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第三季背後的複雜人性
利維坦按:本文有《黑鏡》第三季的嚴重劇透,還沒有看過的同學請酌情考慮是否繼續閱讀。
文/Jeff VanderMeer
譯/楊睿、黃琦
校對/石煒
原文/www.theatlantic.com/entertainment/archive/2016/10/the-complex-humanity-of-black-mirror/505811/
一個問題:是不是我們觀察什麼,就代表我們喜歡什麼?
當然,答案是否定的。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洛麗塔》的作者)的作品擅於審視人類的殘忍,但不意味著他是個殘忍的人。他不會為了取樂踢小狗一腳;《黑鏡》喜歡虛構人間地獄,但不等於《黑鏡》支持人間地獄。尤其是在最近由Netflix(全球十大視頻網站中唯一收費站點)發行的第三季中,人性在《黑鏡》的黑暗世界裡閃閃發光。在第一集「急轉直下」中,女主評分變低之後,邀請她當伴娘的「好友」拒絕她出席婚禮。女主歷經千辛萬苦,最後還是潛進了婚禮會場,拿起話筒發表她精心準備的伴娘賀詞,說起她和新娘的故事。她說她們以前除了聊閨蜜間的話題,她還想和新娘談談氣候變化,但新娘覺得無聊,因為地球不關她的事。想起這些,一路歷盡千辛萬苦、一直被評分束縛不能說髒話的女主終於忍不住大聲怒吼:「去他媽的狗屁地球!」即便如此,觀眾的感受卻截然相反:我們還是應該關心地球,關心氣候變化,關心身邊的人。我們不能袖手旁觀,必須勇敢地站出來!
蕾西活在一個評分體系中,最終卻徹底崩潰
第三季開播之前,我從沒指望過這一季的風格會變溫柔。畢竟早在2011年,《黑鏡》第一季第一集中,就直接拋出了英國政客被迫與豬做愛的驚人橋段。查理·布魯克(Charlie Brooker)一直是本劇的劇本主創,每一集導演則各不相同。
和前兩季相比,這一季的《黑鏡》給了觀眾更大的驚喜。誰能猜到第四集 「永生」 其實還有個愛情梗?又有誰能想到在「急轉直下」 里,女主的評分真的會如標題一樣一落千丈:年紀輕輕的主角最後都被這評分系統搞得神經兮兮的,直到最後一幕,她被關在牢房裡,才把這些壓抑的情緒宣洩出來。
有些影評人認為,這一季《黑鏡》比前兩季更「黑」。而我看來,這安排似乎是出於平衡的考慮,這一季的角色更人性化,緩和了一貫黑暗的劇情。畢竟除了對生活的厭倦,還有什麼恐懼是無法擺脫的呢?
編劇並沒有停留在普通劇集的層面,而是不斷地往前,不斷地突破。
活在美好想像中的蕾西
第三季中,我們看到,即使科技的力量超出了人類的控制範圍,但人類作為獨立的個體,仍然是自由的:在「急轉直下」里,人類可以反抗壓迫,拒絕成為困在籠子里打轉的小倉鼠;在「永生」里,人類衝破束縛,在另一個世界裡獲得新生。更重要的是:不論成功還是失敗,人類始終可以選擇一條更合乎正義的路,不向黑暗屈服。「全網公敵」這集就更「黑暗」些,現實世界像是這集的續集。但機器蜂給劇中人帶來的難言之恐,凸顯了他們的堅韌和堅定的道德信念。
「黑函之舞」的結局出人意料
再比如第三集「黑函之舞」中,兩位主角都因行為不端捲入麻煩之中,被迫執行一系列危險的任務。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至少還有活下去的機會。我們對這部劇如此著迷,正是因為我們相信同情的力量,相信救贖的可能。即使到最後我們得知,曾經同情的某個人,他所犯下的罪行其實是不能饒恕的。但下一次遇到這樣的人,我們仍不會一棒子打死,我們還會假定他無辜,同情他,直到他最終真的被定罪。
隨著劇情展開,出乎意料的故事和思考的深度才是本劇最大的亮點。就像一個長焦鏡頭,不斷地拉長焦距,拓寬視角,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期。與此同時,我們對於劇情和角色的感覺也隨之改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這一季有幾集差強人意的原因。即便是這樣,這些故事也仍然比什麼《午夜畫廊》(Night Gallery)要好很多。第二集「終極玩家」採用了這一季慣用的手法,打造了一個令人同情(或是最終會讓人覺得同情)的角色——庫珀【Cooper,由懷亞特·拉塞爾(Wyatt Russell)出演】,一個無權無勢的平凡人。這一集用了幾分鐘長的鏡頭向我們展示庫珀有多麼討人喜歡。當然,有經驗的觀眾可能會推斷,庫珀大概活不了多久。到這裡為止,這一集拍得還算不錯。但這一集在劇情的展開上就顯得尤為不足了。在其他幾集中,基於當集主題的字面意義,《黑鏡》都有讓觀眾意想不到的神展開。這些神展開不僅是讓故事更有趣,也讓故事更有深度。而「終極玩家」這一集的故事只局限於某個人,並沒有什麼神展開,在趣味性和深度上都有所欠缺。
點擊播放 GIF/1023K
第二集「遊戲測試」中,一個令人同情的角色:庫珀
父親去世後,庫珀決定環球旅行散散心。到了最後一站倫敦,他沒錢了。為了賺錢,他在女友的慫恿下報名參加了一個虛擬現實(VR)的實驗。主角的演技還是很不錯的,但他的發揮空間卻越來越小:既沒有擴大到社會文化的背景下,也沒有進入更加寬廣的物理空間;隨著劇情的發展,場景卻越來越小。最後,主角被困在凶宅里,到處是為他量身打造的恐怖設定(對觀眾來說可能就不那麼恐怖了)。包括一個長著人臉的蜘蛛,像是唐納德·薩瑟蘭版《人體異形》的山寨貨(不過就是把人臉放在動物身上,營造強烈的不適感,顛覆觀眾對於生物突變的認知)。還有一個18世紀風格的高中生。這些恐怖元素都太過幼稚了。真正的恐懼是你對生活的厭倦和焦慮——那也是你最深的恐懼。編劇還不如把人臉蜘蛛丟到克瑙斯高(Knausgaard)面前,好讓他把這個橋段寫進他的自傳——《我的奮鬥》里去。《我的奮鬥》是克瑙斯高的自傳體小說,通篇都是他自己的日常流水賬,毫無情節可言。但是在他鬆散平淡的筆觸下,卻有一個深刻的主題吸引著無數讀者——他的焦慮,他對不能寫作的焦慮。他在這本自傳里傳達出來的對生活的厭倦和焦慮才是真正的恐懼。人形蜘蛛在他的自傳小說里出現,意義可能還深刻一點。
這一集還調侃了那些用濫了的恐怖電影手法:突然跳出來的什麼東西,腐臭的三明治……然而,電影《林中小屋》(Cabin in the Woods)之前已經這麼干過了,這一集《黑鏡》就像是在拾人牙慧。從拍攝的角度來講,這一集的導演丹·特拉亨伯格(Dan Trachtenberg)做得幾近完美。此前,他曾執導電影《科洛弗道10號》(10 Cloverfield Lane)。但說到底,誰會在意主角那些求生的嘗試呢?誰會在意主角的母親——在劇中只出現了30秒的母親?如果你想看那些和孩子相伴一生的母親,去看希區柯克的《驚魂記》吧(《驚魂記》中的殺人狂山姆有一個分裂的人格就是他母親的人格)。
我們姑且把《黑鏡》這類片子定義為「科技預言片」——逼真地呈現黑科技引發的恐怖後果。顯然,《黑鏡》已經為這類劇樹立了標杆。凶宅人形蜘蛛的敗筆也沒有拉低這一標杆。或許應該說,AR(增強現實)這個主題並沒有成為壞了這鍋湯的老鼠屎。劇情發展到VR+AR版的凶宅,已經沒有任何辦法分清哪一層是夢境,哪一層是虛擬,哪一層又是現實,也沒有辦法再把這令人失望的一集救回來了。當然了,如果你是《異世浮生》(Jacob』s Ladder)這類電影的擁躉,你可能就不會同意我的這些觀點了(《異世浮生》講述一名從越戰生還返家的軍人發現自己出現了精神問題,經常產生被人追殺的幻覺。然而,每到生死攸關的時刻,他都會在另一個時空里活回來,回想著之前發生的噩夢遭遇。隨即他又被現實世界中喚醒,彷彿活在兩個世界般,難以確定孰真孰假)。
一隻紅色的小眼睛一直在注視著我們。它不是索倫魔王(Sauron),也不是上帝,而是人人都可以加以利用的攝像頭。
第三集「黑函之舞」的脈絡和第二集「終極玩家」有些類似,但要成功很多。第三集把《電鋸驚魂》(Saw)這類電影里的一些假設和前提(諸如種族歧視、以兒童為對象的性幻想等等社會鄙夷的行徑)拿出來,放到現實世界中,進行修改,重新定義。這一集的成功就在於片中這些遭遇相同的可憐人接連碰面,場景不斷變換。人物的污點也並不雷同,一點兒都不無聊。不像從對講機里飄出來的空洞的聲音,念那天天一樣的菜單。因此,雖然片中的場景移動看似簡單,但之前的背景描寫已經把所有人都束縛在這個骯髒的設定中,還是挺別出心裁的。
第三集中,主角肯尼自慰的行為,全被自己筆記本的攝像頭記錄了下來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拷問並不一定只能在刑訊室里才能進行。抬頭看看你電腦屏幕上方的鏡頭:有一隻紅色的小眼睛一直在注視著我們。它不是索倫魔王(Sauron),也不是上帝,而是人人都能利用的攝像頭。
兩個男人被要挾,被迫去完成搶劫銀行的任務
這集還有一個槽點:主角肯尼(Kenny)居然是因為擼管的視頻被要挾!放到現在的互聯網環境下,這種視頻泄露之後,他只會一夜成名,並不丟人。視頻是通過主角的筆記本攝像頭錄下來的,既不是通過電動泰迪熊的眼睛,也不是通過自動鉛筆頭上的橡皮,更不是壓抑許久的冰箱偷拍下來要為裡面爛掉的食物復仇的故事。這種攝像頭偷拍的設定也太無聊了點兒。
這一集我是和攝影師凱西·凱爾(Kyle Cassidy)一起看的。他不僅拍過約翰·卡彭(John Carpenter),也是資深的恐怖電影迷。他覺得「黑函之舞」這集雖然沒有什麼創新之處,但劇本完成度很高,超過了上一集的「終極玩家」。他表示:「至少在某個瞬間,我們真的被帶入其中,在關心那些做了壞事的主角,感受到了他們做出的反抗和鬥爭。」
至此,我們也不得不提到《黑鏡》成功的另一個原因——演員演技一流,導演水平出眾。如果《午夜畫廊》和《陰陽魔界》(Twilight Zone)對觀眾沒有吸引力,那可能是因為演員的演技太渣,讓我們齣戲了。他們的演技可能沒有《黑暗陰影》(Dark Shadows)那麼爛,但也好不到哪兒去。
不得不提的是,「黑函之舞」最後的劇情反轉實在是令人意想不到!
勞瑟飾演的肯尼
它也充分說明了選角的重要性:傑爾姆·弗林(Jerome Flynn),因其在《權力的遊戲》中飾演的角色出名,在本劇中飾演中年、中產階級版的「波隆騎士」,演技極富感染力和說服力。而由勞瑟(Lawther)扮演的年輕人既是他的對手,也是他的難兄難弟。勞瑟把肯尼的角色演活了,演出了肯尼的掙扎和痛苦。受到觸動的觀眾都從心底希望他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當然,觀眾們也會好奇在他以後的星路歷程中他能拿到多少獎。
你大概認為「黑函之舞」不過是老生常談。雖然,我們大多數人沒犯過罪,但總會有些不可告人的小秘密。那些不喜歡這集的觀眾,包括我的妻子,都認為結尾的蒙太奇鏡頭太倉促:用Radiohead樂隊的一首煽情歌作背景音樂,神秘人拿來威脅他們的證據最終還是公開了,可憐的受害者們面對親朋好友的失望和指責,都處於極度的悲痛之中。然而,見過很多世面的觀眾們早已經猜到了故事的結局。結局是老套的,但通過全新的劇情設定,我們還是能從中收穫到些許新意。我這樣說,可能是開玩笑,但《黑鏡》卻是很鄭重的。「黑函之舞」里最後的轉折不正是一個有力的質問嗎:你站在哪一邊?你為什麼站在這一邊?
大腦被植入物Mass(這個詞既有彌撒的含義,又有大眾、群眾之意)控制的斯崔普
如果你看完第四集,覺得自己應該提防一下身邊的設備,那等你看了第五集,你也得提防一下被植入你腦袋的「東西」。第五集「戰火英雄」的設定完全符合我心中《黑鏡》的風格:「改造」、內心深處的恐怖、黑色幽默。這一集或許也可以叫作「反抗的改裝戰士」。人類害怕自己被改造成完美的殺人武器的主題在不同的故事中有不同的載體:在《攔截人魔島》(The Island of Dr. Moreau)中是變異人;在《地獄男爵》(Hellboy)中則是被納粹秘密實驗召喚出的撒旦之子。而「戰火英雄」的設定似乎是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場戰爭。男主【瑪拉基·柯比(Malachi Kirby)】體內的「軍隊植入系統」受到了干擾,他發現之前他們眼中的變異人(蟑螂人)實際上就是普通人類,植入戰士體內的「Mass系統」控制了他們的感官,讓他們看到的普通人類變成了面目猙獰的變異人,聽不到尖叫聲。歸隊後,知道了這一切的男主必須面對軍方心理學家丟給他的難題:是重啟Mass系統忘記這一切重新開始,還是關掉Mass系統日夜重溫過去的血腥記憶?這名心理學家由邁克爾·凱里(Michael Kelly)飾演,他也是《紙牌屋》中道格的扮演者(這又是一次絕妙的選角,凱里的出色演技讓這個小角色成就了本集的大成功)。
第五集中,如上帝般存在的心理學家
消除基因缺陷和提高作戰水平是第五集的主題。這一集里也很有一些催人淚下的鏡頭。事實上,現代局部戰爭的複雜和恐怖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第五集中所提到的地緣政治。和另一部劇《最後的粉紅豹》(The Last Panthers)相比,後者成功地刻畫了戰後塞爾維亞所存在的複雜的擁護關係,而「戰火英雄」則需要再多些真實世界的「沙子」,需要一個無關道德的劇情設定,來把水攪渾。說實話,你難道不覺得這場對決就是上帝和惡魔的對決嗎?這樣來看,男主是否要選擇放棄「Mass系統」的個人選擇已經不重要了。
斯崔普在第五集:站在空無一人的破屋前,看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溫馨場景
這一集對男主並沒有進行太多的個體刻畫,也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讓「戰火英雄」顯得更有深度。總體來看,這一集的亮點就是結尾的轉折:男主站在空無一人的破屋前,看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溫馨場景。柯比到位的演技和絕對不止五毛錢的特效技術,成功營造出了完美的虛擬現實(VR)的氛圍。對比之鮮明,令人震撼,引人深思。
如果我們把「終極玩家」、「黑函之舞」和「戰火英雄」放在一起來看,我們會發現:大多數同類的片子拍得並不好,甚至還不到《黑鏡》的二十分之一,但我們仍然對這一季的《黑鏡》有些失望。因為前兩季的《黑鏡》拍得太成功、太經典,把我們的口味都養刁了。所以當它推出第三季的時候,我們都希望它能做得更好,不容忍它有一點敗筆。如果有一天,《黑鏡》給它最好的情節來上重重一擊,拍出一集爛片,我們的怒火大概會燒遍整個社交媒體網,讓《黑鏡》的某些情節在現實生活中上演。
換句話說,在我們考慮《黑鏡》中翻新和創新的對比時,像「終極玩家」這樣的敗筆之作只運用了元素A(AR增強現實)來解釋元素A(還是AR,這種模式就像這條注釋一樣,用A解釋A),可能還用到了元素B的心理。元素B是某個特定的角色,一個不用花大錢、隨隨便便就能環遊世界,社會分量卻很小的平凡人。即使「戰火英雄」和「黑函之舞」要比「終極玩家」拍得更好,也有很多的優點,但這兩集仍然沒有超過我們對《黑鏡》的預期,沒能做得更好。
但是看看第六集的「全網公敵」,你會發現《黑鏡》在情節的複雜度上還是做得很好的,雖然某些套路太老,但拼拼湊湊,幾個老套路糅合在一起產生的新套路也還是很不錯的。就像是大學教授在學生論文上潦草寫下的幾個大字:「東拼西湊的水平還不錯」,然後給這篇論文一個還不錯的成績:A或者B,而不是C-。
受到政府支持的機器蜂項目
在「全網公敵」一集中,《黑鏡》或多或少地融合了元素X、Y、Z1和Z2來營造一個神秘的故事,探討了目前社會存在的一些嚴峻問題(X是環保,Y是社交網路的殺傷力,Z1和Z2是兩位女主角——個人觀點)。
這一集中,人工蜂巢里的機器蜂(ADI)已經取代了真實的蜜蜂,遍布世界各地,傳播花粉。因為在不遠的將來,蜂群崩潰症候群(蜂巢內大批工蜂突然消失的現象)將導致所有的蜜蜂和其他一些物種滅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人們發明了機器蜂。後來機器蜂受惡人的控制,殺死了一位互聯網上招黑的公眾人物。所有的人都在微博推特里用到#去死吧 這個話題標籤,都覺得用了也沒什麼大不了,又不會有誰真的就因為被罵「#去死吧 」就真的死掉了。但事實是,這種話題標籤最開始竟然是有人炒作,故意弄了一個「後果遊戲」(Game Of Consequences),就像是一場公眾投票,選出一個最討人厭的話題人物;下午五點,ADI就會襲擊並殺死話題人物;過了午夜,新一輪的遊戲又開始了!
第六集情節複雜,兩名女警官之間的關係也不跟著一般黑色小說的套路來。它一方面不僅從社會層面上探索人們社交網路行為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向觀眾展示了科技亮出來的刀刃,向大眾展示了生態破壞將帶來的危害。而後,人們不單要承擔這些因素「出問題」的一般後果,還要承受一場由此引發的災難!
一個充滿啟示的畫面
這一集將好幾個主題糅合在一起,效果令人滿意。比如說,蜜蜂是殺人工具的出發點就很有新意,顛覆了一貫的認知。你以為蜜蜂和烏鴉、八哥一樣,是天空的一份子,殊不知它就是罪魁禍首。人類的社交結構和蜂巢的結構很像。最近的科學研究也發現蜜蜂的創造性比我們之前以為的要多得多,而人類的情況則相反,要少得多。很多我們所謂的「有意識」的想法都被證實只是由一系列的應激反應組成的。
照這樣說,第六集就「只是」對社交媒體的評論?
不。第一位話題人物死後,兩位女主找到了給死者送恐嚇蛋糕的小學老師,她曾在網上「#去死吧 」@過死者。她覺得自己只是在行使言論自由的權利。而在現實生活中,她是個好老師,是祖國花園辛勤的園丁,為社會做貢獻。她們認為「#去死吧 」只是言語,又不是行動。但是當這種聲音從蜂巢傳出來的時候,言語就真的變成了殺人的刀,沾滿了獻血。當今的網路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如果我們再考慮得多一點:一開始,因為環境被破壞,工蜂大量消失,人類才研發了機器蜂,幫助授粉,發展農業,讓人類不用挨餓。最後,機器蜂卻發展成了政府監視公眾的工具,甚至被惡人用作殺人工具。很多觀眾看到後面,都忘記了機器蜂最開始出現的原因,但我想提醒大家注意這其中體現出來的環保意義。
最終難逃一劫的是那些發布網路語言暴力的用戶
最近我還看到一種觀點,認為《黑鏡》的主創沒能很好地傳達出關於現代科技那些微妙的信息,尤其是沒能傳達出社交媒體相關的意味(還討厭被那些認為技術弊大於利的勒德分子)。但這種觀點被「全網公敵」推翻了。第一集「急轉直下」也做到了這一點。第一集的主角——蕾西想要獲得高評分,買房子、保住飯碗、過上好生活。其實,人類的這種追求歷程從人類文明,或者起碼從資本主義的崛起開始,就已經毫不稀奇了。
如果現實世界按照《黑鏡》的劇情發展下去,我們真的用手機給身邊人評分,那麼社交媒體將加快人類被鮑德里亞(Baudrillard)的虛無主義統治的進程。當然,這一點並不能簡單地用「不好」來定義,但我們可以這麼說現代科技。如果我們成為這些社交工具的奴隸,現代科技將揭露人性中「人之初,性本惡」的一面;人類的心靈上將因此受到折磨;伴隨而來的階級分層將讓人更加深刻、也更加痛苦地體會到生活節奏過快帶來的後果;我們會感到不安,失去我們在社會中的存在感,開始反感、厭惡這種快節奏。或許當你讀到這裡,你已經開始反感我了(如果你要給我打分,拜託至少給我三顆星,如果滿分是五顆星的話。但你得知道,只給我打三顆星有多可惡,因為我會給你打六顆星,比心)。
看到「永生」的最後一幕,我們不禁要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生命的意義何在?
「急轉直下」的結構和「黑函之舞」驚人地相似。唯一不同的是,「黑函之舞」的主角是被人遠程操縱,而蕾西則是被自己對社會地位(高評分)的渴望所驅使。為了做她童年好友的伴娘,在婚禮上結識一群高評分圈子的精英,她踏上了一段奧德賽(odyssey)般的艱辛旅程。如果她運氣夠好,到了婚禮現場,那些高分賓客們可能也會給她高評分,刷高她自己的評分,彌補她最近遇到的那些倒霉事。
諷刺的是,在她去參加婚禮的途中,各種各樣的倒霉事接踵而來,但她仍然表現出了相當令人佩服的勇氣和毅力。一路上,先是航班取消,她當時的評分又不夠換另一班飛機上的備用坐席,於是她在機場罵了髒話,被機場保安直接扣了1分,還接受了雙倍扣分的處罰。她去租車,又因為低評分只能租到一輛又老又破的車。半路沒了電,又沒有合適的充電頭,只能站在路邊想辦法搭順風車。然後,她碰到了開拖車的女版「蛇王」(Snake Plissken是電影《紐約大逃亡》的主角)——這個老太太本身就是反評分、反主流文化的典型。老太太和她方向不同,載了她一段,在距離瑪麗港30公里的地方把她放下了。她假裝是《靜海》(Sea of Tranquillity)的粉絲,搭上了便車。在車上,她卻接到好友的電話,告訴她因為評分太低,她不用去婚禮了。破口大罵的女主直接遷怒了車上的《靜海》粉絲,罵《靜海》就是個傻逼劇集,又被趕下了車。總之這一路下來,她的評分在不斷下降,人卻越挫越勇。這些巧妙的情景設置對劇本編排和演員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尤其是演員要在情感上從討厭某個人轉化為支持他們,這也恰恰說明,《黑鏡》並沒有對劇中人物的命運冷嘲熱諷。
第四集中的兩位女主
「永生」這一集的劇情很感人,講的是兩個女人【分別由古古·姆巴塔·勞(Gugu Mbatha-Raw)和麥肯茲·戴維斯(Mackenzie Davis)飾演】在神秘之城邂逅,兩人的生命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糾纏在一起。但是從整體來看,這一集並沒有更進一步地表現《黑鏡》的憤世嫉俗理念。我們也可以把這一集看作是對「終極玩家」的補救。劇本的聰明之處在於,劇中人物在描述這座神秘之城時並沒有一股腦兒地把真相擺到我們面前。而是一點一點地透露一些細節,自然而然地推動劇情的正常發展,而又不暴露這一集最重要的秘密。我很難想像《陰陽魔界》和《午夜畫廊》這類片子能夠剋制住明確提示觀眾的衝動,同時又讓我們清楚地了解劇情的發展。反正只有《黑鏡》做到了。劇中詳細描繪了兩位女主的感情戲,也讓這對戀人的感情成為本集中最大的淚點。
整個劇情中,最能引人深思的則是人物性格的轉變。和《黑鏡》其他幾集一樣,背景都巧妙地設定在不久的將來。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更加真切地體會到這對戀人進退兩難的艱難處境。「永生」是對同性戀、衰老和死亡的深思。此外,它對種族多樣性和人口結構問題的探究也值得表揚。一般的恐怖電影都不擅長刻畫這類深刻的話題。
科技是一個很難談論的話題,無論是把它寫成書,還是拍成電影,都不是件易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多小說都出現過手機和電腦突然死機的情節,就是想要擺脫科技的影響。編劇很難找到一種全新的視覺模式來展現現代科技,在潛意識裡,他對科技的認識已經不純粹了。近來,《午夜逃亡》(Midnight Special)這類片子大受歡迎,都帶著點《明日世界》(Tomorrowland)中上世紀50年代的審美色彩(《明日世界》原名《1952》)。這類片子不僅要刻畫出科技是什麼樣的,刻畫出它給人的感覺,還要把科技帶來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影響巧妙地凸顯出來——可謂是難上加難。如果做得不好,整個作品就跟《電子世界爭霸戰》翻拍的爛片差不多。
《黑鏡》有一點是特別值得稱讚的:儘管每一集的劇情安排都是以科技超越了人類為背景,但整部劇的節奏和基調把握得很合適,各集的銜接也很緊密,不像蘋果7上市時讓人一臉懵逼。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解釋了《黑鏡》成功的原因。閾限空間(liminal space,閾限是指外界能引起機體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在《黑鏡》中多次出現,攝影技術也比之前的《真探》要出色得多。舉例來說,當《黑鏡》中出現一段高速公路的俯拍鏡頭,你能感覺到這些盤旋的公路就像一條巨蛇,散發著黑暗的氣息。你會覺得這樣的鏡頭不僅質量很贊,而且一定寓意深刻,這就是一個閾限空間。
第一集中俯拍的高速公路
《黑鏡》在刻畫科技和它給人的感受上,常常讓我想起《星球大戰》中的達斯·維德在《帝國反擊戰》(The Empire Strikes Back)中的打鬥場景。它並沒有為了迎合每一集的劇情需要,而特別使用某種攝影技術:「黑函之舞」帶著淡淡的70年代現實主義色彩,「永生」一開始採用的是80年代末的風格。像我這種經歷過80年代的人,在看劇的時候就覺得特別真實。值得一提的是,《黑鏡》並沒有把80年代的場景完完全全搬到銀幕上,而是通過場景設置、服裝安排和演員的動作設計來再現80年代的神韻。觀眾在看劇的時候就像回到了80年代。簡單粗暴的拼湊是營造不出這種懷舊的感覺的,也很難讓觀眾相信主人公之間的感情。
進入fMRI而被機器蜂殺死的歌手
有的時候,《黑鏡》可能會讓人覺得不適,讓我們懷疑現實,懷疑我們和劇中故事之間的關聯。但隨著劇情的不斷探索和變化,通過各種伏筆的鋪墊、攝影手法以及每個角色的行為和心理變化,我們對現實的懷疑便轉變成了一種希望。這也正是第三季做得最好的地方:《黑鏡》是用比較黑暗的形式,表達人類對世界最基本的懷疑和好奇心。《黑鏡》的主題十分寬泛,適用於人類很多時代。就算把背景切換到16世紀的凡爾賽,它所體現的主題也仍然適用,仍然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不知道你是否認為這一季《黑鏡》沒有前兩季那麼「黑」了?
好吧,我換一種問法:你是不是想把《絕命毒師》變成《絕世好人》?你是不是想讓《西部世界》突然變成旋轉木馬?或者你想讓《權力的遊戲》里再也不會有人死掉?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在第六集「全網公敵」的結尾,我們見證了:頑強的女主角還在跟蹤那個用機器蜂殺人的兇手。儘管遭遇了這麼多變故,儘管她無比自責,但她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職責,她仍在追蹤兇手,在全力前進——堅韌又剛毅。新的一季,《黑鏡》作出了艱難的選擇。至少,它沒有為了省事,在正義和道德上妥協。
點擊播放 GIF/334K
這是廣告:利維坦新款衛衣已上架
11月1日至11月14日 全店滿減活動
活動期間,所有訂單統一11月15日發貨
※《西部世界》S01E05:本劇的高潮要來了?
※神奇的大姨媽產品專利
※要孩子是正確的選擇嗎?
※人工陰道的首次探索
※當我們在談論杜尚的《泉》
TAG:利維坦 |
※《黑鏡》第四季首曝劇照
※《黑鏡》第三季中的黑科技
※《黑鏡》第三季表面探討黑科技,實則反思人性
※《黑鏡》第四季劇照被放出
※《黑鏡》第三季里埋了多少遊戲梗?
※《黑鏡》第三季是許多人無法面對的自己
※《黑鏡》第三季讓你失望了嗎?
※《黑鏡》第四季先行預告帶來六故事
※燒腦神劇《黑鏡》第四季首曝劇照 星際迷航即視感
※黑鏡第一季第一集故事剖析(內含大量劇透)
※《黑鏡》第四季,十月回歸,最強的「導演編劇演員」陣容!
※科幻神劇《黑鏡》第三季,依然不容錯過的當代寓言
※《黑鏡》第三季劇情簡介 社交網路和虛擬現實的惡意
※《黑鏡》第四季先導預告每集片名發布
※《黑鏡》第三季虎頭蛇尾,距離神劇還尚有距離
※潮來潮趣 | 高科技神劇《黑鏡》釋放第四季預告,劇情要繼續開掛。
※荒謬科技感美劇《黑鏡》最好看的五集,首相日豬那集僅排第四
※《黑鏡》第三季回歸了!享受第一時間收看的快感!
※走進這些AI技術入侵的新聞編輯室,比《黑鏡》第三季腦洞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