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吃完中餐後感覺身體被掏空,都是味精惹的禍?

吃完中餐後感覺身體被掏空,都是味精惹的禍?

吃完中餐後感覺身體被掏空,都是味精惹的禍?

上周與兩位外國友人覓食,飯畢聊起了中餐,一個有趣的話題讓我們討論了一陣,那就是中餐綜合征。作為吃中餐長大的我們肯定很少聽過中餐綜合征,但是外國友人們幾乎都知道,它指的是一系列吃完中餐後身體不適的感受,包括頭暈、胃痛、感覺身體被掏空,總之就是吃完中餐後藍瘦、香菇。

吃完中餐後感覺身體被掏空,都是味精惹的禍?

中餐綜合症也叫味精綜合症

吃中餐會有一系列不良反應?你聽著肯定覺得可笑,自己就是吃中餐長大的呀?所以想把中餐綜合征聊明白了,那就不可避免的必須說說味精,因為中餐綜合征又稱谷氨酸鈉綜合征Monosodium glutamate symptom complex,谷氨酸鈉聽著拗口吧?其實就是味精身份證上的名字,你也可以省略的稱之為——味精綜合征。

如果你做飯添加味精的話,那絕對是為了提鮮,鮮味對於熟悉中餐的我們可為常見,但是如果讓你描述一下何為鮮味?似乎變成了一件複雜的事,實際上也的確如此,當我們提到酸甜苦辣鹹的時候,即便是不懂得如何用文字描述,起碼可以做個表情或者調出一段記憶,但是鮮味就很難了。

關於鮮的解釋,現代營養學把食物按照已知營養來分類,人們發現鮮味和蛋白質類食材似乎有著某種關聯,比如當你想到想到鮮美食物的時候首先印入大腦的總是各種肉類。

實際上科學界也曾討論過鮮味是否存在,因為它太過「玄幻」無法具體描述,直到1908年一位日本的化學教授成功的提煉出了味精,人們才得以第一次用科學的語言來形容鮮味,那就是谷氨酸和核苷酸的味道。

在英語中鮮味是Umami,這個詞是外來詞,來自日本。

我國在1923年有了第一家生產味精的企業,儘管我國餐飲體系龐大,或寡淡或濃烈均對鮮味有所追求,所以味精在我國傳播較快,但在味精發明前我國各大菜系均已成型,所以讓外國友人們感覺身體被掏空的中餐綜合征不應該讓中餐背這個黑鍋,那麼是不是味精的問題呢?

吃完中餐後感覺身體被掏空,都是味精惹的禍?

人類歷史首例中餐綜合征在1968年

1908年味精被合成,1923年我國有了第一家生產味精的企業,而世界首例中餐綜合徵發生在1968年,從1908年到1968年這60年期間儘管味精已經客觀存在,但卻無人感受到它的副作用,那麼在1968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那一年一位博士給《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寄了一封信,他說自己在吃完中餐後出現了藍瘦、香菇、身體被掏空等奇怪反應,並且自己做了一些可能性推論,比如料酒?醬油?味精?最後他認為味精的可能性更大。

在今天的觀點來看這樣的行為類似在微博上吐槽然後AT了一下大V,但在當時影響卻很深遠,因為那可是《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啊,這感覺就像今天大V在微博上發了一個面膜廣告一樣,有著名人和權威特有的影響力。看到有人在權威雜誌上吐槽中餐?響應者紛紛點贊跟進,隨後陸陸續續有人三五成群的響應自己也藍瘦、香菇,吃完中餐感覺身體被掏空。

被這位博士吐槽後,很多相關的研究展開,一些打著揭秘味精真相的文章書籍也出現,事件主角「中餐館」也被迫打出牌子說——俺們不用味精……中餐綜合征這個熱詞曾經流行了10多年,這感覺是不是很熟悉?其實生活在今天的我們翻回去看這件事很常見,每天打開朋友圈都有這樣危言聳聽的消息在傳播,人們拿著一些相關性較差的東西通過高大上的專業術語描繪,然後變成了真相……中餐綜合征就是如此。

吃完中餐後感覺身體被掏空,都是味精惹的禍?

味精的黑鍋和偏見

剛開始人們「恐懼」的僅僅是味精,食用味精會造成一些列不良反應的消息漂洋過海來到了日本。

日本發明發現了味精所以更有發言權,當時最大的味精生產廠馬上回復說:「俺們の味精沒有問題,如果有問題是使用者放的太多了。」 事件講到這就比較明了,中餐綜合征原為味精綜合征,只是因為中國廚師被指放味精太多所以變成了中餐綜合征。

於是乎這個黑鍋又從味精蓋回到了中餐身上,那時節儘管「歪果仁」依舊享用著中餐的美味,但卻恐懼著一系列不良反應,點餐時怕死的都叮囑不要放味精。

從某些層面來說,中餐綜合征有些類似前幾天發生的「無籽葡萄就是因為用了避孕藥」的謠言一般,只是因為說這話的是一位「果農」,所以吃瓜群眾就開啟了恐慌模式。

除了這樣的因素之外不得不說在當時特定的時期和環境下還帶有一絲偏見的意味,這一點從中餐綜合征這個名字上就不難看出,因為味精早就存在,當人類懂得烹飪食物的時候,味精或者說谷氨酸鈉就出現在人類的味蕾中,只是在近現代才得以把它提煉出來。

在非議和爭論下,1995年FDA(美國食品葯監局)終於出面,授權美國實驗生物學聯合會調查中餐綜合征,而他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中餐綜合征這一明顯帶有偏見的名稱改成了味精綜合征,這也和他們的調查研究方向一致。

吃完中餐後感覺身體被掏空,都是味精惹的禍?

科學實驗證明味精是安全的

早期味精有可能不孕不育、腦癱等等,這樣的流言甚至漂洋過海傳到了中國,我小的時候就經常聽大人說吃速食麵對腦子不好,因為裡面有味精,這一結論主要源於一個看似科學的實驗,實驗內容是向實驗鼠皮下注射大量的谷氨酸鈉,結果他們出現了腦組織死亡,存活下來的成年鼠也有很多失去生育能力、反應遲鈍、肥胖等等。

如果上述結論稍加修飾那麼又是一篇關於味精的駭人文章,可是類似這樣的實驗本身設計就有問題,比如我們的消化系統和老鼠並不一樣,而且我們不會通過皮下注射的方式攝入味精,更別說大量味精,所以這樣的實驗更像是為了特意得到某種想要的結論而專門設計的,說白了就是披著科學的外衣然後編造一個黑鍋背給中餐和味精,而且最主要的是這個實驗在其它實驗機構並沒有辦法重複。

儘管之前已經有大量的實驗以及調查問卷顯示中餐綜合征或者味精綜合征被誇大了,但在FDA出面後事件才顯得明朗起來,在經歷一些列調查後FDA給出的結論是——味精是安全的。

PS:忘記說了剛才那個不靠譜的實驗,就是最先在英格蘭雜誌吐槽中餐的那位博士,他後來費力的實驗更多像是騎虎難下。

吃完中餐後感覺身體被掏空,都是味精惹的禍?

那麼味精是絕對安全的嗎?

食品領域是沒有絕對安全可言,最起碼要考慮過敏這一可能性,味精也是如此,極少數人對味精是過敏的,食用後也的確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但是不具備普遍性。

至於我們通篇討論的中餐綜合征,也的確有一部分身體健康人群會「藍瘦」「香菇」,但是研究顯示這樣的不良反應有一定前提,首先必須大量攝入味精,其次並不是通過食物攝入,而是要直接沖服3克及以上的味精才會出現這樣的癥狀,這相當於一次吃下一包小兒肺熱咳喘顆粒的劑量……我相信現實中沒人會這麼自虐。

  • 味精和肥胖之間的確有著某種聯繫,並不是說吃味精會發胖,而是味精會刺激更多的食慾,從而攝入更多的熱量,這間接性的導致了肥胖的問題,這一結論主要來源於味精攝入量和肥胖關聯的統計數據。

  • 如果你有偏頭疼,味精攝入增加有可能會加劇頭痛,但是味精本身不會讓你頭痛,這段話讀起來是不是很頭疼?

  • 孕婦和新生兒要注意味精的攝入量,大量攝入有可能會影響其他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

以上就是目前已知的一些關於味精的「危害」,總之一句話可以概括,味精雖好可不要貪吃呦。

講真的,沒必要對味精過分恐慌

其實很多會做飯的人都知道如何利用味精,因為絕大部分熱加工的菜肴里本身就存在著味精(谷氨酸鈉),加多了味道反而不好,更別說多到讓你感覺身體被掏空,但是今天我們依舊會看到很多人標榜自己不用味精,很多人對味精的鄙視就好像砒霜一樣,這背後有「中餐綜合征」的原因,還有一部分不得不說國內企業互黑的公關結果。

幾年前雞精開始面市的時候,為了推廣寫了不少商業軟文,這其中不乏偽科普的文章,抓著味精會產生焦谷氨酸鈉致癌、味精是落後的產品、味精對腦子不好等等諸如此類的觀點,讓人們對味精產生恐慌從而購買某品牌的雞精,我不知道當年這樣「雞精黑味精」,的軟文影響了多少人,但是這些當年軟文中出現的觀點、插圖、段落在今天長輩們的朋友圈裡時不時的還會露一面。

即便在今日關於味精的討論依舊繼續,因為在科學面前沒有什麼結論是百分百的絕對,就目前來說世界衛生組織和FDA都認為味精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劑,並且它幾乎出現在我們的每一餐,看完這篇文章,趕緊吃頓中餐壓壓驚去吧。

作者:劍眉同學,健身培訓師,優秀科普作者

圖片來源:123rf.com

版權聲明:本文為春雨醫生原創稿件,版權歸屬春雨醫生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繫reading@chunyu.me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雨醫生 的精彩文章:

精神病人動不動就殺人放火?請放下你的偏見!
納尼?這些病毒也可能致癌?
剖腹產麻醉,並不是「打一針」這麼簡單!

TAG:春雨醫生 |

您可能感興趣

感觉身体被掏空?怎么睡都睡不够?可能是食物惹的祸
跟他的那一晚,感覺身體被掏空!
「感覺身體被掏空」的人,都有哪些癥狀?
感覺「身體被掏空」?先看看他們的腹肌吧,已經空了
感覺身體被掏空? 試一下農村屋後的這個野花, 虛人食之是極好的!你知道么?
感覺身體被掏空?可能是因為……
渾身乏力昏昏欲睡,感覺身體被掏空?可能是食物的錯
感覺身體被掏空?是該喝點這個了
喵:感覺身體被掏空!
實拍海龜下蛋,生完後感覺身體被掏空!
健身後感覺身體被掏空了,我該怎麼辦?
自從家裡寵物當了媽後,感覺它們的身體被掏空了
感覺身體被掏空?看看這些食療吧
產婦睡眠不足感覺身體被掏空,這麼做睡好不用愁!
好睏啊!感覺身體被掏空,午飯後犯困怎麼破?
買了一個炸雞腿,咬一口後……感覺身體被掏空
感覺被掏空?別忘了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
食物擬人還能這樣玩,感覺身體被掏空!
小貓咪掉進了雞窩裡後,瞬間被淹沒了,感覺身體被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