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改革是把雙刃劍:商鞅變法決定了秦朝的興衰

改革是把雙刃劍:商鞅變法決定了秦朝的興衰

精彩內容


自從始皇統一六國起(前221年)至清宣統三年(1912年)遜位,中國歷經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王朝更迭異常頻繁。任何朝代的崛起與滅亡,都有其歷史必然性,筆者對各封建王朝的興衰予以歸納總結。從秦朝起,中國歷經秦、西漢、新、東漢、魏、西晉、東晉、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宋、齊、梁、陳、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金、北宋、南宋、元、明、清30個封建王朝,將被史學屆忽視的新列入其中,三國時期的蜀漢、孫吳,東晉時期的北方十六國、五代時期的十國、同宋、遼、金並列的西夏政權未被列入其中。


秦的發源與崛起

秦的祖先在西周開國時期沒有被分封為諸侯,周孝王時期,嬴氏家族的地位才有所提升,周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成為秦帝國的起源。西周末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在酈山下,周王被迫東遷,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有功,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自此,秦國步入諸侯之列。


春秋時期,秦國佔據西周西岐舊地,秦穆公曾擊敗中原霸主晉國,顯赫一時,但是秦的輝煌隨著穆公的去世而蕩然無存。不過總體而言,秦在版圖上徐速擴展,與齊、晉、楚並列為四大強國。


秦國的崛起開始於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經濟、軍事實力迅速躋身各國之首,經過百餘年的兼并戰爭,秦王嬴政統一了全國,稱為秦始皇。但是,秦始皇去世僅僅不到三年,龐大的秦帝國毀滅於農民戰爭之中。秦的崛起用了三百年時間,但是帝國只是持續了短短十五年,崩盤僅僅三年。


商鞅變法的積極作用

商鞅變法是秦國崛起的拐點,秦徹底廢除了周王朝的分封制與井田制,運用嚴刑峻法刺激農業生產,打破世卿世祿制度,迅速提升了生產力與軍事實力。打破舊制度是秦崛起的根本原因,同期的楚國、魏國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由於舊貴族的反抗與君主意志的薄弱,未能成功。經濟上,秦國徹底改變了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廢分封,置郡縣,加強了中央集權制;軍事上,按照軍功授予爵位。所有措施都在嚴刑峻法的約束之下,法家成為秦國的主導思想。



改革是把雙刃劍:商鞅變法決定了秦朝的興衰



商鞅變法內容如下:


第一次變法其主要內容有:

(一)增加連坐法,法律輕罪用重刑;


(二)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


(四)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


(五)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

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


(一)廢除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二)普遍推行縣制,廢除分封制;


(三)遷都咸陽,修建宮殿;

(四)統一度量衡制,頒布度量衡的標準器;


(五)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


(六)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


秦滅亡的原因


通常人們把秦的滅亡歸咎於暴政,賈誼的《過秦論》更是把這種論調發揚光大,但是筆者認為,秦處於從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的過度階段,所謂的暴政只是表象,歸根結底是秦朝的制度、思想過於超前,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


(一)思想上否認天的作用


商朝依靠天——王——民的邏輯結構進行統治,使人無法產生反抗王權的思想,商王稱為餘一人。到了周代,王權的精神作用更近一步,君主稱為天子,成為天意的代表,這也成為周人政治智慧的頂峰,儘管周厲王暴虐統治被國人暴動所推翻,但是國人暴動只是趕走了周厲王,卻沒有推翻周的統治,史學界對「國政權的更迭都是人」的概念爭議頗多,國人絕不是下層民眾,而是氏族成員。因此,商、周、秦政權只是統治階層的內部更替,和普通民眾關係不大,民眾反抗意識淡薄。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他認為天下是本家族打下來的,和上天沒有太大的關係,曰:「古之帝者,地不過千里,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亂,殘伐不止,猶刻金石,以自為紀。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故不久長。」始皇晚年晚年崇敬鬼神,熱衷於神仙方術, 追求長生不死,更是對「天命」的極端蔑視。始皇不去繼承周天子的天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不說自己的權力由上天授予的皇帝,也為秦帝國滅亡埋下伏筆,他使民眾對皇權的崇拜發生了改變,陳勝吳廣產生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反抗意識,神——皇帝——民的結構被打破,皇帝不是神的代表,那麼任何平民都有可能成為皇帝,民間的反抗意識萌發,中國民眾第一次大規模公開的反抗統治者。


秦王朝打消了天的權威,消除了天命對政權的保護,消除了民間對天命、神權的敬畏,這也成為秦二世時期天下大亂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秦始皇最大的失誤是否定天命。


(二)郡縣制的不合時宜


秦統一了天下,全國民眾大部分成為被統治者與被征服者。關中民眾早早適應了郡縣制,而六國後代還殘存著分疆裂土的傳統思想,楚國貴族項羽與貧民百姓劉邦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分封制度,可見當時中央政府沒有能力實現集權,秦在形式上取得了大一統,秦始皇、項羽、劉邦反映了三種思想。


秦始皇,完全郡縣制。秦統一天下後,丞相王綰曾建議在偏遠的燕、齊、楚等地設置藩王,選派皇子駐守。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李斯以周代諸侯混戰為例,勸阻不要封王,得到始皇的同意。從長遠的角度而言,李斯不設置諸侯王的思想有利於維護中央集權制度,但是缺乏實施的條件。在關中地區,秦推行郡縣制已經接近百年。但是,六國相繼滅亡,原有的行政體系蕩然無存,秦以一國之力統治七國,國家承載力遠遠超標,秦只能形式上管理關東諸郡,設置最高長官,但是無法滲透到基層,廣大基層依然由六國後代控制。因此分封有利於減少中央的管理壓力,維護秦王朝的統治。始皇去世後,關東諸郡相繼起義,往往殺掉郡首就控制該地域,可見秦對六國的控制是異常薄弱脆弱的。


項羽,完全分封制,又回到了分封制體系內,是歷史的倒退,因此迅速失敗。


劉邦,郡國並存。劉邦建國初期,分封各路異姓王,但是不久剷除,隨後劉邦再次分封給皇室貴族。在秦漢交替之際,中央機構沒有足夠的能力控制龐大的帝國,分配諸王能減少中央政府的壓力。


(三)矛盾的轉移


秦統一的根本原因是內在實力的強大,但客觀原因是六國的內鬥。統一前,六國內部矛盾激烈;秦朝建立後,六國都成為了被奴役的群體,六國合一成為秦國的主要矛盾。秦始皇顯然看到了這一點,他並沒有安撫六國舊貴族,給予優厚的待遇為自己效力,反而採取暴力手段激化矛盾,「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通過收繳兵器、鎮壓的手段逼迫六國就範,舊貴族在淫威下選擇了沉默,但是復仇的慾望空前高漲,秦的敵對勢力成為了六國共同體。


總結


秦興於改革,打破了傳統舊制度,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均取得飛躍,提高了生產效率與軍事力量,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秦的滅亡也與制度推行過快有直接關係,秦的思想、制度過於超前,超越了國家的掌控能力與承載力,遭到六國勢力的集體反撲。漢高祖劉邦對上述政策進行了調整,西漢得以延續二百餘年的時間。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兩次奇葩的選擇繼承人極大的改變了歷史進程
男神-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他們像流星一樣,划過歷史的天空
你以為給的是份子錢,其實是在買人情

TAG:歷史百家爭鳴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何眾人堅決反對?唯獨毛澤東決定要出兵朝鮮!
曾國藩:是什麼決定了家族的興衰成敗?
蘇軍的主要武器,或許是它們決定了二戰的結果
美韓做了什麼舉動,讓毛澤東最終決定出兵朝鮮?
《狂賭之淵》動畫化決定 賭博能力的強弱決定一切
清朝入關,問鼎中原是誰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精英愛鮮肉,「屌絲」挺極右:法國社會階層決定投票意向?
認識決定想法,想法決定做法,做法決定果報
坦克決定勝負的不是大炮和裝甲而是引擎
《楚喬傳》火了只因穎寶和眾鮮肉?六大因素決定!隱憂決定必衰!
狗的戰鬥是決定勝負,而狼是決定生死
歐陽鋒和洪七公決戰,他們決定給對方出題,誰會贏
蘇軍實行政委最終決定製,但身為軍事主官的朱可夫為何有決定權?
康熙是清朝最偉大的帝王,然而他做的這個決定,亦成清朝落後原因
南宋聯蒙滅金是因為歷史仇恨?為何說這是非常正確的決定!
觀念決定方向,思路決定出路,胸懷決定規模
勵志說說:無敵成功法則4: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美韓做了什麼舉動讓毛澤東最終決定出兵朝鮮
復仇者聯盟大戰變形金剛!為啥說毀滅博士起了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