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圖片來自網路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作者 | 張大師

本文已授權,轉載聯繫原作者


最開始想到這個題目,只是想追究一下詞源,或者只是追問一下,「搖滾」這兩個字,到底是誰最先發明出來的翻譯。後來發現,這個話題遠比想像中複雜。


追問完七八十年代大陸,還到不了源頭,還需要追問台灣,追問香港。在各自激蕩的年代,「搖滾」這個舶來詞,與兩岸三地的命運始終暗中聯結在一起。


不過,這終究不是論文。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是,在兩岸三地按照時間倒敘,以追溯的視角,刨根問底。

前言


言及「中國搖滾」,似乎默認場景就是在大陸。台灣和香港的樂隊樂人很少被提到,甚至影響力的羅大佑和Beyond,也很難融入這個話語體系中。


但就這篇文章的結論而言:「搖滾」這個詞,最早出現於台灣;而最先接觸搖滾樂的,是香港。


除了「搖滾」 ,Rock『n『Roll還有許多其他通俗的翻譯。「搖擺樂」(現對應爵士樂中的Swing流派)在最開始曾經和「搖滾」混為一談。除了意譯,也有音譯,如「樂與怒」是由粵語發音而來,而普通話中也有「肉啃肉」的譯法。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1986年崔健用《一無所有》震撼國人以後,「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啟程以後,「搖滾」在中國才真正興盛起來。但在與普羅大眾相遇之前,「搖滾」怎樣被少數精英認識和解讀的,很少有人挖掘。


而當「中國搖滾」真正成為一個專有名詞時,又離西方傳統上的搖滾越來越遠了。以至於國外媒體和學界提到「中國搖滾」時,有時會直接譯為「Yaogun」。


這篇文章儘可能整理文獻,搜集那些還沒有被稱為「搖滾」的搖滾。從80年代的大陸,說到70年代的台灣,再到60年代的香港,在那些搖滾第一次帶來衝擊,又尚未被命名的日子裡,有更多故事可以講。


大陸

知名中國搖滾推動者黃燎原曾經回憶,最早看到「搖滾」,是在八十年代初的幾本上海雜誌上。這已經是比較早期的對「搖滾」二字的個人記憶。搖滾最後能在大陸星火燎原,離不開支持者們的傳播活動,除了樂隊和樂人,「搖滾」概念的推廣,離不開書刊雜誌。


然而,最先接觸搖滾,翻譯搖滾的,不一定是這批人。


坊間流傳著「林*果是中國搖滾第一人」的傳說,伍德斯托克的錄像帶,很可能早就出現在少有人能接觸到的「內參片」中。不過,經歷了十年浩劫的大陸,一切關於新興文藝的可能,都要等到改革開放的到來。


《人民日報》和崔健

1986年5月9日,崔健給中國人帶來了《一無所有》。這件事的轟動效果和歷史迴響太大了,以至於有時我們忽視了當時其他媒體的應和與推動。


不過,在這件事上,並不是我們選擇性遺忘。當時的新聞界,確實對這件事未置一詞。而是文化界,和崔健的狂熱粉絲,讓人們了解了崔健和搖滾,奉《一無所有》為精神宣言。


而當《人民日報》正式發聲時,意義非同一般。兩年之後,1988年7月16日,《人民日報》文藝版頭條刊登了一篇題為《從說到搖滾樂——崔健的作品為什麼受歡迎》的文章,這是搖滾樂歌手首次在內地的主流媒體上被報道,而且,是正面報道。在黨報上,崔健和「搖滾」被正名。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同樣是《人民日報》,還給了崔健更多機會。同樣在1988年,《人民日報》文藝部聯合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舉辦了「新時期十年金曲和1988年金星評選」,《一無所有》入選了十年金曲,崔健也位列優秀歌手。隨後,12月3日,「新時期10年金曲回顧」演唱會在北京舉行。雖然崔健的獲獎作品是《一無所有》,但他上台唱的卻是剛剛創作的《一塊紅布》。當追光打到他身上時,觀眾發現,他用一塊紅布蒙著雙眼。


1989年2月,中國第一張原創搖滾樂專輯——《新長征路上的搖滾》正式發行。「搖滾」兩個字,藉由歌詞,傳遍大江南北。那時的搖滾,雜糅了太多本土的元素。張培仁第一次來大陸,見到崔健時,曾經建議崔健放棄「搖滾」兩個字,把他的歌命名為「刀子歌」,但崔健「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已經一發不可收拾。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再後來,沿著「搖滾」兩個字,長期封閉的青年們瘋狂模仿學習西方流派,短時間內已經齊備了西方發展幾十年出現的各大流派。這種激情和速成,造就了中國搖滾的獨特景象,也埋下了揠苗助長的禍根。


翻譯「搖滾」


1980年12月8日,約翰·列儂在紐約被槍殺,震驚西方世界。而在東方,也有些許迴響。如在1981年第6期《世界知識》雜誌上,有一篇題為《「甲殼蟲」歌星——列農》的文章對列儂作了介紹。文末的總結是:「他的一生中,既批判嘲弄了資本主義,又忠實地為它服務。」


而這篇文章提到搖滾樂時,介紹如下:「搖滾樂,即搖擺舞樂曲,爵士音樂的一種。」雖然對搖滾的界定不準確,但全文已經明確使用「搖滾」一詞。


但在八十年代初的雜誌期刊上,這只是個例。更多文章對搖滾的介紹非常混雜。如三聯書店主辦的《讀書》雜誌上,在1980年第6期刊登了一篇《英語新詞的產生與構成 為寫的序言》。這篇文章對搖滾樂詞條有較為詳細的介紹,但採用的譯法為「樂與怒」和「搖擺樂」。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人民日報》也早在1981年出現過提及搖滾的文章,在1981年2月5日的第五版中,出現了一篇轉載自文匯報的《對流行音樂的幾點看法》,以相對客觀的態度介紹搖滾,「就舉西方五十年代以來影響最大的搖滾音樂為例,它既有庸俗無聊、色情淫穢的內容,也有內容深刻甚至表達人民控訴資本主義社會的『抗議歌曲』」。這裡採用了「搖滾音樂」的說法。


這種混亂一直到1986年也沒有完全統一。1986年9月發刊的《音樂世界》雜誌中,有一篇《歐美流行音樂漫談》的短文,對流行音樂作了十大流派的分類,其中包括爵士搖滾樂、滾石樂、頹廢派搖滾樂、進步音樂等種類,在搖滾樂的介紹上已經比前人豐富,但因為譯名的原因,仍然有一些定位模糊的概念。如進步音樂,應該是指前衛搖滾(Progressive Rock),而滾石樂等詞,現在看來並不知其所指。


確定「搖滾」兩個詞來指代搖滾,需要專業期刊的發言。除了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出現專門介紹搖滾樂的文章和雜誌外,其實,在另一本有重要地位的雜誌上,早已不止一次明確提到過「搖滾」。這本雜誌,是中國音樂家協會主辦的《人民音樂》。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早在1980年,《人民音樂》上有過一篇對美籍音樂家李惟寧教授的專訪,裡面提到,對歐美音樂要「謹慎對待」,因為「也有某些可取之處」。不過,文章之中有一段可能並非李教授原意的文字,明確了對搖滾樂的批判態度:「其音響雜亂刺耳,毫無藝術價值 。它的演出常和吸毒、毆鬥、同性戀等流氓違法活動伴隨在一起。這樣的東西,就應予以抵制。」


恢復文藝工作


上文關於大陸對搖滾樂的介紹,並沒有追溯到頭。1978年時,已經有期刊中出現了搖滾樂。不過,追溯到1978年,正值特殊年代的結束,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再往前尋找,也是徒勞了。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這篇最早關於「搖滾樂」的介紹,是在1978年出現於一本名為《電影藝術譯叢》的電影刊物上。其中採用的是「搖擺樂」的譯法,但從內容可以看出並非指Swing,而是Rock n Roll。這篇文章題為《好萊塢的「狄斯谷」熱潮》,其實,是從電影配樂和原聲帶,間接涉及到了搖滾樂。


《電影藝術譯叢》創刊於1952年,在特殊年代被批為「大放其毒的黑刊物」,直到1978年,《電影藝術譯叢》復刊,復刊語中介紹,復刊由頭是「今年(1978年)六月,全國文聯和所屬各協會在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相繼恢復了工作」。


復刊時的狀況也較為艱難,「復刊後的《譯叢》作為內部刊物暫時將不定期出版。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在不太遠的未來改為定期出版。」實際上,《譯叢》的復刊動作已經是快的了。前面提到三聯書店主辦的《讀書》是等到1979年復刊,最早的《人民音樂》是在1976年。可想而知,這段時間其他文化類刊物的境遇。


這種場景,正如那首能擊中所有中國人的歌一樣,「一無所有」。


就連「搖滾」這個譯法,也極有可能並非大陸原創,而是來自於海峽對岸的那座美麗島。


台灣


即使是提到最具聲望的羅大佑,人們也很少把他和搖滾直接掛鉤。台灣發展出來的搖滾,如果說教父級的齊秦、伍佰,會有很多人存疑;如果說影響力最大的五月天,懷疑者更甚。雖然近年來有「草東沒有派對」這樣的獨立樂團在大陸爆紅,但要單獨談論台灣搖滾,還是沒那麼有底氣。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不過,要說起70年代的「民歌運動」,又是另一番情景。相對於「英倫入侵」對世界的衝擊,台灣更多吸收的,是鮑勃·迪倫代表的美國民謠搖滾。


和民歌運動相關的人身上,其實不難發現搖滾的痕迹,只不過再沒多少人去追尋。滾石唱片的名字,就直接來自於搖滾樂;寫出《鄉愁》,影響民歌運動的余光中,也是搖滾樂的忠實擁躉,甚至可能是最早翻譯出「搖滾」二字的人。他們身上,有「搖滾」這兩個字的足跡。


滾石唱片


滾石唱片(Rock Records)培育了太多華語流行歌星,最初命名它的人,和單純的搖滾夢,雖然還擺在名字里,但已不再重要。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1980年,段鍾沂、段鍾潭兄弟在台北市創辦滾石有聲出版社,即滾石唱片的前身。而滾石更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76年兩人創辦《滾石》雜誌(Rock Magazine)。這份雜誌被稱為台灣搖滾音樂的鼻祖,啟蒙了台灣第一代音樂工作者。但雜誌的經營狀況是:「辦了四年,虧得一塌糊塗,負債700萬台幣。」


但他們的文章中,已經反覆出現「搖滾」二字。


滾石唱片,給段式兄弟帶來了真的騰飛。滾石創辦不久,羅大佑就帶著《之乎者也》找上門來。雖然羅大佑的風格對當時的主流音樂觀念是一個挑戰,但有著台灣年青一代作聽眾,發行之後,就被媒體評價為「在台灣國語流行樂壇投下的一顆改變流行樂史的原子彈」。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但羅大佑和搖滾並沒有等號關係,真正以搖滾為名的,是薛岳和他1984年的《搖滾舞台》。有人視之為台灣搖滾樂的開端,可惜,論及影響力,還達不到掀起另一番風浪的程度。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也許搖滾本來就不適合台灣,也許,同樣影響著滾石唱片和羅大佑的民歌運動過於強勢,已經留不下更多的空間。


民歌運動


民歌運動不僅是音樂,還有和社會運動與人心動蕩的結合。


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這只是寶島眾多內外變局中的一個。真正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人們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台灣音樂受美國音樂影響太深,在70年代初期,樂壇上仍然流行著歐美風格,本土創作並不受重視。也有早一步覺醒的年輕人,1973年,胡德夫曾經舉辦過創作發表會,李雙澤、楊弦都上了台,但這次活動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這三位先行者,被稱為「台灣民謠運動三君子」。


歷史總是記住最具戲劇衝突的畫面。1976年12月3日,李雙澤在淡江大學的西洋民歌演唱會上,從台上摔下可樂,號召「唱自己的歌」。這幅畫面也被稱為「淡江事件」。一聲切中要害的口號,擊中了年輕人,更多人把視線轉移到本土創作上來,這被視為轟轟烈烈的民歌運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幕。


雖然民歌運動受到美國民謠和搖滾的間接影響,但搖滾的那一部分,卻彷彿沒有在那個年代發力。


其實,在熱愛音樂的年輕人身邊,搖滾也在。關於搖滾的書目、吉他譜也在。1977年台灣出現的一本名為《搖滾》的書中,把時間鎖定在1955年至披頭士解散,羅列出每年的年表,已經是非常詳盡的介紹。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不過,這並不是台灣第一次出現「搖滾」字眼,遠遠不是。


余光中


1975年,「台灣民謠運動三君子」之一的楊弦發表了《中國現代民歌》專輯,全部是余光中的詩作,被認為是第一張有資格被稱作「民歌」的專輯。


而余光中的詩,與其說是被選擇的,不如說是早有預謀。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包括《鄉愁》在內,余光中的許多詩,都受到美國搖滾樂的歌詞結構影響。他有意把詩寫成易於譜曲的模式。1970年時,他甚至仿照鮑勃·迪倫的名曲《Blowin in the Wind》,寫出了《江湖上》。馬世芳曾說:余光中開啟了台灣詩詞譜曲時代。


那時的余光中,在美國見識了民權運動和民謠搖滾,在整個世界被撞擊的年代,在異鄉懷念著故土。余光中很早就表現出了對搖滾樂的興趣,他在1972年的散文集《焚鶴人》中,就有專門一篇題為《搖滾樂與現代詩》的文章。他曾經回憶,1969年在美國丹佛時,「最能夠消愁解憂的寄託,不是文學,是音樂,不是古典音樂,而是民歌與搖滾。」


余光中不僅是寫作者,也是推廣者。


1971年,余光中由美返台,任師大教授,同時在台大、政大兼課,並主持中視《世界之窗》節目,在文章中,在電視里,開始推廣搖滾樂。


從以上資料不能斷定余光中就是翻譯「搖滾」二字的那個人,但有一個細節,可以把「搖滾」二字的誕生,鎖定在1970年前後。余光中1969年之前完成的《敲打樂》一詩中,提到鮑勃·迪倫的音樂時,還是稱為「敲打樂」。而70年代初回到台灣推廣搖滾時,在他的文章里,「搖滾」,已經是翻譯好的名詞。


香港


相較於台灣更多受到美國影響的情況,香港在音樂文化上受到的衝擊,則更多來自於英國。兩岸三地之中,當時的香港,離西方的距離最近;雖然最先接受搖滾樂,但在複雜的文化背景下,香港可能並不是最早翻譯搖滾的地方,那裡最早的搖滾樂,都是翻唱英文歌曲。


1964年,披頭士帶著「英倫入侵」的浪潮席捲全球,也侵襲了香港。然而,娛樂產業發達、最早接受衝擊的香港,卻長期沒有誕生過讓歷史銘記的搖滾樂。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時代在變,每個時代都有玩樂隊的年輕人。當滾滾的歷史車輪來到八十年代,香港將要回歸祖國的消息傳開時,從未思考過的諸多問題擺在了世人面前。身份變遷和價值認同的討論,一直到今天還有餘聲,更何況在那個年代。


許冠傑被稱為「粵語流行音樂教父」,他也在六十年代玩過搖滾樂隊,但搖滾在那個年代的香港找不到歸屬。二十年後出現的Beyond,遇上另一個變革年代時,發出的時代聲音,成為香港搖滾的絕響。


Beyond


1982年9月26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中英首次揭開了香港前途談判。談判結束走出人民大會堂時,撒切爾夫人在台階上滑了一跤,在這個國度留下了最經典的政治笑談之一。


1983年,Beyond樂隊成立。


Beyond的早期作品,關於前途和命運的思索還並不明顯,個人體驗與渴望,是表現得最成功的主題。《再見理想》這首地下歌曲里,黃家駒唱著「一起高呼Rock『n『Roll」——也並沒有「搖滾」,是直接引用的英文。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而在1988年轉折之作的《秘密警察》中,成功為Beyond打響名號的一曲《大地》,是Beyond第一次高聲表達對神州大地的思考。香港回歸已然敲定,而香港民眾的心態還在太多的不確定之中。在一眾關流於娛樂和消費的粵語歌曲之中,《大地》這樣的歌,太與眾不同。


1991年,Beyond到日本發展。1993年,發行《樂與怒》。如前文所言,「樂與怒」,正是Rock n Roll的粵語發音。在異國他鄉,對個人與故土的思索更深一層。1992年《繼續革命》的專輯中,出現了《長城》《農民》《遙望》等一系列寄託家鄉情思的作品,其中不乏一些深刻的探索。——大陸在八十年代末的變局,加重了某些擔憂和迷茫。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可惜,Beyond的光輝隨著黃家駒遭遇意外戛然而止。


中文運動


七十年代初期,香港還是英文歌的天下。正如當時中文在香港的地位:並非官方語言。


然而,中文運動醞釀已久。1968年開始,香港大學生髮起中文合法化運動。1974年,政府立法通過中文與英文享有同等法律地位。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與之同時覺醒的,是香港本土歌曲。1972年,許冠傑在TVB特別節目《雙星報喜》中首唱《鐵塔凌雲》,並於1974年推出粵語專輯《鬼馬雙星》;1974年,仙杜拉的《啼笑因緣》走紅……這些粵語歌曲伴隨著香港影視的黃金時代大獲成功,開啟了香港人唱粵語歌的風潮。


在此之前,香港樂壇還是歐美音樂的天下。包括「粵語流行音樂教父」許冠傑在內,都是從那個年代走來。


英倫入侵


1964年6月9日,披頭士來到香港。這波席捲世界的披頭士狂潮,香港並沒有錯過。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和世界上許多其他年輕人一樣,香港的年輕人開始留起披頭士的髮型,開始玩樂隊。當然,玩的都是英文曲目。


六十年代時,許冠傑的 The Lotus 樂隊和泰迪羅寶的 The Playboys 樂隊,是一時的潮流代表。即使在七十年代初期,譚詠麟所在的溫拿樂隊,也是演唱英文歌曲。直到在許冠傑等人的帶領下,粵語流行歌曲成為主流,譚詠麟等人單飛之後,也開始發行粵語專輯。


但從臨摹西方到轉向粵語,整個過程里,似乎沒有搖滾的蹤跡。即使像The Lotus這樣風評很高的樂隊,即使有技術和包裝的加持,在那個搖滾與社會議題密不可分的年代。也無法成為振臂一呼的時代噪音。


那時的香港,也沒遇到後來那樣複雜的命運思考——像台灣七十年代的變局、大陸八十年代的轉機一樣的思考。香港的注意力,還沒有聚焦到世紀末的的路口。


後記


講完了香港、台灣和大陸各自的搖滾故事,看似各自分隔,其實,終將相遇。


那就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1994年,香港紅磡中國搖滾樂勢力演唱會。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誰最早把「rock」翻譯成「搖滾」?



那個晚上,在魔岩唱片(滾石旗下)的籌划下,魔岩三傑和唐朝樂隊從大陸趕來香港,創造了屬於中國搖滾的輝煌頂點。


我們會緬懷那個輝煌,也請多反思輝煌的背後,也請,多追溯一下,兩岸三地的曾經。


參考文獻


著作:


[1] 洪維健. 搖滾[M]. 台北: 開源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77.


[2] 鄭狄麟. 香港流行樂隊音樂發展史略[M]// 朱耀偉. 光輝歲月:香港流行樂隊組合研究(1984-1990). 香港: 匯智出版社, 2000: 70-89.


[3] 雷旋. 香港抗議之聲:嬉笑怒罵,溫柔反叛[M]//思想編輯委員會. 音樂與社會(思想24). 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3: 161-168.


[4] 余光中;梁笑梅. 繡口一開:余光中自述[M]. 北京: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4.


期刊:


[1] 顧凌遠. 好萊塢的「狄斯谷」熱潮[J]. 世界電影, 1978.


[2] 羅斯. 英語新詞的產生與構成 為《10,000英文新字字典》寫的序言[J]. 讀書, 1980(6).


[3] 毛繼增. 心向祖國——訪美籍音樂家李惟寧教授[J]. 人民音樂, 1980(7).


[4] 共力. 「甲殼蟲」歌星——列農[J]. 世界知識, 1981(6).


[5] 張輯. 歐美流行音樂漫談[J]. 音樂世界, 1986(9).


報紙:


[1] 譚冰若. 對流行音樂的幾點看法——關於當前音樂創作和表演的討論[N]. 人民日報, 1981.02.25(7).


[2] 顧土. 從《一無所有》說到搖滾樂——崔健的作品為什麼受歡迎[N]. 人民日報, 1988-07-16(7).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讚唄


和壹讀君勾搭的傳送門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讀 的精彩文章:

為了不被凍成狗,人類到底發明了哪些黑科技?
遺傳學史上的兩個情侶病毒
代表著童年記憶的錄像帶,停產了
美國大選的選票是怎麼計算的?
雙十一剁手前還有這樣一個重要的節日

TAG:壹讀 |

您可能感興趣

抽煙喝酒燙頭沒過癮?《坑爹遊戲》搖滾謙帶你一起rock in roll
Neil Young:即使他的挫折足以拿到「倒霉透頂獎」,也仍然成為了偉大的Rock Star!
搖滾| 左手持槍,右手玫瑰,最燥的不僅是音樂,還有你的Rock Style!
內地首家 Hard Rock 酒店終於揭幕,它比 W 玩得更搖滾!
Rocky 將成Under Armour最新代言人
真·Rocker才不會用Bose 最酷的藍牙音箱推薦
別再關注A$AP Rocky砸麥了!因為Innersect 不止於此。
「iRock」iRock 入駐 ZEALER,Frankie攜王自如啟動你的搖滾模式
陳冠希死黨 A$AP Rocky 簽約 Under Armour!能否帶來侃爺效應?
A$AP Rocky 能成為 Under Armour 的第二個庫里嗎?
G?潮 超模Kendall為何愛上他?看看歌手A$AP Rocky的穿搭你就知道了!
A$AP Rocky劈腿Kendall Jenner,腳踏兩隻船榮升渣男?!
Jordan Brand 犯錯讓 adidas 反超?A$AP Rocky 成 Under Armour 救命稻草 | 每周鞋評
與蕭敬騰的Rock之約,iWeekly邀你一睹搖滾王者的魅力
Meet丨與蕭敬騰的Rock之約,iWeekly邀你一睹搖滾王者的魅力
A$AP Rocky 將成為 Under Armour 最新代言人
Brock Collection 被仙氣與浪漫包圍
左手持槍,右手玫瑰,最燥的不僅是音樂,還有你的Rock Style!
「巨石」強森首雙簽名鞋,Under Armour Project Rock Delta正式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