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經中有關職業與財富問題的經文

佛經中有關職業與財富問題的經文

來源:雲峰禪法

佛經中有關職業與財富問題的經文


佛陀認為,一個人要想獲得財富,應當學會一門技藝,作為謀生之本。佛陀在《善生經》中告誡善生:「先當習伎藝,然後獲財業。」佛陀在《雜阿含經》中也說:


「始學功巧業,方便集財物。」


佛陀還主張一個人應當以正當的職業、合法的手段來獲取財富。所謂正當的職業就是所從事的職業,既不違犯國法,也不違犯佛法。佛陀在八正道中明確提出「正命」的要求。所謂「正命」就是從事正當的職業。佛陀要求佛子在從事正命生活時,不能觸犯五戒,也不能促使他人犯五戒。


佛陀對佛弟子所從事職業的教導

佛陀在《雜阿含經》中說:


營生之業者,田種行商賈。牧牛羊蕃息,邸舍以求利。


造屋舍床卧,六種資生具。方便修眾具,安樂以存世。


如是修善業,黠慧以求財。財寶隨順生,如眾流歸海。


如是財饒益,如蜂集眾味。晝夜財增長,猶如蟻積堆。

在這段偈頌中,佛陀告訴佛弟子可以從事種田、經商、放牧、租房、建造房屋和傢具出售等職業。從事這些正當的職業,再配以聰明的頭腦,辛勤的勞動,則財富會與日俱增。


佛陀反對佛弟子以非法的手段獲取利益。佛陀在《優婆塞戒經?受戒品》中說: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販賣,不輸官稅,盜棄去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佛陀告誡從事經商的弟子,如果受持戒律,而不按照國家法律的要求交納國稅,或偷稅漏稅,將應當交納的國稅據為己有,都屬於犯戒,將會墮落。


有些職業不一定是國法所禁的,但依據佛法,卻是一種不正當的職業,佛教也是禁止的。比如從事殺、盜、淫、妄、酒等職業,如屠宰、漁獵,或被雇負責殺人,或製造殺生的器具等,是與殺業有關的非法職業。又如專門從事偷盜、提供賣淫處所、出售淫穢書畫、以詐騙為業,或從事釀酒、開設酒吧等都是佛弟子不能從事的職業。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曰:「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智度論十九》曰:「正命者,一切資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實際上每個人都能夠擁有無盡的財富,因為我們都有這樣的資格。


《大莊嚴論》有云:


所謂少欲者,非必惡衣食。無諸資生具,以之為少欲。


此人於今者,心如大河海。貪求無厭足,云何名少欲。

今修此苦行,貪渴五欲故。此人實虛偽,詐現少欲相。


為貪故自苦,實非少欲者。


……夫少欲者,不在錢財多諸寶物。何以知之?如頻婆娑羅王富有國土象馬七珍,猶名少欲。所以者何?雖有財寶,心不貪著樂於聖道。以是之故,雖復富有七珍盈溢,心無希求名為少欲。雖無財寶,希求無厭,不得名為少欲知足。」


這是告訴大家少欲不等於貧窮,不是一定要過得很窮、很苦才是學佛。雖有財物心不貪著,是名少欲;若人身行苦行,心有貪著,希求無厭,就不能稱為少欲。

佛經中有關職業與財富問題的經文



佛陀對獲得財富問題的教言


佛教中講獲得財富的方法,和世間人追求成功的理念有所不同。我們看看世尊講獲得財富的原因是什麼。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云: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少資生報。一者自行偷盜,二者勸他偷盜,三者讚歎偷盜,四者見盜歡喜。


有十件事情,能夠讓人得到少資生報,即種種財富資具缺少、貧窮的果報。一是自行偷盜,二是勸他偷,三是讚歎偷盜,四是見到偷盜十分歡喜。


這四條並不難懂。偷盜的果報就是貧窮。所謂偷盜,經典上有過解釋:「若他物,他物想,若重物,盜心舉離本處。」那就是本來是他人的東西、或者你知道這是別人的東西,這個東西還是有價值的,起了據為己有的心,並且實施行動,將其取走,這就是偷盜。另外偷盜還有不同的方式,不僅自己做是偷盜,讓他人、派遣他人偷盜也是一樣。或者勸人偷盜、稱讚偷盜、見到偷盜心中歡喜,都能成為貧窮的因。


不偷盜是佛教的根本戒律之一,沒有一個偷盜者是越來越富有的。


五者於父母所,減撤生業。六者於賢聖所,侵奪資財。


對於父母減少生活上的供養,本來應該負擔的責任,卻不去履行。對於聖賢居所,侵奪其資產。這都是貧窮的果報。


其實這個現象,我們很容易觀察出來。社會上十分富有的人,很多對於自己的父母是十分孝敬,對於父母是儘力供養的。對父母不好,卻很富有的,不是沒有,很少。而且他的財富也很難能保持得住。


七者見他得利,心不歡喜。


見到他人得利,心中不歡喜、不高興。


這一點有些普遍性,我們經常是這樣的,別人賺錢了、獲得利益了、得到好處了。心理不平衡,覺得這個世界不公平。其實這個世界很公平,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貧窮的因,如果不脫離這個思維定式,想要富有就比較困難。


為什麼別人得利,我們不高興呢?就是妒忌、嫉妒。這個情緒很隱蔽的,不容易發現,需要我們仔細觀察自己的思維情緒。它可以有很多方式,甚至以十分正面的形式出現。比如學佛了,看到他人賺錢,就說這個財富不一定是好事情,將來很可能因此而造罪。道理講得不錯,不過我們反觀自己,是否真的是這麼想?真的是視金錢如糞土?如果這筆錢擺在自己面前那態度還是如此嗎?心裡真正的情緒是什麼?起心動念是騙不得因果的。


如果有這個情緒習慣,是很難擺脫,每天隨時隨地,都可能處在這種狀態中。對我們的福德有極大的影響。別人有了利益,我們要知道,一定是從前其有相應的善因,才有如此福德的果報。這個是我們該替人高興的。


八者障他得利,為作留難。


對於他人獲利的事情,進行阻礙。


這個情況也是不少的,看到別人做某件事情會有利益,就用各種方式去阻礙他,給他設置困難。可以是一句話:賺這麼多錢,貪呢,沒良心。也可以是具體行動,就是不讓他那麼順。這些都屬於這個範圍。有這樣的言行,想要富有是不太可能的,因為這個種子是貧窮的種子,不會長出富有的果實的。


九者見他行施,無隨喜心。


見到他人布施,沒有隨喜心。或者說,見到他人布施,反而不高興、不讚歎。


見到他人布施,無論是法布施、還是財布施,沒有隨喜的心,因為各種原因,覺得不高興。可能是不順自己的心,可能是覺得自己被比下去了,等等。這是非常不好的。本來隨喜是最容易、最迅速積累福報的方法,如果我們沒有做,不僅喪失了大利,還種下了貧窮的因。


只要法布施,講的是正見,財布施,不是布施的毒藥槍炮之類,那麼我們都該隨喜讚歎。


十者見世饑饉,心不憐愍,而生歡喜。


見到世間有饑饉災禍,心中不憐憫,甚至歡喜,這是貧窮的因。幸災樂禍的心態是要不得的,這個有損福德,不厚道啊!


以是十業,得少資生報。


因為這十件事情,會得到貧窮的果報。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化社 的精彩文章: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善巧勸誡|前世做豬的老和尚
為了堅持吃素,要爆發場家庭戰爭嗎?
這樣居然都能往生?我憑什麼不能!
家庭教育發隱印光大師法語菁華
世間哪有意外的死亡

TAG:弘化社 |

您可能感興趣

【經歷是財富】
財富心經
它的發生與職業無關,與財富無關,與人的社會地位也沒有關係
婚姻財富事業中無形的手在調控
中國實業財富轉向古玩藝術品投資
中國商業模式進化論,中國人的財富形式先後經歷了哪些階段?
佛教 邪淫與財富的關係!
佛經中對於獲得財富的方法 做這些事屬於犯戒竟會墮落
經歷真的是種財富,不太關乎票房金錢——從小人物和經歷看電影
經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經歷是別人奪不去的財富
英國工人在礦洞發現「黑色石頭」經專家鑒定為老化石,獲得財富
互聯網創業實現財富自由的套路
外國經典電影:抽煙鏡頭中的財富傳奇
中國古代第一商業奇才:商聖白圭用這八字經營法,積累大量財富!
關於財富的名言,有關財富的警句
富有家族的財富傳承秘籍:書畫藝術品收藏
經典勵志故事:發現財富的眼光
易經文化之手相:和你財富息息相關的財運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