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寶北平奇遇記》:104歲神奇女性的北平回憶

《三寶北平奇遇記》:104歲神奇女性的北平回憶

「我擔心,老北平所有那些我熟悉的美妙氛圍,胡同、土房、市聲,還有日常生活,都久已消失了。」寫下這句話的老太太叫施萊辛格,上世紀30年代遠赴重洋來到北京,投奔她的姐姐費慰梅與姐夫費正清。在北京,她學畫畫,用畫筆記錄下民國時期的北平市井,這便是《三寶北平奇遇記》。這本書1939年即出版了英文版,中文版直到今年才姍姍來遲。今天推送本書譯者趙武平的譯後記,講述了該書的緣起,我們一道順著施萊辛格的畫筆,期待這部即將與大家見面的可愛小書。



《三寶北平奇遇記》:104歲神奇女性的北平回憶


這幾年出遠差,每到一個老捨去過的地方,最令我陶然心醉的事情,莫過於去看當地與他有關的檔案和文獻—差不多一年之前,和「三寶」的邂逅,正是因之而來的一個意外之喜。


說來還是去年四月頭上的故事。


那是一個春天將至未至的時節,魁北克雖然偶或還會飄起小雪,但總的氣溫是在回升。空曠的阿伯拉罕平原上,覆蓋著枯草的積雪悄悄地消融著,在彎曲的小路旁匯成條條細流;城堡峭壁下平靜流過的聖勞倫斯河,不斷有大塊大塊的浮冰,從上游緩慢涌往大海方向,點綴著寬闊的藍色河面,在高高的太陽映照下,明晃晃的一片。這一天下午三點來鍾,我來到老城西南面的拉瓦爾大學,在圖書館四樓的開架書庫中,從一排老舍和林語堂小說的英法文譯本。



《三寶北平奇遇記》:104歲神奇女性的北平回憶


之間,翻檢出了尋找已久的《兩個中國作家:老舍和曹禺》。上一年暑假,在哈佛燕京學社,我聽一個朋友說,它存世數目非常稀少,只在加拿大的三四個大學有收藏。


實際上,這是一個法文小冊子,只有薄薄二十二頁,裡面收錄的三篇文章, 都出自耶穌會修士讓—保爾?達拉爾之手,一九四六年在蒙特利爾出版發行。雖然看上去一點也不起眼,但它卻是一份珍貴的歷史資料,如實記載了老舍和曹禺一段特殊的海外經歷。


達拉爾開宗明義地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從加拿大去中國的人不曾間斷,中國的官員、留學生和商旅人士的足跡,也遍及加拿大的城鎮和鄉村。但兩位著名作家的到訪,卻是加拿大第一次迎來中國的知識分子。他們在西部周遊之後,於九月八到十日過訪蒙特利爾,接著在魁北克參觀了兩天—邀請並資助他們旅行的,是加拿大新聞署。這也讓我想起了費正清夫人威爾瑪,也就是人們熟知的費慰梅,因為幾天後我就要到波士頓東北面緊鄰著的塞勒姆,去皮博迪?埃克塞特博物館查看她的檔案文件。當年,她出任重慶美國大使館文化專員之前,是國務院文化關係司中國處的第一位僱員,也是協助老舍和曹禺出訪的直接經辦人。



《三寶北平奇遇記》:104歲神奇女性的北平回憶


一個星期後,在曼哈頓上西區西六十五街林肯中心一間簡單的小吃店,我見到了霍莉?費爾班克教授—菲利普斯圖書館接到她和姐姐勞拉的授權通知後,才同意向我開放她母親的檔案。說起我看到的她父母同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陶孟和、錢端升和周詒春等友人的信札、詩箋和明信片,連帶提到他們戰前幾年在中國的生活,以及戰後對老舍和曹禺的幫助,霍莉忽然想起一件往事,放下剛啃了一口的三明治,認真地望著我說:


「你知不知道,在北平的時候,我媽媽的妹妹瑪麗安,和他們一起生活過五個月,還寫了一本給孩子們看的《三寶北平奇遇記》?」


見我露出關切的神情,她又興奮地說:


「老太太仍然健在,住在哈佛校園邊上,到秋天就一百〇三歲了。」

也許是想讓我比較一下瑪麗安和老舍,看看他們的老北平剪影,究竟有何異同,霍莉表示隨後會寄給我幾本瑪麗安的書。


沒過多久,我一回到上海,就接到了瑪麗安的「三寶」,和她的回憶錄。


於是,我驚奇地發現,瑪麗安的家族,實在是太不簡單了。



《三寶北平奇遇記》:104歲神奇女性的北平回憶


她父親沃爾特?布拉德福? 坎農,是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曾任美國生理學會主席,也是同謝靈頓和巴甫洛夫齊名的大生理學家,通行的消化道鋇餐造影檢查法,就是他學生時代的發明。一九三五年,他曾在北平協和醫學院短期講學,抗戰爆發後在美國積极參与募捐活動,組織賑濟流亡中國難民,是一位傑出的國際人道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她母親柯尼莉亞?詹姆斯? 坎農,是一位暢銷書作家,寫過八部長篇小說,也是一位積極的女權運動改革家。他們熱愛運動和旅行,富有冒險精神。一九〇一年,蒙大拿州一座從未有人登過的冰川山峰,因為他們在蜜月期間的首次登頂,而被美國地質調查局更名為坎農峰。


坎農一家有一子四女,其中長女威爾瑪,是中國美術和建築史專家,一九三二年抵達北平,同後來成為哈佛大學中國研究巨擘的費正清結婚。瑪麗安是家中的第三個女兒,她的丈夫小阿瑟?施萊辛格,和他的父親同為著名歷史學家,都是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二十世紀六〇年代曾任肯尼迪總統特別助理和文稿撰寫人,他的著作兩次獲得普利策獎,一次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


和威爾瑪一樣,瑪麗安也是一位畫家,擅長風景和人物題材繪畫。在寫作方面,除了兩部回憶錄,她還寫過五本由她插圖的兒童故事書,而「三寶」正是她的代表之作。她也是一位神奇的老太太,繼承了其母的寫作稟賦,是哈佛典型的「藍襪子」式文學女性。一九三九年三月,「三寶」出版時候,她還不足二十七歲;而回憶錄第一卷出版時,她已六十六歲;等到回憶錄第二卷出版時,她正好九十九歲。如今,瑪麗安已年近一百〇四歲,按她兒子安德魯的說法,除了衰老,她身上沒有任何別的毛病—自己上下樓梯,獨自起居生活,堅持讀書看報,甚至用打字機寫信,雖然偶爾會有筆誤,但思維依然清晰。八十五歲以前,她每周要打幾次網球—這是當年在華盛頓的時候,社交生活幫她養成的鍛煉習慣。


說來也巧。瑪麗安虛構的三寶,有點兒像老舍的祥子,同樣來自北平近郊農村,他們還是同時代的人—《駱駝祥子》寫於一九三六和一九三七年,而《三寶北平奇遇記》,是作者一九三五年離開北平後完成的;故事雖然不同,但所處時代背景,卻恰好一致,都在同一時期的北平。



《三寶北平奇遇記》:104歲神奇女性的北平回憶



不過,相對於祥子的悲劇,三寶的奇遇,更似一曲浪漫的抒情牧歌。因為不像老舍,是北平土生土長的作家,跨越太平洋而來的瑪麗安,更能用一個年輕畫家敏銳的眼光,對超出自己往常經驗的風土人情和市井萬象,進行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思考,並且藉助一個初次進城的農村孩子的視角,用藝術的筆觸和詩意的語言,栩栩如生地再現了老北平的往昔風情。


殊為難得的是,瑪麗安在素樸而優美的文字以外,還用自己稚拙的繪筆,為老北平恬靜的日常生活和五行八作人們幽默有趣的神采,留下了四十多幅生動而又別緻的速寫。在北平逗留期間,她只用短短數月時間,就跟著中國老師,不光學會使用毛筆,還掌握了中國畫的技法。在某種程度上說,她簡潔的畫風和陳師曾《北京風俗》冊頁里的筆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正如去年十月間,她寫給我的信里所說,「過了七十幾年,我想,我這本書和插圖中所捕捉的內容,現今幾乎成了一份歷史記錄。」遺憾的是,她記憶中的老北平早已不復存在。


「三寶」的篇幅不大,可斷斷續續地翻譯,卻用了我三四個月的時間,因為作者字裡行間洋溢的詩意,並非我的拙筆所能輕易傳達。之所以能夠勉力而為,敢於迎接這份挑戰,當要感謝瑪麗安,霍莉和安德魯給予我的支持和幫助。我遠在蓋恩斯維爾的外甥侃和在貝桑松作交換學生的外甥女琳,也在一些情節和語句的理解上,給了我有益的啟發。而學軍兄及時的肯定和熱情鼓勵,也使我在字斟句酌的時候,絲毫不敢掉以輕心。我衷心祈願,這篇小小的譯文,不會辜負他們殷切的囑託和期望。


趙武平


二〇一六年三月十四日凌晨,記於打浦橋



《三寶北平奇遇記》:104歲神奇女性的北平回憶


《三寶北平奇遇記》



瑪麗安?坎農?施萊辛格 著


趙武平 譯


活字文化策劃 | 中華書局出版


即將上市,敬請期待


一位才女寫繪於八十年前的小冊子,圖文並茂地記錄了北平當時的風情。


從中可以看到歷史上的北京一角,也可看到中國人一貫的本性。


轉自「活字文化」微信公眾號(mtype-cn),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活字文化 的精彩文章:

每一種關於中國的書都會加印好幾十次的瑞典老太太來北京了
我們時代少見的一位聖人
猶記九龍城天光道的儒者
招聘 設計 GO!
古巴華人的死生悲喜

TAG:活字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1946年的北平街頭
組圖:1947年的老北京,那時候北京還叫做北平
電影《南口1937》:還原一段北平光榮抗戰史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全記錄
歷史鏡頭:1947年的北平老照片
1935年國民政府南遷後的北平像個大空城,罕見紀錄片《摩登北平》
1947年,罕見北平彩色照片
沈從文:1937年北平淪陷的一天
老照片1938-1939年日軍佔領下的北平天津,直呼皇軍萬歲
航母下餃子了,南北平衡「4搭2」,003型航母一次2艘!
1935年的北平、天津和1936年偽政權統治下的冀東
四八年臘月的北平 拍攝於1948年12月
直擊1940年吳佩孚葬禮,民國北平最大規模,北平百姓都來送別
1948:布列松鏡頭下的北平
1929年的北平城是這樣的
布列松鏡頭下1920年代的北平
1928年蔣介石《克複北平祭告總理文》
老照片:1948年的北平,新舊交融的節點
老舍:北平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