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的北宋名臣包拯:就任端州 不取一硯
包拯是安徽合肥人,也是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名臣,大家都稱呼他「包青天」,人們敬佩的是他不貪污腐敗,鐵面無私,不攀附權貴的精神,更佩服他足智多謀,公正嚴明,為民做主給老百姓伸冤的品行。而他的持身,其實是嚴謹到不通人情的。從他就任端州的父母官時,就能看出來他是多麼的廉潔自守。
端州,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廣東省。在公元1040年,包拯曾經做了端州知府,也就是做了地方一把手。在北宋,廣東省經濟並沒有今天想像的那麼發達,作為天氣炎熱潮濕的地方,其實這是一個給被貶官員的去處。許多官員接到到端州當官的詔書,就會感覺很消沉,在地方上也沒有太大積極去治理政事,甚至有些胡作非為。端州雖然在那個時候落後,卻有一個寶貝,就是石頭。因為精美,人們將石頭開採出來,做成一方硯台,據說這種硯台細膩、潤滑,墨汁,研在上面細滑流暢,寫出的字顏色也經久不變。更神奇的是,不管天氣多麼寒冷或炎熱,只要把手放在硯台上,放在硯台里的墨就會有水氣,所以它實在是太令文人墨客喜歡了。放眼古代,就有許多歌詠端硯的詩詞,直到今天也是送禮的好選擇。
這樣的寶貝,當然會聲名遠播。在宋代的時候,它被定為向皇室進貢的貢品,同時,政府下令嚴格限制開採數量,不允許資源枯竭。但是這個規定其實是一紙空文,無論是哪一任地方官上任後,都會超規模開採,除了給皇室進貢以外,他們自己也會留下一部分,一些是給自己用,一些是給官場上的同僚做禮品,作為一方硯台,它是很輕的禮物,不會有受賄行賄之嫌,但作為文房四寶,它又飽含文化價值,是難以令人拒絕的「雅好」。直到後來,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官場潛規則,送禮之風流行的背後,是勞民傷財與百姓們的叫苦不迭。
但包拯壓住了這一股不正之風。他上任後,親自下鄉了解民情,並且立馬下令,不允許過度開發硯石資源。除了給皇室進貢的額度,一概不允許官員多拿。為了起到帶頭作用,他自己就以身作則,沒有拿一塊端硯,由於禁令的嚴格執行,百姓們就沒有了被吃拿卡要的負擔,他們打心眼裡高興,並擁戴這位父母官。
除了糾正風氣,包拯還做了很多惠及百姓的事情。端州一方面常常發生水災,一方面又沒有優質的飲用水,百姓們頗感不便。得知這件事後,他馬上帶著人,開挖水道,根據地勢,低洼的地方被建成魚塘,西江邊也建起了堤壩。他又請堪輿先生在城內選址,親自帶領隨從與百姓挖了七口水井。這樣,水的事情就被徹底解決了。除此之外,包拯還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建立書院推廣文化教育、建立濟民倉、擴建城池。在他的身上,完全看不到被貶官員的失意與胡作非為,他用最大的熱情為百姓做主,因此也得到了百姓的真心擁戴與稱讚。
時光飛逝,三年過去了。中央下了調令,包拯將另有他用,離開端州。知道這個消息後,全城的百姓都非常不舍。為了感謝他的貢獻,有一些百姓親自送行。離別時,他們送上了禮品,正是端州的特產,幾方端硯。百姓們說,這是用最好的石頭雕刻的,您在這裡為官一任,沒有拿一塊端硯,今天要走了,還是帶走它做個紀念吧。
包拯沒有要,他感謝了百姓們的好意,並開船北上,百姓們依依不捨地看著小船離河岸越來越遠,並消失在視線中,包拯也揮揮手,走進了船艙。這個時候,一個書童告訴他:「有幾位百姓知道大人您不會收他們的禮,所以在船中留下了一方硯,希望您留下。」
包拯吃了一驚,他馬上令書童拿出那方硯台,看了看,的確是方好硯台,這是百姓精心準備的禮物,但包拯搖了搖頭,就把它拋入江中。從始至終,他沒有帶走一方端硯,但是這種清廉自守,卻留下了百姓的真心愛戴與千古流傳的佳話。
本文為騰訊儒學頻道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親近儒家文化
成就君子人格
明德讀經群:227656451
投稿:2943439833@qq.com
微信號:ruxue_qq
※長壽的秘訣 都在這裡了!
※風在念經 月在讀史 烏鎮讓人讀了一遍想重來
※陽貨第二十二章至第二十四章
※清朝皇帝家裡的怪異文物
※陽貨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一章
TAG:騰訊儒學 |
※廣東一個市古稱端州盛產端硯,包拯曾在這裡做官,後被皇帝改名
※著名唐楷李邕《端州石室記》,書法疏朗峻拔,剛勁有力
※包拯從端州奉調回京,沒有帶走一方端硯,當地人民至今思念
※「每日一帖」|李邕《端州石室記》
※端州幸會曾公敏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