痾痛、水旱災祲,祈禱靈應」,並列舉光緒四年、十四年、十七年的靈應降雨止旱和光緒十六年夏應居民褥求立晴而止淫雨的事例佐證。第五,選定八大名醫和趙元楷妻崔氏、裴倫妻柳氏,裴女裴婦等隋代節烈婦女為從祀。


地方士紳的努力得到了朝廷的肯定和嘉許。光緒十九年(1893),朝廷認可了地方士紳包裝出來的三皇姑,敕封其為「慈佑菩薩」。至此,「俗」正式榮升為有著皇家、朝廷威嚴的「官禮」,躋身官祭、正祀。如同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和媽祖一樣,三皇姑也從民間之神—官方之鬼晉陞為官方之神。但是,隨著西學的興起,「科學」觀念的傳入和因應民族國家建構而生的強勢話語對本土宗教的「迷信」污名化,20世紀以來的三皇姑敬拜實踐再次陷入禮-俗的博弈之中。在反「迷信」、反封建的語境下,蒼岩山三皇姑信仰很快有了落後、愚昧等負面、貶義的標籤,再度成為非法也低下的「俗」藏匿民間。這一基本狀況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前後。


改革開放以來,因為十套民間文藝集成的文化工程、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吶喊,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運動,再加之以文化發展地方經濟、文化產業化的催化,三皇姑敬拜又日漸成為不同群體要彰顯的「禮」,至少再次表現出了向「禮」提升的努力。不但山腰聖母殿外的妙法蓮華經寶塔是文物,殿內右側牆壁上明代工匠繪製「禮儀、落難、削髮、修道、顯靈、敕封、佑民、行雨」三皇姑修行得道壁畫,和左側牆壁上於光緒十九年繪製的「奏討敕封」等壁畫也都成為文物,嚴厲禁止香客遊客拍照。正如在蒼岩山能廉價買到的《蒼岩山的傳說》小冊子那樣,原本在民間口耳相傳的活態的三皇姑系列傳說被文本化、書面化、標準化,一再印製、傳播,及至成為當下蒼岩山旅遊解說詞、地方政府網站文化宣傳的腳本。同樣是關於三皇姑的文字,與意在辨真假、明是非的傅汝鳳纂的《井陘縣誌料》(1934)的彷徨、糾結不同,1986年新編的《井陘縣誌》明顯多了認同與自豪。在文管所、旅遊局等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幹部職工等多方參與下,敬拜三皇姑的蒼岩山廟會以「井陘蒼岩山福慶寺廟會」之名在2005年就名列石家莊市首批非遺代表作名錄。


解禁之後,以三皇姑為核心的蒼岩山旅遊和廟會為其行政所屬的井陘縣帶來的巨大收益。蒼岩山、蒼岩山廟會,尤其是三皇姑成為張揚井陘地方歷史文化一個重要的「象徵符號」。不僅井陘縣縣旅遊局、文物管理所管轄的蒼岩山核心景區的建設以三皇姑為核心,山腳、山頂民間新修的廟院也同樣以三皇姑為魂魄。山門外的龍岩寺內有三皇姑騎虎殿、三皇姑殿和三皇姑修行宮。山頂有了南陽公主廟、公主墳、三皇姑修行宮,菩薩頂內也有了與山腰聖母殿同名的廟殿。在這些廟殿內,三皇姑的塑像、三皇姑修行得道的基本情節被一再複製、具化、活化。

革「弊」?中國人-神敬拜的禮俗辯證



三皇姑修行宮/岳永逸攝


2001年樹立在南陽公主廟廟門外的《南陽公主廟重修碑》碑陽有下述文字:


南陽公主廟是蒼岩山景區的主要景點,原址始建於隋唐,是隋煬帝之女南陽公主出家修行之地。清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續修井陘縣誌》和《隋書?南陽公主傳》中記載,南陽公主出生皇宮,自睹父皇暴斂橫徵,看破紅塵,憤極出家,削髮為尼,修行六十二載,靜禪林,扶危濟貧,德在四方。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九月二十五日,敕封南陽公主為「慈佑菩薩」,公主圓寂後,葬於南陽公主廟後的公主墓內。南陽公主廟歷經風雨,殿宇傾圮,為保護文物古迹,對南陽公主廟進行重修。


在山頂遊客香客可以免費入內的三皇姑修行宮中,修建管理者將三皇姑修行得道的經典情節以泥塑彩繪的方式,動態呈現殿內玻璃櫃中,依次為:宮中生活、撒黍撐船、苦勸父王、三難公主、火燒百草寺、跨虎登山、智占蒼山、造橋修殿、眾尼降災、修成正果、舍獻黎民、普渡眾生。如同南陽公主廟前的碑銘落腳於文物,這些泥塑的說明文字不容置疑地將三皇姑這個神靈南陽公主化。如:


一千四百年前,隋煬帝楊廣在位,荒淫殘暴……居然想出了撒黍撐船的招數。他讓美女們赤身裸體,在撒滿黍米的地上拉著他乘坐龍舟……煬帝的三女兒南陽公主自幼深居宮廷,知書達理。她看到父王整日不理朝政,沉於酒色,到內宮勸說父王,應勤政愛民,安邦治國。然煬帝卻勃然大怒,一意孤行,公主苦勸無望,看破紅塵,決意出家……


在這些當代的反覆書寫和圖像敘事學中,三皇姑這個傳統意味濃厚的「俗」成為了地方可以展示、饋贈給他者的「禮」——歷史文物和地方文化。如同同期妙峰山香會由「皇會」向非遺變臉、轉化那樣,在蒼岩山,傳統敕封的「禮」也實現了向文物、非遺等現代之「禮」的讓渡,鄉土宗教也有了觀與被觀「休閑」色彩。

革「弊」?中國人-神敬拜的禮俗辯證



四、紀念與精神走私


與三皇姑敬拜禮俗歷時性的辯證法不同,毛崇拜禮俗辯證法則是共時性地在不同時空中展開。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作為一種舉足輕重的關鍵的文化符號,毛澤東已經深深銘刻在了中國大地的各個角落和中國人的心裡。以對偉人的紀念、緬懷、追思為名,在天安門廣場的毛主席紀念堂、在韶山沖、橘子洲頭、井岡山、古田、延安、西北坡等毛澤東曾經活動過的「紅色」聖地,民眾對毛的瞻仰、膜拜、獻花是正式的、正統的、有意義的,必須不折不扣、嚴肅實踐的「禮」。這在毛尚健在的文革期間就達到極致。1968年8月5日,他賞賜給首都工農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芒果,飛速地演化成在全國範圍內被膜拜的「聖果」,各地有著一整套規範、完整的迎請和歡送儀禮。


當然,審時度勢、隨機應變的民眾也利用實體空間的官方敬拜——禮,化公為私,變禮為俗。在形形色色的關於毛的紀念品-法物的流通處,將毛的塑像、畫像、雕像——質地、大小不一的神馬——紛紛迎請回家,頂禮膜拜。就在迎請的那一瞬間,一本正經的公共空間被民眾的體化實踐轉化為了傳統的敬拜空間——「廟」。至少,形塑現代民族國家的,尤其是新中國的這些彰顯共和國歷史、正義、公平、合理的公共空間有了過渡性、兩可性。這也才有了在井岡山、韶山沖這些萬民瞻仰、膜拜的空間:一方面,是官方動用新興科技、人力、物力、財力打造聲光色電的「井岡山」「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等大型實景演出以宣揚正史的「史詩」,是演員的入戲、武警以及儀仗兵的威嚴、肅穆;另一方面,則是瀰漫天際的焚香鳴炮的香煙味、硫磺味和粉墨登場的血腥獻牲禮,是個體的苦難、迷茫、委屈、期盼和毛附體上身香頭的迷狂、囈語。

革「弊」?中國人-神敬拜的禮俗辯證



韶山演出廣告牌/岳永逸攝


但是,一旦脫離這些官方主導建構的「公」空間,完全回歸到鄉野小廟與家戶堂屋的神龕前,對毛的上香上供、上酒上茶的膜拜、獻祭、求祈則是上不得檯面的「迷信」,是毫無意義的「俗」,至少是戲謔、耍小聰明式的「精神走私」。正是因為當下主流話語對同一體化實踐的不同命名術,在2008年河北趙縣龍牌會現場,已經躋身省級非遺名錄的龍牌會自動整肅了原本掛在龍祖殿大門右側的毛澤東神馬,以求符合非遺之「正規」,沒有太多的「雜音」。同樣,2002年5月,當我在梨區初次遇到李香頭時,對我沒有信任感的他與眾多香頭一樣強調他自己是在縣城柏林禪寺皈依的居士、善人,並拿出皈依證給我看。2003年7月25日,當我在梨區李香頭的家裡與他沒有芥蒂的聊天時,他坦率地告訴我:「我看香時,附體上身的是毛主席!毛主席、周總理、楊開慧他們都早已位列仙班,都是神神,毛主席就是我的神神」。


「鯉魚躍龍門」,「野雞變鳳凰」是民眾津津樂道的草根敘事詩學,寄託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和一朝選在君王側而遍覽長安花,從而躋身權貴階層、名利場,光宗耀祖的人文理想。龍牌會自覺取締毛神馬的動作和李香頭手中的皈依證凝固著「俗」對「禮」的親睞和不乏小聰明地努力升格為「禮」的努力。


有趣的是,在當今的蒼岩山,不但被非遺和民俗旅遊等定格為當代「禮」的三皇姑的香火紅火無比,以毛崇拜為核心的紅色敬拜也有板有眼地分享著三皇姑的香火。而且,楊開慧也有了「聖母」的別名,並出現了題寫有「真佛神聖毛澤東,聖母娘娘楊開慧」的電腦合成的神馬,香煙裊裊、迷離朦朧。在蒼岩山這個風景秀美的地方,歷時的聖母敬拜——革命邏輯長期要破除的「俗」與共時的紅色敬拜——革命敘事詩學大張旗鼓有時也遮遮掩掩的「禮」,穿越時空,溫文爾雅地舉案齊眉。難以斷言,千百年之後的蒼岩山一定還是敬拜三皇姑這個聖母的聖山,而一定就不是敬拜楊開慧這個聖母的聖山。


在湘江那個不大不小的橘子洲頭,俊男靚女迫不及待地與高達數十米的青年毛澤東雕像合影——現代膜拜,和在毛澤東生日、忌日及大年初一等特定時日,遠近民眾在韶山沖東方紅廣場和湘潭大學校門口的毛澤東塑像前獻牲——傳統膜拜,在一定意義上預示了後一種演化的可能。在蒼岩山,還在繼續夯實為南陽公主的三皇姑姓「楊」,楊開慧也姓「楊」!禮俗的混融、傳統膜拜和現代敬拜的互文落實到「楊」這個姓氏,這僅僅是歷史的偶合與玩笑?或者更應該深究的是:基於自身小社會以及亞文化制度的構想和對外來他者(香客遊客)及其文化的想像,這其中寄予了蒼岩山一帶昔日的士紳和今天的公民-人民分別對傳統帝國和現代民族國家之正統社會、制度與文化有著怎樣的構想、挪用、消化、解構與揶揄?從而,巧妙地使蒼岩山成為正統的、國家的與精英的,也使國家、正統與精英成為蒼岩山的?即,在層累的歷史和疊加的現實中,聚首在這個地方的中國人如何在因時應景、因地制宜,也似乎漫不經心卻遊刃有餘地建構著自己的中國人意識或者說「意識模型」?

革「弊」?中國人-神敬拜的禮俗辯證



青年毛澤東雕像/岳永逸攝

革「弊」?中國人-神敬拜的禮俗辯證



五、禮俗的讓渡


本文無意追溯、定義 「禮」、 「俗」。因為在將二者並置時,優劣、是非、對錯、真假、美醜等二元對立的價值評判已經悄然地成為認知的前提。自古以來,除「禮失求諸於野」的眼光向下、到民間去的親民姿態之外,每每被謳歌的「採風問俗」本意是「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即「革弊」。究竟哪些風俗是要被革命掉的「弊」,則幾乎是成者王或想成為「王」的強勢集團的命名。他們想要倡導、弘揚的就是「禮」,想要阻隔、禁絕的就是「俗」。於是,「禮上俗下」或者「上禮下俗」也就成為千百年來維護精英集團利益基本的體位學、語言學和文化生態學。


胭脂溝的金聖發財香之俗是文物化祠堂這一禮的主動下沉——「媚」俗,當然還有著旅遊業的驅動。如果考慮到這裡地處祖國北疆,不時有的邊境之危,那麼對李金鏞這個真實歷史人物如「人祖」「始祖」般地率眾「穿密林,越高山,涉激流,歷盡艱辛,創辦了漠河金礦」的偉業以文物方式的緬懷與祠祭,就明顯有著宣誓國家主權的政治意涵。事實上,各級政府當下對李金鏞這個歷史人物的基本定位和稱頌都是其主導下的所作所為暗合了現代民族國家的邊界意識,即祠堂內李金鏞塑像上方牌匾刻寫的「興利實邊」四個醒目的大字。「興利」只是引子,有無實效並不重要,其佔位充實邊疆的「實邊」才是重中之重。在官方主導、引導而民眾-遊客踐行的焚香叩首求福、祿、壽的「俗」中,金聖發財香將民族國家邊疆這一意識附帶熔鑄到了每個到此一游的人眾心中。「俗」反而成為「禮」,至少具有了禮的意味與政治文化的合法性。


主要因應地方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發展,百多年來的蒼岩山三皇姑敬拜在禮俗之間歷時性地迴轉,時而為俗,時而為禮。如今,因應文物保護、非遺運動和旅遊經濟,三皇姑這一「俗」——光緒皇帝敕封之禮加速演化的「俗」——終至成為代表地方優美的自然景觀、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繁榮的關鍵的象徵符號,成為地方政府乃至國家要大張旗鼓宣揚與饋贈的「禮」。然而,正是因為與三皇姑敬拜的同質性,以毛崇拜為核心的紅色敬拜分食了三皇姑的香火,新「聖母」楊開慧也伴隨夫君落戶蒼岩山。官方認可的三皇姑這一現代「禮」又間雜了傳統色彩濃厚的新聖母敬拜之「俗」。


韶山沖等革命聖地的毛崇拜則與新中國的正史建構息息相關。毛澤東的生命史不僅關涉中國共產黨的正史,也與新中國的歷史同呼吸共命運。自然,官方例行性、周期性對毛的追思、紀念——官祭——成為政治常態。這一政治常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推演,早已經或正或反地深入人心,成為揮之不去的一個文化符號、一道文化風景。也是因為官方力推的這個文化符號與景觀的經典性,民眾巧妙利用公共空間的公權力,化公為私,為其個體敬拜之「俗」贏得過渡地帶、灰色地帶,順利地在官方主導的革命聖地等公空間完成「精神走私」,化「禮」為「俗」,終止成為「新常態」。


從這三個古今互文、男女互現、交錯並存的經驗事實可知,在中國文化的長河中、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在官以及民眼中可能涇渭分明的禮俗之間並無楚河漢界,二者之間始終是一種變化通融讓渡的辯證關係。如果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簡單地與官方、精英、雅文化關聯更緊密的「禮」對等,那顯然對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極大的誤讀。


(限於篇幅原因,注釋請參見原文。)


文章來源:《民俗研究》2016年第4期


圖片來源:岳永逸(版權歸作者所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俗中國 的精彩文章:

回望田野——小賣部與儲君廟
20世紀中國神話學研究述評
論神話學的民俗學研究途徑
從聖賢文化之外解放出民眾文化——從「封建迷信」到「民間信仰」
民間信仰:最真實的中國宗教文化傳統

TAG:民俗中國 |

您可能感興趣

基督藝人TANK呂建忠《我要愛慕你》吉他敬拜+新歌-活水敬拜《無法止息》+非洲手鼓敬拜2課
被呼召的敬拜者-葡萄園敬拜團:一首屬於敬拜者的歌
作業:敬拜的生活
侯士庭:什麼是真正的敬拜?
印度教信徒慶祝象神節 迎「象頭神」回家敬拜
真實敬拜的記號
印度教慶祝象神節,迎「象頭神」回家敬拜
特朗普信仰自由大會全程演講首發:在美國我們不敬拜政府,我們敬拜上帝!
地母元君設壇施濟!誠邀鰲江到東港各村善男信女誠心敬拜!
讚美詩 單單敬拜
亞洲巡迴敬拜讚美實況錄影-香港
文人墨客為之敬仰 「三蘇」,河南平頂山三蘇墳敬拜
非洲草原上的敬拜讚美《珍惜每一天》,風景實在太美了!
早上好!送你一曲《敬拜主》!
歷史鉤沉:熱血八月,敬拜三位漢家大將
火爆敬拜現場,幾千人聚在一起敬拜神,獻唱一首《你讓我勇敢》
通知!明天起從覽表鰲江路口到東港,地母元君設壇施濟!誠邀各村善男信女誠心敬拜!
村民敬拜,央視關注,你應該了解紅豆杉
安歇溪水邊-大叔的靈修敬拜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