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流放與充軍,為何比殺頭還讓人恐慌?

流放與充軍,為何比殺頭還讓人恐慌?

文 | 山鬼(歷史研習社社員)


在中國古代正式的刑罰分為五等,依次遞增為「笞、杖、徒、流、死」,僅次於死刑的就是流放,如果按照常理來說流放與死刑相比簡直是天大的恩典,但是流放和它的輔助刑罰充軍在古人的眼中比殺頭還要恐怖。



流放與充軍,為何比殺頭還讓人恐慌?


(清代西洋畫中的充軍者)


流放就是將犯罪之人從故土放逐到偏遠荒蠻之地,在醫療條件與交通條件並不發達的古代,前往煙瘴癘氣之地無異於死路一條。況且在安土重遷的中國古代,能夠死後埋在鄉土是所有人的夙願,但流放之後毫無疑問就將這條維繫著宗族、姓氏、血脈的道路斷絕了。從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好收吾骨瘴江邊」的詩句就可以看出韓愈深深地絕望,但別忘了韓愈是以官身貶謫到潮州的,情況與平民相比已經是大為改觀了。


在清代以前,歷代流放犯人的所在多在西南部,如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夜郎西」,還有蘇軾「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所在儋州(今海南)都是有名的流放之地。但到了明朝之後,流放的地位逐漸被不在五刑之列的充軍所漸漸代替,原因就是明代初立之時邊疆不穩,內部州縣又因為戰爭導致行政區域不斷改劃,而這樣混亂的管理也使得作姦犯科之事不斷滋生,所以朱元璋決定在明朝實行嚴厲的充軍制度。


流放與充軍,為何比殺頭還讓人恐慌?



(清代西洋畫中的刑罰)


充軍顧名思義就是充作軍前效力,由明代於需要防禦北元以及其他游牧民族南下,明朝在北方設立了大量的衛所等軍事堡壘,所以此時充軍的重點多為宣大、遼東一線。洪武二十六年規定,凡是被判充軍的犯人,在大理寺審查完畢,將卷宗交付給刑部十三個清吏司中的陝西司登記造冊,重新編排後,發給管理該犯人的百戶領去充軍。在當時北方的犯人多充軍於雲南、四川等地,而南方的則交付於當時的北平、大寧、遼東各個衛所,隨後又增設了發往極邊沿海、瘴癘等地充軍的條例。


充軍在明代甚至比流放還要嚴重,流放在明代還可以減刑,但充軍之法事關國家安全,所以一旦被判充軍,就是終身在衛所效力。除此之外還有永遠效力者,乍看下來終身與永遠是一樣的,但實質上永遠充軍指的就是犯人死後由其親屬接替,如此不斷循環直到永遠,與國同休。並且朝廷每年都會派遣御史前往邊境清軍,逢缺必補。甚至有的人家已經絕戶了,但在充軍名冊上的名字還沒有被註銷的,他的空缺就會由官府派人將他的宗族、里長或者是臨近村子的人抓來填補缺額,「雞犬為之不寧」。


流放與充軍,為何比殺頭還讓人恐慌?



(清代西洋畫中的刑罰)


後在明朝嘉靖年間,有御史周時亮、胡宗憲感於充軍之苦,分別請求嘉靖皇帝同意用銀兩贖減充軍的刑罰,但卻被朱厚熜一句「豈可預設此例,以待犯罪之人」,冷冷的擋了回去。等到萬曆二年的時候,給事中嚴中和進言,請求皇帝將永遠充軍免去,但萬曆皇帝「皆不準」,一直到最後,才下令已經絕戶的充軍人犯,可以不必再抓捕其鄉人來填充。本來作為流放補充刑法的充軍是次於死刑的懲罰,可結果卻成了禍及家人的惡事,而且充軍之人前往衛所的衣裝、資費全部由家人負責,甚至在明朝亡國之後,清朝統計戶籍的時候,這些永遠充軍的後代依然存在,「刑慘莫過於此者」。


到了清代之後流放與充軍也漸漸融合為一體,而且由於西北和遼東的統一,清代流放與發配的地點也變得更多了,但也正是因為地點多,所以管理制度也很混亂。乾隆八年,刑部編輯了「三流道里表」用以按照里數和地點安排流放去向,到乾隆三十八年,兵部又為充軍編輯了「五軍道里表」,「凡發配者,視表所列」,所去地域也變成了尚陽堡、寧古塔、齊齊哈爾、黑龍江、烏魯木齊、巴里坤等地。而為了區別明朝,清代也將充軍流放的罪責只限於罪犯自身,不再禍及家人、鄰里。


流放與充軍,為何比殺頭還讓人恐慌?



(清代 五軍道里表)


1900年後,清朝國家體制與時局都發生了巨變,所以當時的清政府也在追求新政,而刑法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光緒二十八年山西巡撫趙爾巽上書皇帝,請求在各省分別設立罪犯習藝所,這樣一來就可以將犯人圈進看管起來,還可以產生勞動價值。經過刑部審核之後,這項建議得到了實施,並規定此後流放與充軍者,不必前往軍前效力,可在發配地習藝所做工,流放兩千里者工作六年,兩千五百里者工作八年,三千里者十年。緊接著又規定凡是流放與充軍期滿者,釋放之後聽其自謀生計,並且可以在當地轉入民籍,自此之後流放、充軍的人數銳減。


流放與充軍,為何比殺頭還讓人恐慌?



(清代西洋畫中的刑罰)


到了光緒二十九年,刑部奏准將充軍從刑律中刪去,並且將流放改為了安置習藝所學藝。此後又經過張之洞、劉坤一等人所奏「恤刑獄」的摺子和西方法律的傳入,逐漸將五刑中的笞杖改為罰銀,徒流也變成了習藝所安置,就連死刑中的斬立決和斬監侯也改為了絞刑,就在舉國的刑法體系開始巨變的時候,宣統三年到了,一切功績化為烏有,流放與充軍這對古代刑法中的將親族家人一網打盡的怪物也從此徹底消失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大忠臣的一句「孟浪」之語,毀掉了漢人的百年江山
古代人要是沒有普通話,各地人怎麼互相溝通的?
喬峰夠不夠格做契丹的南院大王?
中國最後一次封禪,最終成就了誰?
為什麼說「沒有罐頭食品就沒有一次世界大戰」?

TAG:明清史研究 |

您可能感興趣

在古代,砍頭、流放與充軍,三者相比,哪個更可怕?
在古代,砍頭、流放和充軍,三者相比,哪個更可怕?
充軍、流放、砍頭,你好哪一口
古代戰爭中,為何女人寧死也不願被抓去充軍?原因讓人憐惜
古代為何對犯罪之人選擇發配充軍而不是殺頭呢?原因是這樣的
流放和充軍其實比殺頭還可怕,電視劇中只演出了其中一部分
斬首和流放充軍,哪個更慘?知道真相的我不再相信好死不如賴活著
古代打仗時,女子為何寧被砍頭也不願被抓去充軍,原因其實很簡單
劉備字玄德?這擴充軍備的手段,比曹操還令人不齒!
古代戰爭中,女子為何寧願死也不肯去充軍,原因其實很簡單
此人做了一件不光彩之事,讓朱元璋十分痛恨,將其後人充軍發配!
罪臣的妻妾充軍後在軍營她們遭受什麼樣的待遇?你絕對想不到
古代充軍發配中的女人,她們被送給押差受盡屈辱!
水滸里的刺配和充軍,究竟是怎樣的刑罰
官員被抄家後,女眷們除被殺充軍外,還有幾種方式令人心酸
一個被迫充軍的農民,竟成為一代名將,卻飽受猜疑,最終鬱悶而死
明朝楊慎:觸怒皇帝被充軍,遇不上好皇帝,還好有一個好妻子
墨西哥匪徒冒充軍人還主動襲擊真軍隊!傷亡慘重
揭秘歷史上戰敗國的女人為何都會充軍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