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連戟、刀、劍都不能割裂的鎧甲,這把特殊兵器卻能輕易破壞!

連戟、刀、劍都不能割裂的鎧甲,這把特殊兵器卻能輕易破壞!

秦瓊的鐧最為有名,無論哪部書,都說這是秦瓊家傳和看家的本領——咱就先說這鐧。

鐧和鞭都是短棒樣的兵器,樣子也都差不多。武經總要卷上說,鐵鞭、鐵簡的大小長短,隨人的力氣大小而定。四棱的叫鐵簡,即鐧,因為方棱似簡,都屬於鞭類(注1)。

但秦瓊的鐧還有它自己突出的特點(注二),一是材質為銅鎏金,即熟銅胎外鎏金;二是數量為兩個,即雙手鐧;三是重量,兩個共重一百二十八斤;四是形狀為凹面,即四棱之間向內凹;五是空心,內有銅球。前四個特點,在評書演義中都是公認的,只有最後的一點獨見石長嶺先生的書。

連戟、刀、劍都不能割裂的鎧甲,這把特殊兵器卻能輕易破壞!

從以上說法來看,材質、數量和形狀應該沒有問題。銅鎏金和凹面這些工藝很普通,唐之前一千多年的越王劍的工藝也遠比這複雜,雙刀、雙劍、雙棒都不稀奇,雙鐧也沒什麼了不起。所以大多網友的懷疑集中在重量和結構上。而這兩點由於時過境遷,史料散佚,真實性確已無從查考,那麼我們就從兩方面考慮:一是可不可能,二是好不好用。

一百二十八斤是個什麼分量呢?唐朝的一斤相當於現在公制的596.8克,這就意味著單手鐧的重量約38.2公斤,相當於張韶涵或者1米鐵軌的分量。根據百度的資料,「鐧為銅或鐵制,長為四尺。」

「鐧身為正方四棱形,鐧粗約二寸,其後粗,愈向其端愈細,逐步呈方錐形。」根據這樣的描述可以得出一般銅鐧體積應約為0.0016立方米,重量約為14公斤。

這樣反推出,秦瓊的鐧無論在形狀和重量上都是與眾不同的,長度不可能有太大變化,因為太長就不是短兵器的鐧了,這樣粗(鐧頭)加大一倍——四寸就差不多了,這樣重量為57公斤,相差近10公斤,無論是凹面和空心都是有可能的。慢著!

也許我們不該用唐的稱重,秦瓊本是隋將(注3),而隋煬帝大業年間的度量衡和唐朝相差很大,每斤只合222.7克,按以上方法推理,則重量為14.2公斤,得出的結果正好符合一般標準。

連戟、刀、劍都不能割裂的鎧甲,這把特殊兵器卻能輕易破壞!

再看好不好用——這個問題就要看鐧的用法了。剛才說使這麼個鐧相當於拿了根1米長的鐵軌,看起來的確不好用。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除了隋唐,無論之前之後,使用鐧的人都很少,這足以說明鐧是一種特殊時期出現的特殊兵器。什麼特殊時期呢?

南北朝的時候出現了明光鎧,前後兩面都由大片金屬構成,完整堅固的整塊板甲,無論戟、刀、劍都不能割裂,在密集的軍陣中,重甲士兵幾乎戰無不勝——十六國中的冉閔就是憑藉重甲騎兵頻頻用數千人馬擊敗數萬敵兵。這個時候看起來又重又笨的力量型武器就顯露頭角了。

比如槊、鎲、錘以及鞭和鐧。力量型武器的特點不是靠鋒利的尖和刃去刺和砍,而是靠重量去擊打對方,雖然不能直接接觸對方的肉體,但一旦擊中就給對方造成足以喪失戰鬥力的傷害。所以隋唐演義中前三名都是使用這類武器的人物,肯定不是偶然的。

連戟、刀、劍都不能割裂的鎧甲,這把特殊兵器卻能輕易破壞!

據說最早使用鐧的,是北魏的太原王爾朱榮,當時叫袖棒,是用於近距離擊殺的兵器,逐漸演變成鐧。(注4)秦瓊的絕招是撒手鐧,使之成了中短程的投擲兵器,根據《興唐傳》的描述,「秦瓊說了聲:『著鐧!』就瞧這鐧打著旋飛了過去,」是夠嚇人的;當然如果是空心內藏銅球的話,撒手鐧就不會打旋,而是直著飛過去,一旦擊中,力量更集中,破壞力更大。

轉載自上古神兵博客

→ 歡迎對刀劍等冷兵器感興趣的朋友加龍泉師傅私人微信:lqbjjs

→歡迎想要了解更多冷兵器知識的朋友,關注微信冷兵器第一自媒體號:中華冷兵器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連戟、刀、劍都不能割裂的鎧甲,這把特殊兵器卻能輕易破壞
冷兵器中的刁鑽鬼:穿透鎧甲刺心臟,刺穿喉嚨剪腦袋,還有更絕的
誰說肌肉是男人的專利,刀刻式的腹肌,一身鎧甲般的肌肉,燃爆了
影視中兩兵交戰,士兵的鎧甲跟紙糊的一樣輕易的一刀貫穿,這是真的嗎?
鎧甲中最容易被忽略的護鼻,竟也是最不可缺的?
清朝士兵為啥沒有盔甲?沒有鎧甲護身很容易就會死掉的!
鱷魚被琵鷺狂啄也不躲:「我身穿鎧甲豈是你能啄透就啄透的」!
巨蟹女既是你的軟肋,也是你的鎧甲
兵馬俑的士兵手持刺殺類兵器,為何卻完全不穿鎧甲
禪定是最堅固的鎧甲,可以抵擋煩惱的利箭
從你出現的那一刻起,你就是他最硬的鎧甲和最弱的軟肋!
史上防禦力最強的恐龍,連腦袋都包著鎧甲,霸王龍也咬不動
你不再是我的鎧甲,卻依舊是我的肋骨
雕齒獸——渾身包裹著鎧甲的史前巨獸,劍齒虎拿它也沒轍
冷兵器時代的幽默:有些鎧甲,是為了讓敵人笑場的
身穿鎧甲「打冤家」的彝族兵器還有雌雄之分?
科沃斯,不止有科技的鎧甲,還能擊中用戶的痛點
影視中兩兵交戰,士兵的鎧甲跟紙糊的一樣一擊即破,古代戰場真的是這樣嗎?
純種機器人和穿了戰鬥鎧甲的人類已經傻傻分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