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總是忍不住取悅別人,為什麼?

總是忍不住取悅別人,為什麼?

總是忍不住取悅別人,為什麼? 點擊播放 GIF/132K



KY作者 / 陳紫嫣 香港科技大學

編輯 / KY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經常被評價說「你人真好」。


隨著這樣評價你的人越來越多,你才發現,自己總是不自覺地取悅他人。別人的事情似乎是最緊急、最重要的,你會為了完成朋友拜託的事情而晚睡幾個小時,即便這完全不是你份內的;你每發出一封工作郵件都很擔心出錯,會反覆檢查、修改;在愛情中,你總是遷就另一半的各種要求,還要擔心對方覺得你不夠好。


如果你在工作、親密關係或其他方面有過相似的心情,覺得人生總是陷入在一種「討好模式」,那麼,你可能也是一個討好者(People-Pleaser)

誰是討好者?


討好者能夠討好所有人,除了他們自己。通常而言,討好者會表現出如下特點:


對於人群的氣氛非常敏感,擅長察覺他人的感受。


不常公開表達、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即便心裡有憤怒的感覺。


不容易拒絕他人的請求。

經常擔心自己的事情會給別人添麻煩。


責任心強,經常不自知地超時工作。


喜歡去照顧別人,哪怕自己因此花去許多時間,或感覺非常疲憊。


習慣於跟隨他人的意見,在和別人意見不同時,會盡量避免說出自己的想法。


「樂於助人」。

是不是所有為他人著想、體貼靠譜的好人都是討好者呢?並不是。有的人雖然與人為善,但不是討好者,他們既能夠對別人好,也能夠照顧好自己。他們不會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人都重要,也不會像討好者那樣走到另一個極端,將他人放在比自己高得多的位置上。他們更能夠知道對周圍的人或事是否要付出,以及如何付出,這在他們的把控範圍內。對於討好者來說,付出則要被動得多,好像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心理學家Jay Earley認為,討好是一種人格模式,而非人格類型。這意味著,如果你是一個討好者,你可能會在生活的很多方面討好他人,但也可能只在某些情況下。你的身體里就好像有一個開關,它會被某些人/事觸發,使你進入「討好模式」。比如,你可能不會超時工作,也不會為了讓老闆滿意而反覆修改,但親密關係是你的死穴,一旦愛上一個人,你可能就會開始配合對方的時間安排和喜好,對方提出的一切要求都盡量滿足。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討好者進入「討好模式」,往往是不自覺的、無意識的。他們不覺得做個好人有哪裡不對。

總是忍不住取悅別人,為什麼? 點擊播放 GIF/244K


討好可能是一種癮


Harriet Braiker在《討好是一種病》(The Disease to Please)一書中提到,關於討好的一個很大的誤解是,人們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看起來,被當做好人總是不錯的。但實際情況是,一些適應不良的討好者,在生活中已經不僅僅是簡單地取悅他人,而是借著「做個好人」、「以他人的快樂為快樂」的名義,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下意識地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讚賞和認可成癮。當討好無法得到期待中的讚賞和認可時,他們可能會進入被動攻擊(passive-aggressive)的狀態,也可能繼續更加用力地討好,直到引起自己和他人的不適。


上述這些問題的核心,都指向一點——討好者看不到真實的自我。他們從心底里無法欣賞和認可自己,不相信自己給予自己的肯定。從本質來看,討好者的個人價值,是建立他們評價的。誠然,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希望自己被認可。但討好者對他人的認可十分依賴,只有當他們被接受、被需要、被讚賞的時候,他們才會感覺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值得的;而一旦他們被拒絕、被冷落、被批評,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感到自己沒有價值。


討好者心裡彷彿有一個無底洞,只有不斷從外部尋求認可和讚賞來填充它,才不會感到空虛。事實上,每個討好者的內心深處,都有許多恐懼:恐懼不被認可,讓家人或朋友失望,被人發現自己實際上沒有看上去那麼好……所以,討好者從來不敢滿足於已經得到的接納、認可和讚賞。有些討好者甚至會很矛盾地拒絕他人的誇獎。為了逃避這些恐懼引起的焦慮,他們不得不去更加努力地取悅周圍的人,進一步忽略真實的自我,從而進入惡性循環。


從討好父母的小孩(Parent-pleaser)


到長大後的討好者


討好者是如何變成討好者的?許多討好者在小時候得到的是「有條件的愛」,即他們只有在和父母的需求和期望一致時,才會感到自己是被愛著的,是不會被拒絕或拋棄的。


如果他們做出合父母心意的事情,就會得到獎勵;而在和父母期望有偏差時,哪怕只是小小的偏差,父母也明顯會因此而不愉快,或是對孩子表現出不滿;當與父母的意見完全相左時,則可能會遭受嚴厲批評,或是失去原本來自父母的支持、認可、理解,等等,甚至因此被父母冷落一段時間。


長此以往,為了得到父母的愛,避免被拒絕或拋棄,孩子只好將自己原本的需求和願望壓低,讓它們變得不再重要,轉而去努力實現父母那些明確提出的或隱含的期望,甚至內化這些期望,以父母的需求來替代自己的。漸漸地,他們就會成為討好父母的小孩。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這一過程,在這裡列舉出一些討好者父母的常見類型。


· 嚴厲型


有些父母會對孩子有非常高的期望,要求也非常嚴格,給孩子立下許多規矩。孩子的腦海里從小就被釘入了兩張清單,一張上列著「必須做的事」,另一張上則列著「絕對不能做的事情」。如果做了必須做的事情,未必會得到讚賞;但如果觸犯了禁忌,則一定會被責罰。


孩子不得不在完成必須做的事情的基礎上,拚命去做得更好,去迎合父母的高期待,來爭取父母的認可。


·自戀型


自戀型的父母很要面子。他們會要求孩子像自己一樣,在人前展示出最完美的一面,比如在人前無條件地「保持微笑」。即使孩子白天剛剛在學校被人欺負,如果在晚上的家庭聚會上看起來有些不高興,父母就會指責甚至打罵孩子,「凈在你奶奶/爺爺/叔叔/阿姨面前給我丟臉」。


久而久之,孩子會知道要隱藏自己的感受,而要去迎合周圍人的情緒。

總是忍不住取悅別人,為什麼? 點擊播放 GIF/394K



·脆弱型


一些父母自身的焦慮水平比較高,總是擔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各類問題。面對看起來焦慮而脆弱的父母,孩子會開始扮演照顧者的角色,小心翼翼地對待他們,怕他們因為自己的說話或做事而受傷。


上述親子關係的情況雖然各有側重,但也不是互斥的。這些討好者父母的共同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可能會有意或無意地和孩子「講條件」,操控和訓練自己的孩子,使自己的期望得到滿足,忽視孩子的真實意願和感受。


其實,這樣的情況也不僅限於家庭中;學校、社群、甚至討好者兒時所處的文化環境,都可能會對其產生相似的影響。


不想再繼續討好,該怎麼辦?


在討好父母的小孩步入成年時,討好就成為了他們性格的一部分。雖然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離開家獨立生活,但是兒時討好父母的行為模式就像會自動運行的程序,在後來的人際關係、學習、工作等方面一再重複。在比較極端的情況下,討好者會不自覺地允許(甚至鼓勵)他人「利用」自己,給自己機會來討好對方。


與其他人相比,討好者非常容易與控制者(那些控制欲較強的人)相互吸引。控制者往往希望能夠掌控事情的走向,他們是人群中比較難以取悅的一些人。而去努力取悅一個「難以取悅」的人,並從這樣的「hard模式」中要到讚賞和認可,正是討好者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在做的事,這會讓他們不必面對內心關於被拒絕和被拋棄的恐懼,免受焦慮的折磨。


這也是為什麼,對他們來說,討好比改變更容易。改變現狀,意味著他們需要學著做一個「壞人」,學著「自私」,這與討好者的信念相悖。一些討好者會固執地認為,為他人犧牲自己才是正確的做法,而另一些討好者,即使意識到討好和被讚賞、被喜愛沒有必然聯繫,也會發現保持現狀讓自己更加舒適,所以他們一邊羨慕著其他人什麼都不必做就有人喜歡,一邊無法從討好模式中走出來。


一般來說,當討好者遭遇一些個人危機,比如身體或精神方面的疾病,需要他們不得不「對自己好一點」的時候,他們可能才猛然發現,在過去的生活中,幾乎所有的心力都是向外投注的;一直從別人那裡要讚賞和認可,已經無以為繼。但同時,察覺自己的真實需要比想像中要難很多,「對自己好」、「以自己為中心」更是無從入手。這種困惑,也會降低他們尋找真實自我的動力。


由於討好是一種根深蒂固的人格模式,改變一定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如前文所述,討好者改變的動力通常不高,這就更加需要討好者正視自己的問題,不斷審視自己的恐懼,以及投入時間、精力及耐心。


解決討好問題的終極辦法,是自我確認(Self-validating)。我們說過,討好者所缺乏的,是看見真實的自我。所以,無論在過程中使用怎樣的方法,討好者最終需要做到的,是能夠擺脫對於來自他人的讚賞和認可的依賴,自主確認自我的價值和需求。


如果你是一個想要找回自我的討好者,以下是一些可能會有幫助的小tips:


1. 一步一步來。


不要試圖立刻改變,那樣做你很可能會被自己內心的恐懼嚇到。


2. 承認及了解自己的「討好模式」,接受自己的現狀。


明確地列出,自己會在什麼情況下、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討好別人?在討好的時候,自己的感受和動機是什麼?如果感到有困難,可以使用自助類書籍,或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幫助。


3. 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的需求,以及這樣做所引起的不適感。


一上來就問自己想要什麼,可能會讓你大腦空白。做一些具體的練習,比如和朋友出去吃飯時,堅持點一道自己喜歡吃的菜;試著拒絕他人。一開始你可能會不舒服,但重要的是,你需要去分辨,這種不舒服是由於不習慣造成的,還是真的發生了什麼傷害自己的事。


人生這麼短,與其做一個辛辛苦苦的「好人」,不如做一回真實的自己。


以上。

總是忍不住取悅別人,為什麼? 點擊播放 GIF/423K



References:


Braiker, H. (2001). The disease to please: Curing the people-pleasing syndrome. New York: McGraw-Hill.


Earley, J. (n.d.). The people-pleasing pattern. IFS Growth Programs. Retrieved January 3, 2016.


Lancer, D. (2015). Are you a people-pleaser?. Psych Central. Retrieved January 3, 2016.


McBride, K. (2011). Do I have to be nice to people who are mean to me?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January 3, 2016


Sapadin, L. (2014). Raised to be a pleaser. Psych Central. Retrieved January 3, 2016.


Seltzer, L. F. (2008). From parent-pleasing to people-pleasing.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January 3, 2016.


Stoneson, A. (2013). What makes a people pleaser. Labyrinth Healing. Retrieved January 3, 2016.


Wilding, M. (2015). 6 tips to stop being a people-pleaser. Psych Central. Retrieved January 3, 2016.

總是忍不住取悅別人,為什麼? 點擊播放 GIF/252K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KnowYourself 的精彩文章:

人為什麼會有選擇恐懼症?
親密和慾望之間,包含了一種古老的敵對
什麼是讓人受盡委屈的「曖昧」?
長大了,為什麼說真心話變得越來越難?
一場跟情色沒太大關係的成人立體書博覽會

TAG:KnowYourself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你總是忍不住嫉妒別人?
喜歡一個人,總忍不住去取悅她,這樣好嗎?
為什麼看見別人打哈欠,你也會忍不住?
如何讓別人,忍不住地喜歡你?
女人總摸「這處」,會讓你越來越丑,很多人都知道卻總是忍不住!
疼你的男人,總忍不住想要這麼做。
你為什麼總是忍不住吼孩子?只因你是……
你為什麼總是忍不住發朋友圈?忍不住想他
如何讓別人,忍不住稱讚你的瑜伽
真愛你的人,總會忍不住為你做這些!
總是忍不住想你
親愛的,我總是忍不住牽掛你!
疼你的男人,總忍不住想要這麼做
你是否會讓人忍不住喜歡?
這五種行為,女人別做,誰做誰傻,可是有些人就是忍不住
總是忍不住打罵孩子,你一定很沒用吧
連一個屁都忍不住的人,還能奢望他忍憋什麼呢?
忍住不聯繫你,卻忍不住不想你。
疼你的人,都會忍不住想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