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影視|這片子連玩笑都牢牢紮根現實,編劇最怕觀眾說他瞎編

影視|這片子連玩笑都牢牢紮根現實,編劇最怕觀眾說他瞎編

題圖來源:The Wire

美劇《火線》(The Wire)背後有什麼故事?

知友|胡不知

The Wire 的偉大之處源自於其牢牢紮根於現實的創作執著以及其背後充滿社會使命感的創作理念。

談起 The Wire 就不得不談起其創作者 David Simon,一手締造這有史以來最受褒獎的美劇之人。他的影響力早已超越影視圈,在政界引起了波瀾。

最喜歡 The Wire 的奧巴馬在白宮接見他討論社會問題,國會邀請他討論新聞業界現狀,芝加哥大學、哈佛和加州大學伯克利等高校邀請他演講座談……


1991 年身為巴爾的摩太陽報記者的 David Simon 根據跟隨巴爾的摩警局殺人案組採訪的經歷出版了 Homicide: A Year on the Killing Streets 一書,隨後於 1993 年開始以製片人和作者的身份製作了 NBC 上名為 Homicide: Life on the Street 的劇集。


這個劇當年 Peabody 和 Emmy 拿了不少,還捧紅了 Andre Braugher。

David Simon 在製作過程中與 NBC 的管理層產生了一些不愉快,因為他們覺得這劇太消極了。

於是為了避免再次出現這種情況,他選擇了 HBO 來作為繼續自己創作的平台。

在 The Wire 之前,他與 HBO 合作拍攝了迷你劇集 The Corner(街角),同樣是根據 David 與 Ed Burns,一個巴爾的摩殺人案警探合作書寫的一本同名寫實書籍創作的。

2000 年迷你劇集艾米得主

大家已經可以看出,David Simon 的這兩部作品都與毒品、命案、警察和社會底層階級密不可分,而且全部題材和靈感都源於他與同事在現實生活中的見聞。

話題回到 The Wire,從它身上可以看到 David Simon 之前兩部作品的影子,其中一些角色和事件可以直接在 Homicide 里找到。

與 Ed Burns 再次合作,David Simon 又一次把他熱愛的巴爾的摩搬上了銀幕。


The Wire 的創作中是帶有明確政治議程的,每一季當中都著重講述了巴爾的摩這個城市的一個切面以及其背後的政治問題。

第一季是毒販與警察系統,第二季是藍領碼頭工人和工會,第三季則是政治系統內的勾心鬥角,第四季是貧困區的學校系統,第五季是媒體和大眾對媒體的消費。

而對於這些問題,David 都憤怒無比。比如說道警察系統裡面的犯罪數據造假時,他這麼說:

In my city, every single effort to quantify progress was an effort of somebody trying to advance themselves.

在我的城市裡,每一個試圖量化進程的努力都是一些人試圖為自己謀利的努力。

他 1982 年開始當記者時監獄裡的暴力犯罪者是 34%,他 1995 年離開新聞工作時這個數字變成了 7%。

警察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緝毒上,為了逮捕率和偵破率捨棄了對傳統重罪的監管,導致逮捕的人變多了,城市卻變得更加暴力無法。

而第五季的媒體系統中的問題更是讓曾是記者的 David 痛心疾首。加入記者行列時學校的老師告訴他說新聞行業正在蒸蒸日上,很快報紙的信息量就會變得和雜誌一樣,政治家們做決策都要聽取記者的意見。

結果事實恰恰相反,追求謀利的報社就算取得了寡頭優勢也還是開始裁掉有經驗的老記者,減少深度的調查報道,在自廢武功之後被互聯網的到來沖得東倒西歪。

David 所就職的 Baltimore Sun 在 80 年代有 500 多個記者,1995 年他讓報社買斷勞務合同時剩下 400 多個,如今只剩 100 多個。

而 David 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城市犯罪率居高不下卻整整一年多沒有一個記者負責報道刑事法庭,並憤怒地發現一些這個城市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居然將會在自己製作的一個電視劇里被第一次報道出來。

2015 年巴爾的摩因為 Freddie Gray 死後的暴亂而實施了晚上 10 點之後的宵禁,而你大概不知道,十幾年前一個巴爾的摩市長為了競選州長也在黑人區實施過隨機宵禁,為的是強行降低犯罪率。

10 點過后街上的黑人搞不好就會被被抓到監獄後呆一晚上,如果不簽一份同意不因非法逮捕起訴市政府的文件的話就要多關幾天才能出來。

The Wire 劇組裡的黑人,比如第一任助理導演 Anthony Hemingway 有時拍戲拍到夜裡回家的時候莫名其妙地被抓到監獄,而劇組裡的白人一次都沒遇到過。

時任市長 Martin O"Malley 的邏輯就是,街上沒人了就沒法自相殘殺了。

2015 年的宵禁出來時,David Simon 在採訪中憤怒地稱 Martin O"Malley(順帶一提這是個民主黨人)是「穿在警務程序心臟上的木樁。」

因為 O"Malley 的一系列政策,警察的公信力變得一文不值,黑人區的大陪審團甚至比周圍其他地區都不願頒布起訴狀,因為作證的警察穿的就是天天因為莫須有的原因把人抓起來的那些警察的制服。

而 David Simon 在拍攝 The Wire 的途中發現,連問為什麼某個區域的大陪審團較為不願起訴的記者都沒有。

於是以 Martin O"Malley 為原型的 Tommy Carcetti 就誕生了。

Martin O"Malley

Tommy Carcetti

另一個以真實人物為原型的角色就是眾所周知的 Omar Little。他的原型叫 Donnie Andrews:
右為 Donnie Andrews

如果看他比較眼熟是因為 Omar 入獄的時候他作為被派來幫 Omar 的打手客串過一回。

Donnie Andrews 是 70 和 80 年代活躍在巴爾的摩街頭的「搶劫藝術家」。

專搶毒販的他從不傷及無辜,在染上海洛因毒癮後接受委託謀殺了兩個人。

在負罪感的驅使下他向當時還在當警察的 Ed Burns,也就是 The Wire 的另一個作者自首,並穿戴監聽器幫助警察取得了其他兇手的罪證。

被判無期徒刑之後他數次被拒絕假釋,但他仍不放棄,繼續研究並結束了對海洛因的依賴。

他在獄中給 David Simon 提供了很多有關巴爾的摩犯罪的信息,並在包括當初指控他的檢察官之內的眾人幫助下成功於 2005 年出獄,在那之後成立基金會幫助青年人避免暴力犯罪。他於 2012 年去世。

第四季中講述的學校的故事也是曾經執教七年的 Ed Burns 所熟識的。一整季中把學校是怎樣在 no one left behind 這樣刻板的體制下逐漸失去生氣勃勃的學生,讓他們流落到毒品販賣的街角去的故事講得淋漓盡致也離不開對現實的深刻理解。

這一部顏值平平,甚至在一些人看來缺乏戲劇性的美劇之所以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就是因為它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鏡頭甚至每一個玩笑都牢牢地紮根在現實之中。

最後說一下敘事。整部 The Wire 五季當中沒有出現過一次旁白,而且一共只出現過兩次極短的 Flash Back(倒敘鏡頭)。

在各類影視作品角色動不動就放著幻燈片一勺一勺給觀眾喂故事,或者乾脆直接看著鏡頭跟觀眾說話的今天,這種講故事的態度實在是太令人喜歡了。

最最後說一下 David Simon 其人。他不是什麼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在名牌高校演講時經常自嘲。比如在 Berkeley 的時候說憑自己的成績永遠進不來。在哈佛大學的時候幾個學界權威向他提問的時候受寵若驚,結果問題卻是……你為啥把 Stringer Bell 寫死了?

但他卻在多年的記者工作中發展出了非常有說服力的政治見解,其中最核心的觀點就是面對複雜的問題必須透徹研究,不能用簡單的答案以偏概全,不能先入為主,要以事實為重。

聽過他在國會有關傳統媒體的聽證會上的發言就知道他的寫作和思辨水平高。雖然很多人說他左,但他不按屁股站隊,對左派的錯誤批評起來毫不手軟(O"Malley 就是個例子)。

可以說 The Wire 的成功是他個人能力的一個體現,而從奧巴馬與他的會談以及他在諸多名牌高校的演講來看他也是一個極有能力的政治分析家。

The Wire 的成功雖然難以複製,但並不是一個巧合,David Simon 的作品個人都很喜歡。在這裡安利一下 David Simon 在 The Wire 之後參與的作品。


Treme 講述的是在 Katrina 颶風過後百廢待興的新奧爾良為夢想奮鬥的一群年輕藝術家的故事。


雖然名字好像很搖滾,但是是一部講述第二次海灣戰爭中美國軍隊內部問題的反戰片。


Show Me a Hero 這是個人相當喜歡的作品,還是 Crash 的導演導演的 = = 講述的是 Yonker 鎮在被法院判決強制要求建設低保住宅之後,所有白人居民炸了窩,然後一個年輕的市長頂著各方壓力完成妥協的故事。Show me a hero, and I will write you a tragedy。

突然想到 David Simon 在芝加哥大學座談時說過的一句話:

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一個看過我作品的觀眾找到我,然後跟我說,你這片子里的東西全是瞎編的。

這句話背後的精神體現在 The Wire 製作中對細節的真實性的注重。

所有演毒販的演員都要學習巴爾的摩方言,無論是演員還是顧問都找了大量經歷過劇集故事裡所講的社會切面的本地人,第二季碼頭工人藏集裝箱的手段也是一幫劇組人馬去碼頭上找當時正在被聯邦調查的管理者問出來的。

這部作品真實到什麼地步?參與制作的工作人員和演員們在 The Wire 上映之後不斷遇到巴爾的摩的警察、律師和社會工作者向他們表達對這部作品真實性的敬意。

繼續介紹 The Wire 當中的角色以及他們的背景故事。

Avon Barksdale


這個角色也是有現實原型的,叫 Nathan Bodie Barksdale,他的名字被拆開分給了兩個角色,一個是 Avon Barksdale,另一個就是 Bodie 了。

此人小時候偷東西被人拿卡車壓斷過腿,也打過拳擊,長大後成為毒梟還據傳創造過被槍擊 21 發不死的,傳奇?有幾發還是他被打了送進醫院之後被補刀的。2016 年 2 月,剛開始寫自傳的他死在了監獄裡。

Stringer Bell


他的名字是兩個毒梟拼湊而成的,而事迹則是參考了第三人——Kenneth Jackson。此人 80 年代販毒,17 歲時就再一次搶劫中殺了一個商人,然後居然靠神一樣的律師通過法律上的技術手段免罪了。

他在幾次入獄出來之後開始干正經生意,還搞了政治行動委員會(PAC),專門捐錢提倡有前科的人的投票權。

The Wire 第五季中 Baltimore Sun 報道的夜總會轉讓也是參考了 2000 年的一篇跟 Kenneth Jackson 有關的真實報道。


回復「影視」可查看「日報·影視合輯」
「閱讀原文」
下載「知乎日報 App」
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等等,怎麼這葯里還有鹽酸?
小事|王家衛留給孩子的 100 句話
旅行|民國風或江流夜景,為不同的人推薦不同的重慶

TAG:知乎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一句台詞都沒有,這部片子卻讓人一秒都挪不開眼!|耽美影視
影視|「這片子從開始到最後一分鐘,我都緊張得不行!」
沒帶紙巾,就不要看這片子
雖然馮小剛沒和文章的握手有點打臉,但是對他拍的片子我還是服氣滴!
如果你還沒有談過戀愛,先看看這部片子
看牙還得拍片子,這是為哪般?
這部片子曾經能與《飢餓遊戲》比肩 現在的下場卻比爛尾還要慘
連情慾戲都這麼唯美,這部片子你有什麼理由不看?
被一群美女勾引是什麼體驗?這片子看完嚇哭直男!
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片子,雖不煽情,卻異常感人
看到這片子的一瞬間,我真的覺得我弱爆了!
這部片子稱得上科幻動畫界的扛把子,別說你還沒看過
這麼污的片子也只有棒子能拍出來
觀眾貢獻了那麼多的收視,不是讓你們拍這種片子糊弄人的!
韓寒新電影《乘風破浪》這片子這麼時尚我確實有些沒想到
我就說嘛,能拍出這樣可口的片子的導演怎麼可能不會做飯!
來戛納就給我看這樣的片子!
看完這部片子,我再也不叫李易峰小鮮肉了
這部關於買房的片子實在太瘋狂了,你應該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