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杯水車薪:詳解二戰德軍自行高炮

杯水車薪:詳解二戰德軍自行高炮


杯水車薪:詳解二戰德軍自行高炮



作者:艾辭修

1943年,蘇德戰爭進入第二個年頭。曾經橫掃歐陸的納粹德軍裝甲集群的銳氣已遠不如前,除了要面對蘇軍地面裝甲部隊的反攻外,還要遭到來自空中以伊爾-2為代表的蘇軍強擊機群和前線轟炸機群的狂轟亂炸。據當時德軍文獻記載,僅在1942年一年,德軍在東線共消耗了780萬發20毫米高射炮彈,40萬發37毫米高射炮彈和約103萬發88毫米高射炮彈。


當德國空軍也陷入和蘇聯空軍爭奪戰場制空權的拉鋸戰時,德國陸軍只能自食其力,想盡一切辦法來保護自己頭頂上的天空。此前我們已介紹過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這篇編譯自德文軍事雜誌《武器兵工廠》系列中的《野戰高炮》專題,將重點介紹1943年德國陸軍利用IV號坦克底盤改裝的4種防空車輛。


1943年,德國陸軍認為,此前利用I號坦克、半輪履帶車等平台加裝防空炮改造的應急「武器運載車」系列載具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裝甲防護薄弱、機動性糟糕),無法滿足「伴隨裝甲部隊進攻,並提供野戰防空」的作戰需要。在戰爭爆發後,要求後方工廠除擔負繁重的主戰武器裝備生產任務外,再重新設計一款適應當前作戰需求的新型裝甲底盤無疑是不切實際的,於是德陸軍當時唯一的選擇就是大量在後方待修的IV號坦克底盤。題圖為雜誌封面,「旋風」防空坦克。



杯水車薪:詳解二戰德軍自行高炮


1943年12月,第一款「全履帶式」防空車輛(Flak auf Vollketten-fahrzeugen)應運而生。最初為其配備的武器是德軍裝備量巨大,且便於量產的四聯20毫米Flak38型高射炮。但在測試中,德軍發現該型高射炮的毀傷能力有限,無法有效對抗伊爾-2(其要害部位均裝有7至12毫米厚的鎳鉬合金鋼裝甲板)一類配有重裝甲防護的蘇軍強擊機群。



杯水車薪:詳解二戰德軍自行高炮



圖中這種綽號為「四輪馬車」(德文:M?belwagen)的防空車輛外形獨特,四塊由鉸鏈開閉的厚度達20毫米的可平放式裝甲板是它最明顯的識別特徵。

但其缺點也同樣明顯,當裝甲板升起的時候,其搭載的防空武器會受限於旋轉射界而無法使用,而當它放下裝甲板的時候,裸露在外的高炮成員除了要面對蘇軍步兵襲擾外,更直接的威脅來自伊爾-2強擊機的23毫米大口徑機炮掃射,對於後者,德軍士兵只能自求多福。單就防護性這點來看,該防空車與此前的「武器運載車」相比是毫無長進。


然而戰爭年代事急從權,儘管缺陷明顯,該款防空車輛依然生產了240輛,但這稀少的數量相對於整個東線而言無疑是「杯水車薪」。僅有德軍裝甲師一級才有機會得到一個排的「四輪馬車」作為野戰防空力量補充。圖為進入作戰狀態的「四輪馬車」,可見四周的裝甲板已放下。



杯水車薪:詳解二戰德軍自行高炮



「四輪馬車」本質還是沒能脫離「武器運載車」的設計路線,而類似設計的終極代表是圖中這門搭載在Pz.Sfl. IVc底盤上的88毫米Flak41防空炮,這裡不再贅述。關於88毫米炮的傳奇故事,請翻閱《百變88炮》http://view.inews.qq.com/a/20160811A01V3I00。


杯水車薪:詳解二戰德軍自行高炮



我們再把時間快進到1944年,此時歐洲戰場的制空權逐漸被盟軍掌控。德軍迫切需要數量更多和性能更好的防空車用於對抗無處不在的盟軍戰機。


「旋風」防空坦克(德語:Wirbelwind Flakpanzer)的概念應運而生,據德軍歷史專家考證,最初由黨衛軍第12裝甲師所屬的一級突擊中隊長(對應盟軍軍階為中尉)威廉·卡爾·克勞斯提出。配圖為保存在加拿大博物館的「旋風」防空坦克。


杯水車薪:詳解二戰德軍自行高炮



按照他的設計方案,IV號坦克的炮塔被一個別名為「餅乾罐」的多面體炮塔所取代,後因無法解決排煙問題而改為敞篷式。4門20毫米Flak38型防空炮布置在炮塔中,既能為乘員提供全面防護,又能為防空火力提供全向射界,有效解決了此前設計中的乘員戰場生存問題。圖為藝術家繪製的作戰中的「旋風」防空坦克。



杯水車薪:詳解二戰德軍自行高炮



根據最終生產和國防軍服役記錄交叉對比,「旋風」的總產量在87輛到105輛之間,配圖大圖為美軍士兵正在檢查被摧毀的兩輛「旋風」防空坦克,右上小圖為帶有野戰偽裝的「旋風」防空坦克,正在行進中。



杯水車薪:詳解二戰德軍自行高炮



上文提到,Flak38型20毫米高射炮先天存在毀傷能力和射高不足的問題,僅僅因為是產量巨大而被德軍一次又一次的拿來應急,再被替換在二戰中屢見不鮮。經過實戰檢驗,德陸軍再次發現四聯20毫米高射炮的「旋風」也不能有效解決盟軍戰機後,使用Flak43型37毫米高射炮替換它就成了唯一選擇——在此基礎上改進的「旋風」坦克改稱為「東風」(德語:Ostwind)防空坦克,這也是德軍大批量生產的最後一款防空坦克。


從1944年7月第一輛原型車生產開始,共有43輛「東風」防空坦克走下生產線。雖然威力較「旋風」提升不少,但這43輛「東風」對於不斷吃緊的前線來說,明顯是「塞牙縫都不夠」的節奏,自然也就不用期待能取得多大戰果。配圖為「東風」防空坦克的歷史照片。



杯水車薪:詳解二戰德軍自行高炮



一張歷史照片,共同出現的「旋風」與「東風」防空坦克,除了炮塔之外,兩者底盤均為IV號坦克。



杯水車薪:詳解二戰德軍自行高炮



1944年5月,在總結了過往設計的得失後,德陸軍軍械局與戴姆勒賓士公司共同開發出了德國陸軍最後的防空坦克「球形閃電」(德語:Kugelblitz)。「球形閃電」一開始就選擇了雙聯裝30毫米MK103機炮作為主武器,避免了再次因為後效不足而更換主武器和修改設計的尷尬。其採用全封閉炮塔,在液壓機構作動下,炮口指向能力達到每秒60度。炮手可通過一個對空潛望鏡和測距儀進行搜索和瞄準射擊。


得益於MK103機炮強大的性能,「球形閃電」擁有450發每分鐘的超高射速和5700米的有效射程,總備彈在1200發到2000發。僅需要命中數發即可摧毀盟軍戰機。配圖為「球形閃電」自行高炮的示意圖。



杯水車薪:詳解二戰德軍自行高炮



按計劃,「球形閃電」將於1945年2月開始投產,並且取代之前所有的防空坦克。但隨著歐洲戰場戰局急劇惡化,至1945年德國戰敗,僅有5輛「球形閃電」完工並投入戰鬥。


除IV號底盤的「球形閃電」之外,陸軍軍械局還曾設想過在「追獵者」坦克殲擊車上和「豹」式中型坦克上裝備「球形閃電」的炮塔,改造成防空坦克的計劃,但是直到戰爭結束也未有實車完成。圖為專業軍迷製作的「球形閃電」模型。



杯水車薪:詳解二戰德軍自行高炮



圖為「球形閃電」在防空作戰時的藝術設想圖。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情突擊手 的精彩文章:

有艇無彈?俄北風之神級連射2枚導彈,一枚中途自爆
侵華日軍曾開展「搶劫競賽」?女人裹腳布也照搶不誤
藝術家筆下的達索戰機演變史
日本將領電話遭監聽?防泄密自衛隊出國竟然用假身份
保衛戰略重鎚:俄「白楊M」守備隊練抗擊敵軍突襲

TAG:軍情突擊手 |

您可能感興趣

幽默笑話!杯水車薪的最高境界
因薩德問題韓國大批人處於失業狀態,政府出招只是杯水車薪!
印度採購美國武裝直升機就能鹹魚翻身了嗎?杯水車薪作用有限
薩德致韓國大批人失業 政府出招也只是「杯水車薪」
莫迪這是「杯水車薪」特朗普也救不了印度!
菲律賓1440萬美元採購中國武器,杯水車薪只夠買點夜視儀
應對薩德影響 韓國出資5500億救市 無奈只是杯水車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