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戰為什麼死那麼多人?沒有一個參戰國會打仗

一戰為什麼死那麼多人?沒有一個參戰國會打仗

前言:本文重點分析凡爾登戰役及其後的陣地攻防戰術演變。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階段的運動戰簡述是為突出戰場空間對一戰的影響,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

戰術史最令人著迷之處在於進攻與防禦的技戰術持續競爭,優劣勢反覆轉化,周而復始。某一時期主導的戰術理論或經驗,因為武器裝備、軍力動員、後勤保障、工業能力等條件的變化,往往不再有效了。軍事家和軍隊領袖經常依賴過往的成功經驗,對技術、武器和戰術的變革不敏感,軍隊就會在新戰爭中敗北。工業革命以後,軍事技術裝備發展提速,更加劇了這一現象。

普法戰爭影響與武器進步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普魯士以軍事動員能力和優秀機動作戰手段,迅速擊敗法軍並俘虜法國皇帝。這場戰爭對歐洲的軍事理念影響深遠:主動進攻是戰爭獲勝的關鍵,因此進攻戰略優於防禦戰略;武器裝備的改進更有利於進攻;利用機動迂迴,發動決定性戰役,戰爭能夠在幾個星期內結束;勝利最終來自步兵的刺刀衝鋒,戰鬥意志是最重要的。

一戰為什麼死那麼多人?沒有一個參戰國會打仗

普法戰爭

但是,普法戰爭之後無論是武器裝備、戰術手段,還是一戰前的實戰都逐漸背離上述觀點。隨著連發步槍、重機槍、輕機槍先後問世,步兵的死亡地帶從1870年的300米延伸到20世紀初的2000米。火炮性能的改進不只體現在射程和射速上,由於無煙火藥的使用,火炮發射位置相對隱蔽,不易被敵方發現。1904年迫擊炮問世,迫擊炮彈道弧線較高,可以打擊遮蔽物後面的人員裝備。此外,飛機和化學武器的使用也加大了戰爭的破壞力。

防禦技戰術最重要的改變是鐵絲網的應用和塹壕築壘的強化。看起來簡單的鐵絲網對步兵衝鋒造成極大阻礙,炮火轟擊也難以徹底清除。塹壕和掩體保護下的機槍火炮構成了強大的火力網,一戰前常用的密集散兵線進攻(兵與兵的間隔僅為一兩步),會被徹底擊潰。

一戰前的進攻和防禦力量,由於武器進步都大大增強。歐洲軍界高層在進攻理論的影響下,忽略了防禦戰術在火力強化下的質變。多數歐洲國家一戰前民族主義高漲,在適者生存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影響下,士氣高昂和獲勝決心更推動了「進攻崇拜」。比如,法國名將福煦認為「決定勝負的將是絕對的進攻和古典戰鬥精神」。俄國軍界甚至認為「在不得已防禦時,火力主要目的是破壞敵軍士氣」。

日俄戰爭:陣地防禦優勢顯現

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日本獲勝,但代價高昂,最能體現防禦優勢的戰例非旅順戰役莫屬。是役開始階段,日軍投入6萬人,火炮4百多門,俄軍4萬人,火炮6百多門。日軍為減少傷亡,夜間發動攻勢,但俄軍防禦工事堅固,機槍火炮打擊猛烈。戰役初期,日兵力傷亡三分之一,俄軍不足十分之一。日軍以密集散兵線進攻,充分暴露於俄軍火力之下,傷亡倍加慘重。

一戰為什麼死那麼多人?沒有一個參戰國會打仗日俄戰爭(1904-05年)

戰役後期,日本動用了威力極強的280毫米榴彈炮,向俄軍發射了150萬發炮彈,最終以接近俄軍傷亡人數1.5倍的代價攻克旅順。日軍武器裝備、軍事素質都有一定優勢,卻贏得如此艱難,原因之一是沒有意識到俄軍的防禦優勢。然而日俄戰爭暴露出來的進攻高死亡率並沒有被歐洲國家充分認識到,一戰開始後,「進攻崇拜」仍然主導戰場。

凡爾登戰役的攻防經驗得失

1914年一戰爆發,德軍想通過縮小版的「施里芬計劃」從比利時迂迴繞過法軍防線,南下直擊巴黎,這是明顯的主動進攻取向。但是法國利用發達的鐵路將預備部隊輸送至進攻德軍的側翼,反迂迴了德軍,德軍則想進一步迂迴法軍。相對於投入的數百萬軍隊來說,從瑞士到比利時海岸的一戰西線戰場並不大,戰略層面實施機動迂迴攻擊側翼的空間有限,雙方反覆運用迂迴策略將戰線拉長並最終連成一線,形成全線對峙格局。1914年底協約國軍與德軍都加緊修壕築壘,進入了僵持一年多的陣地攻防戰。

1916年初德國為打破僵局發動了凡爾登戰役,德軍總參謀長法金漢叫囂要讓法國人的血在凡爾登流盡 。凡爾登要塞是法國東北部的最大要塞,突入德軍陣線。凡爾登距巴黎僅135英里,一旦被攻破,法軍整體防線被切斷,巴黎東北門戶大開,將極大打擊法國軍民的信心。

一戰為什麼死那麼多人?沒有一個參戰國會打仗法金漢將軍(1861-1922年)

凡爾登要塞由4條防禦地帶,5個大型堡壘群,幾十個永備築壘構成,本來固若金湯。1914年比利時列日要塞被德軍攻下後,法國總參謀長霞飛認為要塞防守沒有意義,遂運走大量人員,撤離了4000多門火炮,包括2000多門大口徑固定火炮。後來情報部門判定德軍要進攻凡爾登後,霞飛派遣力量支援凡爾登,不過相比德軍精心隱蔽部隊調動和集中優勢炮火,為時已晚。

一百年前的2月21日清晨,凡爾登戰役打響,德軍以空前密集的火炮向法軍發射了至少200萬發炮彈。數倍於敵軍的德國精銳軍團,在四天內突破法軍三條防線,並佔領了最重要的堡壘杜奧蒙堡,凡爾登岌岌可危。幸虧貝當將軍被緊急任命為凡爾登防禦戰總指揮,他穩定住局勢,通過唯一一條與後方相連的公路,在一周內運送了19萬士兵、2.3萬噸彈藥到達凡爾登。貝當將軍及時高效的後勤戰略令法軍數量與德軍匹配甚至佔優,同時擴大了法軍戰略防禦縱深,從而扭轉危局。

一戰為什麼死那麼多人?沒有一個參戰國會打仗貝當將軍(1856-1951年)

從整個戰役過程來看,3月初德軍已基本失去攻佔凡爾登的機會,但吸引法國軍隊的目的達到,法軍很長一段時間無力抽調兵力備戰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變為爭奪塹壕和堡壘的消耗戰。7月索姆河戰役爆發,一戰東線的俄軍也發起大規模戰役,凡爾登德軍大量被調往索姆河與俄國前線。9月開始德軍徹底轉入防禦狀態。10月以後法軍奪回了部分失地,12月18日,這場歷時10個月的、戰爭史上最漫長的戰役結束。

西線消耗戰的特點是戰壕防禦一旦固化,可以不斷增兵挖壕築壘令防線橫寬縱深都擴充到極難突破的程度。進攻方要通過隱蔽兵力部署,發動突然猛烈的襲擊,以求在敵方後備部隊支援之前就突破防線。凡爾登戰役前四天德軍取得的戰果,正是依靠密集火力和行動突然性獲得的。好在法國人應對迅速,調集足夠後備力量鞏固防線,也由於當時的技術限制,重火炮運輸困難,跟不上突破的軍隊,德軍後續進攻乏力。

一戰為什麼死那麼多人?沒有一個參戰國會打仗凡爾登戰役地圖

凡爾登戰役德國運用的戰前密集炮火打擊,在其他戰役中也是標準戰術,不過協約國和德國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協約國的炮火攻擊常常多達數天,消耗無數彈藥,企圖徹底摧毀對方陣地。但長期火炮準備暴露了主攻地點,攻擊突然性喪失,敵方有充足時間調集預備部隊,在後方挖掘新戰壕。德國進攻主要以數小時的猛烈密集火力壓制敵方的炮火(而非破壞其工事),製造進攻時間窗口,進攻的突然性並未喪失。

炮火準備後的步兵攻擊在凡爾登戰役前期,與日俄戰爭相比並無多大改善,無論是德軍的衝鋒,還是法軍的反衝鋒,都是兵力相對密集、不顧兵力損失的魯莽攻擊。法國貝當將軍對防禦優勢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主張進攻的霞飛1916年4月底將其調到中央集團軍,尼維爾將軍接任凡爾登防禦。5月下旬尼維爾發動了一系列反擊,法軍蒙受嚴重損失,杜奧蒙炮台得而復失。

一戰為什麼死那麼多人?沒有一個參戰國會打仗凡爾登戰役塹壕內的士兵

1914年底西線僵持局面形成時,德國和協約國的陣地防線都簡單原始,是所謂的基點式防禦:戰壕之間沒有交通壕連接,據點缺乏保護,間隙較大,縱深很淺。激烈攻防戰造成的嚴重減員,促進雙方改進陣地,提高防護能力,交通壕、步兵掩體、機槍巢和避彈所等陸續出現,但仍然沒能有效利用防禦縱深。凡爾登戰役期間,無論是霞飛還是法金漢,都堅持寸土不讓,大量軍隊集中於陣地的第一道防線,這裡正是進攻方的重點炮轟區域,因此造成士兵驚人的無謂傷亡。

一戰為什麼死那麼多人?沒有一個參戰國會打仗基點式防禦陣地

凡爾登戰役平均每月傷亡10萬人,傷亡總數近100萬,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進攻魯莽、防守配置不當是高傷亡的重要原因。事實上,由於不能扭轉進攻崇拜的主導思想,一戰每次陣地攻防戰役都損失慘烈,死傷士兵幾十萬,甚至百萬以上,比如索姆河戰役傷亡133萬,「魯登道夫攻勢」更高達185萬。

1916年10月中下旬,尼維爾將軍在進攻中充分運用了徐進彈幕射擊戰術。徐進彈幕是指在步兵攻擊過程中,後方炮火保持在步兵前面的安全距離上延伸射擊,以殺傷敵方阻擊力量。法國炮兵和步兵精準配合,迅速拿下德軍的前沿陣地,直逼杜奧蒙炮台。徐進彈幕是火炮支援的基本戰術,對步炮的協同配合要求較高。

一戰為什麼死那麼多人?沒有一個參戰國會打仗杜奧蒙炮台

此時的步兵攻擊也不再是簡單的密集散兵衝鋒,而是分成不同集群的散兵線,在徐進彈幕和伴隨火炮支援下,一個波次一個波次地攻擊敵方。散兵線步兵之間的距離增加到了四、五步,甚至六步。這樣的衝鋒在空間上降低密度減少人員損失,又在時間上保持足夠的進攻壓力。在尼維爾將軍進攻戰術指導下,法軍收復了杜奧蒙和沃克斯炮台。尼維爾聲名鵲起,取代霞飛成為法軍總司令。

德國的彈性縱深防禦戰術

德軍總結凡爾登、索姆河等戰役的經驗教訓,於1917年開始應用彈性縱深防禦戰術體系。如下圖所示,陣線防禦縱深加大,原來兵力集中的第一陣線被改為警戒陣地,只派少量部隊駐守,警戒陣地之後才是主要戰鬥地帶,因為距離較遠,隨著英法聯軍炮火攻擊減弱,德軍力量配置卻逐漸加強,五公里左右的後方地帶還有預備部隊,可以隨時支援前方,萬一前方陣線被突破,也能迅速彌合缺口。

一戰為什麼死那麼多人?沒有一個參戰國會打仗德國縱深防禦陣地示意圖

警戒帶的少量守軍也不是一遇攻擊就後撤,而是抓住時機與戰鬥帶的軍隊配合或就地發起反擊。兩個地帶的防禦工事會遭到嚴重破壞,但活著的士兵會在殘存的掩體、加強工事和炮擊造成的彈坑裡隨時偷襲阻擊英法聯軍。德軍的炮兵則打擊進攻聯軍的身後,切斷他們與後方的聯繫。聯軍部隊看似突破了德軍防線,但身處完全陌生的敵方陣地,遭到德軍精確炮火與處處潛伏的小分隊的聯合打擊。彈性防禦的精髓不在於寸土必爭,關鍵是結合縱深、地形、反擊和炮火殺傷敵軍,令敵軍不能鞏固攻下的陣地。

1917年,尼維爾過於迷信長期炮火準備和徐進彈幕的成功經驗,輕視德軍,對他們的彈性防禦體系一無所知。「尼維爾悲劇」之戰於4月16日開始,法國不到一個月損失134,000人,慘重的傷亡激起了法國兵變。整個尼維爾會戰,協約國一共傷亡34萬人,德軍傷亡不到前者的一半。

一戰為什麼死那麼多人?沒有一個參戰國會打仗尼維爾將軍(1856-1924年)

一戰結束及其對二戰的影響

最諷刺的是,德國人發展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禦體系,但他們最後選擇了大舉進攻。1918年俄國已經退出戰爭,德國擺脫了兩線作戰壓力,以為可以趁機一舉擊敗協約國軍隊。德國的進攻戰術比起凡爾登戰役時期有很多改進,但協約國也採用了彈性防禦體系。魯登道夫攻勢開始階段,德軍在英軍陣地上打開了一個寬15公里、縱深60公里的缺口,這比此前任何一次陣地戰役奪取的土地面積都大得多。但由於後備力量不足,仍舊不能突破聯軍防守縱深,德國主力消耗殆盡,國內又爆發革命,德國政府投降。

一戰時武器火力的增強同時提升了進攻和防禦力量,複雜和縱深的彈性防禦體系令守方佔有優勢。戰爭初期德國和法國的軍隊迅速布滿了西線戰場,戰略上迂迴機動的空間幾乎不存在,只能進入拼消耗的陣地攻防戰,造成了驚人的人員傷亡。

正如尼維爾將軍對過去進攻經驗的迷信, 經歷了地獄般戰場歷練並最終以陣地防禦獲勝的法國和英國一樣掉進了路徑依賴的陷阱。法國軍事思想尤其僵化,他們沿著法德邊境修建了馬奇諾防線,指望這條靜態的防線能像凡爾登要塞那樣擋住德國。

一戰為什麼死那麼多人?沒有一個參戰國會打仗一戰時期的坦克

英國早在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就動用了坦克,但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其作用很有限。一戰後二十多年,法國和英國都忽視了坦克的潛力,仍將其定位於支援步兵。戰敗的德國則極力發展提高坦克的技戰術能力,甚至形成了一套以坦克為核心的閃電戰理論。德國坦克集火力、機動性和防護力於一身,全面取代了需要火力支援、速度緩慢、防護差的進攻步兵。

1940年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將坦克的速度和突破發揮到極致,僅用43天就擊敗法國。

一戰為什麼死那麼多人?沒有一個參戰國會打仗二戰時期的坦克

本文首發於《中國國家歷史》第五期,這裡有刪節。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冷熱軍事史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唯一沒有參加一戰的世界強國,它為何始終沒有參戰?
有沒有這麼一個人
有沒有那麼一個人,讓你紅了眼眶
一戰時候德國就有這麼厲害的裝備二戰時候我們還沒有
這一國為何要買中國防空彈炮合一系統?別人沒有這個
養了一堆喵星人,沒有那麼多床!這些喵最後竟然睡在
有沒有一個人,這般寵你?
有沒有一個人,這般寵你!
二戰中這個世界級大國卻沒有參戰,他到底在想些什麼?
死這麼多人,美國人為何還是不能沒有槍?
二戰中,那些沒有參戰的國家都有誰?都幹嘛去了?
我們是強國人,但那沒有什麼驕傲的!
有沒有這樣一個人
因為這場戰爭,沒有人再敢欺負咱們中國人
二戰時,它是全世界唯一沒有參戰的大國,此時它在忙這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那些沒有參戰的國家都有誰?都幹嘛去了?
二戰時它是唯一沒有參戰的歐洲大國,此時它在忙這個
這一刻沒有國界,戰爭中的溫暖瞬間,這是人性
中國沒有一枚核彈能打到美國?但別忘記這一個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