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竹建築」開始一場鄉土文化的復興

從「竹建築」開始一場鄉土文化的復興

9月29日,「首屆國際竹建築雙年展」論壇在浙江麗水龍泉寶溪鄉溪頭村舉行,論壇以「鄉土建設」「場所精神」展開,圍繞寶溪與竹建築,鄉村與建築等方面展開主題演講與討論。對於中國的鄉村應該走什麼樣的路徑,中國鄉土建設如何培養自信自覺等問題,結合中國竹建築雙年展項目提出了對鄉村未來「在地」的思考。



從「竹建築」開始一場鄉土文化的復興


葛千濤


葛千濤(藝術家,首屆國際竹建築雙年展策展人):


「為鄉村而設計」和「場所精神」都是非常宏大的話題, 我覺得「鄉村建設」假如只簡化為「鄉土建設」,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我們必須要有一個主題——「場所精神」。「場所精神」是每一個生活在這裡的人的狀態。在「竹建築」這個項目中,當地政府在較貧困的寶溪鄉投資建設,我覺得並不容易,我們帶著敬畏心把建設做好,並且慢慢在這裡培養了一批在地的、參與建設的當地居民,所以政府的投資實際上反饋到每家每戶,對未來的管理而言,它是續建的一個方面。


對於寶溪的未來,我相信它不是一個簡單的鄉村度假地,希望它成為一個國際鄉村,並能夠激發出人們對於這塊土地的熱愛。今天這裡的每一棟建築,就像大地藝術,會激發人的想像力和未來鄉村建設的一種可能性。所以,我覺得這個項目慢慢產生的輻射效應會告訴世界,中國有一個非常棒的美麗鄉村,它自信而淡定,可以凝聚很多願意做藝術創作的人來到這個場地做大地藝術,投入鄉村建設。


從「竹建築」開始一場鄉土文化的復興


古窯匣缽



回憶我和楊旭(1967-2015,首屆國際竹雙年展總體規劃師,設計師)去龍窯,看到傳統手工藝人將匣缽作為隔離牆,就想這種材料能不能用在建築上?於是,楊旭把匣缽呈現在他的藝術里,在楊旭設計的建築里,大家可以看到溫暖的匣缽在太陽下面發出的光澤,這種光澤是多年燒制後產生的肌理,這也是循環利用給建築師的一種啟發。但因為匣缽硬、切割難、施工難度高,如今楊旭把它詮釋成為一種鄉村獨特的美學。



從「竹建築」開始一場鄉土文化的復興

楊旭以匣缽為牆面的建築



我特別喜歡的達芬奇的一句話:「無論是強大的統治力,還是小小的支配力,只有支配本身的力量才是永恆的。」我覺得它就是文藝復興的宣言,支配力是最核心。寶溪未來的續建是需要想像力的,這個項目的開始就是有想像力的,這不是一個改良的項目,從文化內涵的角度考慮,它的本質還是對文化的復興。我們今天簡單地把藝術作為金融財產,這是有問題的。為什麼義大利的很多手工業協會,像美第奇家族一樣去供養藝術?他們首先熱愛藝術。我從1997年開始做藝博會,2013年開始遠離,藝術市場中有些藏家一幅畫買回家幾年並沒有打開,這種現象是很糟糕的。我希望在藝術、竹建築或是雙年展中培養更多有創造力的人。我希望和美術學院合作,在寶溪做一座竹的包豪斯學校,這是文化的滋養。假如只是簡單做一個鄉村建設,是遠遠不夠的,我希望把力量聚集在一起,為中國未來做文化的建設。



從「竹建築」開始一場鄉土文化的復興


論壇現場


阮儀三(古城鎮的規劃保護專家):


在寶溪這個山清水秀的環境和悠久歷史的龍窯地區,做竹雙年展是一種新舊交相呼應,是古代和現代藝術上的一種交流、交融、交匯。我覺得這是建築師們用自己的智慧,受到周圍山林的啟迪煥發出藝術的才華,並且充分地利用了當地土生土長的竹材創作出現代藝術的精彩。


竹子在我們中國來講是非常普通的一種建築材料,運用得非常廣泛,歷史也非常悠久,中國五千年前就有使用竹子的痕迹,最早的文化傳承竹簡傳承了我們的文化。那麼竹結構的建築,過去在中國歷史看到過(茅草棚、竹架屋),它的壽命都不太長,它的形式相對來說比較籠統,因為創作不出新的東西來。而中國的磚石結構、木結構得到了很大的輝煌。

從寶溪的「竹建築雙年展」看,它運用的不僅僅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記憶技術,也很好地吸取了外來的這些藝術家、建築師、創作者們創作的新型的、異樣的、令人耳目一新建築的形式、結構以及細節裝飾,讓我們感覺到用竹子這樣一種簡單的材料,可以創作無比豐富多彩的色彩,用竹子做藝術、做文化,這個是對我們非常大的啟迪,我覺得這正是「竹雙年展」魅力所在。同時,我們可以遐想一種藝術的天地,它是深入的、跟生活密切相關的,這個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從「竹建築」開始一場鄉土文化的復興


建築師在寶溪營造的竹建築



我們中華民族整個是以天地為核心,這些藝術家到了當地,在創造過程中間,也汲取了天地之精華,激發了個人的心靈顫動,爆發創造的意識,靈感的形成離不開環境,周圍的翠翠山林,是中華文化的蘊藏的內在靈氣,我們要很好地接收。可惜的是這幾十年來大規模、快速地建設,把我們的靈氣消磨了,那麼到了寶溪,我們可以溯本求源,為我們今後的建設、創造和生存帶來更多的教育和教誨,得到更多的反省和悔正。


(註:當日阮儀三未能到場,通過視頻談竹建築)



從「竹建築」開始一場鄉土文化的復興


洪剛



洪剛(「暖巢」公益計劃發起人):


來寶溪沿途,我經過了浙江蘭溪諸葛村,過去我一直以為這是一個諸葛後裔生活的村子,但實際上,它也是人工的, 是元代諸葛27代後裔建議在此地停留,他們買了王姓人家的土地,開始規劃建設,從現代定義看,他們也是外來者,在這片土地上做的不是復古,而是創新。以此看今日的寶溪,竹子會腐爛,人會逝去,但對於中國鄉土建設是有價值的一次實踐。


為什麼在中國推動農村建設那麼艱難,我以為中國社會還是存在某些問題的,我走過了全球70多個國家,我特別愛看農村,也走了很多中國的農村,為什麼在中國農村復興自己的文化有很大的阻力?說到底還是文化和藝術自覺的問題。如果大家都有自覺的觀念,傳承也許一直會延續和發揚,但我們的文化有斷層。所以中國的很多鄉土建設,都是城市的精英階層回到農村來化解阻力,我們為什麼不能讓農民自己變成動力?我們要思考我國的農民有沒有可能像歐洲的農民有一種文化的自覺?我和葛千濤認為這也許來自於歐洲的文藝復興,那麼現在我們在中國做的鄉土建設,有沒有可能推動一場中國的文藝復興?


我正在做一個「暖巢」的公益計劃,在西藏若爾蓋建造幾百個學生宿舍,「在地」在每個地方都是不一樣的,若爾蓋是沼澤地,連泥巴的地方都沒有,磚頭都要從七八公里地以外成都買,藏區缺人才、缺所有物資、缺錢,如果我們建築節能不做好,把這個建築做完之後,它的整個未來的生命周期要燒煤,煤最近要從陝西運過來,我們出於所有考慮,堅持「被動房」的理解,我們沒有用任何一項高技術,問題就是要有人去集成,我們在太陽能加熱上做足文章;在散熱最厲害的北牆加保溫材料;門斗設計成走廊,在北牆和學生宿舍之間創造一個空間,這個空間我不追求層高高,防止熱量散失是在藏區建造學生宿舍最精彩的地方。可是根本不是高技術,是從北方借鑒而來的。我想用這個例子,來映射「在地精神」和「場所精神」,就是說根據具體元素因地制宜,把它發揚光大。(文/黃松 澎湃新聞記者)


(本文根據論壇演講整理)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漢學家印象記︱包弼德:喜歡抬杠的宋史專家
紅樓夢裡的「鳳辣子」,是尖辣椒還是圓辣椒?
所有的媒體都無法取代繪畫,雖然我們會被遺忘
王安憶:小說家的第十四堂課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新一輪的園林建設熱潮即將開始,主推鄉土適生樹種
這樣的鄉村別墅,裝修是從建築設計開始的!
親歷大雄寶殿建造,這是三生三世修來的福報!彌陀寺大雄寶殿募化開啟,期待與您結緣 彌陀寺核心建築——大雄寶殿開始內裝飾
中國茶文化,從這些開始
張藝興工作室更換新團隊 與藝興一起從「興」開始
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是中國文化衰頹的開始
波音在中國舟山開始建設第一家海外工廠
一場華麗的叢林冒險,從這裡開始
段鋼:一座城市的文化治理,從城市精神開始
「巴基斯坦軍工開始井噴」三軍仿製中國武器「將開創出口新紀元」
村上春樹的喜劇,從荒誕開始
傳承中華文化,從手縫一個芬芳吉祥的端午香囊開始!
朝鮮農耕開始 地頭插紅旗立標語
旅遊路上遇到超奇葩的建築,朝鮮這個樓從上世紀就開始建造了
人類開始繪製新型宇宙文明的地圖
木工雕刻全書 從零開始真正掌握木雕技藝
盤點:中石化、北京林業大學等這些機構已開始與雄安合作
春節,城市沉浸在一片紅色的鞭炮海洋中,清潔工一大早就開始清掃
今遇勝緣,不容錯過 彌陀寺核心建築——大雄寶殿開始內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