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音樂的意境特徵
古琴音樂的意境特徵受禪宗影響的專業音樂創作,主要存留於古琴音樂及其他一些傳統器樂音樂之中。人們習慣於用「清、微、淡、遠」來概括其意境特徵。「清」指清晰、清純、音色凈而不濁。「微」指細膩精緻。「淡」指恬淡自然。追求帶有虛幻、空靈色彩的真空妙有境界。感情色彩少淡泊,具有超脫於狹義的社會功利性的特徵。「遠」指意境幽遠,象外有象,意外有意。這一切都與「二而不二」的禪宗的思維方式密切相關。
禪宗的思惟方式,可用四句話來概括。《三論玄義》所謂「理超四句」的「四句」即指這四句話。第一句「有而非空」;第二句「空而非有」;第三句「亦有亦空」;第四句「非有非空」。前兩句稱為兩單,後兩句為俱是俱非,雙照雙非。前三句用的是「表詮」方式即直表應該肯定的東西,說事物「是」什麼;後一句用的是「遮詮」方式即以否定的方式,說事物「不是」什麼。禪宗就以這一思維方式來觀照一切矛盾對立的雙方。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佛家稱之為「不二法門」,「不二」是簡略的說法,完整的說法是「二而不二」。首先是把對立面區別開來,即首先使用「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判斷為:有不是空,空不是有。然後才是雙照雙非,既對立又統一。這就是禪宗的辯證法,這種辯證法並不排除而是包容了形而上學的二元對立。對立面的統一,就是以承認對立面為前提的但二元對立的有效性是受到限制的,不能僅僅把矛盾雙方區別開來,還有後兩句,四句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開來使用。歷史上許多古琴家都有禪學修養。古琴音樂的行為方式也與參禪存在聯繫。古琴音樂主要是自娛性音樂(不排除他娛性),集創作(打譜)、演奏、欣賞於一身。彈琴有利於修康,古琴演奏講究澄心調息,很接近氣功。歐陽修學琴,疾病不治而愈的事為古琴界所熟知。「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於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體也。」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音樂修心養性,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帶有參禪意味的音樂活動。真空、妙有,不過是從兩種角度來說的同一句話。都是有與空的相互滲透。有在空中,空在有中。達摩把「有中之無」比作「水中鹽味」。水不是鹽味,鹽也不是水。二者並不等同。但是,每一滴水都含著鹽味,每一粒鹽也都有已溶於水中。在音樂意境中,這「有」、這水,屬於「色界」(物質世界),是有形之「相」,就是樂音的物質運動形式;這「無」這鹽味,屬於「無色界」(精神世界),是無形之「性」,就是音樂的性質。如果把音樂的「性相」說成是「有意味的形式」那麼,「相」就是形式「性」就是意味。「有與無」在這裡就表現為「物質與精神」、「形式與內容」、「現象與本質」、「性與相」相互滲透。就在樂音運動的物質形式中,體現著意味。意味層次是多少,並非一律相同,這要看作品的具體情況而定。
一、物象信息的層次:樂音的緩慢的速度、延長的時值、透明而似乎飄向遠方的泛音音色,在《平沙落雁》中傳達著大漠長空的信息,旋律與節奏型的均衡性,同態於雁陣的有序運動;《風雷引》中樂音運動造成的風聲、雨聲、雷聲;《普庵咒》中的鐘聲、罄聲;《樵歌》中的號子、伐木聲;《秋砧》中的調敲擊聲等等,都是「有」中含有的「無」——音樂運動的物質形式適透露出的意味。猶如雲霧中偶而出現的一鱗半爪,隱隱約約、朦朧朧朧、似有似無,營造出一種可啟示聯想卻視而不可見的抽象運動形態的動感虛象。這種模仿性的、與物象運動同態的、暗示所指的東西,固然也是一種意味,卻屬於比較淺的層次,而非音樂意境中所必不可少的最帶本質的內容。在許多古琴音樂作品中,就極少這些東西,即使有,也不是發此明顯,而比較含蓄。
二、思想感情狀態的層次:在此類意境模式中,感情狀態的一般特點是:冷靜、平和、清淡、深層、含蓄內在,鎮定自若,所謂「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能動」,榮辱不驚。感情受到理性的嚴格控制。正如禪宗所說,無凡情非無聖情。滲透在哲學思考中的體驗就蘊含著包容四海的博大關懷。諸如《梅花三弄》那潔身自好的君子之風;《離騷》那充斥宇宙的浩然正氣;《風雷引》那除舊布新、蕩滌污濁的願望、要求變革和呼喚新的時代的志士情懷;《流水》那寬闊的歷史感,那對大自然無窮創造力的謳歌,對涓涓細流與長江大河在本質上的統一性和有限的人生與無限的未來的統一性的深刻洞察,那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有機的世界觀,無不浸潤著雋永的意味,閃爍著文化的光輝。
三、精神氣質的層次:不同的意境概括地體現著不同的生命體驗。因而,對於任何音樂作品來說,這都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必然存在的層次。大至整體,小至每一個音,在音樂「筆墨」的控制揮灑之間,都躍動著生命的脈博和活潑的精神。或樸實無華的風度中蘊藏著聰穎智慧。或太極拳式的推手中內含著摧枯拉朽的力量。或穩重、泰然、寬容大度,帶著漫長浩渺的歷史感。或善良淳樸,吐納造化,厚道而樂天。或如涓涓細流禮讚滋潤生命之源泉。或似狂濤巨瀾一往無前氣魄雄渾。或詼諧風趣凌亂其表,在序其中、躍動著對自由的執著。或以八度或雙八度應和的博大氣勢挾帶風雷的筆鋒。或以空虛靈動的泛音自由翱翔,通向那無邊遙遠的探索。
四、「形式美」即反映智慧才能和勞動態度的層次:在中觀世界,音樂運動出乎人們的意料卻又滿足人們的期待的巧妙趣味,就已經體現出藝術家的創造才能。在微觀世界的一支微型的旋律,它就是「韻」。每一個音的音頭、音腹、音尾,都以獨特的簡繁無常凝聚成捕捉不盡的滋味。在這裡我們才發現了鬆散外表下的精緻細密、高難度技巧和高速運動:平靜水面下隱伏著風暴式的漩渦急流,它沒有片刻停息。音、韻之間卻又出沒往還無跡可求。鋼琴上奏出的音,沒有這種「韻」,它是平直的一條橫線,韻音之間呈現為「台階」式的90度角的線段的連續,在古琴音樂中,整首作品就是一盤游繞沒有稜角的弧線,一條東方式的「龍」,它飛舞靈動,生氣蓬勃,不可思議。
欣賞這一類音樂,很像欣賞「草書」,在審美過程中,對於「字義」的把握並不是主要的事情,主要引人入勝的是那充滿活力的生命、人格的精神,卓絕的工夫和橫溢的才氣。這是人類精神創造的奇蹟,給這世界增添了一種原來沒有的東西,沒有形象的人類精神,取得了樂音運動的美好形式。機械的物質聲音被藝術家賦予了人的生命體驗。所以,這創造才美!這藝術所進入的「非象」境界,就是對生命體驗達到「悟」的時刻所進入的「禪境」。「禪境」生「禪悅」,我們稱之為心理美感。
這類意境,未必要寫物質世界之象,主要是寫精神世界之象。即使寫物象,也不執著於物象之酷肖。它於實有中現空靈,於物質形式中顯精神內容;即重人格修養,大氣磅礴,又講形式之美,精雕細琢;精光儲蓄而內秀,自然返樸而歸真;少有悲歡之曲折,更多豁達之心胸。音樂思維既具體又概括,既通向個別,又導向一般。在形象的有限中體現哲學思考的無限性。言有盡而意無窮,耐人尋味。
公眾平台簡介
此公眾平台由禪藝國際藝術機構主辦,為簽約畫家、古琴家、全真派道士郭關道長設置公眾平台號,歡迎關注。本平台發布郭關先生藝術創作內容之外另涉及書畫、音樂、藝評、哲學等文化藝術類內容,您若有好文好畫歡迎來稿,請先關注此公眾平台,再投稿至郵箱:ybbud2008@126.com
郭關簡介: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繪畫、音樂、書法、詩文、斫琴、裝置、行為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曾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後於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北京師大、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美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虛鈴》 尺八吹奏:郭關道長
※台北新象秋季拍賣會:郭關作品以480萬元成交
※葛洪其人與葛洪文化
※漢服《鳳棲蒼穹獨舞》
※西周《大盂鼎》銘文拓片
※宋畫中的那些鳥兒和它們的model真身
TAG:郭關藝術 |
※淺談古琴音樂的節奏與節拍
※清弦寄我心 幽幽古琴音
※文人琴音樂思想
※琴音里的千古美談——高山流水覓知音
※黎雨荷·馮懷宇小提琴鋼琴音樂會,帶你漫遊浪漫法蘭西
※燕語琴音胡蘆笙
※《綠色花園》鋼琴音樂,清心靜氣!
※古箏《秋意濃》一曲琴音,醉在紅葉清風中
※德國蓋倫基爾辛國際鋼琴音樂節-國際化的中德央音
※侯樂天《音樂喜劇》鋼琴音樂會周末爆笑開席
※「雲上清音—古琴音樂會」 昆明首演
※捷克鋼琴王子登長江鋼琴音樂節舞台
※乘物游心—鈞天雲和古琴音樂會在上海美琪大戲院首演
※九歲辨琴音,神童蔡文姬
※琴音紗霧沁珠簾,夢幻唯美cos劍網3羅姆之舞
※家庭教師就是好!「雨宮琴音」
※傾聽花開的聲音,10首一生必聽的浪漫鋼琴音樂
※根與魂——香江兩岸傳琴音
※盲測顯示現代小提琴音色或許比古大師琴還要好