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世凱並沒有軟禁過蔡鍔 相反準備重用他

袁世凱並沒有軟禁過蔡鍔 相反準備重用他


[摘要]袁世凱和蔡鍔並非一般描述中呈現給人的那種強勢對弱勢的關係。如果袁世凱能適時地委蔡鍔以大任,如果這兩個能人可以充分合作,發揮各自的優長,或許近代中國將會發生一些令人振奮的事。


袁世凱並沒有軟禁過蔡鍔 相反準備重用他


蔡鍔與袁世凱交誼的歷史細節

作者:袁泉


在政治家的字典里是沒有「仇」和「恨」的,在抱負和大局面前,它們微不足道,這是期成大事者必備的風範和局量。蔡鍔是這樣的人,袁世凱亦然。


1924年,所謂「討逆軍總司令」吳佩孚成為第一個登上美國《時代周刊》的中國人。《時代周刊》創刊於1923年,如果早創個十年八載,想必這個第一不會是吳總司令。至少在1916年,有兩個人可能成為這個「第一」,一個是袁世凱,一個是蔡鍔。前者曾是中華民國大總統,在1916年1月1日更將民國改為帝國,建元洪憲,自封皇帝,這不僅在中國,在國際上也是個大事件,比之吳佩孚,袁世凱似乎更配得上「Biggest man in China」(《時代周刊》對吳佩孚的評價)的稱號;後者是中華帝國的反對者和摧毀者,並且在這一年病故,可謂為國捐軀,因此也成為享受中華民國國葬禮遇的第一人。


1916年中國的主角無疑就是這兩個人。說袁世凱是主角應該無人反對,而說蔡鍔是主角恐怕會有人質疑:難道唐繼堯不是嗎?孫中山不是嗎?梁啟超不是嗎?

他們可以入圍,但都不能獲選。唐繼堯是護國主將之一,可他不曾和袁世凱面對面地鬥智斗勇、周旋騰挪。梁啟超作為一代文豪敢赴兇險,殊為可貴,但畢竟缺少金戈鐵馬、月小雲低的壯景。而鬥智斗勇、周旋騰挪,萬裡間關、冒死犯難,金戈鐵馬、月小雲低,這些卻全部被蔡鍔集於一身;更重要的是,他抱病作戰,視死如歸,這種捨己為國的精神令時人感佩景仰。他在困境中奮起,在勝利中永訣,這份感動與遺憾又為他增添了傳奇和悲壯色彩。


蔡鍔與袁世凱,一個清癯儒雅,一個粗壯雄武;一個勁氣內斂,一個虎視鷹揚;一個高潔自守,一個黑白通吃;一個捐生紓難,一個竊國自為。這兩個強勢男人的較量對決絕對有看點,夠分量。


這場雙雄會是從1913年10月蔡鍔進京開始的。之前,兩人只在1906年彰德秋操時共事過一次。其時南北新軍在河南彰德舉行秋操演習,全國練兵處會辦大臣袁世凱負責主持,蔡鍔奉令觀操,並被指派為中央評判官,沒有史料記載他們在秋操期間單獨會過面。但袁世凱當上臨時大總統後,蔡鍔給他發過不少請示、建議、彙報的電報。


有論者說,袁世凱在戊戌年出賣過維新派,蔡鍔視之為「仇人」。此言過於絕對。


從歷史方面說,至今也沒有任何史料確鑿的證明,在譚嗣同夜訪袁世凱,鼓動其「圍園劫後(慈禧)」之後,袁向後黨告了密。袁世凱背上這個黑鍋,主要是因為他雖然在譚嗣同面前信誓旦旦,實際上卻按兵不動。本來就只是一群赤手空拳的知識分子,又缺少援手,維新人士當然只能束手待斃了。袁世凱關鍵時刻的明哲保身間接導致維新派罹難,再加上袁世凱晚年鬧了一幕帝制醜劇,成了個大反派,在萬人唾罵中再給他多抹點黑,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從政治方面說,過去的維新守舊之爭已不存在,現實的任務是建設民主共和,這時再懷揣舊怨,那就是匹夫意氣了。在政治家的字典里是沒有「仇」和「恨」的,在抱負和大局面前,它們微不足道,這是期成大事者必備的風範和局量。蔡鍔是這樣的人,袁世凱亦然。


關於蔡鍔入京,過去的說法是,蔡鍔在「二次革命」時組織聯軍,遭袁世凱疑忌,遂調進京。此說已被後世論者否定,因為他們認為蔡鍔是反對「二次革命」的。但如此複雜的政治局面,豈是簡單的「支持」或「反對」就能說清的?其實蔡鍔離滇和「二次革命」並無關係。很簡單,蔡鍔和梁啟超商討調任的通信在「革命」之前就有了。梁啟超發給蔡鍔的「總理一席,人望在君,時事艱難,何不來京一行,共商大政」的電報首見於1913年6月17日的《亞細亞日報》,此時距李烈均在湖口發難還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


既然蔡鍔不是被迫離職,他又為什麼要離開雲南呢?梁啟超說:「蔡公意思一來因為怕軍人攬政權,弄成藩鎮割據局面,自己要以身作則來矯正他,二來因為他對外有一種懷抱,想重新訓練一班軍官,對付我們理想的敵國,三來也因為在雲南兩年太勞苦了,身子有點衰弱,要稍為休息休息。」這種解釋是合理而可信的。關鍵一點是:蔡鍔的理想並非割據一方,做土霸王,他是想有益於國的,他需要更大的舞台,雲南一隅終究留不住他。


當然,這中間也有權利鬥爭。部分滇籍軍官有排外心理,想趕走蔡鍔這個外籍人士,也是事實。但此時的蔡鍔已經不是廣西時期那個夾縫中求生存的新軍首領,他坐雲南第一把交椅,軍政大權在握,而且已經在軍民中間樹立起威信,如果憑藉這樣有利的條件還維持不住局面,他還能指望在哪裡發展呢?京師更是北洋老巢,虎穴龍潭,自己沒本事,能立得住嗎?


一種最流行最通俗的說法是,蔡鍔奉調入京,由此被袁世凱奪去兵權,軟禁起來。此說也經不起推敲。民國成立兩年多來,在定都北京、「二次革命」和修改約法這些大事上,蔡鍔都支持了袁世凱,老袁有什麼理由要軟禁蔡鍔?如果從1913年起就開始軟禁,兩年後袁世凱搞帝制時為什麼不把這個危險人物「硬禁」起來?再說,蔡鍔也不是袁世凱的盤中餐、俎上肉,他不會自投羅網。若非蔡鍔主動請求離滇,袁世凱是調不動的。一來蔡鍔在雲南有政績有威望,有繼續主政的民意基礎;二來蔡鍔沒有失職逾矩的行為,袁世凱想撤他也抓不到把柄。

所以,蔡鍔進京,在袁世凱一邊,是想調用人才;在蔡鍔一邊,是想謀求更大的發展。不管袁世凱是什麼「雄」,愛才是肯定的,而蔡鍔不僅精通軍事,而且胸懷政治局量,更重要的是他擁護中央集權,這樣的人才為什麼不用?


1913年10月9日,蔡鍔離開昆明,先由越南到香港,再乘船經停上海、南京,過山東。每到一地,袁世凱必派專員迎接;江蘇都督馮國璋親率部下款待,並派專列送蔡鍔進京;山東都督靳雲鵬雖曾是雲南逃將,也親自迎迓。蔡鍔抵京後,又是一番車馬迎護,吃喝應酬。袁世凱安排蔡鍔在總統府暫住,居所就在中南海純一齋,此處曾是帝妃看戲的所在,風景如畫(後遷居棉花胡同66號)。袁世凱還讓長子克定和蔡鍔拜把子,可謂恩寵甚隆。


這時袁世凱已有改造北洋軍的念頭,他的左膀右臂段祺瑞和馮國璋都不聽他使喚,一個暮氣沉沉疏於職事,一個在南京獨享清福,晚上玩樂白天睡覺。袁世凱打算建一個模範軍,訓練20個旅的軍官,建立10個師以取代老北洋軍。在袁世凱的建軍計劃中,蔡鍔是一枚重要棋子。他希望由蔡鍔來訓練新式部隊,繼而調任參謀總長,再出任陸軍總長,以頂替他越看越不順眼的段祺瑞。但北洋老人們當然不幹,徐世昌說茲事體大,不可操之過急。於是袁世凱只好把一場醞釀已久的「軍界大地震」壓了下來。由於計劃暫時擱淺,也就只能先把蔡鍔「掛」起來。


袁世凱先聘蔡鍔為總統府高級軍事顧問、陸軍部編譯處副總裁(總裁為段祺瑞)、參政院參政;1914年5月12日,總統府軍事處改為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作為總攬軍權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蔡鍔成為該機構六位辦事員之一(其他五人是陸軍總長段祺瑞、海軍總長劉冠雄、參謀次長陳宦、海軍上將薩鎮冰和陸軍上將、「北洋之龍」王士珍),也是唯一一個非北洋出身的軍事領導核心成員;同年6月設將軍府,加蔡鍔昭威將軍銜(昭威將軍是「威」字型大小冠字將軍中排第一位的,足見蔡鍔在將軍府的地位);12月,任命蔡鍔為全國經界局督辦。

論者說,這些都是有名無實的虛職。可是,請設身處地為袁世凱考慮一下:想給蔡鍔參謀總長、陸軍總長這些實職,老將們都不答應,怎麼辦?即使動用行政手段強行安置,同僚、部屬如果不配合蔡鍔的工作,處處設置障礙,指東打西,不僅蔡鍔難以發揮效能做出成績,甚至有可能給軍界製造混亂,反為不美。這種情況下只能徐圖緩進。為什麼給蔡鍔這麼多頭銜,甚至把他安排進核心軍事機關?就是要先幫他樹立威望,為日後重用做好鋪墊。袁世凱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這些了。想來,蔡鍔也能領會老袁的用心,所以無論編譯處、辦事處還是經界局的工作,他都認真對待,表現積極,這就是一種默契。


蔡鍔不會不知道到中央後躋身軍界的難度。帶兵跟當一般的官不一樣,在軍隊,最重要的資源是人,他們是權力和威信的基礎,如果手下的官兵不服從,多大的「長」也是白當。光桿司令,蔡鍔肯定不願做。但蔡鍔還是有信心的,以他的資歷和才幹,不愁沒有用武之地,即使在袁世凱治下出不了頭,年齡優勢也使他有理由期待未來。而且,位居中央也便於參與國是,遞交國防計劃,一旦邊境有事,他即可請纓參戰。所以,他並不計較暫時的閑置。


由此得出的結論是,袁世凱和蔡鍔並非一般描述中呈現給人的那種強勢對弱勢的關係。如果袁世凱能適時地委蔡鍔以大任,如果這兩個能人可以充分合作,發揮各自的優長,或許近代中國將會發生一些令人振奮的事。但歷史沒有給袁世凱和蔡鍔這個機會,因為某種勢力的強行介入,意外地也是必然地改變了袁蔡關係。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她和王鷗相貌相似同時出道,王鷗越來越紅,而她卻恰恰相反!
歷史八賢王是什麼樣的人?寧可放過,也不願錯殺,和曹操截然相反
劉備此語道出與諸葛亮關係,事實卻恰恰相反
性愛機器人不能無法降低社會犯罪率,反而起到了相反作用
同樣是受傷復出,為何胡歌越來越紅,俞灝明的境況卻截然相反?
該成語本意是稱讚曹操,如今意思卻完全相反
楊紫跟周冬雨都嫌棄自己丑,但她們處理方式卻相反
她有唐朝第一美女之稱,可名譽卻與相貌截然相反
看似令人難過的畫面 真相完全相反 它是這裡最幸福的狗狗
他們曾經性別相反,變性後依舊相反……
金庸小說有兩門掌法最強,使用方法卻相反!
都是和自己有關的工作人員不幸去世,李連杰和胡歌的做法完全相反
親屬之間相互獻血是最好的?事實恰恰相反
為什麼人對死亡會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古天樂和黃曉明都飾演過楊過,然而評價卻是完全相反,原因竟在這!
快船老闆:交易保羅我們沒有損失 相反的我很滿意這筆交易
錯過,說明你們本來就屬於相反的方向
誰說機器人會搶你飯碗?事實恰恰相反
王莽改革如此超前,他真是一位穿越者?其實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