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患者反覆求醫,真是「病」沒治好嗎?

患者反覆求醫,真是「病」沒治好嗎?

近日在重慶舉辦的第22屆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年會上,與會專家表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自1977年提出以來,雖被廣泛宣傳,卻始終未突破生物醫學模式的「圍牆」。由於醫生對心身障礙的識別率較低,致使相當數量的病人求醫無門,或長期處於反覆求醫的患病狀態。如何實現早期識別、心身干預、及時轉診和有效溝通,成為當務之急。

患者反覆求醫,真是「病」沒治好嗎?

心身障礙病人藏在疑難病例中一位23歲女性因血糖高控制不佳收住院。該患者胰島素已經打到20多個單位,餐後血糖有時仍高達20毫摩爾/升。醫學心理科醫生會診後了解到,該患者的母親患有精神分裂症,她小時候多次在睡覺時看到身邊的母親被帶走,後來父親發生車禍身亡,她獨自一人與肇事方打了多年官司。為了緩解壓力,她常常一口氣吃一斤奶糖。這是一位典型的心身疾病患者。病人因軀體問題來看病,其實是由於心理不適造成病痛,專科醫生無法從專業角度解釋病人的發病原因,治療效果也不佳。後來醫生開了抗焦慮葯,她的血糖很快恢復正常,康復出院。

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吳愛勤教授告訴記者,心身疾病病人往往表現出頭痛、頭暈、胃疼、乾嘔、飛蚊症、耳鳴、心慌、胸悶、失眠、背痛等軀體化癥狀。這些病人在神經內科、心內科和消化內科最常見,內分泌、腫瘤科以及眼科和皮膚科等也不少。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因器質性病變到醫院就診的病人佔40%,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可發現異常;因心身疾病或心身障礙就診人數占近60%,這類人群僅靠生物醫學模式無法解決病痛。這些病人還常常有一個明顯的「逛醫癥狀」:到處看病,不斷挂號,不停詢問,不停檢查和吃藥……不停換醫生,他們熟知城中各個科室、大半名醫,熟知每一項檢查,懷裡有成摞的檢查單、病曆本,成堆的藥品……由於久治不愈,常被視為「疑難雜症」。

很多醫生不願碰患者心理問題吳愛勤教授指出,目前我國心身障礙與心身疾病的就診與治療情況不容樂觀:大約1/3患者從未診治,非精神科醫生漏診率高達60%;綜合醫院就診者中,接受了合理治療者僅20%,大多數軀體疾病伴發的抑鬱障礙被忽視,心身障礙的知曉率、接受率、識別率、識別程度均有待提高。

究其原因,一是社會重視不夠,患者沒當回事,沒有就醫意願。二是醫護之間缺少對住院患者心理問題的溝通,醫患間也沒有有效的溝通形式。三是現有評估工具複雜,評估過程耗時多,也缺少評估流程規範指南路徑。四是醫生缺乏處理這類問題的能力和經驗,過於依賴精神科會診。

其中,醫生不願識別患者的心理問題是主要原因,比較典型的是,明明知道病人可能有心理問題,卻「相逢不相識」——選擇視而不見。

心身疾病患者治療起來非常麻煩。他們常常不能堅持服藥,不遵醫囑,病情反覆,對醫生來說是「拖不起的病人」。由於醫療定價不合理,收費太低,醫生沒有動力開展心理諮詢治療。比如專家的心理諮詢門診收費區區25元,很多醫生乾脆配藥、轉診、不做了。

掌握心身醫學知識也為防醫暴心身障礙疾病患者「就醫難」的問題,引起醫患矛盾增多、關係緊張,應該引起醫務界的高度重視。例如不少惡性傷醫事件發生在鼻病患者身上。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需住院手術的長期鼻病患者,疑病、心理變態、精神衰弱、精神分裂和詐病的得分明顯升高,這類患者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過度關心,過分擔心自己有病或不健康。該中心主任況利告訴記者,評估和治療心身疾病患者,必須從生理、心理、家庭、社會等多個方面進行,尤其要重視心理治療,即醫生的診療模式要改變,尊重病人身體癥狀的體驗,耐心聆聽,讀懂病人的生命故事。

吳愛勤表示,善醫者先醫其心,而後醫其身,其次醫其病。每一位醫生都要掌握心身醫學知識,這不僅是為患者,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因為發生醫療糾紛的病人中,有心身疾病、人格障礙、心理問題者佔60%;醫暴發生,90%是溝通不到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治病,將是當代行醫的一大趨勢。

患者教育需跳出醫療思路儘管目前全國綜合醫院心身醫學科尚無一個成熟的模式,但並未阻礙心身醫學工作者探索的腳步。中國心身醫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上海中醫藥大學何裕民教授嘗試將互聯網引入腫瘤患者治療性心理教育中,收穫不小。他說:「以往我們講心理教育性治療,或強調心理輔導,都有居高臨下的氣勢。要知道,誰都不願意被教育、被輔導。我們的語言需要改變。互聯網語境完全不同於臨床語境,它活潑輕鬆,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在他們設立的癌症互聯網社群中,醫護專家以「粉絲」身份入場,主要負責將社群中的負面情緒引導為正面情緒,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發揮正能量。

何裕民認為,高度以自我為中心的醫學,自身改變很重要。時勢強於人勢,在互聯網時代,不改變不行。互聯網是去中心化的,大家都應以平視的方式參與,不能俯視,居高臨下。醫生們要跳開狹隘的醫療思路,想方設法促使病人願意參與,激發出他們自身內在抗擊疾病的能力。

文/健康報記者 吳衛紅

圖/源自網路

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自助獲取轉載授權。

患者反覆求醫,真是「病」沒治好嗎?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腎病患者注意:你知道嗎?尿毒症能治好了?
慢性脊髓損傷患者還能治好嗎?具體需採取哪些方法?
腎病患者尿蛋白反覆難消,到底是怎麼回事?
風濕病女患者,想要二胎,你真想好了嗎?
丙肝怎么都治不好,很可能是患者陷进这5个治疗误区
艾滋病患者該如何治療呢?你知道嗎?
濕疹患者該注意什麼?久病成醫的患者,說出大真話!
鼻炎能根治嗎?!——此法已經治癒了無數患者,你卻還不知道!
白癜風治不好,患者從自身找過原因嗎?
有人說腎病治不好,那腎病患者為什麼還要治療
治病效果不好?有太多疾病是因为患者不配合效果不好
癌症患者疲勞是怎麼回事?該如何解決?
腎病患者的好消息:這4種腎病能治癒?!看看有沒有自己?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你知道怎樣照護自己嗎?
糖尿病患者最關心的問題「糖尿病能治癒嗎?」別再被庸醫忽悠了!
腎病患者尿蛋白高應該怎麼治療?想治好需要知道這三點
牙齒出問題,患者想拔牙,醫生卻勸治療!該聽誰的?
糖尿病患者,皮膚瘙癢怎麼辦?能抓撓嗎?處理不當,後果會很嚴重
請問,你也是「巨像恐懼症」患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