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新中國流行語變遷記:有的消失不見 有的積累沉澱

新中國流行語變遷記:有的消失不見 有的積累沉澱

「同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破四舊、立四新」「五講四美三熱愛」「萬元戶」「I服了You」「囧」「給力」「香菇藍瘦」……有哪些詞兒您曾天天掛在嘴邊?有哪些詞兒讓您摸不著頭腦?


流行語,一個國家的「口頭禪」。它們在大眾中口口相傳,承載著各個時代群體的集體記憶。它們像社會生活中一根根敏感的神經,潛入一個民族或國家的肌理之中。新中國成立後,漢語流行語經歷了哪些變化?其中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何在?弄清這些問題,對於處在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來說至關重要。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

政治價值主導社會流行語


這個國慶節期間,長期從事語言學教學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駱峰,回到湖南老家看望90多歲的姑媽。讓她驚訝的是,雖然老人年事已高,但依然清晰地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些歌曲的歌詞——「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對共產主義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一大二公」等流行語更是記憶猶新。


如果給新中國60多年來的流行語做一個簡單的劃分,會發現這樣一個奇特的現象,以1979年為界,在此以前,社會流行語一般與政治相聯。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有了自己的社會文化理想——共產主義,充滿了建設激情;但人們對共產主義的理解有明顯的烏托邦色彩。」駱峰表示,「同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鼓足幹勁」「力爭上遊」「趕英超美」「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等流行語,都是當時人民精神面貌和生活常態的真實反映。

當政治價值成為社會認可的本位價值後,其另一種表現形式——強調階級和階級鬥爭的流行語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蔓延。最明顯的表現是「階級鬥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路線是個綱,綱舉目張」這樣的話成為人們的口頭禪。


身為「60後」的駱峰將這一時期的流行語特徵歸納為:一致的精神認同、口號式的統一的表述口徑和整齊劃一的話語格局。像強調社會的整體秩序和利益的「一切聽從黨召喚」「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強調社會公平公正的「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割資本主義的尾巴」,強調勤儉節約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些詞都體現了當時的主導價值觀。


「持續不斷的運動帶來了政治詞語的爆炸增加,讓這一時期的社會流行語充斥著鬥爭性和反智性。」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唐正大對本報記者表示,這些詞基本來自最高領導階層的政令和宣傳,它們被製作和傳播的目的,就是要成為流行語,具有清楚鮮明的目的性和與黨中央的高度一致性。另外,這些流行語語義鮮明、表達清晰,具有高度的語義透明性,直接指稱那個特定時代的重要主題、事件和日常的政治生活方式。同時,從表達層面來看,沒有也不可能有詼諧戲謔的色彩。這些都是後來的流行語所不具備的特點。


改革開放至今


社會轉型迸發多元辭彙

1979年以後,改革開放的春風不僅帶來一場巨大的經濟體制變革,更帶來了人們思想和社會價值觀的巨大變化,流行語開始變得豐富。


「那時候,幾乎所有的報紙、廣播,都會講『脫貧致富』這4個字。」如今已退休在家的北京市民王阿姨,對於上世紀80年代印象最深的是人們對致富重燃希望。「我的老家在江西農村,村裡要是出個萬元戶,那整個村都會感到光榮。」在那個時期,「萬元戶」不僅成為了衡量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標,更代表著當時人們的幸福指數。


這一時期,語言系統中的熱詞開始集中反映社會各領域新事物新觀念。像經濟領域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勤勞致富」「萬元戶」「下海」「市場經濟」「下崗」;文化領域的「迪斯科」「搖滾」「春晚」「炒作」;教育領域的「五講四美三熱愛」「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留學」「托福」;通訊領域的「大哥大」「BP機」「電腦」「軟體」;金融領域的「炒股」「牛市」「熊市」等。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孫美堂表示,這顯示人們關於利益、財富等方面的觀念開始變化,人們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地以富有為榮,而且這是與國家整體的經濟體制改革密切聯繫在一起的。


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眾文化全面興起,一些地方的流行語開始藉助強大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優勢上升為全國流行語。像北京流行語中的「大款兒」「大腕兒」「托兒」「沒戲」,港台流行語中的「老公」「老婆」「打工」「炒魷魚」「哇噻」等詞語廣為流傳。

進入21世紀後,互聯網的發展讓網路流行語在中國的迭代速度日益加快。


「在我開始接觸網路的聊天室時候,很多人都希望遇到自己的『輕舞飛揚』或是『痞子蔡』。但是現在,你看誰還用『MM』『恐龍』這些當年的流行詞?」「80後」小伙杜峰,如今在北京一家網路公司任職。在他看來,網路聊天室的興起可謂是網路流行語的發端,「『MM』『886』『大蝦』這些詞都是在網聊的時候產生的」。


隨後,模仿成為網路新詞的主要形成方式。「范跑跑」「躲貓貓」等反映社會熱點事件的3字詞,「男默女淚」「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等4字縮略詞逐漸流行,風靡至今。


教育部、國家語委早些時候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6)》中,「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你們城裡人真會玩」「主要看氣質」等,成為2015年度網路流行用語。這已是中國連續第11次向社會發布年度語言生活狀況報告。

「全民造詞現象的確是新世紀以後流行語的一大轉型。」在唐正大看來,這些流行詞的出現充分體現和發揮了身處現代社會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在語言文字創造過程中的智慧、才能、情感,它反映的更是一種具有個體自我參照性的集體情緒。


用好流行語「鏡子」作用


健全社會心態疏導系統


「流行語是社會發展的鏡子。」唐正大表示,從總的趨勢來看,流行語的逐漸豐富,是國力日漸強盛、改革開放紅利逐漸出現等因素在語言文字中的體現。換句話說,改革開放不只是解放了生產力,還使人們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創造力獲得空前解放。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社會學家已經意識到流行語對於社會心態的折射作用。例如,「點贊」「給力」「正能量」反映公眾積極向上、充滿信心的狀態;「躲貓貓」代表公眾對獲知事件真相的迫切;「拼爹」反映大眾對社會不良現象的不滿;「人生是一張茶几,上面放滿了杯具」則說出了一些新生代對人生的悲觀主義看法。


一些流行語所代表的負面心態也反映了人們參與公共討論的能力不足和目前公共討論的渠道不暢。有學者認為,流行語作為一定時期內大家共享的表達方式、思維方式、共同態度,應納入到社會心態的測量指標當中,以便及時了解人們對國家大政方針、社會熱點事件等的認知和態度。


同時,應當通過培養人們參與公共討論的能力,開闢更多更暢通的參政議政渠道,讓人們的正式言說能夠發表出來,提升解決社會問題的效率和效果,這將有利於疏導目前的焦慮、不滿的負面社會心態,也就自然減少反映負面情緒的流行語。


流行語對漢語的意義何在呢?唐正大表示,流行語的產出量、新詞構詞方式、詞語內涵、所涉及的方面等包羅萬象。對於這些新詞新語的研究,可以讓我們反思漢語更深層次的語音、辭彙、語法特點,更大發揚漢語創造新文化的作用。


不過,駱峰同時提醒,一些粗鄙化、低俗化、反文化傾向的流行語,應受到嚴肅的文化批判。「這需要媒體應用的規範、教育領域的節制、出版行業的謹慎。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這些流行語污染社會文化,保持漢語基本的規範與社會心態的健康。」駱峰說。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海軍某部用直升機成功救援海上被困漁民
探訪雲南通海興義4000年貝丘遺址
李文慧:為找到硝煙瀰漫的戰爭感受跑遍大半個中國
中國美術館獲捐《三峽史詩》巨幅通景山水畫
德國大型無人機《絮語》亞洲首演 30餘架無人機點亮上海夜空

TAG:中國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名人的後代有的混的好,有的混的差,只見資本不見文化
中國大量新戰車消失不見影:居然默默去做這事 美軍盤算也打不贏
「語言暴力的危害有多大?」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所有蜚語流言 完全視而不見
很多童星都消失不見,唯有她在這條路上越走越好!
當這些畫面被記錄下後,有的人火了,有的人不見了
行善不見善,前世有缺欠
有的時候傷害和失敗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失戀之後的你是這樣的,不會有好久不見的橋段
斑駁的牆,踏出的路,還有不見了的他,不都是漫漫時光留下的痕迹嘛
中華上下五千年,不要讓傳統文化消失不見
國外改裝的國產97式步槍,大提把消失不見,顏值高了不少
有一種愛,再遠也不會消失不見
中國運-8出口真的會大受影響?不見得
有一種看不見的美麗,唯有你用心去體會
天涯相隔,在與不在,都是牽念;心有靈犀,見與不見,都是溫暖
美國現在流行遛隱形狗?大街上只見人和漂浮的狗鏈不見狗
和張翰鄭爽合作之後消失不見,最近出來她變成了野人
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幽潭深不見底,竟有人往下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