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人物評傳之——劉曄傳

三國人物評傳之——劉曄傳

三國人物評傳之——劉曄傳



|三國智|

三國人物評傳之——劉曄傳



劉曄(公元179--234年)字子揚,淮南成德(今安徽壽縣東)人。出身名門望族,歷仕曹操、曹丕、曹睿三朝,是曹魏智囊團中的重要謀臣之一。


一、膽略超群

劉燁年少時就志氣不凡。七歲時,他母親病危,臨終告誡說:「你父親的寵妾,有諂害之性,你長大了替我把她除掉。」劉曄牢記母親遺言,十三歲時果真殺了父妾,跑到母親墓前祭拜。這事使得全家驚恐。他父親大怒,派人捉拿他,劉燁並不驚慌,拜謝父親說:「這是亡母的囑託,我不得不除,請父親責罰。」父親見他行事果斷,又敢於承擔責任,內心裡很讚賞,也就不再責怪。汝南名士許劭,十分稱讚劉燁,認為他有「佐世之才」。

三國人物評傳之——劉曄傳



劉燁不僅有謀,還有幾分豪氣。他二十多歲時,揚州地方有許多擁兵自重的割據者,如鄭寶、張多、許乾等,都各擁部曲。其中鄭寶更是一方之霸,他陰謀驅略淮南百姓到長江之南去佔山為王,但又怕引起公憤,而迫脅劉燁出面倡導。劉燁也正想藉此機會剷除鄭寶,卻苦無良策。恰好這時曹操派使者來揚州查詢。劉燁於是邀請使者來家作客,告知鄭寶,誘其下山。鄭寶果然帶領數百人牽牛治酒來拜候使臣,觀其動向。劉燁見時機已到,便令家僮將鄭寶的數百隨從安排在中門外坐,設酒飯招待,另請鄭寶到內室喝酒,秘密吩咐手下人在敬酒時砍殺鄭寶。然鄭寶性不甘酒,對眼前情形,觀察得很清楚,敬酒的嚇得不敢下手。此時,稍有怠慢就會生變故。劉燁就自拔佩刀砍殺鄭寶,斬其首級,威脅鄭寶隨從兵眾說:「曹公有令,敢有亂動者,與鄭寶同罪。」眾兵士見狀,驚恐萬分,紛紛奔逃回營。當時鄭寶營中,還有其他將領和精兵數千。劉曄立即乘鄭寶的馬,率數名家僮,徑直來到鄭寶營門,對其首領恩威並施,喻以禍福。那些兵士和將領,都表示願意歸順,開營門請他進去。劉曄進一步安撫眾人,於是皆心悅誠服,推他為主帥。劉燁不便擁兵,把這支隊伍全部交給廬江太守劉勛。


當時劉勛在廬江勢力較大,成為意欲稱霸江東的孫策的眼中釘。孫策見劉勛貪婪而無遠見,便派使者卑辭奉獻,勸劉勛兵發上繚,以便調虎離山。孫策使者說:「上繚很富足,因屢次欺侮我小國,我們想借你的大兵報仇,為你的外援,滅了上繚全歸廬江。」劉勛聽此言,又得孫策奉獻的許多珠寶、葛布,大喜。全軍慶賀,只有謀臣劉曄面帶愁容。劉勛問其故,劉燁說:「上繚地方雖小,但城堅池深,易守難攻,若孫策乘其空虛,襲我後方,則主公大事去矣。」貪利的劉勛哪裡肯聽,興兵伐上繚。孫策果然乘虛襲其後,劉勛窮迫,只好去投奔曹操。不久,劉曄也投歸了曹操。

二、建功漢中。


劉曄歸曹,獻策一舉征滅廬江宗帥陳策,被闢為司空倉曹掾,不久轉為主簿,後又任行軍長史兼領軍,成為曹操的親信智囊之一。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劉曄隨曹操征漢中張魯。漢中「戶出十萬,財富土沃,四面險固」,北通關中,南扼巴蜀,西接隴右,東南與荊州相連,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張魯在漢中割據三十餘年,不願臣服曹操,率眾數萬,在褒斜南口陽平關「橫山築城十餘里」,拒關堅守(《武帝紀》)。號稱漢中盆地西端門戶的陽平,是個易守難攻的險關。《水經·沔水注》云:「城因即崤嶺,周迴五里,東臨濬谷,杳然百尋,西、北二面,連峰接崖,莫究其極,從南為盤道,登陟二里有餘。」曹操本來聽涼州從事和武都降人講,「張魯易攻,陽平城下諸屯,山峻難登,既不時拔,士卒傷夷多,軍食且盡,操意沮,便欲拔軍截山而還」(同上)。曹操帶兵先退,下令劉燁督察後軍順次退出。眼看奪取漢中的願望就要成為泡影,劉曄卻飛馳至曹操跟前,提出了「不如致攻」的建議。劉燁認為,現在我軍糧道不繼,返途又很漫長,雖然退回,軍隊也將損失很大,而且,他料定,大軍這一撤退,敵關防守必然鬆懈,我們正可利用這個機會。果然,「賊見大軍退,其守備鬆散。公乃密遣解剽、高祚等乘險夜襲,大破之,斬其將楊任,進攻(張)衛,衛等夜遁,(張)魯潰奔巴中,巴、漢皆降」(《武帝紀》)。劉燁的一點謀略,竟成功了奪取「蜀之股臂」巴、漢的大事。

三國人物評傳之——劉曄傳



這時,劉燁又建議一鼓作氣乘勝南進消滅劉備,他分析,劉備「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舉漢中,蜀中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當時劉備正在公安與孫權對峙爭奪荊州南三郡,蜀中空虛,聽說曹軍殺來,一日數十驚,這的確是滅蜀的好時機。可是曹操沒有採納,卻匆忙還軍鄴城,去搞什麼「親耕籍田」。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一個失誤,竟養成了與自己對峙了半個世紀的蜀漢國,這確實是曹操所未曾料及的。

三、嘉謀被沮


黃初元年(公元220)魏文帝曹丕執政,劉曄為侍中,賜爵關內侯。有消息傳來,孫權襲殺關羽奪荊州。文帝就此詔問群臣,劉備是否出兵報關羽之仇。眾臣都說:「蜀是小國,名將只有關羽。今羽死軍破,國內憂懼,不可能再出兵了。」劉曄力排眾議,以充分理由分析道:「蜀國雖狹小貧弱,但劉備想威武自強,勢必出兵顯示其自身強大。而且,關羽和劉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關羽死而劉備不能為他出兵報仇,於始終之分不足。」

三國人物評傳之——劉曄傳


果然,劉備親率大軍攻打東吳。東吳全國動員以抵抗,另派使者向魏國稱臣,於是魏國滿朝慶賀。劉曄頭腦冷靜,他提醒文帝:「吳國有長江、漢水阻絕,遠隔難通,不臣服之心久矣。陛下雖德齊有虞。然孫權醜虜之性,未有所感。」所以劉燁認為「東吳現在外有強敵侵犯,內又民心不穩。更害怕我乘機討伐,故委地求臣。一可以推卻我國之兵,二可以借我國名威加強軍隊信心疑惑敵人。孫權善用兵,見策知變,其計必出於此」。他接著說:「如今三分天下,魏有其二,吳、蜀兩國各佔一州。一個以山為險阻,一個依水為天險。如有危急,互相救援,此小國之利也。現今卻互相攻擊,天亡之也。」劉曄力諫文帝抓住時機,「宜大興師,渡長江襲擊東吳。蜀攻其外,我襲其內,那麼吳國的滅亡不出一月了。吳亡則蜀孤,其還能久存嗎?若一旦縱敵,必為後患」。他要文帝詳查這些情況。文帝考慮的是另外問題,他說:「人稱臣降而伐之,必使欲降者疑惑,懼怕而不敢來,這是不可行的。」並且還說:「我何不暫且接受吳國的投降,去襲擊蜀國的後方呢?」劉燁回答「蜀遠吳近,而且蜀國一聽我們出兵討伐他,一定會迅速撤軍。現在情形,劉備已怒火衝天,故興兵擊吳,聞我伐吳,知吳必亡,必喜而進,與我爭割吳地,不可能控制怒火,改變策略去援救吳國,這是必然的。」然文帝卻不加採納,堅持己見,接受了孫權的臣服。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劉備被吳將陸遜打敗。吳國解除危險,對魏所有臣下禮節全廢。文帝欲興兵問罪,劉曄出來勸阻:「彼新得志,上下齊心,又有江湖阻隔,難以很快獲得成功。」文帝不聽,於黃初五年(公元224年)親率兵到廣陵、泗口,欲以大國威風,震懾孫權,令其聽指揮。正如劉燁所料,孫權並不理會。時江水盛漲,文帝望見感嘆說:「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之,未可圖也。」(《資治通鑒》卷七十)回到國內,這才信服劉曄,要他制訂吳、蜀二國的方略。


劉曄不僅謀略高超,他還善於識人。延康元年(公元220年)蜀將孟達,因不救關羽,懼禍燒身,遂率部投降魏國。孟達有儀容舉止和才幹,得到魏文帝器重和偏愛,任為新城太守,加散騎常侍。劉曄觀察孟達言行,指出孟達有苟得之心,恃才好術,必不會對魏國感恩懷德。他對文帝說:「新城與吳、蜀相連,若有變異,會給國家,造成禍害。」希望能換人去新城作太守,文帝又沒有採納。後來諸葛亮北伐,孟達果然叛魏。幸虧司馬懿及時出兵平叛,殺了孟達,才沒有釀成大禍。


劉曄許多嘉謀善策,不被採納。《三國志集解》引劉威炘說:「曄智太強,所料多與操、丕反,而皆驗,故不被重用。」這話很有道理,但更深一層,是劉燁出身於光武帝子阜陵王劉延的後裔,不免遭忌。劉曄也有自知之明,不與時人交接,惟恐引禍及身。尤其是劉備稱帝於蜀,使他言議難於自圓其說。魏明帝繼位,對他很親近,進爵東亭侯。明帝欲伐蜀,群臣認為不可,獨劉燁說可。但他與朝臣親友論及伐蜀事不能不依實論說不可伐。這事傳到魏明帝耳里,被認為是兩面派,遭到忌疑和疏遠。劉曄鬱鬱寡歡,於青龍二年(公元234年)病逝,謚曰景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殺手古德:彩票+稻草人
中國歷史上的14次人口大滅殺
單槍匹馬沖魏營的絕世勇將:文鴦
中國歷史上14大最擅長防守的悍將,三國佔兩席
中國古代的十大才女

TAG:說三國 |

您可能感興趣

馭國之術——齊聯儲主席管仲同志評傳|文史宴
修容飾性非俗流—顧愷之人物畫評傳
《叔本華評傳》
劉駿評傳後記
大話春秋之不問蒼生問鬼神——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評傳(六)
武殤(三):李小龍為什麼批評傳統武術?
聖嚴法師:太虛大師評傳
大嘴徐曉冬批評傳統武術,為何不敢找這些人挑戰?
《小花玉蘭評傳》連載20:《呂布與貂蟬》重點唱段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