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影響研究方法的一本書——十五位學者的閱讀推薦

影響研究方法的一本書——十五位學者的閱讀推薦

要想考研成功,除了要紮實掌握專業知識,還需要學會好的研究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會好的研究方法,考研、做研究,都將如虎添翼。



如果你正在備考研究生,你一定要好好讀一讀這一系列文章,雖然考研時間緊內容多任務重,但在複習間隙看看大咖們如何通過閱讀完成研究啟蒙,既是放鬆也是學習,說不定醍醐灌頂,複習效率upup。

如果你是在讀學生了,你更要好好讀一讀這一系列文章,學會好的研究方法,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能更深入,在寫學術論文時運用這些方法,研究也將更有深度。


如果你已經進入新聞相關的工作領域,那你更要好好讀一讀這一系列文章,研究方法的掌握將對工作實踐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一本好的學術著作可能影響一位學者畢生的學術方向、研究路徑,甚至人生觀。正如李金銓教授所說:「我們做學術工作總有奇特的『書緣』,譬如終身難忘的『友緣』,這種書、這種朋友不必多,但得到了就一輩子受用。我們在百忙中不妨偶爾駐足審視,提醒自己要做怎樣的學者,有什麼『人師』和『經師』,藉機清理腦力,調整眼力,這應該是取法乎上、鑒往知來的一塊里程碑。」2016年7月第九屆中華青年傳播學者論壇在中山大學召開,與會的四十餘位學者圍繞「對我影響最深的一本學術書」的話題展開研討,其筆談資料收錄於2016年第10期《新聞記者》,由於篇幅較長,我們將這些筆談大致歸類為「方向篇」「方法篇」「人生篇」,分三次推送。


——編者的話

方法篇


《治史三書》及其他


武漢大學?洪傑文

影響研究方法的一本書——十五位學者的閱讀推薦


出版信息:嚴耕望. 治史三書[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我從本科、碩士到博士所讀的都是工科。對於工科而言,更多的是趴在計算機上,待在實驗室中,相對而言較少讀書。從2001年進入新聞傳播學科(網路傳播專業)以來,我越來越緊張:不會讀書、讀的書太少!


現在回想在工科學習中,對自己最有用的知識更多是原理類的東西。雖然在做學生階段,一般喜歡實用性強的應用性的課程,而對原理性比較強的理論性課程不太「感冒」。但回過頭來看,當年喜歡的應用性強的課程大多已經被淘汰,而指導自己前進的則是理論性課程,這些原理和理論不會過時,對於問題和現象的思考有著莫大的幫助!


由於以前相對讀書較少,讀書面較窄,閱讀時存在很多困惑。2009年4月在城大訪學期間,李金銓老師在課堂上討論嚴耕望先生的《治史三書》給我啟發很大,回來後就買了一本經常揣摩,這本書對我從一個工科生向文科生轉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時也對於歷史方面的知識有了新的認識,意識到歷史知識的回顧對於現有問題和現象理解的重要性。


由此,我現在比較喜歡閱讀一些原理性和歷史學方面的書籍,比如最近看過的《從莎草紙到互聯網:社交媒體2000年》和《數學之美》。《從莎草紙到互聯網》通過對「古老的社交媒體」的歷史梳理,總結出今天社交媒體的本質以及與人的關連,看過後對於今天社交媒體中的很多問題頓時有了深刻的理解。《數學之美》將許多複雜技術的基本原理通過讓大家可以理解的數學講得通俗易懂,讓非專業讀者也能認識到複雜技術的本質,同時通過具體實例讓人明白在解決問題時如何化繁為簡。通過該書的閱讀讓我對於技術類課程的講授有了新的認識,即如何讓文科生去理解複雜的技術,如何讓學生把握技術的本質。

貫通微觀與宏觀層面


概念和邏輯


香港城市大學?沈菲

影響研究方法的一本書——十五位學者的閱讀推薦


出版信息:奧爾森. 國家的興衰[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我個人比較偏好的學術取向是走普遍性路線的。科學範式的研究重視規律的探求,假設人類行為與社會發展皆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徵和可預測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學科的細分、統計工具的發展及學術機構的官僚化,使得社會科學經驗主義取向的研究很容易落入尋找細枝末節規律的窠臼,而忽視了宏觀命題。大量的微觀行為主義研究恐怕多少都是為了尋找規律而規律,很少有作品能夠貫通微觀與宏觀層面的概念和邏輯。


從這點來說,我比較欣賞美國政治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的《國家的興衰》。這本書以個體和組織層面的假設出發,解釋了一系列宏觀社會和經濟現象,包括二戰後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經濟迅速增長的原因,以看似常識性的知識假設對社會的運行與變遷做情理之內而又意料之外的解釋。


在研究方法上


與國際同行同步


暨南大學?曾凡斌

影響研究方法的一本書——十五位學者的閱讀推薦



出版信息:(美)艾爾·巴比, 邱澤奇. 社會研究方法[M]. 華夏出版社, 2005


我記得2007年在城大訪學的時候,曾去請教祝建華老師一些問題,可能祝老師覺得我問的問題和他的思路不一樣,就送了我一本英文版的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第七版)。後來又在網上看了祝老師關於傳播學研究方法的視頻,重新補充了一些統計學的知識,看社會學、傳播學的論文以及SSCI的論文等,再回過頭來看《社會研究方法》,發現近百年整個西方社會科學的發展其實就是在遵守著《社會研究方法》的範式。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我從調查研究開始,做了一系列的實證研究,並成功申請了相關課題。目前,我正在進行基於大數據基礎上的社會心態和輿論分析,我希望不僅能很好地解決相關的學術問題,也能在研究方法上與國際同行同步。


媒體制度是始終


值得思考的問題


廈門大學?佘紹敏

影響研究方法的一本書——十五位學者的閱讀推薦



出版信息:斯拉姆. 報刊的四種理論[M]. 新華出版社,1980


《報刊的四種理論》是讀碩士的時候外教選修課上的推薦讀物,為此我專門去圖書館翻出了英文原版,第一次完整地、仔細地讀完一本英文學術書籍(所幸此書並不厚)。《報刊的四種理論》在以往的學習中也就是4頁幻燈片,背下來似乎就完成了學習任務。也正因為如此,完整閱讀這本書給我的影響至少有三個方面:一是使我大致了解四種理論的來龍去脈和演化過程,這是我知識上的收穫;二是認識到每一種高度抽象的理論後面都有豐富的哲學思想和現實實踐,理論只有被置於歷史的脈絡中才能顯得豐富和真實,也才能恰當地被用於關照現實,這是我認識上的提升;三是使我對傳媒制度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因此發表了我的第一篇論文《討論互聯網時代的政府管制》,並以之為基礎完成了碩士畢業論文。


我對於個人努力改變命運是相對悲觀的,小說《1984》和《活著》 (兩本我至今不敢重讀的傑作)深入刻畫了時代洪流如何框定個人命運。我認為制度設計至為重要,好的制度設計能使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社會發展;相反,壞的制度貽害無窮。媒體從業者也好,媒介組織也好,都有賴於適應社會發展的制度建設決定未來的命運和走向。因此,媒介制度始終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沒有過時的《傳學概論》


武漢大學?劉靜慧

影響研究方法的一本書——十五位學者的閱讀推薦



出版信息:宣偉伯.傳學概論[M].中國展望出版社,1985


從專業的角度來看,我自己特別喜歡宣偉伯著、余也魯譯述,由香港海天書樓1990年出版的《傳學概論——傳媒·信息與人》這本書。


關於傳播學概論這方面的書籍有很多,我為什麼最愛這一本?古人云:開卷有益,但今天已是信息過載的時代,一個人的時間與生命皆有限,確實需要對將要看的書進行選擇。有學者說:看書要看金字塔塔尖的書。我深以為然。這本書的著者(現通譯施拉姆)是一位大家,譯者也是一位大師,譯者用地道的中國人的語言來講述西方舶來的傳播學,正如譯者所言:「讀了這本書,你會發現自己對傳播知道的實在太少;讀完這本書,你對傳播了解的深刻會令許多人驚奇」;「文字輕鬆,無拘無束,帶有他(著者)一貫的深入淺出、清麗感人的風格」;「它教你怎樣把文章寫好,把話說好」。


我覺得文章寫得最好的時候,就是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首先,要有自己的觀點。要對「門裡」與「門外」的行情有深刻透闢的認識。然後,還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深入淺出。這就是我讀這本書比較重大的體會。


這本書出版比較早,現在的媒介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現在都在談「互聯網+」,談媒介融合,談物聯網,面對前路,難免會迷惘,這時再回過頭去看一下這些理論,會發現原來「這本書更把明天的情況加以描述」,發現今天這些媒介現象早被預測。從這一點來看,它確實具有前瞻性。


《普通語言學教程》


與《廖秋忠文集


西北大學?翁玉蓮

影響研究方法的一本書——十五位學者的閱讀推薦



出版信息:Ferdinand de Saussure. 普通語言學教程[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1


我是學文學出身,讀的是語言學,感興趣的是新聞語言,對我影響較大的是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這本書產生並反戈於歷史語言學,提出共時、結構的理論和方法,提出橫向的組合和縱向的聚合,也是選擇和排列的關係。當然這種關係,還局限於句法的層面,是一種脫離語境的自為狀態。但是它的框架提供給後人一種更高遠的視閾:句段、語篇直至文本、話語都是一個遵從規律的結構。這也是新聞語篇、新聞話語研究的基礎。


索緒爾的組合和聚合,選擇和排列可以用來研究很多東西,比如文學和廣告中的隱喻。隱喻就是一種典型的選擇和排列的關係,包括廣告中女性的角色、圖像的選擇等等,都可以回歸到這種理論當中去。


句法結構層面的研究還無法解釋語言生成的機制和?動。同樣是陳述句、標題同樣傾向鮮明生動的動詞,消息和評論有什麼不同?不同體裁類的新聞語篇,其結構的邏輯又有何不同?這是結構主義語言學解答不了的。

影響研究方法的一本書——十五位學者的閱讀推薦



出版信息:廖秋忠. 廖秋忠文集[M].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2


對我影響較大的還有者廖秋忠先生,他是我們國家做功能語言學最早的人,後來的功能語言學家基本上是沿著他的框架基礎做深做細。功能語言學將結構與功能相結合,描述與解釋相結合,語法、語義、語用相結合,微觀宏觀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把語言的生成與意識形態相結合,比較全面地呈現了語言的真實面貌。廖秋忠從功能的角度來分析語言,把表面的東西切入到更深的背景之下,把一些結構主義語言學解釋不清的東西用功能語言學理論來解釋就很清晰。


《媒介環境學》的啟發


華中科技大學?陳少華

影響研究方法的一本書——十五位學者的閱讀推薦



出版信息:林文剛. 媒介環境學[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我在學校里學習的是計算機軟體專業,留校後一直都行走在技術和人文社科的交叉線上和主流學科的邊緣,活動在不同的學科圈,經常要轉換不同的話語系統,但所做的探索和研究在哪一個學科里都不算主流。對於新聞傳播領域,我也是一個「新闖入者」。到了新聞傳播領域以後,一般是碰到什麼,或者教學科研中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就去看相關的書籍和文獻,算是任務驅動式學習。比如關於「媒介與社會信息環境」的研究,我就找到林文剛老師的《媒介環境學》,這本書有句話很有趣:「媒介是一條魚,還是媒介是一條河?」 因為這句話,我就慢慢對媒介環境有了興趣。


後來我走上了輿情監測的探索,也可能是受到《媒介環境學》的影響。我發現傳播學關注媒介與社會間的關係比較多,很少有人專註媒介本身如何發展,未來會怎樣發展,未來媒體是什麼樣。媒介本身的形態與預測等研究基本上還是技術專家們主導,基本上是他們做些什麼,我們就接受什麼。當然這種接受也是社會選擇的過程,但是在這種社會選擇的過程中,我們新聞傳播學者的聲音好像少了、小了,作用沒有想像的那麼大。另外,從研究方法上,我個人喜歡用實驗和模擬的方法來研究新聞傳播的問題,但感覺難突破。社會傳播系統是一個人工構造的系統,不是自然系統,也在探索將自己對媒體的理解應用到實驗性傳播系統設計上。


溯源傳播學之水


湖北大學?羅宜虹

影響研究方法的一本書——十五位學者的閱讀推薦



出版信息:E·M·羅傑斯. 傳播學史[M].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2


按照羅傑斯的說法:「任何涉入一條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這裡的水來自何方,又將流向何處。」從羅傑斯的《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這條河流的流淌中,我們可以看到傳播學在美國產生、發展的過程。


讀這本書讓我很平靜,它把一些故事與理論講得特別生動。開創了將理論、歷史和個人的傳記融合的方式,並在此基礎上翔實而又準確地論述了一門新興學科的產生與發展歷程,有故事,有情節,有訪談,趣味性強。這本書在人的基礎上來理解傳播學史,涉及眾多人物與機構,以及若干學科的知識背景,並以此表明,傳播研究如何富有意義地影響了社會學、政治學和心理學等學科。這本書包含10個人物傳記,10個理論的起源發展,全景地展示了傳播學的創立和早期的發展,著述的經驗性與實用性交融恰到好處,這也是這本專著比較好讀的原因所在。


依靠實證的思維


來理解世界


上海理工大學?瞿旭晟

影響研究方法的一本書——十五位學者的閱讀推薦



出版信息:劉易斯.科塞[美]. 理念人 : 一項社會學的考察[M].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4

影響研究方法的一本書——十五位學者的閱讀推薦



出版信息:羅德尼.斯塔克[美]. 基督教的興起: 一個社會學家對歷史的再思[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劉易斯·科塞的《理念人:一項社會學的考察》和羅德尼·斯塔克的《基督教的興起:一個社會學家對歷史的反思》主題上沒什麼相關性,前者可以歸納到知識社會學的範疇,後者看起來更多和思想史有關。之所以將二者放在一起,因為它們都在一個共通的層面給予我啟發:依靠實證的思維來理解世界,而非仰賴概念化的定義來描述研究對象。我們都讀過不少通篇堆砌概念乃至各種「主義」,但是對理解研究對象和主題卻毫無裨益的文章。恰恰在這一點上,我認為上述兩本著作提供了一個典範:如何通過質性和量化的歷史證據/數據的編織,見微知著地討論宏大主題,同時有一種娓娓道來的韻味。不僅如此,斯塔克在《基督教的興起》一書中對社科研究中比喻濫用的批評、對韋伯有關「卡里斯瑪」概念的指摘,澄清了在研究中概念的不足和命題的重要性。在這種研究視野下,我們應該反思,當我們習慣用一些概念化的語言來描述觀察對象之後,不僅失去深入理解現實的敏銳度,所謂的「研究」也會變成各種時髦名詞的拼貼和流行概念的濫用。


《拯救與逍遙》:


所謀頗大,所思也深


中國傳媒大學?張磊

影響研究方法的一本書——十五位學者的閱讀推薦



出版信息:劉小楓. 拯救與逍遙(修訂本二版)[M]. 華東師大出版社, 2007


學術生涯十餘年間,影響我的書籍不止一本。在每一個小階段,總有一兩本書觸發我,成為反覆閱讀的案頭常備書,如《鄉土中國》《叫魂》《超越西方霸權》《社會學的想像力》等。但如果把我放逐到荒島,只能選出一本學術書隨身,那我會選劉小楓的《拯救與逍遙》,因為這本書在我學術生涯的起始階段具有「啟蒙」作用。


《拯救與逍遙》初版於1988年,是劉小楓30歲時的作品,後經兩次修訂,我讀的是2001年的修訂版。在這本書中,劉小楓通過中西詩人、詩作與詩學的對比,分別用「逍遙」和「拯救」來概括中西的思想品質,所謀頗大,所思也深。我尤其喜歡他的語言,西化色彩和中文底蘊並存,讀起來感覺語言的力量燭照幽微。我第一遍讀的時候,懵懵懂懂,如武陵人至桃花源,「彷彿若有光」,卻不知道這光從哪一個方向來。沿著他書中的線索去讀了更多文獻,也讀了劉小楓的《沉重的肉身》(這本書用小說和電影作為引子來談思想,更加親近),回頭再讀《拯救與逍遙》,才覺得豁然開朗。首先更理解個人生命,其次對治學之道也有更多體會。具體而言,我學到了兩點。第一,反覆追問。劉小楓喜歡用問句,而且經常是一連串的問句,在這種反覆追問之下,慢慢剝出思想的核心。第二,比較的方法。兩事物比較,必須既有差異,又具同等分量;比較的時候,異同視角切換。這是我學到的方法論。總之,這本書從思想、語言風格到方法論,都是於我影響頗深的作品。


撥雲見日《做新聞》


西北大學?李莉

影響研究方法的一本書——十五位學者的閱讀推薦



出版信息:塔奇曼. 做新聞[M]. 華夏出版社, 2008


華夏出版社2008年翻譯出版的蓋伊·塔奇曼的《做新聞》(Making News)一書現在已成為新聞傳播學專業研究生的重要推薦書目之一,新聞生產的概念已然被大家普遍接受,「新聞是故事」的說法也早已不足為奇。但在八年前,自己記憶中的第一次閱讀體驗仍然是撥雲見日般的驚喜和欽佩。


誠如黃旦老師在本書導讀中所言,「塔奇曼猶具孫悟空的火眼金睛」,打開了透視新聞生產的「前窗」和「後窗」,特別富有對媒介和社會組織間複雜關係思考的深刻洞見。時至今日,在嶄新的新聞生態環境下,《做新聞》中所提及的「新聞網路」「框架」「類型化」等相關概念依然具有時代闡釋力,魅力不減當年。


於我而言,《做新聞》則是引領自己從「功能主義」新聞觀向社會建構理論轉折的重要砝碼,催生了我從社會學視角觀察新聞傳播現象這一研究路徑的長久熱情。塔奇曼的「Making News」好似總在耳邊迴響,鼓勵我不斷追問時代浪潮中那些千姿百態的新聞產品背後的人和事。我的博士論文最終圈定「民國時期美國《紐約時報》駐華記者的中國報道研究」也正緣起於斯。此外,《做新聞》所運用的田野調查方法也是熠熠生輝的方法論啟迪,它一直是鼓勵我走出書齋和象牙塔,去觸摸一線新聞媒體的一種研究方式,在新聞教學和新聞實踐嚴重脫節的今天,這種方法更顯珍貴。


從政治系統的視野


觀察傳媒


華中科技大學?何志武

影響研究方法的一本書——十五位學者的閱讀推薦



出版信息:伊斯頓. 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M]. 人民出版社, 2012


美國政治學家戴維·伊斯頓所著《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與他的《政治系統:對政治學現狀的探討》《政治分析的框架》,成為其政治系統分析理論的三部曲,也提供了一套影響巨大的政治系統分析方法。


戴維·伊斯頓是將系統論引入政治學研究的第一位學者。此後,政治學界掀起了一股系統分析熱,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莫頓·A·卡普蘭等學者紛紛加入其中。


作為一種政治研究方法,政治系統分析方法是一種整體性的宏觀分析。它從政治系統中抽象出最一般性的變項,構成了一種普遍性的分析框架。這種分析方法的影響早已超出了政治學的範疇,許多學科都紛紛借鑒了這種方法。


這本書對我的啟發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直接為我的博士論文研究提供了科學有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我的博士論文也是我主持的第一項課題——「大眾媒介參與公共政策過程的機制研究」,正是受到這本書的啟發,我將一項公共政策個案放入決策系統乃至政治系統,從政策的輸入—轉化—輸出環節,全程考察媒介的參與狀況,使得研究思路更清晰、研究視野更宏觀、研究結論更具說服力。


二是對我後來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方法論上的指引。任何研究對象,即使是具有特殊性的個案,都應置於宏觀的社會系統進行考察和審視,找准其在社會系統中的位置,確定不同層級系統的輸入—輸出關係,才能進行準確的定性判斷。研究某個問題,從研究價值的判斷到研究思路的梳理,即使是個案研究,都應以宏觀的、系統的思維進行審視和考量,而不是孤立地或片斷式地「自說自話」。新聞傳播學研究亦是如此。


「倒轉」思維方式的


《確定性的尋求》


遼寧大學?王鑫

影響研究方法的一本書——十五位學者的閱讀推薦



出版信息:約翰·杜威. 確定性的尋找:關於知行關係的研究[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業師蔣原倫先生在我讀博期間,認為我在思考問題時通常會預設一個概念,通過對經驗材料的分析,選擇符合這個概念所能規定的東西,而不善於在具體的材料中發現問題,存在思維上的局限,於是向我推薦了杜威《確定性的尋求——關於知行關係的研究》這本書。


深受西方古典哲學和美學影響,我的思維方式和對於知行關係的理解無疑屬於杜威要顛覆的那種。《確定性的尋求》在某種程度上「倒轉」了我既有的思維方式,逐漸建立從問題出發的「實踐」意識。這種「倒轉」直接表現為儘力避免根據固有的觀念或者預設一些概念來解釋經驗現象,即使有觀念的指導,這種觀念也是「試驗性」的,「有條件」的,而不是絕對性的;思考問題也儘可能從經驗材料自我「講述」什麼出發,並且在材料中發現令人興奮的問題,而不是預先尋求一個「確定性」概念開始,用材料證明概念判斷的無誤。從事新聞傳播學研究,這種轉變無疑是重要的。


這本書也改變了我對「實用」的狹見。「實用」在我看來總是要滿足一個實用的有限的功利的目的,缺乏超越性。杜威的「實用」雖然是通過手段、工具和行動來實現的,但是要把它置於人生價值的行動方式和趣味培養的高度。將杜威對「實用」的理解降格為手段和功利的目的,忽略了價值和趣味的維度,導致經驗研究容易聚焦一個特別小的問題,然後進行封閉的研究,雖然細緻,但缺乏將之置於人生價值的行動方式和趣味培養的高度的自覺,難以有社會的關切和人文的關懷。


哲學的研究偏重於理論思辨,但是社會科學的研究是需要運用研究方法確保研究過程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杜威的《確定性的尋求》這本書提出的「方法至上」,也讓我從偏重理論沉思轉向對研究方法的重視上來。


《批判性思維教程》:


「否思」的方法


華南師範大學?劉兢

影響研究方法的一本書——十五位學者的閱讀推薦



出版信息:谷振詣,劉壯虎. 批判性思維教程[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批判性思維教程》(谷振詣、劉壯虎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是我在黃旦老師提點下找到的一本讀書指南。「習慣讀書」不難,每天讀一點,習慣成自然。可是,「習慣讀書」不等於「會讀書」。若不會讀書,讀破萬卷也是做知識搬運工,不但難言知識創新,甚至可能因記憶衰退、頸椎僵硬而懷疑讀書人生的意義。我曾總結「地圖與地標結合大法」教學生讀書,建議先泛讀通識性的「大家小書」以把握某議題的知識地圖,再精讀相關地標性學者的論述以深入了解議題內核。可這其實是教人「讀什麼書」,而非「如何讀書」。


黃旦老師教我「如何讀書」。他強調讀書時要先學會「講書」,口述該書要點並摸清其所在的學術譜系,再對書中搭建的知識體系進行「否思」。據我理解,這與現在大學通識教育中被屢屢強調的「批判性思維」殊途同歸。我於是找來多本相關譯作或教材,發現這本北大元培實驗班的《批判性思維教程》最好。該教材博採眾多西方教材之長,又比眾多譯作的拗口譯文更接地氣,依預設、論點、論據、邏輯娓娓道來,實在是相見恨晚。


《批判性思維教程》是我的讀書生涯小結。個人以為,對於我們這一代以傳播研究為業的學人而言,兩項修鍊不可偏廢。一是根源於邏輯學的嚴謹的批判性思維,要習慣有理有據地「破」。二是師法社會學的規範的社科研究方法,還要習慣有理有據地「立」。該書是針對前者的極好指南,我輩應謹記:「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話語分析的典範之作


延邊大學?徐玉蘭

影響研究方法的一本書——十五位學者的閱讀推薦



出版信息:戴克. 作為話語的新聞[M]. 華夏出版社, 2003


我在韓國讀博期間讀到梵·迪克的《作為話語的新聞》,為我之後的學術提供了典範研究路徑。


第一,梵·迪克的理論在微觀宏觀話語分析的基礎上,用多種跨學科的方法來使得研究具有文本和實踐雙重維度下的完整性。我們做話語分析不僅要關注新聞文本的使用過程,也注重文本生產和實踐過程。按照梵·迪克的話來講,「突破表象,深入研究新聞闡釋過程中所發生的真實情形」。我在做東北亞各國媒體中的中國形象研究時,在內容分析的基礎上將文化研究、政治傳播、國際政治等理論引入,從而把新聞文本放在更立體的位置上面。而這種多樣化的研究方法有助於我們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立場來把握媒介話語,立體地觀察研究對象,透視媒體本身的多元複雜性。


第二,梵·迪克的話語理論提供了更廣泛的研究框架和研究視野的想像空間。比如我們可以思考話語的對象是什麼?社會文化、意思形態與話語的關係是什麼?構建或者結構文化的可能路徑是什麼?


但是話語分析理論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也受到了一些局限。比如,梵·迪克的話語分析還是靜態模式,對於新聞傳播場域的爭鬥性和動態性把握還不足,似乎成為社會結構和社會主體的作用與反作用的關係論。


......................................................


在這裡,讀懂轉型中的中國新聞業


在這裡,探討新聞業的未來


在這裡,進行深入而嚴肅的思考


在這裡,關心新聞人自己的命運!


.................................................


2017,《新聞記者》有你更精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記者圈 的精彩文章:

《紐約時報》九百萬條評論背後的十大重要發現,媒體人必讀

TAG:財經記者圈 |

您可能感興趣

科學研究的方法(一)
閱讀文獻與綜述寫作|科學研究的方法(一)
科學研究的方法(三)
科學研究的方法(七)
日本留學考研攻略:教授喜歡哪類研究計劃書?
一本嚴肅的藝術與考古研究雜誌,海內外知名學者評審,一年只出一輯,你讀了嗎
劉家和:試談研究史學的一些基本功
古書畫的鑒定方法和個案研究
三項精彩研究描畫腫瘤研究方向
弘一法師書法引多國學者研究 感受中國佛教藝術文化
一篇很給力的書法研究
中藥組效學研究的常用方法與技術研究概述
一個研究數學的世外桃源 特寫
道教醫學特徵以及學習研究方法!
史學研究與史料研讀
一念三千界,百界千如心——傳喜法師解讀物理學前沿研究成果
學界|定量研究:當前機器學習領域十大研究主題
這六個神秘的未解之謎中外學者長期研究!
文本特徵提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