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唐朝人是如何歡度國慶的?

唐朝人是如何歡度國慶的?

國慶是一個國家在「國」的層面最大的盛典,在這一天全國人都放假歡慶,為自己的國民身份而自豪。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中國一樣,將現代國家建立的日子設立為國慶日,但是這一設立標準並非放之四海皆準,對君主制國家來說,國王不但是國家的統治者,也是國家的象徵,因此在這些國家裡,國慶通常就是國王的生日。在現代社會裡,一些君主制色彩比較濃重的國家,如英國、丹麥、荷蘭和日本,仍然會在國王的生日全國放假慶祝。

在君主制綿延了兩千年的中國,國慶自然也和君主的生日息息相關,從唐宋開始一直到清末,皇帝生日一直是最重大的全國性節日之一,而以皇帝生日為國慶的做法,最早起源於唐玄宗統治時期。

生日慶典的起源

古代中國是典型的農業國家,人們要掌握播種、收割的時間點,必須對四季的變化、氣候的寒溫非常敏感,因此中國古代的節日,大多與曆法上的節氣相關,也有一些日子,由於在曆法上月日排序相同,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也被劃為節日,如三月三的上巳、五月五的端午、七月七的七夕、九月九的重陽等等,這些日子有時雖也與人物紀念有關,但日期卻與人物的生日沒有直接關係。

六朝以前的史料中,幾乎沒有慶祝生日的記載,因此清代學問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考察了各方面資料後斷言:「生日之禮古人皆無」。顧炎武認為,人們開始重視生日,大約要從南朝齊梁時代開始。據《顏氏家訓》記載,當時南方風俗,小孩出生一歲之後要抓周,之後每一年的這一天都會「有酒食之事」,舉辦生日宴會,但這種宴會一般是在雙親在世的時候舉辦的,雙親去世之後,子女在生日之時懷念父母生養的辛勞,心懷感傷,也就不會再設宴歡慶了。

現代學者一般認為,中國人開始重視慶祝生日,是受佛誕日的影響。據佛教經典記載,釋迦牟尼誕生日為四月八日(一說為二月八日),在這一天南亞地區的人們都會鄭重清洗佛像,將之放入車中或轎中,四處遊行,接受信眾的禮拜和供養,稱為「浴佛」或「灌佛」。這種習俗也隨著佛教傳入了中國,在南北朝時期,無論南朝還是北朝都有在佛誕日「浴佛」的習俗,《魏書?釋老志》載,在北魏,每到四月八日,太武帝拓跋燾都會親自登上城門樓,觀看浴佛遊行的盛典。在這一天,各佛寺還會設齋飯、布酒席招待窮苦百姓,並在寺廟內召集高僧大德講論佛法。佛誕紀念的流行,直接影響到了六朝人對生日的觀念,據《顏氏家訓》記載,南朝梁元帝在每年的生日那天,都會「設齋講」,直到母親去世之後才停止,這種慶生形式,很明顯取材於浴佛節設齋飯、講論佛法的活動。到了隋朝,隋文帝楊堅曾頒布法令,在自己生日當天全國不得屠宰,這也明顯是受了佛教「禁殺生」思想的影響。

生日地位的提高,讓大臣們找到了新的溜須拍馬之法,隋文帝時期一位精研數術的大臣袁充,就曾上表皇帝,說經過他的推算,隋文帝的出生的日期「並與天地日月、陰陽律呂運轉相符,表裡合會」,這預示著文帝的出生日具有「合天地之心,得仁壽之理」的重要意義,因而可以「洪基長算,永永無窮」。雖然隋文帝在三年之後就駕鶴西去,並沒有實現「洪基長算,永永無窮」的預言,但是這份文書向我們表明,在隋朝人眼裡,帝王的生日已經從一個普通的日期,演變為具有神聖意義的特殊時間點了。

獻壽成新俗——如何設計首個國慶

到了唐朝,為皇帝慶祝生日已經成為宮廷中的一項經常性活動,在這一天皇帝會在皇宮內殿舉辦宴會,宴請皇親國戚和朝中重臣,京城內外的大臣也會通過各種渠道為皇帝送去禮物。然而這樣的慶祝,影響的範圍還只限於宮廷內部,與普通老百姓並沒有太直接的關係,初唐的帝王們雖然各有豐功偉績,但從未有人想到將自己的生日宴會發展為全國慶賀的節日。

將皇帝的生日從宮廷宴會發展到全民節日的,是「開元盛世」的締造者唐玄宗李隆基。玄宗即位以後,顯示了出色的領導手段。在平息了宮廷鬥爭的隱患之後,他對內輕徭薄賦、鼓勵農桑,保證了國家的穩定;對外採用軍事與和親並行的政策,在與各周邊政權的關係中都處於優勢地位。杜甫在《憶昔》中寫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官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正是當時社會的寫照。治國方面的成功,讓玄宗越來越相信自己是不世出的聖人,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在幾經推辭之後,他在泰山完成了封禪大典,向當今和後世的人們宣告自己是受天地眷顧的優秀君主。

封禪過後第四年,玄宗按照慣例為自己的生日舉辦慶祝活動,宴請百官。在宴席結束後,當年帶頭建議玄宗封禪的兩位丞相源乾曜和張說率領文武百官上了一通奏表,奏表中認為自古以來,聖人的生日就是值得紀念的日子,「少昊著流虹之感,商湯本元鳥之命,孟夏有佛生之供,仲春修道祖之籙,追始尋源,其義一也」,因此像唐玄宗生日這樣「二氣含神,九龍浴聖,清明總於玉露,爽朗冠於金天。月惟仲秋,日在端五,恆星不見之夜,祥光照室之期」的美好時刻,自然也應該被定立為每年固定的節日,好讓天下人慶祝自己得逢盛世。因此,群臣建議將八月五日設為「千秋節」,並將此節「著之甲令,布於天下」,將這個節日寫進國家法令當中,使之獲得官方的認可。唐代是律令制國家,法令在整個政治社會運作中影響巨大,一旦頒布了法令,理論上就必須嚴格執行,節假日的法令會涉及到工作時間的調整,所以在頒布之時會非常謹慎。在設立「千秋節」之前,朝廷已經將釋迦牟尼誕生的四月八日定為法定假日,有了這個先例,再將玄宗誕日加入節日名單,就顯得不那麼突兀了,這也是奏表中強調「孟夏有佛生之供」的原因。

唐朝人是如何歡度國慶的?

皇帝賜予臣下的千秋鏡,鏡背銘有「千秋」二字。圖片出自陳燦平《唐千秋鏡考》

至於休假的時間,奏表中的建議是「咸令宴樂休假三日」,當時唐代的節日休假,主要是針對朝廷官吏,從持續時間上來看,除了元旦(農曆一月一日)、冬至休假七日,清明寒食連休四日,夏至和臘日休假三日之外,其他如上巳、端午、七夕、重陽等節日都只能休息一天,千秋節的三天假日,對當時的公務員來說已經算是很大的驚喜了。從百官的角度來看,如果皇帝同意了這個提議,剛好給大家一個名正言順的可以休息放鬆、吃喝聚會的機會;如果皇帝不同意這個提議,倡言者也算是找機會讚頌了皇帝一番,不至於遭到怪罪。因此文武百官對上表建言之事都很積極,紛紛應和兩位宰相的建議。

皇帝生辰這樣的節日在歷史上尚屬首創,既然是節日,就需要有標誌性的慶賀方式,那麼這慶賀方式該如何設計呢?張說和源乾曜等人的奏表中貼心地提出了慶祝方案:「群臣以是日獻甘露醇酎,上萬歲壽酒,王公戚里,進金鏡綬帶,士庶以絲結承露囊,更相遺問,村社作壽酒宴樂,名為賽白帝報田神。」張說和源乾曜雖然都是一流的名臣,但也不可能憑空造出這麼多慶祝活動來,據史學家張澤咸、朱紅等學者的研究,奏表中列舉的活動,大多是從其他節日慶賀活動中移植而來的。比如每年元旦朝廷會宴請百官,在宴會上大臣們要向皇帝獻壽酒,這一活動被移植到千秋節,就成了「上萬歲壽酒」;又比如每年秋天的社日(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百姓都會祭祀土地神,感謝神明賜予美好收成,由於秋社的日期和玄宗生日相近,乾脆就把祭土地神的時間挪到千秋節,變成了「賽白帝報田神」。

此外,所謂「以絲結承露囊」源於民間在白露時收集花露水製成的「眼明囊」的習俗,「進金鏡」則取自道教佩戴鏡子以求辟邪、鑒物的傳統,均是淵源有自。就這樣,張說、源乾曜等人將官方、民間、宗教的各種慶典活動東鱗西爪地組合起來,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慶節的慶祝方案。在此後的日子裡,這套慶祝方案不斷從其他祭祀活動中吸取營養,如開元二十四年將祭祀老人星的儀式移到千秋節,天寶年間又在其中加入了佛誕節慶祝活動中的設齋、禁屠、講論等元素,逐漸將千秋節慶典發展為一個繁複龐雜的慶典體系。

當源乾曜等人提出的這套東拼西湊方案擺在玄宗面前時,自我感覺甚好的唐玄宗並沒有覺得不妥,反而龍心大悅,立即同意了百官的請求,下令從第二年(開元十八年)開始設立「千秋節」,又制定了百官朝賀的步驟細則,於開元二十年將千秋節慶典的流程寫進了新修成的《大唐開元禮》,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慶節,就這樣轟轟烈烈地誕生了。

唐朝人是如何歡度國慶的?

《大唐開元禮》所載千秋節朝賀流程

同朝百郡杯——士庶同樂的盛典

張說和源乾曜等人為千秋節設計的慶賀活動雖然很隆重,但畢竟都是從別的節日借鑒而來,缺少唐玄宗的個人色彩,不能讓節日中的群臣和百姓充分體會到皇帝的恩澤。為此,唐玄宗在千秋節例行設宴招待群臣的基礎上,又命令樂工專為這個節日譜寫《千秋樂》《傾杯樂》等樂曲,在興慶宮花萼樓前的廣場上,推出大型文藝演出。觀看演出的,除了文武百官和宮城、皇城衛士之外,還有玄宗特別邀請而來的「京兆父老」,這些父老的出現,標誌著千秋節從朝廷、宮廷的節日,正式成為官民同樂的節日。

千秋節的文藝表演非常精彩,除了公孫大娘舞劍、宮妓跳「霓裳羽衣舞」之類的歌舞表演之外,還有「角牴(摔跤)萬夫,跳劍(拋接利劍)尋橦(爬長桿),蹴球(踢球)踏繩(走鋼索),舞於竿顛(高蹺)」等一系列雜技活動,其中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舞馬和繩妓表演。舞馬錶演中,一百匹表演用的良馬分為兩隊,披上雕縠珠寶,隨著《傾杯樂》的節拍「驤首奮鬣,舉趾翹尾」,翩翩起舞,之後再讓幾百名壯士舉著厚重的木板來到場地中央,將木板連成一排,馬匹隨節奏躍上木板,舞蹈不輟。繩妓表演中,藝人先將繩子兩頭固定在地面,再在繩子中間豎起高桿,將繩子的中部繫緊在高桿上,兩位表演者從繩子的兩端各自踩著繩子向高處走去,在途中做出翻身、跳躍、頂桿等高難度動作,觀眾在地面上抬頭觀看,「往來倏忽之間,望之如仙」。晚唐詩人鄭嵎曾作《津陽門詩》懷念開元盛世,其中描寫千秋節的一段說:「千秋御節在八月,會同萬國朝華夷。花萼樓南大合樂,八音九奏鸞來儀。都盧尋橦誠齷齪,公孫劍伎方神奇。馬知舞徹下床榻,人惜曲終更羽衣。」生動詳盡地為我們描繪了當時的壯觀場面。

唐朝人是如何歡度國慶的?

《信西古樂圖》中的登繩表演。圖片來自南京圖書館「中國傳統體育圖片資料庫」

唐朝人是如何歡度國慶的?

唐代舞馬紋銀壺,上雕有舞馬圖樣。圖片來自南京圖書館「中國傳統體育圖片資料庫」

鄭嵎詩中提到的「花萼樓」,是千秋節慶典的固定場所。唐代長安有三處宮殿區,分別是城中正北的太極宮、城東北角的大明宮和城東的興慶宮。在太極宮和大明宮,皇帝活動的宮殿都位於宮牆深處,百姓很難得見大殿真容。而玄宗即位後新造的興慶宮則不同,除了宮城深處的興慶殿、大同殿之外,還在宮城的西南隅建造了兩座高大的連體樓閣,分別題名為「花萼相輝之樓」和「勤政務本之樓」。從建築布局來看,在宮城的一角安排這樣兩座高樓,又沒有其他建築與之相襯,顯得十分突兀,但唐玄宗卻非常喜歡這兩座閣樓,在興慶宮建成之後,他將大部分宴會和重要活動都安排在這兩座樓和樓前的廣場上。

玄宗之所以偏愛花萼樓和勤政樓,一是因為這兩座樓的西面就是他的兄弟們居住的勝業坊,二是因為這兩座樓閣位於宮城邊緣,可以讓玄宗直接和長安市民建立起聯繫。興慶宮位於長安城中心偏東的位置,在開元十四年進行過一次西擴,擴建之後花萼、勤政樓的位置恰好正對著長安城的東市。作為長安城內的兩個商業中心之一,東市內聚集了數萬家商鋪,每日在其中來往的官員和百姓更是不計其數。據考古專家的復原,花萼樓和勤政樓的高度約分別為三十三米和二十五米,高度遠遠超出七米左右的宮牆,因此雖然二樓建造在宮城內,卻可以暢通無阻地與外界聯通。在千秋節宴會樂舞進行之時,皇帝登上城樓觀看錶演,長安東市的百姓們只要抬頭仰望,就可以看到這位為自己帶來平安和節慶的聖人。在三十米高的樓閣上,玄宗身著亮眼的黃袍憑欄而立,身邊簇擁著文武高官和皇親國戚,皇帝的身影高大而英武,面貌卻不甚清晰,帶給百姓一種若即若離的崇高感,將自己的個人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多年之後,曾經在長安親身參與千秋節慶典的杜甫回憶起當年「御氣雲樓敞,含風綵仗高。仙人張內樂,王母獻宮桃」的似仙似幻之景,仍然是激動不已。

唐朝人是如何歡度國慶的?

興慶宮周邊圖,圖片來自閻守誠、吳宗國:《唐玄宗的真相》

長安之外的百姓無法身臨其境感受都城的盛典,但也不會一無所得。由於千秋節定立之初要求全國士庶「宴樂休假三日」,為了保證「宴」的進行,玄宗通常會向全國到了一定年齡的老人贈送牛、酒、米之類的福利品,讓他們也能間接感受皇恩的溫暖。到了天寶七年,唐玄宗聽從當時京兆尹蕭照等人的建議,將「千秋節」改名為更為吉利的「天長節」,將自己的預期壽命從「千秋萬代」延長到了「天長地久」。在更改節名的同時,皇帝賜下的福利也越來越豐厚,到了天寶十四載,正好是唐玄宗做皇帝的第四十八個年頭,這一年的天長節,他頒布了一條「推恩制」,決定釋放天下死罪以下的囚徒,減少天下百姓一半的租庸,給天下年長者普賜米麥,又為長安、洛陽兩地的九品以上官員增加了百分之二十的工資,其他官員和京城戍衛的部隊也得到了相當數量布匹衣物的賞賜。這道推恩制頒布以後,普天同慶、人人歡喜,大家無不希望這位英武愛民的聖人皇帝真的能夠統治到天長地久。然而僅僅三個月後,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長安被叛軍佔領,沒來得及慶祝下一個天長節的玄宗匆匆逃出京城,遠赴四川。

在此之後,大唐帝國再也沒有回復過以前的強盛。

承露絲囊世已無——盛世的殘影

安史之亂時,身在四川的唐玄宗被迫將皇位傳給兒子肅宗。長安收復之後,玄宗作為太上皇回到興慶宮,每日登上宮內城樓,悵惘遠眺。長安東市的百姓看見玄宗登樓,想到了開元天寶年間皇帝登樓慶賀的場景,便像往常那樣向他跪拜行禮,但這樣的行為卻讓唐肅宗對父親的威望產生了戒心,不久之後就逼迫父親搬到了長安正北、遠離街市的太極宮。安史之亂爆發七年之後的寶應元年四月,唐玄宗在太極宮孤單病逝。當年八月,他的孫子唐代宗將天長節的三日假期縮短為一日。又過了四十餘年,唐憲宗接受大臣的建議,認為玄宗等人的神靈「在天已久」,不應再接受人間的生日慶賀,取消了實行近八十年的千秋節慶典。此後中晚唐和宋朝的帝王,有不少都曾將自己的生日設為節日,也取了很多吉利喜慶的名字,但是沒有一個節日像千秋節一樣被後世人永遠銘記。

唐朝人是如何歡度國慶的?

宋人繪製的興慶宮圖,西南角是舉辦千秋節慶典的花萼樓和勤政樓

雖然千秋節在元和二年就被取消了,但節日慶典的轟動氣氛和盛大場景卻永遠成為人們回憶和想像的素材。中晚唐詩人在談及」開元盛世「之時,總會提起千秋節「神仙高縹緲,環佩碎丁當。泉暖涵窗鏡,雲嬌惹粉囊。」的動人景象;在感慨繁華的易逝時,也會悲嘆「千秋令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唯有紫苔偏得意,年年因雨上金鋪」,千秋節精緻的禮品承露囊,此時化身為盛世的最後一道殘影,給後人們留下無限哀傷的回憶。

參考資料:

池田溫:《天長節管見》,載《日本古代の政治と文化》,吉川弘文館1987年版。

張澤咸:《唐代的誕節》,《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1期。

朱紅:《自我作古——唐代的誕節》,《史林》,2010年第6期。

龔培德、羅宏才:《唐興慶宮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復原初步研究》,《文博》,2006年第5、6期。

楊為剛:《建築?空間?書寫:唐興慶宮花萼相輝勤政務本樓研究》,《中華文史論叢》,2015年第3期。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唐朝人是如何歡度國慶的
歡度中秋慶祝國慶,如何健康過好雙節?
外國人如何歡度中秋佳節?
歡度國慶
中國人歡度國慶的這八天,印度軍隊的日子卻實在太難過!
歡度國慶的同時,別忘了這些愛國詩詞|古人的愛國情結值得學習
震驚!當中國在歡度國慶的時候,韓國竟然變成了這樣!
為了兒子董潔想復婚潘粵明?國慶在潘粵明老家歡度,和好的節奏?
島國舉國歡度七夕,人人變著花樣誓要脫單!
歡度國慶 喜迎中秋
濃情中秋,歡度國慶
十 月,情濃中秋,歡度國慶!
歡度國慶 愛我中華
歡度國慶作文
歡度中秋,喜迎國慶,恭祝大家雙節快樂!
歡度國慶!同樣是假期,中國與外國孩子度過方式大相徑庭
濃情中秋·歡度國慶
歡度國慶節作文
龘賢居、同音堂、巭武道聯合會恭賀全國人民喜迎中秋歡度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